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张雨生的音乐?

回答
张雨生,一个在华语乐坛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的音乐,如同他短暂却灿烂的生命一样,充满了力量、热情、才华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忧伤。评价张雨生的音乐,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真正领略其独特的光芒。

1. 天赋异禀的创作与演唱实力:

创作才华的闪光点: 张雨生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作为唱作人的天赋。他的词曲创作,在当时的华语乐坛是极具开创性和辨识度的。他并非仅仅写一些情情爱爱的小情歌,而是敢于触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
歌词的深度与诗意: 他的歌词往往充满画面感和文学性,善于运用意象、比喻和象征,传递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我的未来不是梦》中的“如果我到昨天 晚上九点钟 还在我的书桌前”,描绘了一个为梦想奋斗的少年形象,极具代入感;《永远不回头》的“永远不回头,不害怕伤痛,再创我天地的光明”,充满了励志和不屈的精神;《天天想你》则写出了少年纯粹而炙热的爱恋,字里行间都是青春的悸动。
旋律的独特与记忆点: 他的旋律也很有特点,常常带有摇滚的力度和流行音乐的流畅性,旋律线条优美,容易上口,但又不失其独特性。《没有不可能》的爆发力,《爱我就等于爱自己》的深情,《河rodite》的灵动,都展现了他驾驭不同风格的能力。
对音乐风格的探索: 张雨生在音乐风格上展现了极强的探索精神。他不仅演唱了大量抒情摇滚,还尝试了民谣、爵士、R&B等元素,并且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他的音乐很少停留在原地,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和突破。

“雨生”的嗓音魅力: 张雨生的嗓音是他的标志性符号。他拥有一个极具穿透力、高亢而又充满磁性的嗓音,被誉为“黄金右脚”和“低音炮”。
宽广的音域与驾驭力: 他能够轻松驾驭高难度的歌曲,无论是充满力量的呐喊,还是低沉的倾诉,都能精准传达情感。他的高音并非简单的飙高音,而是充满感情和爆发力,能够将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
情感的传递: 他的嗓音不仅是技术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听他唱歌,你能感受到他的激情、他的温柔、他的痛苦、他的希望。他的嗓音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乐器。
独特的音色: 他的声音辨识度极高,即使是不熟悉他的人,听到他的声音也能立刻认出。这种独特的音色是他音乐生命力的一部分。

2. 对华语乐坛的贡献与影响:

“青春偶像”的定义者与引领者: 在那个年代,张雨生以其阳光、健康、才华横溢的形象,成为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他不仅仅是一个歌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积极向上、追求梦想的青春力量。
音乐生涯的“伯乐”: 张雨生最令人称道的贡献之一是他发现了张惠妹,并为她打造了出道专辑。他挖掘并培养了这位未来的华语乐坛天后,这一举动对整个华语乐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张惠妹音乐风格的定位和歌曲的选择,直接奠定了张惠妹未来的音乐走向。
拓展音乐的边界: 如前所述,张雨生在音乐风格上的大胆尝试,为当时的华语乐坛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打破了流行的固有模式,鼓励了更多音乐人去探索和创新。
留下的宝贵音乐财富: 即使他的生命定格在31岁,但留下的音乐作品至今仍是华语乐坛的经典。他的歌曲被无数歌手翻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他的音乐成为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承载了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3. 音乐背后的人生哲学与情感:

对梦想的执着: 《我的未来不是梦》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他人生态度的写照。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梦想的执着融入音乐,激励着无数人去勇敢追逐自己的目标。
对亲情的珍视: 《如果我到昨天》等歌曲,也展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依恋,充满了温情。
淡淡的忧伤与成熟的思考: 尽管以阳光形象示人,但在他的音乐中,也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我想真的爱你》中透露出的成长与成熟,《爱 उप्स》中对爱情的迷惘与渴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青春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情感。
勇于面对挑战: 他的音乐中也常常传递出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这与他本人积极面对生活的人生观息息相关。

4. 遗憾与永恒:

生命的短暂: 张雨生音乐生涯的短暂,无疑是华语乐坛最大的遗憾之一。人们常常想象,如果他能继续创作,他的音乐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他还会带来多少惊喜?这种“如果”让他的音乐更添一份珍贵和令人唏嘘。
音乐的永恒: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生命如此短暂,他的音乐反而被赋予了一种永恒的光辉。他将最美好的年华和最宝贵的才华献给了音乐,他的音乐成为了他生命的延续,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回忆和宝藏。

