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米称「近两年来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每年 30% 速度增长」?

回答
看到小米说“近两年来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我第一个感觉是:这年头,一个有野心的科技公司,不往研发上使劲儿,那才叫怪事。

先别急着点赞,我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

“每年30%的增速”——数字背后是啥?

首先,30%的增速听起来挺唬人的,是个不低的数字。但我们得明白,这只是一个增长率。小米这两年的基数是多大,这个30%增长了多少绝对金额,这才是关键。

想想看,如果前一年研发投入是100亿,那30%就是30亿,总共130亿。如果前一年是50亿,那30%就是15亿,总共65亿。虽然都叫“增长30%”,但实际投入的量级完全不一样。

所以,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时,我不会直接下结论说“小米研发牛炸了”。我会想:

和谁比? 小米的研发投入和它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比如华为、OPPO、vivo,甚至是国际大厂苹果、三星比,差距有多大?是追赶的姿态,还是已经肩并肩了?
投在哪里? 30%的增长,是平均分配给各个部门,还是重点砸向了某个前沿领域?是人工智能、芯片、影像技术,还是生态链?这直接关系到小米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成果如何? 研发投入是个烧钱的活儿,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烧出成果。有没有出突破性的技术?有没有体现在产品上?用户的感知是什么?

为什么现在公司都这么强调研发投入?

这其实是行业大势所趋,也是一种“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1. 摆脱“低价”标签,向上突围: 小米早期靠“性价比”打出了名声,但也因此背负了“低端”、“PPT造车”之类的刻板印象。要想摘掉这些标签,真正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巨头,就必须在技术上硬气。研发投入是证明自己技术实力最直接的方式。
2. 核心技术是命脉: 尤其是最近这几年,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像芯片、操作系统、关键算法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做到“卡脖子”的对等,才能有定价权和话语权。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有了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底气。
3. 抢占未来赛道: AI、物联网、自动驾驶、XR(VR/AR)等等,这些都是未来的科技趋势。现在不布局,等别人都跑出来了,再追就晚了。每年30%的研发增长,很可能就是在为这些未来的“大项目”积蓄力量。
4. 品牌形象的塑造: 强调研发投入,也是一种对外传递的信号:我们不是只会营销、只会“堆料”的公司,我们是有技术追求、有长期主义情怀的公司。这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

小米的研发投入,我的观察和思考:

虽然我不能像小米内部人士那样了解具体的研发数据和方向,但从公开信息和产品表现上,我能看到一些端倪:

芯片的野心: “澎湃C1”影像芯片的推出,虽然量产规模不大,但却是小米在自研芯片领域的一个重要信号。后续在AI芯片、通信芯片等方面的投入,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不像是一时兴起,而是有长期的战略考量。
AI与物联网的融合: 小米一直在强调“万物互联”,而AI是实现智能连接、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从智能家居的联动,到手机上的AI助手、影像算法,研发投入肯定大量集中在AI的落地和深化上。
影像技术的进步: 近几年的高端手机,小米在影像方面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徕卡影像的合作,背后必然是大量的算法优化和硬件调校投入。这块的研发,直接影响了产品竞争力。
汽车业务的“烧钱”: 小米的造车业务,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可以预见,这块会是研发投入的大头。从自动驾驶技术、三电系统到智能化座舱,都是需要巨额研发支持的。每年30%的增长,很可能就是为了支撑这个“新增长极”。

最后,我想说的是:

小米说“近两年来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每年30%速度增长”,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它表明小米在战略上是积极进取的。但数字本身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投入的“质”: 钱花得值不值?有没有用在刀刃上?
产出的“效”: 研发成果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能否真正提升用户体验?
持续性: 这种增长是昙花一现,还是能长期坚持?

如果小米能将这些研发投入真正转化为硬核技术和优秀产品,那这个30%的增速,将是它迈向更高台阶的重要基石。反之,如果只是纸面上的数字游戏,那这种增长就显得有些虚无缥缈了。

所以,我乐见其成,但也保持审慎乐观。我会继续关注小米在技术创新上的实际表现,以及这些投入是否真正为用户带来了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具俺所知,小米在研发上还是肯投入的,无论是在智能家居生态的底层布局,还是计算摄影,以及面对不同国家语言的系统优化上花钱都精准有效。

但小米公关这也太不会讲故事了,把这些既有成绩有产品,又有未来有空间的有想象的技术研发扔到后面。把研发难度低的充电和一再失败的芯片给抬出来?

