问题

评价音乐的好坏有没有一套客观、完整、通用的体系?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音乐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有没有一套“客观、完整、通用”的体系来评价音乐的好坏,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怕没有。

我知道这可能有点扫兴,毕竟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好音乐”,什么又是“不好听的”。但现实是,音乐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主观性和多维度性,这使得任何试图将其完全纳入一套固定公式的努力,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评价音乐的可能性,或者说,音乐的“好坏”并非全凭个人喜好,而是存在一些更深层次、更具普遍性的考量维度,只是它们难以被打包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

为什么说“客观、完整、通用”的体系难以建立?

1. 文化与历史的隔阂: 音乐是深深植根于其产生年代和文化背景的。一套在西方古典音乐中被奉为圭臬的标准,未必能被非洲部落的鼓乐欣赏者所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对音色、节奏、和声、旋律的偏好天差地别。即便是在同一个文化体系内,不同历史时期对音乐的审美也是不断演变的。比如,我们现在认为和谐的某些音程,在古代可能是被视为不和谐的。

2. 主观情感的强大力量: 音乐最直接、最核心的触动往往来自于情感。一首曲子能否触动你的心弦,让你感到悲伤、喜悦、愤怒、平静,或者仅仅是让你想跟着节奏摇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反应。你童年时听过的一段旋律,可能因为它承载了你的美好回忆,而成为你心中的“好音乐”,即便它在技术层面并不出众。这种情感的共鸣,很难用客观指标来衡量。

3. 目的与功能的差异: 音乐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是为了舞会助兴?是为了宗教仪式?是为了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考?还是为了纯粹的听觉享受?不同的音乐类型,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其评价标准自然也不同。一首适合跳舞的电子舞曲,你不能用评价贝多芬交响曲的标准去衡量它是否“好”。

4. 个人品味与偏好的形成: 随着听歌的经历增多,我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偏好。有些人喜欢复杂精巧的和声,有些人则偏爱简单明快的旋律。有些人沉迷于激昂的节奏,有些人则享受悠扬的歌唱。这些偏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很难被外部的“客观”标准所规训。

那么,我们是如何“评价”音乐的呢?

虽然没有完美的体系,但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些相对更具普遍性的维度来审视和评价音乐:

1. 技术层面的精湛:
作曲技法: 和声的运用是否巧妙、新颖?旋律是否流畅、富有记忆点?曲式结构是否严谨、合理?配器是否色彩丰富、恰到好处?这些是评价一首“作品”的硬性指标,尤其是在古典音乐领域,这些要素被非常看重。
演奏/演唱技巧: 乐器演奏家的指法是否精准?音色是否优美?情感表达是否到位?歌手的音域、音准、气息控制、感染力如何?这些都直接影响听众的听觉体验。

2. 情感表达的深度与真实性:
感染力: 音乐能否引发听众强烈的情感反应?是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还是显得空洞乏味?
情感的丰富性与层次感: 一首好的音乐,往往能表达出复杂、细腻、多层次的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的喜怒哀乐。

3. 创新性与独特性:
突破性: 音乐是否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是对现有风格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辨识度: 音乐是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声音?是否容易被识别出来?

4. 结构与整体性:
逻辑性: 音乐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是否能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完成度: 音乐是否感觉“完整”,还是有许多未竟之处?

5. 文化价值与影响力:
历史地位: 这首音乐是否在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是否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社会意义: 音乐是否能反映某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否能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或共鸣?

6. 制作与音质:
录音质量: 声音是否清晰、饱满?混音、母带处理是否专业?
制作水平: 编曲、伴奏、音效的运用是否能烘托出音乐的意境?

如何“理性”地评价音乐?