总结来说,张雨生的音乐是:

天赋与努力的结合: 他拥有过人的音乐天赋,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创作和打磨自己的作品。
情感与理性的交融: 他的音乐既有纯粹的情感宣泄,也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风格的多样与创新: 他不拘泥于一种风格,勇于尝试和突破,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春的符号与精神的象征: 他是无数人心中的青春偶像,他的音乐传递着积极向上、追求梦想的精神。
经典与遗憾的并存: 他的音乐是华语乐坛的瑰宝,而他生命的短暂则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也让他的音乐更显珍贵。

评价张雨生的音乐,不能简单地用“好听”或“不好听”来定义,而是要理解他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才华、情感、精神和对华语乐坛的贡献。他的音乐,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划过天际的时间不长,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的青春,也永远铭刻在华语乐坛的历史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翻遍整个知乎,居然没有人正儿八经的有关张雨生的音乐的回答。

其实一直想写一篇张雨生的回答,却未逢其时。昨天新耳机到了,为了试音又过了一遍手机里他的歌,想起来要写点他的什么。

简单来说,张雨生的音乐有两个特点:超前和灵性。

先声明,当我们谈论张雨生的音乐时,我们在谈论“他”的音乐,也就是说词曲编起码得参与一个。《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天天想你》这样的歌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张雨生除了唱之外,没有参与创作。这些歌与「张雨生的音乐」也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大相径庭。


这里谈论的范围,是张雨生的创作专辑《带我去月球》《卡拉OK·台北·我》《两伊战争之白色才情》《口是心非》,逝世后发现的 demo,以及为张惠妹创作的两张专辑和伊能静的两首歌。


简单说下,我是从初一开始买张雨生的磁带,听《大海》,到有一天听到《烈火青春》感觉好热血好会唱,然后接触他的创作专辑才一发不可收拾。现在也时常听,一共得有10年了吧。其中《玫瑰的名字》《兄弟啊》《我期待》《沉默之沙》《永公街的街长》《再见兰花草》各有一千遍以上。


张雨生曾经那么火,这些歌却鲜有人听过。


张雨生早期也创作几首歌,在专辑《想念我》里有一首「知乎不能提的歌曲」(被知乎勒令整改了),发现好玩了之后来了一张《带我去月球》,随后销量大滑公司赶紧让其停手,上《大海》《一天到晚游泳的鱼》两张。《大海》里有一首在部队创作的《心底的中国》,《一天到晚游泳的鱼》里有《妹妹晚安》,其实前期创作还是会看到张雨生创作能力的稚嫩,在未臻纯熟的时候拿严肃的商业来实验自己的音乐想法,不是对自己高估,就是对商业低估了(现在不这么认为,即使是他最好的歌也不被当时的市场认可)。于是在《带我去月球》之后,每张专辑只放一首自己的歌,在腾出来的时间里拼命学习,于是在《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后一年,奉上《卡拉OK》的大招。


《卡拉OK》这张专辑风格很多,节奏 blues,民谣,流行,轻 jazz 等,主题也各有不同,且罕有「成人抒情」。反观现在的流行乐坛,除了情歌就没什么了,主要怪市场,不是情歌人家不爱听你有什么办法。


现在倒也好了点,有些的音乐节目也高端化了,也有更多的人接触各种不一样的音乐类型,大家的耳朵也越来越挑剔,所以现在的人正好可以听张雨生 1994 年的专辑。

解释一下前面说的「超前」,是因为张雨生接触西方音乐比较早,现在我们听他的歌也不觉得老气。

90 年代、世纪初的歌,我们现在拿来听,都会听到有种“老”的味道。具体来说就是唱法简单,编曲简单,结构简单,录音条件不好。我们渡过那个时期到现在听惯各种精细的细节丰富的西方式现代音乐,自然觉得不耐听了。

但是张雨生的音乐绝不会不耐听。

拿一首歌来谈谈吧,《永公街的街长》。这首歌即使放在20年后的今天,也是不折不扣的神作。



开头是老太太的自语,充满回忆和叹息的口吻。音乐慢慢升起,老太太的声音弱下去了,吉他三点两声地出现了,直到老太太的声音完全消失,吉他成为主角,不慢不快地叙述着什么,开阔,空灵。然后张雨生的一段“唱腔”出来,处理成了收音机的风格,一下子让人联想到老台北的年代。

