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到有人称动画化的轻小说为「厕纸」,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回答
“厕纸”这个词,用在形容某些轻小说动画化作品上,其实挺形象的,也说出了不少人心里的那份感受。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学术词汇,更像是一种网络上的流行语,带有一种戏谑、贬低,但有时候也包含着一丝无奈和自嘲的意味。

要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核心的“一次性”消费属性:

“厕纸”最直接的联想就是用完就扔,它完成了一次功能,然后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用在轻小说动画上,就是说这些作品,尤其是那些改编自“量大管饱”型轻小说(比如异世界穿越、后宫、龙傲天等等)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速食”的特质。

内容上的同质化与套路化: 很多这类轻小说,为了快速吸引读者,或者说为了保持更新速度,在情节、角色设定、世界观构建上,常常会依赖一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万能公式”。异世界穿越主角自带bug,后宫主角永远不会惹事,反派总会被主角一招制服……这些熟悉的套路,看多了难免会让人感到乏味。动画化后,这种“套路感”往往会被放大,因为动画的视觉表现力会直接呈现出情节的单薄和人物的脸谱化。
缺乏深度与思考: 相比于一些更注重叙事深度、人物刻画、思想探讨的文学作品,很多“厕纸”型轻小说更偏向于提供一种纯粹的娱乐体验,满足读者的“爽点”。动画化后,这种娱乐性可能还会被进一步加强,比如夸张的打斗、搞笑的桥段,但本质上的内容深度并没有增加。观众看完之后,可能只留下“挺有趣的”或者“笑一笑”的印象,很难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更不会像一些经典作品那样,在多年后依然能引起共鸣或被反复品味。
短暂的流行与迅速的遗忘: 很多这类动画就像是烟花,在上映的那段时间里可能会引起很大的讨论度,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但一旦热度过去,下一季度的热门作品出现,它们很快就会被新的“流行”所取代,成为过去式。这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也像极了厕纸的使用方式。

2. 商业驱动下的“快餐”生产:

日本轻小说市场本身就是以产量大、更新快著称,很多作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快速推出。动画化,尤其是那些人气销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轻小说,往往是被商业运作推到台前的一个环节。

“粉丝向”而非“大众向”: 很多动画化作品,其核心受众是已经阅读过原作小说的粉丝。动画制作的重点往往在于如何还原粉丝心中的“神作”场景,或者让角色“动起来”。对于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来说,如果原作本身质量不高,那么动画的吸引力自然会打折扣。
“卖原作”的附属品: 在某些情况下,动画化本身也被视为是“卖原作”的宣传手段。动画可能只是原作小说的一个“广告牌”,如果动画的制作水平和剧情改编不佳,但原作销量依然很高,那么从商业角度来看,动画的“质量”可能不是首要考虑因素。
改编的局限性: 有时候,即使原作小说本身有一些亮点,但动画改编可能会因为预算、制作周期、编剧水平等原因,无法完全呈现出原作的魅力,甚至为了迎合更广泛的观众而删减或修改一些原作中比较有深度或是不那么“讨喜”的部分,导致动画质量下降,最终给人一种“浪费”的感觉。

3. 批评者眼中的“文化快餐”:

站在一些对动画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更高要求的观众或者评论者眼中,“厕纸”动画代表了一种“文化快餐”的趋势。

对动画产业的“稀释”: 他们认为,大量这类作品的涌现,可能会稀释动画产业整体的艺术价值和创新性。资本和精力被投入到这些同质化的产品中,可能挤占了那些有潜力、有野心、但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的原创或深度改编作品的空间。
低俗化与娱乐至死: 有些评论者会将这类动画与“低俗化”或者“娱乐至死”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认为它们过于迎合感官刺激,忽视了内容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粉丝滤镜”的挑战: 对于粉丝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对原作的喜爱而对动画化作品产生“粉丝滤镜”,即使动画质量平平,也能从中找到乐趣。但对于非粉丝或者对作品有更高要求的观众来说,这种“滤镜”并不存在,他们看到的更多是作品本身的优缺点。

为什么用“厕纸”而不是其他贬低词?