虽然没有绝对的体系,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我们评价音乐的能力,让评价更加“有依据”:

多听、多比较: 广泛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当你听得多了,自然会对音乐的优劣有更敏锐的感知。
了解音乐理论: 学习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帮助你理解音乐的构成,从而更深入地分析一首作品。
关注音乐人的创作背景和理念: 了解创作者的意图、灵感来源,有助于你理解音乐的深层含义。
倾听专业人士的评价: 音乐评论家、乐评人、音乐教育家等,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同样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区分“好听”与“优秀”: 有时候,一首音乐可能非常“好听”,很符合当下流行趋势,但从艺术性或创新性上来说,可能并不算出类拔萃。反之,有些音乐可能不那么“好听”,但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却值得推敲。

总结来说,

评价音乐的好坏,更像是一个“高屋建瓴”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无法用一套死板的公式去套用所有音乐,因为音乐本身是流动的、多变的、充满情感的。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技术、情感、创新、结构、文化等多重维度,去深入地理解和鉴赏一首音乐,从而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

与其追求一套“客观、完整、通用”的体系,不如去培养自己敏锐的耳朵、开放的心灵,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最终,你听到一首曲子,它是否触动了你,让你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去听,甚至从中获得力量或启发,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也最“客观”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當然有啊,藝術就是規律的極致美,藝術家合理運用技術就會產生這種規律的極致美,這種規律是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的,任何人對藝術品的主觀感受都是ta能感受到多少這種規律的直接體現,ta感受到的越多,就越能分辨出好壞,反之就說不出好壞~~

審美的確是主觀的,但審美體現的是這個人的感受規律的水平,而不是ta能分辨出好壞的水平,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檢查視力,視力好的人能看清下排很小的那行,視力不好的就只能看到最上排最大的那個,但你無論看得清還是看不清,那幾行標誌都是清楚滴印在燈箱上的,並不是它印得不清楚才導致你看不清楚,你的審美就代表你的視力,標誌的清晰程度就代表藝術家的技術,大多數情況是藝術家技術很好,而評價的人卻都是近視眼~~