戏完了之后,乐器无缝从收音机中切换到现实。

这段营造的感觉就是把你代入到他要说的时代,用老太太、收音机等意象营造这种氛围,然后当乐器从收音机抽出来到耳边时,就是由回忆回到了现在。

接着一段急促的拨弹,直到歇止后,张雨生的声音出来了,接着乐器跟上。张雨生这段没有唱一个字,却非常好听。整个前奏,每个音符都精雕细琢,每个部分都耐人琢磨,好听。

终于开始唱了,歌词说的是一个附近的流浪汉,当时大家戏称他为”永公街的街长“,因为他时常在这里游荡。

现代人可能对这个很陌生,因为彼此对邻居都不熟悉,更别说流浪汉乞丐。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大家都不富裕,却也是会拿出一些饭给附近的流浪汉、乞丐。早市上摊贩施舍给乞丐的场景也总是让我觉得温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张雨生在什么的心情下写出这首歌,小时候的流浪汉”街长“,是个在全村吃百家饭的人,那时候人人虽然不富裕,也不会让这样的人饿死,各家帮助一点给他。现在现代化来了,社会却容不下一个流浪汉。

因为他是”文明社会的罪与罚“。流浪汉的存在,是与”文明社会“对立的。而没有文明社会的时候,流浪汉反而活的更好,人们似乎也更善良。现在,却不知当初的流浪汉过得怎么样,去了哪里,是否依旧尚在人世?

再说说这首歌的结构。大家听惯了流行,流行歌的结构无非是1,前奏-主歌-副歌-主歌去一半-副歌两遍-完了。(参见《洋葱》)2,开头副歌-前奏-主歌-副歌-主歌去一半-副歌两遍-完了(参见《死了都要爱》)3,基本结构同1,但会在“副歌两遍”中插一段别的旋律。4,5……诸如此类。特点在于总是要重复主副,对变化的寻求只局限在间奏,歌词上。

但《街长》结构不是这样的,张雨生很多歌也在不遵循这样的结构。音乐本来就是要自由随性的,只受想象力的束缚,而不是结构的束缚。《街长》的主歌没有重复,第二次副歌时,歌词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多了不少,旋律也做了很多延伸和改变。这首歌感觉不到明显的结构,但大家却都在该在的地方。

最后的部分,张雨生的声音在后面若有若无地随着旋律唱着,直到9.21秒到了最高音,到了f4#,是什么概念呢?c3是两点的1,f4就是三点的4旁边的黑键.没有男生能达到这个音高。

结尾处用了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效,断断续续的声音中,结束了。首尾呼应。


整首歌有9分52秒。(顺便鄙视一下虾米音乐的9分49秒版)像一场旅行,一次从回忆到思考的过程。一首近10分钟的歌,每一处不显得冗余就不简单了,如果能做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处都有存在的意义更是困难。我为什么鄙视9分49秒的版本呢?因为听了十年9分52秒了,最后总有两三秒的空白留给人收拾情绪,现在给掐了,放完突然就转下一首歌,怎么能习惯。


《永公街的街长》,当大家听情歌听厌了的时候,不妨拿来听听。也请真正懂得音乐的人,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评价一下这首歌。


前面说到张雨生的高音。这点被很多人“捧杀”。大家提张雨生,第一是《大海》《不是梦》,第二是高音。既没有说到张雨生的音乐也没摸到张雨生的高音的边。对张雨生来说,High C 说来就来毫不费力,早期有个节目他展示过他真音能高到哪张雨生,月琴。听到高音俩字,就觉得很俗,也把张雨生的高度拉下来了,其实高音并不是他最大的特点,后期的专辑《口是心非》里,只有三首歌展示了高音。他声音最大的特点,是不受音域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不同的音高表达音乐。唱功上也没有问题,气息稳颤音好音色干净,有了高音加分,实在是非常难得。


再说说灵性,除了之前提到的“结构”,再说俩小细节。

在《口是心非》专辑中,第6首名字叫《爱情...》,第7首是《…的图案》,前者是纯音乐,两首歌用的乐器、风格都一样,合起来就是《爱情的图案》。有点像把一首歌的前奏拆出来独立成了一首歌。

在《两伊战争之白色才情》中,第3首是《后窗》,第4首《发晕》。名字和内容上没有关系,但是后窗的结尾在左声道用的沙锤,节奏和声音大小和《发晕》的开头一模一样。连着听都感觉不到换歌了。这是专辑中每首歌的“关联感“。