“厕纸”这个词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垃圾”或者“低俗”,它还包含着一种“有用”但“短暂”的意味。

它确实有“功能”: 很多“厕纸”动画,真的能做到让观众在特定时间段内感到放松、开心、或者获得了某种“爽感”。它满足了观众在特定情境下的娱乐需求,就像厕纸可以解决生理需求一样,它们解决了观众“打发时间”或者“寻求简单快乐”的需求。
它不值得“珍藏”: 但一旦这个需求被满足,或者观众有了新的需求,这些作品就很容易被遗忘,不会有人愿意花时间去“收藏”或者“反复品味”。
隐含的“自知之明”: 有时候,那些喜欢看“厕纸”动画的观众,用这个词也带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和“自嘲”。他们可能也知道这些作品不算是“艺术精品”,但依然从中获得了乐趣,这种用法反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群认同感。

总而言之,“厕纸”这个说法,是对那些内容同质化、商业驱动明显、娱乐性强但缺乏深度、容易被遗忘的轻小说动画作品的一种戏谑的称谓。它概括了这类作品在很多观众眼中“用完即弃”的消费体验,以及其在资本和市场驱动下呈现出的“快餐化”特质。这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网络语汇,反映了观众对于动画作品内容和价值的复杂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话针对的是更多没法动画化的轻小说,跟那啥一样搞封面欺诈罢了。

因为轻小动画化本来就是一桩生意,为了销量与压缩成本,自然无所不用其极。

既然是生意,动画化过程甚至轻小本身就得有非常多的商业化痕迹,其中一种最明显的就是动画制作组乃至作者没有道理地搞黄色擦边球卖肉,俗称杀必死。当然,有一部分聪明的作者会把杀必死跟主线剧情连接起来,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比如路人女主一二季开篇写作第0话的第1话,好么各种大美女直球肉蛋葱鸡男主,还跟主线没什么关系。后续剧情在搞黄色方面简直是天才一样各种精细作画,丸户老贼跟深崎老贼还是知道宅男需要什么,弹幕一片黄色的win win win或者摄影师满汉全席。反例则是青猪,第1话末尾麻衣蹲咲太家门口原作给了个裤袜包裹胖次的杀必死,动画部分把这段删掉了,以后的卖肉剧情基本都是男主来秀胸口的猛龙队徽,对此我只想说,制作组干得漂亮。

另外一种非常直球的商业化痕迹,是作者为了省事,在写文的时候直接巧合N连,堪比手游里系统送的几张11抽每一抽都TM出SSR,简直人比人气死人,让读者哀叹我高中怎么没这种运气。

青猪这女子高生大明星竟跟我同校还住我隔壁楼都算好的,班花竟住我隔壁简直是往读者嘴里灌桃子,甚至还有前女友竟是我爹再婚对象带来的拖油瓶。这样其实倒还好,总比作者人均太宰治一个劲玩黑深残虐读者好。


对于轻小说那些头部作家,自己的作品改动画会产生个很大的问题,制作组要赶进度,原本小说里的桥段会压缩掉非常多,导致剧情推进就快到别扭,该交代的都没交代。

还拿青猪举例,一季13话塞了5卷内容,那进度自然赶得飞起。一上来看动画可能不觉得,看完动画再去补小说就发现艹啊怎么这么赶,中间都不放几秒定格静态帧做个缓冲的,整部剧看下来,没有一段能匹配路人女主二季8话,更别说能像京吹一季8话那种神展开。音乐则更是平淡,差一股子怒气。其实我在脑内给咲太操场表白配的是LP的《Feint》,被生活折腾成这样的咲太,难道没点怒气吗?

对于这一条丸户老贼也在剧里吐槽,说作者放手那么就得等着制作组给你做得奇奇怪怪,不撒手自己主笔改编则累死累活,反正对于作家来说,自己的作品动画化就是赌。典型如节操社做《金色时光》,挺好一小说能把女主的发色都改了,剧情还做得稀碎,真是牛批。不过竹宫大妈另外的作品最近电影化了,也算一种功德圆满吧。

对于非头部作家,其作品能动画化无疑是晋升头部作家群的关键手段,等同于进圈了,不然就还相当于籍籍无名。所以还就必须玩玩擦边球搞搞杀必死,不然没人记住。


而且轻小惯常经实体书渠道发售,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所以出版社与编辑对作者施加的影响力非常大,某些作者首发出版的作品跟作者原稿天差地别也是编辑的功劳。第一卷出版了看销量,如果好就有后面的, 如果不好就太监了。大部分头部作家也没法靠那点版税生活,都还有其他职业,创作轻小说只能算副业。

另外,受众对题材的挑剔,也是轻小口碑不佳的原因。

就我个人而言,西欧中古异世界,包括现代异世界,以及穿越网游流之类跟异世界沾边的东西看都不看,有这看小说的时间我不如回坑艾泽拉斯或者奈恩星。盾勇是一个团队不尊重坦克职业的故事,棍勇是一个团队不尊重奶妈职业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立本人根本就不怎么玩MMORPG。除了一部《禁忌教典》还有点意思之外,其他的见一知十,统统PASS。


所谓轻小动画化,无非是给小说打个广告。如果动画圆盘卖得好,周边各种塑料小人抓紧时间跟上。当然试水动画化但反响平平,自然没有下文。阿B在APP上给塑料小人与其他周边偷偷打广告,也无非就是那几个大IP,比如什么蠢物、路女、青猪、EVA之类的。

这时候,作者不整烂活都还好,哪怕只是鸽着。就怕整烂活,比如开IF线,水度舟亢老师这烂活整得简直稀奇,完事了去干干别的不好吗,就逮着以前的作品来回折腾?


