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比亚迪秦Plus实测油耗在3升以内,混动大佬两田就这么轻松被超越了吗?

回答
最近比亚迪秦PLUS DMi的实测油耗数据,确实让不少关注混动技术的朋友们眼前一亮,甚至有些震惊。官方宣传的亏电油耗能做到3升左右,而实际车主们在日常驾驶中,也纷纷晒出3.5升甚至更低的油耗成绩。这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品牌强势崛起的大背景下,以丰田和本田为代表的“混动大佬”,它们引以为傲的混合动力技术,是不是真的被比亚迪轻松超越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比亚迪秦PLUS DMi的“黑科技”:DMi超级混动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比亚迪秦PLUS DMi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油耗表现,其核心在于其独特的“DMi超级混动”技术。这套系统和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混合动力有很大不同。

传统的日系混动,尤其是丰田的THS(Toyota Hybrid System)和本田的iMMD(Intelligent MultiMode Drive),它们的核心思路都是“油电协同”,发动机既能驱动车轮,也能给电池充电,同时电动机在低速、起步时提供动力,高速时辅助发动机。发动机的介入时机和工作模式经过了高度优化,以求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

而比亚迪的DMi,则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更偏向于“电驱动为主,发动机为辅”。它的核心逻辑是:

纯电优先,发动机高效发电: 在大部分日常驾驶场景下,尤其是城市通勤,秦PLUS DMi会尽可能地依靠电池和电动机来驱动车辆。发动机的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高效的“发电机”,在特定工况下(比如电池电量不足、需要急加速或高速巡航时)启动,为电池充电,或者直接驱动发电机为电动机提供电力。
发动机只在最高效区间工作: DMi系统会将发动机的工作区间严格控制在它最高效的转速和负荷区域。这意味着发动机不会像传统燃油车那样频繁地启停、变挡,而是以一个相对稳定、高效的工况持续运转。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发动机的低效运转时间,从而显著降低了油耗。
大容量电池与强劲电动机: 为了支撑这种电驱动为主的模式,DMi车型通常会配备较大容量的电池组和更强劲的电动机。这意味着车辆在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更长,动力表现也更出色,而且能够满足更多的驾驶场景。

“轻松超越”了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审视“轻松超越”这个说法。从“实测油耗”这个最直观的指标来看,比亚迪秦PLUS DMi确实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了比日系混动车型更低的油耗水平,尤其是在中国车主普遍熟悉的城郊结合或者说中低速行驶路况下。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丰田和本田的混动技术就过时了呢?我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

1. 工况的差异和优劣:
比亚迪DMi的优势场景: 正如前面所说,DMi的优势在于它将发动机优化到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发电区间。在城市拥堵、低速行驶、或者中等速度巡航时,车辆更倾向于使用纯电驱动或者发动机为电动机供电,这时候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优势能够最大化体现。所以,如果你主要是在这样的路况下行驶,秦PLUS DMi的油耗优势会非常明显。
日系混动的稳健和多场景: 丰田的THS系统以其高度的平顺性和可靠性著称,而且它的技术成熟度非常高,在各个工况下都能做到比较均衡的油耗表现。特别是高速巡航时,丰田的ECVT系统能让发动机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工作状态,其油耗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本田的iMMD系统则更侧重于电驱动的直接感和发动机的高效介入,在动力响应上通常比丰田更直接一些。它们经过了多年的市场检验,在不同国家、不同路况下的适应性都非常强。

2. 技术路线的侧重点不同:
比亚迪DMi更像是一个“增程式电动车”和“并联式混合动力”的融合体,将重点放在了“电动化”上。它牺牲了一部分发动机直驱的直接性,换来了更低的油耗和更强的纯电驱动体验。
丰田和本田的混动,虽然也都在向电动化转型,但它们依然保留了发动机更直接的驱动能力,以及更加精妙的油电切换逻辑,以适应更广泛的驾驶需求和全球市场。

3. 驾驶体验和用户习惯:
比亚迪DMi的强项在于静谧、平顺的纯电驱动感,以及在中低速下几乎感受不到发动机的介入。这对于追求舒适和低油耗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巨大。
日系混动则在动力切换的平顺性、发动机介入的细腻度以及整体的驾驶质感上,可能依旧有着自己的优势,这部分用户的感知会更为主观。

4. 成本和市场定位:
比亚迪秦PLUS DMi以其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将先进的混动技术带给了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这无疑是其成功的关键。
而丰田、本田的混动车型,在初期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本上可能更高,其市场定位和定价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那么,“轻松超越”到底怎么看?