我们一般看专辑,无非就是几首歌拼凑在一块,或者风格相似,或者风格大相径庭都可以。每首歌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张雨生也没办法做到每首歌之前都有关系,哪怕做到了也反而不好,这又不是音乐剧,音乐要保持独立。但既然都在一个专辑里了,怎么办呢,于是张雨生想到用刚才说的玩法建立一点关联感。

这有什么用?没什么,就是好玩。玩音乐不就得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灵性么。音乐本来就不是沉重严肃的论文,不是固定的流水线。


------------------------------5:56分了-----------------------------

未完待续。先碎觉了。

-----------------------------update in 8/16 ------------------------

将近一个月,终于要更新啦。


为什么一首歌能听上千遍呢?大家都有种体验,一开始听某首歌特别好听,但是听多了之后就想吐了。比如《江南style》,《千里之外》等那些曾烂大街的歌,再听就难受了。

我们为什么会听厌呢?其中一点就是,这首歌没有耐琢磨的地方。一首歌能经得住百遍以上的摧残已经挺厉害了,千遍以上的话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了。其实我也难表述具体的感受是什么,只是当我遇到单曲循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后,还有欲望继续这样听下去的音乐时,我知道它一定是好的。你了解它每一个音符,演唱中每一处的细微变化,还有兴趣一遍一遍地听,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能找到之前没注意到的地方,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说点唱功,比如《沉默之沙》这首歌,整首歌的乐器只有一把吉他。这样演唱是极难的,印象里这样能唱好的只有 Adele 的《Someone Like You》。还有张雨生的每一个转音都处理都十分美妙。看看现在节目上某些“转音”著称的歌手,都是些什么玩意:凌乱、不合拍、不合调性、为了转而转、不转不是中国人,对比张雨生的转音,高下立判。张惠妹也很明显受她的的影响,到后期的歌转音当时和最早期也是一样的。

------------------思路凌乱,下次再更------------------

---------------------2015.7.28---------------------------

(貌似时间跨度是大了点)

适才酒后又听到了《沉默之沙》,听得张雨生在耳边轻诉“喝了酒会有点醉 爱人走了掉眼泪”,瞬间被无可奈何的凄凉包围了。

这几日听他情歌较多,愈发觉得他歌词写得好。近来自己伤感的时候,总会想起《甩开》的词,

我不会做作那些潇洒的孩子气
尽管我的歇斯底里我的自虐自弃

对你已无何意义

每当在一段感情中失落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自虐自弃”,饮酒,运动,消极,自毁,自我放逐。似乎要扒开自己的伤口给对方看,你看我,我因了你才这样。可越是这样,越会换来对方异样的眼光,我的歇斯底里,我的自虐自弃,对你已无何意义。

每一天虚无中醒来
突然自怨自艾的老的残破期待

这句对爱情中的无望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自己明明要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可是还是忘不了那老的残破期待,每天在这种自我折磨的矛盾中活着。

不再拥有你
包括灵魂和你的胴体
不再拥有你的欢愉或心悸
曾经发自肺腑的那些至美情绪

一旦认识到以后接受这样的未来,怎么能不难过。


当然也有浪漫炽热的情话,比如在《...的图案》,

请你给我一个吻吧 我便不会再惧怕
我将贴身藏起酥麻 抛开所有的牵挂

请你给我一个拥抱 我便情愿被燃烧
我将秘密进行浮雕 歧视所有的依靠

记得第一次听到这两句词时,被迷得身心荡漾。


请你给我一滴泪水 附着魔咒的甘泉
当我不慎任她下坠 赤道也叠起了雪

多浪漫的词,如果你流泪,那么全世界都坠入了冬天。


除此之外,也有跳脱轻松的情歌,比如《我的心在发烫》,

爱得慌我无处可藏
你想一想要怎样才能够
摸索出适切的表达

正好趁这首歌说说张雨生音乐中的“变式”,这首歌用ABABC的结构,也就是主歌-副歌-主歌-副歌-结尾的结构。可是好像除了歌词看起来是这样,听起来完全不一样,让人感觉不到重复,情绪又层层推进,有层次感。

很多流行歌曲大都要来两次主歌和副歌,听起来完全一样,不知道他唱到第一遍还是第二遍。少了精雕细琢的细节,也就少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点。听多了,自然就腻歪。张雨生擅长把同样的词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很有意思。