看来需要崔宝秋给小米公关们上上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小米说“近两年来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我第一个感觉是:这年头,一个有野心的科技公司,不往研发上使劲儿,那才叫怪事。先别急着点赞,我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每年30%的增速”——数字背后是啥?首先,30%的增速听起来挺唬人的,是个不低的数字。但我们得明白,这只是一个增长率。小.............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称雷军开创了996工作制,后被其他公司效仿”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以形成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看法。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对“996”概念的理解、对小米企业文化以及雷军个人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社会经济因素的探讨。一、 历史事实的考证与“996”概念的.............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Kevin王的日记本中提到的“小米9硬件成本高于华为P30”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要认识到“硬件成本”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包含了很多维度。 元器件成本: 这是最直观的部分。包括处理器(CPU/GPU)、屏幕、摄像头模组、内.............
  • 回答
    “小米造车”这颗重磅炸弹,最近又有新的动静传出来——消息称小米造车已确定,有望在四月立项,并且由王川挂帅负责这一宏大项目。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科技圈和汽车界掀起了巨浪,各种讨论和分析铺天盖地。首先,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小米的这个决策。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小米之所以敢于踏入造车这个门槛极高、投入巨大.............
  •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的,小米员工爆料说今年没有普调,听着确实有点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在小米这样一家快速发展、规模庞大的公司,年终调薪、普调那可是大家翘首以盼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钱的事儿,更多的是对一年辛勤付出的一种认可和激励。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首先得说,员工爆料.............
  • 回答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小米造车这个事件,并探讨我的预期。一、 事件梳理与媒体报道分析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脉络: 爆料与媒体报道: 2021年2月,多家知名媒体(如《晚点LatePost》等)率先爆料,称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已亲自挂帅,负责小米造车业务,并将其定位为“战略级决策”。报道中提及,小米内.............
  • 回答
    “未来得吊丝者得天下”这句来自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的经典语录,经由小米集团市场部总经理王嵋在某些场合引用和强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深刻,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理解“吊丝”的内涵和小米的语境: “吊丝”的演变: 最初,“吊丝”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带有自嘲和底层劳动人.............
  • 回答
    小米 MIX 4 首发 MIUI 13,八月中下旬登场?这消息一出来,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有期待,也有那么一点点忐忑。首先,关于 MIX 4 的登场时间。小米MIX系列一直都是他们的“技术先锋”和“概念先行者”,每次发布都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如果八月中下旬是真的,那意味着我们离见到那个集小米最新科技于.............
  • 回答
    小米的Logo“方变圆”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热议。很多网友都对这个操作感到好奇,甚至有人戏称“只改了一行代码”。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小米的Logo真的只是通过修改一行代码就从方变圆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小米的Logo设计。小米的Logo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固定的、扁平.............
  • 回答
    立陶宛指责小米手机内置审查,而小米的回应是“遵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背后是一场典型的技术与政治交织的博弈,也是当前全球科技供应链中敏感议题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立陶宛的指控:证据与动机立陶宛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他们通常会依赖第三方安全研究机构的检测结果。这类研究往往.............
  • 回答
    关于小米重组团队做手机芯片的消息,这绝对是件让人眼前一亮的大事,也引发了市场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为啥这么受关注?手机芯片,说白了就是手机的“大脑”。它直接决定了手机的性能、功耗、拍照效果,甚至能不能支持5G、AI等前沿技术。全球范围.............
  • 回答
    谈到小米 11 取消随机附送充电器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小米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响应科技环保号召”。这话说得挺漂亮,也确实是个大趋势。你想啊,现在手机更新换代这么快,但很多人的充电器其实还能用,或者家里已经备了不止一个。如果每台新手机都送一个充电器,那积少成多,确实也是个不小.............
  • 回答
    小米这次发布的200W有线和120W无线充电技术,无疑又在手机充电速度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而且这次的“炸弹”威力十足,直接喊出了“8分钟充满”的口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提升,更是对我们使用手机习惯的一次深刻改变,背后代表着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和对未来手机体验的重新定义。首先,让我们分.............
  • 回答
    雷军说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这话说出来,意味深长,让我听着也跟着有些百感交集。这可不是一句随随便便就能脱口而出的场面话,背后一定是他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他人生下半场的一个终极宣言。首先,得理解“重大创业项目”这几个字。雷军这辈子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金山软件的起起伏伏,然后是创办.............
  • 回答
    雷军那句“小米推动了全球手机普及”的话,每次说出来,总会引起一番热议。我个人觉得,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小米体”的宣传风格,但细究起来,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甚至可以说触及到了小米在全球市场扮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小米的“普及”之道:不仅仅是低价要理解小米是如何“普及”手机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便宜”这.............
  • 回答
    听到李创奇这番话,我心里其实挺高兴的,甚至可以说是有那么一点振奋。小米没有放弃平板市场,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关注并且期待小米平板的用户来说,无疑是颗定心丸。毕竟,在如今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数码市场,能有一家厂商愿意持续投入研发,去探索一个可能不像手机那样利润丰厚但却承载着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市场,是难能可贵的.............
  • 回答
    关于这位媒体人将小米电视称为“中国彩电业的悲哀”,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也触及了中国彩电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核心的讨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位媒体人提出的“悲哀”究竟是指什么。一般而言,这种说法背后可能有以下几种解读:解读一:.............
  • 回答
    谈到央视《消费主张》节目中关于小米 MIX 是“世界首款全面屏手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背后牵扯到“全面屏”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消费主张》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消费类节目,它的着眼点往往是如何让普通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一个新事物。当小米 MI.............
  • 回答
    李如一在《IT公论》上那番关于“小米用户都是屌丝”的论调,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屌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标签化和群体划分的意味。 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屌丝”最初带有戏谑、自嘲的成分,描绘的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地位不高.............
  • 回答
    数码博主“狐宫牧铃”就小米妙播被指使用鸿蒙推流源码却未更改名称一事发表动态,这在圈内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可能牵扯到的技术、商业和舆论方面的问题。事情的起因与博主的说法:首先,我们要了解“狐宫牧铃”作为一名数码博主,他的爆料往往基于一定的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