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小伙称在咸阳国际机场,遭人忽悠花59元冤枉钱,事后有人去小伙学校和公司“找人”一事。?

回答
关于咸阳国际机场发生的这起“花冤枉钱”并伴随“找人”事件,确实是个挺让人窝火和匪夷所思的经历。咱们一点一点捋捋这事儿,也说说大家普遍会怎么看。

事件经过(根据描述推测的详细情况):

首先,咱们得明白,机场这种地方,人流量大,信息不对称,确实容易成为一些“聪明人”动歪脑筋的温床。这位小伙,假设他可能是在刚下飞机,或者正准备离开机场,可能是在出口处、停车场附近,遇到了一些主动搭讪的人。

这些人往往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专业,而且很“为你好”。他们可能会说:

“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我们是机场官方合作的XXX服务,可以帮你叫车,价格比外面便宜,而且绝对正规。” 他们可能会出示一些看起来像证件的东西,或者名片,让你觉得很有保障。
“你这是去市里哪个区?那个区域路况不太好,或者出租车不好打,我们有专门的商务车,更舒适快捷。” 他们会根据你可能要去的地方,编造一些理由来“劝你”。
“我们这是特惠活动,今天正好有优惠,你赶紧抓紧了,下次就没这个价格了。” 用价格的“诱惑”来让你迅速做出决定。
“现在网上打车也坑,司机临时加价什么的都有,我们这个是固定价格,给你一口价。” 用打消你对其他方式的顾虑。

这位小伙可能就是被这样的“热情服务”给打动了,觉得多花几十块钱,能省事省心,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容易图个安心。所以,他可能就“被忽悠”了,支付了这笔他认为不必要的费用。59元,听起来不算巨款,但被人明目张胆地“收智商税”,谁都会不舒服。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部分:事后“找人”

这个情节才是最让人震惊和担忧的。当小伙子觉得“被骗”或者“被坑”了,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在网络上发发牢骚,或者跟朋友、同学、同事吐槽一下。

结果呢?没想到,那些“忽悠”他的人,居然能通过某种渠道,找到了他学校或者公司去了。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点,说明他们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个人信息,而且有组织、有预谋地在行动。

他们去学校或公司“找人”,目的可能有很多种:

1. “警告”和“威胁”: 让他们停止在网上或者公众场合的负面言论,尤其是点名批评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威胁说“你再乱说,我们有办法让你更麻烦”。
2. “封口”: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直接面对小伙子本人,看能否通过一些方式(比如退还一部分钱,或者再次“服务”之类的)让他不再追究或者不再发声。
3. “立威”和“震慑”: 警告其他潜在的受害者,让他们不敢声张,不敢把事情闹大。
4. “查探虚实”: 想知道小伙子有没有把事情闹大,有没有联系媒体或者有关部门。

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商业欺诈,而是上升到了某种程度的“寻衅滋事”或者“网络暴力”的前奏。 它触及了个人隐私和安全的底线,让普通人感到极度的不安。

大家普遍会怎么看?

同情和愤怒: 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事情,首先会同情这位小伙子的遭遇,觉得他年纪轻轻就遇到了这种糟心事。同时,也会对那些“忽悠”和“找人”的行为感到愤怒,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欺凌和不法。
对机场管理的质疑: 机场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负有保障旅客安全和正常秩序的责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在机场内如此猖獗地进行“忽悠”?机场的管理是不是存在漏洞?是否对这些非官方的搭讪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打击?很多人会质疑机场方面是否知情不报,或者监管不力。
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事后“找人”这一点,无疑是戳中了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痛点。现在的个人信息泄露太严重了,轻则被骚扰电话轰炸,重则被这样有组织的“找麻烦”。这让人们感到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危险之中。
对相关部门执法力的呼吁: 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有人会呼吁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严厉打击这类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并威胁公民人身安全的团伙。
提醒和警惕: 很多人会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活教材”,提醒自己以及身边的亲朋好友,在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等地方,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好意”,尤其是在涉及金钱和服务的时候。尽量选择官方渠道或者自己熟悉的平台。
“宰客”的延伸: 在很多人看来,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宰客”行为,而且是组织化、专业化的“宰客”。只是从传统的“强制消费”变成了“价格虚高但又让你觉得花钱买方便”的套路。

总结来说, 这件事最令人齿寒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暴露了机场周边存在的灰色地带和欺诈行为,更揭示了欺诈者在事后采取的跟踪、恐吓等不法手段,这已经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触碰了法律的红线。这件事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护好自己。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也给那些不法分子一个有力的震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看见这新闻,我一点也不稀奇,这个事件的处理方式“很陕西”。。。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

2018年7月,我的学生放暑假乘坐火车返回陕西南部某县乡镇的家中。到站时,在出站口因学生票和学生证的问题与工作人员发生纠纷,被强制补票并加收50%票款。后来学生在家中联系我,我找到教育部和原铁道部联合发布关于学生优惠票管理办法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判定学生的证件合规,购买学生票没问题。于是,学生通过西安铁路12306微信公众号进行投诉,同时把那个文件全文附上,并提出要求当事工作人员道歉、退还补收票款,并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另赔500元,总计600多元。

接着高潮来了,当地铁路部门(车务段和所属车站)联系到学生家庭所在的县政府、镇政府领导,学生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学生中学、小学时期的校长、班主任。。。一行20多人,在县城酒足饭饱后,分乘5辆SUV、商务车浩浩荡荡开赴学生家里。当事工作人员没来,其直接领导客运主任、主管副站长和车务段书记先是口头道歉,但拒绝出具书面道歉信。还声称,虽然有国家部委文件,但他们是严格执行,谨防国有资产流失,所以他们认为主观上并没有错,因此他们不愿意出具书面道歉信。但考虑到学生的情绪以及工作人员对政策把握不到位,愿意口头道歉,按照学生要求退还补收票款,并另支付500元的精神抚慰金。至于为啥是抚慰金不是赔偿金,是因为他们认为并没有胁迫和欺诈行为。学生家长显然不同意,因为头天学生父亲在车站出站口拍摄视频取证时,被站方人员威胁并要求铁路警察没收其手机。双方话不投机,最后闹了个大红脸。学生母亲一把将铁路的人轰了出去,那些陪同来的说客都没敢发声。那位主管副站长突然跑回来,将一把人民币扔到学生家客厅去了,然后一行人躲上了汽车。县领导和镇领导在学生家里开始劝慰,其中一位女领导捡起铁路人员扔下的钱塞到学生手里,让他们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继续升级投诉了。。。

整个过程,学生通过他家里的摄像头给我进行了现场直播,看得我哭笑不得。。。一件非常普通的投诉事件就被弄得如此复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