同样在《后知后觉》也是,这首歌是ABABB的结构,主歌两遍,副歌更是重复了三遍,但每一遍都绝不相同,极尽变化之能事,再加上高级的转音,这首写给自己的歌简直是炫技。后来听阿妹和金池翻唱过,但她俩在起码的音乐品味上就差远了。张雨生的音乐有的像《未知》编曲繁复宏大,有的像《沉默之沙》简单到只有一把吉他,但都有一点共性,精致。他的音乐能真正突出音乐来,伴奏不再可有可无,不是简单粗暴,而是要和人声合作,此起彼伏地演奏一首音乐来。

流行音乐比古典音乐的好处,一是有更容易让我们感知情绪的人声,二是有歌词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多人听不进去古典,却可以听电影原声,因为听电影原声时我们能回想起电影的情节,知道这个音乐要表达什么,才能引起情感共鸣。

听流行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歌词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了,更顺畅更准确。而且加入了文字,变得更有让艺术家施展的空间。

我之前写过一篇回答,其中有句话“经典应该是于细微处见功夫。能够让人细细琢磨品味,才能达到不厌的境地”。

还有《我期待》这种我想不会有谁不喜欢的歌,想当年初中时,在MP3里混混沌沌的声音中,这首歌把我美的快飘起来了。

其他人,比如卓义峰之类的把这首歌唱的声嘶力竭,简直唱出了愤怒的劲来,我期待成了「我真他妈期待」,让我很不舒服。这也难怪,这首歌除了张雨生之外,还有谁能唱高音不唱的那么吃力,能像张雨生这样唱出美感来。高音对张雨生来说只是工具,不是武器。