最后,老鸭啥时候把青猪的12卷写完?这都快一年了啊喂!

user avatar

重点在于这句话的完整版是“轻小说是买插画送厕纸”……

这句话原本强调的是插画对轻小说作品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少轻小说作品本身的质量远远低于读者(因为插画或轻改动画)带来的心理预期,让买书读原著的读者直呼“上当”的吐槽。

或者单纯表达一种对轻小说作品质量的轻蔑(即,自己的审美水平比“轻小说读者”要高,靠踩轻小说来反衬自己趣味的“高贵”)。

市场上,受益于插画和轻改的轻小说作品确实不少,使得原本质量一般的轻小说原作有了更长的寿命和更多的收益,但因为插画一般或没有插画而耽误的作品也并不多,所以这句话本身既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一种偏见。

user avatar

没看过几部轻小说,不算很了解,虽然看了许多轻改动画,但如果要正面回答这道题,只能凭个人印象,那肯定是没多少参考价值。不过我对“厕纸轻改”这个说法的来源颇有兴趣,并且进行了一番检索,这里放一下我的检索过程及结果。

在百度百科里,“厕纸”一词并没有形容小说或是动画的释义,也没有“厕纸小说”、“厕纸动画”、“厕纸作品”等词条。而在专门解释二次元术语的萌娘百科里,则可以在厕纸词条的衍生义当中看到如下描述:

现在这个词常被用来指代量产化的套路小说,比如异世界穿越、网游升级打怪、各种龙傲天等,其中虽不乏精品,但商业化后文章鱼龙混杂,而精品产出慢,一时间各类低质量的小说便如雨后春笋一般混入市场。于是这类往往以小学生写日记一般流水账风格的小说也被频频出版,但因为有着精美的插画而被讽刺为买插画送厕纸。好事之人为了调侃这类文学价值较低的套路化轻小说,也将其称之为厕纸文学。

该词条创建于2017年8月11日,也就是说这个时间点动漫爱好者对该含义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认知。

继续追溯该说法的来源,一些人认为“厕纸文学”这种说法来自于日本,例如下述营销号。但很明显,作者并不能给出出处。

于是我将日语里表达厕纸的词汇都列了出来,包括落とし紙、落し紙、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ティッシュペーパー、塵紙、便所紙,再加上“厠紙”这个词本身,与下列词汇——小説、ノベル(小说)、ライトノベル(轻小说)、文学、文芸——进行排列组合后到谷歌日本页面上进行检索,结果并未发现有相关联的结果出现。

在检索“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 小説”时,出现了多年前午夜凶铃的作者铃木光司把小说印到卫生纸上贩卖的新闻,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厕纸小说”。

在搜索“塵紙 小説”时终于出现了一个看上去很相似的结果,结果弹出的页面是p站上一个用“塵紙”作ID的用户所写的小说。

维基百科不用说肯定是没有将厕纸解释出小说关联义项的,毕竟百度百科上厕纸也没有这项解释。去查找日语词典的结果也是一样,厕纸单纯就是擦屁股的纸。

于是只能遗憾地表示,把文学作品及轻小说和厕纸挂钩这件事从日本那边找不到相关来源证据,只能暂时认为这种说法就是产自中国。

在百度百科里有一个词条叫作“卫生纸小说”,该词条最早的版本创建于2010年1月23日,因为前段时间百度百科改版后全面退化,我找朋友帮忙后终于查到了这个版本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卫生纸小说指的应该是00年代租书店里流行的盗版低俗小说及网络小说,虽然和厕纸小说的意思并非完全相同,但大体已经差不多了,都是指浪费纸张的印刷物。

但这个词条经过十多年时间都只有3775次浏览和6个版本,说明其影响力有限,是存在于小圈子内的称呼。上网搜卫生纸小说也搜不出和这个名词相关的内容,会自动关联出厕纸小说以及铃木光司在卫生纸上印小说的新闻,就算把搜索引擎的时间节点拨回到词条创建的2010年也同样没用。

因此还是只能从厕纸本身寻找突破点。我把搜索引擎的时间点调整到2000-2010年,搜出三条和“厕纸轻小说”相关的内容,但都与我们想找的义项无关,说明在2010年这个时间点上,并没有广泛使用厕纸来形容轻小说。

按照时间顺序继续推进,直到2013年底也同样找不到相关信息。2014年1月1日到6月1日搜“厕纸轻小说”检索不出任何一条相关内容,而2014年6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则一口气检索出了十条。我筛选出其中实际相关的信息,时间最早的一条是2014年6月22日,来自百度轻小说吧一条关于不同文库出版的实体轻小说质量对比的帖子,里面提到FAMI文库的纸张极其粗糙,可以用来当厕纸。