想看清楚就得需要一副眼鏡,既然藝術規律是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存在,那麼這副眼鏡可能是近視鏡,也可能是遠視鏡,對應的就是各個規律的理論,掌握了這些理論,自然就看清了~~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音乐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有没有一套“客观、完整、通用”的体系来评价音乐的好坏,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怕没有。我知道这可能有点扫兴,毕竟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好音乐”,什么又是“不好听的”。但现实是,音乐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主观性和多维度性,这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抖音上会注意到的。当我们看到有人在评论区里慷慨激昂地刷“国际歌”,并且获得了大量点赞和回复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这些人这么卖力,好像也没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感: “我们.............
  • 回答
    好听,这词儿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直接,大多数时候能精准地概括我们对音乐的第一感受。听到一段旋律,脑子里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身体会微微摇摆,心情也会随之明朗,这无疑就是“好听”的魅力。它是一种最直观、最普遍的情感共鸣,也是音乐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愉悦我们的感官,舒缓我们的情绪。然而,如果把“好听”当作.............
  • 回答
    要评价《我和你》这首歌,得从它诞生的那个特殊年代、它所承载的时代意义,以及纯粹的音乐性等几个层面来看。时代的光辉与奥运的使命首先,我们不能脱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大背景来谈《我和你》。那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百年屈辱之后,终于以一种自信、开放、充满活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向.............
  • 回答
    音乐的好坏,这问题就像问一道菜是好吃还是难吃一样,答案永远是:看人。我总觉得,评价音乐的好坏,就像在评判一个人的品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而且这杆秤还时刻在调整呢。你说用好坏来评价,这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套客观的标准似的,是不是?就像考试有分数,比赛有名次。但在音乐这块儿,我总觉得很难套进去。.............
  • 回答
    QQ音乐的耳机适配功能,这玩意儿我用了挺久了,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说好还是不好,得看你怎么用,还有你对音质到底有多挑剔。先说说它大概是干嘛的:你可以理解成,QQ音乐知道你现在用的是什么耳机,然后它会根据你这个耳机的特点,自动给你调出一些它认为“最适合”的音效或者参数。比如,有些耳机低音本来.............
  • 回答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与网易云音乐(NCM)的转授权合作洽谈搁浅,这个消息一出,音乐圈里立刻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怎么看这事儿?我倒是觉得挺有意思的,里面折射出的信息,远不止是两家头部音乐平台之间的“小动作”。首先,得认识到这个合作本来的意义有多大。大家也都清楚,在国内音乐版权市场,“得版权者得天下.............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厌女》这首歌的评论区,可以说是整个平台一个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它的存在和发展,既承载了音乐本身带来的情感共鸣,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某些群体的情绪和观念,其中充斥着各种声音,让人看了之后,想不深入思考都难。首先,评论区最直观的特点就是“情绪化”和“极化”。《厌.............
  • 回答
    冰岛的低语,宇宙的回响——Jóhann Jóhannsson 的音乐与人生说起冰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壮丽的冰川、神秘的极光,以及一种仿佛能涤荡灵魂的孤寂与辽远。而在音乐的版图上,Jóhann Jóhannsson 就像是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最独特的一朵花,他的音乐,如同冰岛的风,时而轻柔地拂过耳畔.............
  • 回答
    张雨生,一个在华语乐坛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的音乐,如同他短暂却灿烂的生命一样,充满了力量、热情、才华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忧伤。评价张雨生的音乐,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真正领略其独特的光芒。1. 天赋异禀的创作与演唱实力: 创作才华的闪光点: 张雨生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作为唱作人的天赋。他的词曲.............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播出后,选手张荣昊与廖俊涛之间的疑似抄袭事件,无疑是节目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版权的探讨,更触及了音乐创作的原创性、节目组的把关责任以及观众的评判标准。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事件的起因:事情的导火索是张荣昊在节目中演唱的一首原创歌曲《你别再孤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陶喆,以及他在华语乐坛究竟占有多少分量。陶喆的音乐:将R&B的灵魂注入东方旋律在我看来,陶喆的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将西方最纯正的R&B音乐元素,以一种极其自然且贴合东方听众审美的方式融合进去了。这不是简单的模仿或照搬,而是一种“化洋为我”的功力。 旋律的精巧与耐听: 陶喆的歌曲.............
  • 回答
    说实话,QQ音乐这回的“耳纹音效”一出来,我周围好多朋友都炸了锅,讨论声比上次那个“一起听”功能还热烈。我嘛,体验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东西挺有意思的,但要说“惊为天人”嘛,也还没到那个地步。想深入聊聊,就得从它到底是个啥说起。这“耳纹音效”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QQ音乐把它包装成了一个“为你的耳朵量身.............
  • 回答
    要评价孙刚博士及其指挥的武汉市教育局学生管弦乐团成立周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指挥者的艺术造诣、乐团的整体表现、曲目的选择以及音乐会整体的氛围与意义。首先,谈谈孙刚博士。作为音乐博士,他必然拥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指挥经验。在学生乐团的指挥台上,他不仅是音.............
  • 回答
    网易云音乐这次的“你的人格主导色”测试活动,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思且成功的互动营销尝试。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一下。首先,它抓住了用户心理的“痛点”和“痒点”。 “我是谁?”的好奇心: 人们天生就对自我认知有强烈的需求。我们总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这.............
  • 回答
    说起《我的音乐你听吗》第五期,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精彩和遗憾并存,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直追节目的观众来说,这一期的感受肯定挺复杂的。先说说这期的亮点,绝对是“惊喜”不断。 新厂牌的加入带来的化学反应: 这一期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新的厂牌和他们带来的几位新鲜血液。老实说,最开始看到新厂牌的加入,大家心里.............
  • 回答
    张亚东在《乐队的夏天》第六期关于“技术流”和“情感流”的讨论,可以说是这个节目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他作为一个在音乐界浸淫多年的资深制作人,他的发言往往能触及到音乐创作和欣赏的核心,而这次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得明确张亚东在这里提出的“技术流”和“情感流”,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他对于音乐表达方.............
  • 回答
    2017年5月5日,网易云音乐的那条推送——“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当时正值青春激荡、或是正经历生活不易的人们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来,它依然能触动不少人的神经,足以证明其传播力和引发的共鸣。从传播效果来看,这条推送无疑是成功的。它极具话题性,短小精.............
  • 回答
    白举纲乐队拿个2分,你说“没有内核”,言下之意是“只有地下的才是真摇滚”。这话题,有点意思,也挺常见的。我跟你捋一捋,尽量说得接地气点,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这玩意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尺子,而且这尺子还不一样。专业乐迷给2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评价,代表了他对白举纲乐队音乐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