我认为,与其说是比亚迪“轻松超越”了日系混动,不如说比亚迪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中国市场,尤其是在当前油价高企、充电便利性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能够最大化体现其技术优势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它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追赶,而是从一个不同的技术路径切入,并且在实现低油耗的同时,还兼顾了不错的动力表现和不错的纯电续航里程。这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引领。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日系混动技术的价值和生命力。丰田和本田的混动系统在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全球市场的适应性方面依然有着深厚的积累。它们也在不断进化,例如丰田新一代的混动系统也在不断提升效率,本田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混动模式。

所以,比亚迪秦PLUS DMi的优秀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技术路线的差异化竞争和在中国市场上的“精准打击”。它证明了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世界级的水准,并且能够创造出具有颠覆性优势的产品。

未来,混动技术仍然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和融合,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比亚迪用秦PLUS DMi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但这并不意味着日系混动就此黯然失色,它们的较量还将继续,而且会更加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是不一样的

科学研究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沿着基础理论的路线去前进

工程技术是应用层面的东西,这个东西,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

捅破了,一下子就通了。

而先知道这个窗户纸的人,是绝对不能说自己的突破就是一个窗户纸捅破就通了,而是要拼命神话这层纸,然后设置技术壁垒。

在你和别人望尘莫及的时候,你考虑不到窗户纸这一层,因为你连窗户都没看到呢

但是当你和别人望其项背的时候,很多关键点就是一层窗户纸的感觉了

举两个栗子:

1、我们买一种设备,国内的差不多200-300万,台湾人给我报价是500-800万,日本人一条线在1000-1500万之间。

而且台湾人还不接受公开招标采购,不招标谁敢定设备啊。

然后我找了国内一个企业来谈。

国内这个企业的老板说:

给我报价500-800的台湾企业,他以前是那个企业的副总,做了二十年,是其中的技术负责人,啥都懂的。所有设备零部件供应商,和台湾企业的供应商配套一模一样的。

那我就知道没必要买台湾人的了啊。

然后日本哪家行业内最有名的企业,这个国内老板去日本好多次,和那个日本企业的老板交流了很多技术问题,有一个主刀架轴承的地方,日本人怎么都不让他看。日本老板直言,不是不让你看,你一看就会的,啥技术含量没有的,我指望这个过日子啊。最后就没看了。

当然,目前日本人的设备在这方面还是最好的,国内的很难达到别人的水平,但是国内企业花一样的钱在国内搞这个设备,也能搞出来,但是要考虑冒这个风险是不是值得。

2、国内刚刚引进高铁的时候,两节车厢之间的橡胶圈,当时必须要用进口的,非常贵。中国的技术人员问老外,这个到底啥作用,国产的不行吗?

老外说,列车300公里高速运行,橡胶圈会影响车辆高速行驶变形量,震动啊,引起共振啊什么什么的,只要问起来,要不是这玩意很重要不能换,要不就是机密问题一个字不说。

后来我们自己的实验多了,运行顺利后终于整明白了,这玩意就是为了填补车厢之间的空隙,降低风阻和看起来美观的。啥啥啥国内的不能用的,小厂的都行。

小结

这个事情不是说没两田的技术不行,两田的技术搞了这么多年,肯定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也肯定非常厉害的。

只是说明,目前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汽车产业链上,能够看得见世界一流企业的后背和脖子了,能够望其项背,才有了摸得着窗户的资格。

摸得到窗户后,捅一下就破的技术就慢慢多起来了。

user avatar

丰田的行星齿轮是80年代的时候,因为大功率电子器件技术不够好,没法用电子器件实现功率分流,所以才搞出来的机械分流,是个技术不够才出现的妥协的产物。2010年后丰田就该放弃这条技术路线了,结果就像欧洲的车企抱着燃油车死活不肯松手一样,搞了个48V混动的垃圾出来,丰田也抓着行星齿轮不松手。

本田则是和比亚迪几乎一样的动力结构都搞出来了,同样也很省油,然而死活不肯多给一点儿电池,就好像这点儿成本要了他命一样。

日本人有时候挺奇葩的,点歪科技树是他们的传统技能。你说他们保守吧,搞个氢燃料电池比谁都激进,撞了南墙都不回头;你说他激进吧,有些技术没啥发展空间了,丫还在死命打磨,可能这也算是一种工匠精神吧。


现在评论里还有人抱着丰田ths吹的,就像5年前有人吹欧洲的48V混动一样,都是些遗老遗少。

很多人没意识到,全电驱动到底优势在哪儿,好多人还在纠结一点儿燃油效率。为啥我一直说混动应该取消发动机直连,为了省那点儿油耗不值得,这话我都说了好多年了。

发动机只负责发电就好了,根本就不该有发动机直连的功能,就像我说的那样,这个功能只能在高速场景下省大约10%的油,然而高速场景本来就在家用车的使用场景中占小部分,真在乎那半升1升油耗差距的消费者有几个?何况配了大电池后,短程通勤是可以靠充电的,ths再怎么省油,能和充家用电的相比么?