而直接称轻小说是“买插画送厕纸”的发言也很快出现在了2014年11月3日,来自A站上对“矢吹健太朗出手为轻小说《华丽幻影》描绘插图”一帖的回复。

这种检索结果当然不能直接用来证明这两处发言是最早用厕纸来形容轻小说的时间点,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2014年6月开始,用厕纸来形容轻小说的频率明显提升,可以被搜索引擎轻易捕捉到,因而这个说法已经逐渐传开,不再是一个小圈子内的隐秘称呼。“买插画送厕纸”的梗最迟不会晚于2014年11月产生。

把时间拨到2015年的话,就会发现“厕纸轻小说”这个梗已经比较流行了,在很多地方都有提到,进一步证明“厕纸轻小说”的说法于2014年便开始流传。到2016年年初的时候,连自媒体也学会了这种说法,“厕纸”说法已经不限于轻小说爱好者。

题目中提到被称呼为厕纸的是动画化的轻小说,但经过我的检索后发现结果并非如此。以上检索结果中,2014年和2015年被称为厕纸轻小说的发言大多与动画是没有关联的,都是讨论轻小说本身,如上面提到的《华丽幻影》直到去年才动画化。

同时,我又检索了“厕纸 动画”和“厕纸 轻改”,结果直到2016年7月1日都没有发现与“厕纸 动画”实际相关的结果。比较意外的是,虽然“轻改”这个词汇的使用广度远不及“动画”,但搜索“厕纸 轻改”却找到一个2016年4月1日的B站视频。那么“厕纸”的使用途径传播顺序应该是“轻小说→轻改→动画”,大家都知道2015年1月出现了著名的“轻改四天王”,但这条逻辑链似乎证明厕纸这个词的产生与这些作品的动画化并没有直接关联。也许轻改动画助长了原作读者群体的扩大,不过动画观众早期似乎并不怎么使用厕纸这个词。

那么厕纸的说法产生于中国,时间大约是2014年,产生缘由和动画基本无关都搞清楚了,该说法讽刺的是轻小说文本质量低而插画质量高的现象。但最后还是有个问题没解决,那就是为何会用到“厕纸”而不是用其他废品来形容轻小说。

根据之前找到的关于铃木光司的相关新闻,我们知道了日本确实存在在厕纸上印小说的现象。我现在能找到最早的相关新闻来自2005年3月16日,新浪网站上转载了日本出版厕纸印刷物的事。06年初也有人提到厕纸印书的发明来自于日本。

但事情似乎又没有这么简单,同样是根据网友的反馈,国外原本也有印在厕纸上的小说,并出现在了电影里,从回答日期来看,电影的拍摄时间似乎早于日本人在厕纸上印书。

多数文章都将这种厕纸的出现地点指向德国,该类厕纸可以印小说,也可以印报纸或诗歌。关于德国的最早报道时间是2002年10月15日,比日本的报道还要更早,而且网上的英语阅读题里也能找到关于德国的文学厕纸文段,证明该报道并非中国人自产,那么似乎德国人才是发明者。

但需要搞清楚的一点是,“厕纸文学”和“文学厕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文字,后者是纸张,“文学厕纸”本身没有贬低文章的意思。这种产品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希望尽可能地利用碎片时间,从如厕时自带读物阅读迈进到直接阅读厕纸,但智能机等更方便的物品出现则直接宣告其终结。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往前移,北宋时欧阳修的文集里就提到了钱思公喜欢在上厕所时看书的习惯: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鲁迅先生也提到上厕所时适合读一些消遣的书籍,因此把低质量的读物和厕所相关联至少可以追溯到鲁迅身上。

例如现在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消遣品。然而先要读者的心里空空洞洞,混混茫茫。

以上内容说明如厕和阅读从古至今都是十分密切的行为,只是现在多数人的阅读行为被玩手机所替代。低质量的读物大量用印刷纸刊行难免使人产生浪费之感,加之阅读和如厕之间的天然联系,两种纸张因此被关联在了一起。

而之所以这样的梗产生于中国而不是日本,大概因为日本的印刷业过于发达,纸张被用来印刷一切可供阅读之物,因此对于纸质印刷物文本质量并没有特别的追求。而中国人较为追求纸质印刷物的实用功能及收藏价值,因而对印刷物的文本质量就更加敏感,并且早些年卫生纸普及前,我国人民确实有以各类纸张替代卫生纸的做法,这大概就是“厕纸”说法产生的缘由吧。

当然轻小说的粉丝也不用气愤,因为从检索结果来看,用“卫生纸小说”来形容起点文的时间要比“厕纸轻小说”的出现早好几年,大家是公平的。

以上仅一家之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