-------------------下次说说他给阿妹和伊能静写的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雨生,一个在华语乐坛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的音乐,如同他短暂却灿烂的生命一样,充满了力量、热情、才华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忧伤。评价张雨生的音乐,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真正领略其独特的光芒。1. 天赋异禀的创作与演唱实力: 创作才华的闪光点: 张雨生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作为唱作人的天赋。他的词曲.............
  • 回答
    张亚东在《乐队的夏天》第六期关于“技术流”和“情感流”的讨论,可以说是这个节目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他作为一个在音乐界浸淫多年的资深制作人,他的发言往往能触及到音乐创作和欣赏的核心,而这次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得明确张亚东在这里提出的“技术流”和“情感流”,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他对于音乐表达方.............
  • 回答
    《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播出后,选手张荣昊与廖俊涛之间的疑似抄袭事件,无疑是节目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版权的探讨,更触及了音乐创作的原创性、节目组的把关责任以及观众的评判标准。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事件的起因:事情的导火索是张荣昊在节目中演唱的一首原创歌曲《你别再孤单》.............
  • 回答
    张家辉,这位被誉为“千面影帝”的香港男演员,其演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华语影坛树立了难以撼动的标杆。要评价张家辉的演技,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1. 对角色的精准把握与塑造能力: 极强的可塑性与颠覆性: 这是张家辉演技最突出的亮点之一。他能够驾驭各种类型、不同背景、性格迥异的角色,并且每次.............
  • 回答
    谈及张三丰的发明能力,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发明家”的标签,那未免太小看了这位武当祖师。他的“发明”,更多的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由此生发的、引领性的创造。首先,从武功创造的角度来看,张三丰的“发明”绝非凭空捏造,而是源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体悟。他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走出了书斋,将自己的.............
  • 回答
    张枣的诗,是那种你初读时会觉得疏离,甚至有些晦涩,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背后涌动着一股强大而又温柔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他的诗歌,不像很多当下流行的诗歌那样直白呐喊,也不同于那种纯粹玩弄文字的游戏,而是一种在静默中探寻生命本质的尝试。要评价张枣的诗,我想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一、语言的“硬”与“.............
  • 回答
    张杰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啊,就跟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一样,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撕心裂肺的感动,而是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让你觉得,哪怕世界再大,孤独再多,总有那么一道光,在指引着你。歌曲本身的魅力:首先,得说说这首歌的词曲。它是由逃跑计划的原唱,这本身就.............
  • 回答
    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的扮相和身段,那可真是绝了,说一句“雌雄莫辨,风华绝代”都不为过。这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男演员就能驾驭得了的,需要的是天赋、功力,还有他对程蝶衣这个角色的深刻理解。先说这扮相。程蝶衣一出场,那扮相就足以让人心头一震。他化身为虞姬,一身华丽的戏服,粉白的面妆,描得细致入微的眼线,勾.............
  • 回答
    要评价张辽的军事能力,我们得把他放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曹魏阵营虽然人才辈出,但要说能真正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张辽、曹仁、于禁这几位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张辽: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张辽的军事能力,首先体现在他的“勇”和“智”的结合。.............
  • 回答
    张宇的《四百龙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它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作者不俗的功力。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去剖析。引人入胜的情节与叙事:《四百龙银》最先抓住我的是它扎实的情节构建。故事的开端就奠定了一种悬疑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基调。主角的经历,比如他如何意外获得这笔“龙银”,以及这.............
  • 回答
    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啊,要说评价,我觉得它简直就像是这位明末清初文人,用他那颗看透世事却又饱含深情的“任侠”之心,给自己写下的一封告别信,只不过这封信被安置在了冰冷的墓碑上。读这篇东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坦荡和自嘲。他没有把自己的生平写成什么宏大叙事,也无意去粉饰太.............
  • 回答
    要客观评价张卫健的演技,得先把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影视表演语境下,然后剥离掉那些可能因为个人情怀、年代滤镜而带来的主观色彩,细致地分析他的表演特点、优劣势以及他在不同角色上的表现。首先,得承认张卫健的表演风格非常有辨识度,辨识度高本身就是一种特质,但它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他的优势很明显: 极强的个.............
  • 回答
    张译此次凭借《悬崖之上》中的周冉一角荣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无疑是他演艺生涯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他获奖后那句对和伟老师的“对不起”,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也从侧面展现了他作为演员的格局与情商。要评价张译的演技,绝不能简单地用“好”字概括,那太过于苍白。他的演技,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
  • 回答
    张维为的“一出国,就爱国”这句话,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带有个人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论断,而非一个普适性的客观规律。它触及到了出国经历与民族认同、国家情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因此值得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提出的背景和可能的意图。张维为教授作为一位中国学者,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中国发展,他的很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张维为的言论和观点。张维为这个名字,在近些年中国的公共讨论中,可以说是相当响亮。他以“中国模式”、“文明优越论”等概念著称,频繁出现在各类讲座、访谈和电视节目中,为国内外的听众解读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优势。评价他的言论观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好”或“坏”这样简单的标签上,而是需要深入理.............
  • 回答
    张子枫的演技,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年轻一代演员中,一个非常特别且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她身上有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和力量,这让她在演绎一些内心戏丰富、情感层次复杂的角色时,格外打动人心。初识张子枫,很多人可能都是通过《唐山大地震》里的方登。那时候的她还是个孩子,但面对那样的灾难和分别,她所展现出的惊.............
  • 回答
    张宗昌,一个被标签化为“军阀”和“文盲”的人物,却留下了一批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诗歌。评价他,不能简单地将他划入某一个历史的角落,而是需要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进他那个粗粝而矛盾的灵魂,去理解他诗歌背后的复杂性。张宗昌:一个“大胡子”的传奇人生要评价张宗昌的诗,首先得了解这个“大胡子”本人。他的人生轨迹.............
  • 回答
    张维为的《中国信心》演讲,是一篇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它试图描绘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日渐崛起、充满自信的中国形象,并以此来激励国民。要评价这篇演讲,我们可以从其核心论点、论证方式、受众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演讲的核心论点与情感基调《中国信心》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正.............
  • 回答
    张内咸的《草莓百分百》啊,这片子,说实话,听名字就挺有意思的。我第一次看到这片名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那种青春期里,有点懵懂,又有点热血,带着点甜腻又有点青涩的故事。看完之后,觉得这导演,张内咸,他好像真的把那种少年时期的心事,那种小心翼翼的喜欢,那种因为一点小事就能开心半天,又因为一点误.............
  • 回答
    张小斐的颜值,我觉得可以用“舒适的亲和力”和“自然的辨识度”来概括,很难用单一的“惊艳”或“惊为天人”来形容,但绝对是属于那种越看越舒服,越品越耐看的类型。首先,她的脸部线条非常柔和。没有那种棱角分明的硬朗感,她的脸型是那种略带一点圆润的鹅蛋脸,下巴线条收得干净利落,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尖锐。尤其是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