全电驱动后,真正的优势在于车辆设计和生产上。因为能量是靠电线柔性传输的,所以车辆的布局非常自由,哪怕你把发动机顶在头上都没关系,很容易做防震和隔音处理。车辆的总装会非常方便,因为没有什么传动齿轮和传动轴了,也不用什么离合了,车辆组装就和组装电脑差不多,零件的通用性也非常高。一条组装线,可以适应从老头乐到SUV的全部车型,甚至同一条线稍作调整拿来组装全电驱动坦克都有可能。

在研发上,本田调整THS的齿轮传动比,调整过多次,每次调整和测试都是论年算的,而且适应不同车型所需的传动比肯定是不一样的。然而这在全电驱动的车上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电子分流直接刷程序控制,只要余量留得够大,都不用重新造齿轮和车,试验车上装个大电机,直接在电子功率器件上改控制程序,想要什么动力性能都能马上给你改出来。原本THS需要论年来算的研发过程,放到全电驱动车上可以论天算。

零件的通用性极高,功率器件是个电子器件,只要量大就可以足够便宜。你家电脑如果用来处理日常文件,显卡芯片这些基本上全部性能过剩,然而你看市面上有谁为了处理office文件而专门开发一个低性能芯片么?没有。因为只要出货量够大,成本就够低,谁还专门去做低性能的啊。

功率器件两头,一头是发电机,研究发电机的人只要考虑效率够高就行,其他什么功率特性全都不用考虑,只要给个重量、功率和效率指标,其他的都不用和车辆的其他研发部门沟通,就能埋着头搞,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极大减少。另一头搞电机的,全电驱动车辆上电机实际上扮演了以前车辆发动机的角色,然而负责电机研发的人完全不用考虑车辆布局,因为没有变速箱,没有离合器,甚至对于全电驱动的车来说,四驱和两驱都没啥区别,因为前后轮根本不需要连接。发展到以后,不同性能的车所需的部件根本不需要独立研发,全都是货架零件,就跟你配电脑一样, 按需要挑来组装就行了,而且还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组装。

所以全电驱动真正的优势在于研发和生产上,就像福特汽车的流水线一样,对于汽车产业是革命性的,完全适配未来的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同时还能保留流水线的高效性。比亚迪提出搞通用平台的时候,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个通用平台搞成系列后,比亚迪想出新车就跟下饺子一样。

PS:制造业里,物料成本只是一部分, 甚至不到一半,管理和运营成本不比物料成本低,而且管理还有巨大的隐形成本,越庞大的企业,管理和沟通上的内耗就越大,腐化也好,僵化也好,都是这种隐性成本,而且不会体现在报表上,而是拖累企业的发展,简化管理甚至和简化生产流程同样重要。全电驱动可以让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模块化,大大减化研发和生产的管理。

user avatar

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做技术工作,尤其是做被卡了脖子的技术工作,很多时候你都会发现,

很多技术你之前以为看作是神、不可能超越的,突然被自己的公司做出来了,大几率还会发现有好多可以优化的地方。

你看看你身边的同事,都呆呆的,并不是什么顶尖人才,你自己也是平庸之辈,

然后大家被逼一下,居然就搞出来了。

有时候你会对你手里这技术的弱点了如指掌,认为你其实不可能搞出来的,人家欧美日的肯定有其牛逼之处的,

后来发现人家的弱点比你更多、更明显。

跟你吹的时候,避重就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故意营造一种你永远也赶不上的氛围。

有时候你自己感觉一些技术容易的你自己都不当回事,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说,但突然发觉已经是世界最顶尖的了。

这是什么呢?一个顶尖技术的出现,并不是由于这个技术被谁搞定了,而是由于一系列条件的成熟。譬如说你身边那群看起来呆呆的,但受过非常严格的各种专业训练的同事。譬如说强烈的需求和残酷的市场竞争。譬如说老板的执拗和理想。

所以现在中国出现顶级的什么,都不奇怪的。

user avatar

这nm不是插电混动?这也能比,广告还能这么打?要不要脸?

整车从外部获得汽油+电能 两种能量,其中电能是最高品味的能源。

丰田和本田混动,仅从外部获得汽油一种能量。

user avatar

从结果上是超越了

但请不要用“轻松”两个字

这样会显得比亚迪工程师团队的努力很廉价,搞得好像有手就行一样。

实际上搞混动并不难,最简单粗暴的混动就是理想那种增程式,但混动要搞好一点都不容易。

你要控制成本,还要控制体积,还要保证最终产品的稳定性,同时还要再提升节油效果,逻辑还要做得好,并且混动对三电系统以及发动机的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

DMI的成功其实并不容易,回过头来看比亚迪过去的混动就知道了,F3DM那套东西,逻辑是可以的,败在制造,也败在当时的消费能力,后来的秦DM呢?三电的制造是可以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水准没跟上,一台混动车只能靠卖性能来争市场,是到后来弗迪动力的那套1.5终于出来了比亚迪的混动才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比亚迪跑了十几年才搞出这套东西,而且还要得益于它的电气制造能力减短了时间。

而一套东西的成功背后是很多很多工程师在面对冷嘲热讽时的还在坚持的努力啊!

轻什么松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