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三大巨头 BAT 为何不开发一个浏览器内核?

回答
国内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所以没有开发独立的浏览器内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成本、市场策略、生态系统以及战略优先级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技术壁垒和高昂的投入:

内核开发的难度与复杂性: 浏览器内核是浏览器最核心、最复杂的部分。它负责解析HTML、CSS,执行JavaScript,管理渲染进程、网络请求、安全策略等。从零开始开发一个现代化的、高性能的、兼容性良好的内核,需要极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庞大的研发团队和长期的持续投入。这涉及到:
渲染引擎: 如何高效地将网页内容绘制到屏幕上,包括DOM树构建、CSS解析与计算、布局(Layout)、绘制(Paint)、合成(Compositing)等。这需要精通图形学、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等知识。
JavaScript引擎: 如何高效地解析、编译和执行JavaScript代码,并提供垃圾回收等内存管理机制。V8(Chrome)、SpiderMonkey(Firefox)、JavaScriptCore(Safari)等都是经过数十年优化和迭代的成熟引擎。
网络协议栈: 如何高效、安全地处理HTTP/HTTPS、WebSocket等网络请求和响应,包括连接管理、缓存、安全(TLS/SSL)等。
内存管理与性能优化: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保证浏览器的流畅运行,避免内存泄漏、CPU占用过高,并进行JIT编译、多线程优化等。
安全: 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沙箱环境,防止恶意代码攻击用户系统,处理各种安全漏洞。
兼容性: 如何兼容各种Web标准(HTML5、CSS3、ES6+等),以及大量遗留网站的特殊实现。这需要大量的测试和适配工作。

巨额的研发成本与维护成本: 即使有技术实力,开发一个浏览器内核也意味着需要组建一个庞大的、顶尖的工程师团队(可能需要数百甚至上千人),并持续投入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包括:
招聘与留住顶尖人才: 浏览器内核领域的专家本来就稀缺,需要高薪和优厚的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他们。
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强大的服务器集群进行持续的测试、构建和版本管理。
专利授权与合规: 可能会涉及一些专利问题,需要进行授权或规避。
持续的维护与更新: Web标准在不断发展,新的漏洞和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内核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维护以保持竞争力。

二、 市场竞争与现有成熟内核的优势:

已经存在的强大竞争者: 目前浏览器市场已经被几大巨头基于成熟的内核所主导。
Chromium(Blink引擎): Google Chrome浏览器使用了Blink引擎(由WebKit分离而来)。Chromium是一个开源项目,生态非常庞大,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参与,并且不断有新的技术和功能加入。
WebKit(Safari): Apple Safari使用了WebKit引擎。
Gecko(Firefox): Mozilla Firefox使用了Gecko引擎。
EdgeHTML/Blink(Internet Explorer/Edge): 微软曾有自己的EdgeHTML,但后来也转向了Chromium。

直接竞争的门槛太高: BAT如果开发独立内核,意味着他们需要与这些已经建立起庞大用户群和生态系统的巨头直接竞争。用户迁移到一个使用新内核的浏览器,需要克服用户习惯、生态依赖和信任等壁垒。
利用现有内核的优势: 基于现有的成熟内核(尤其是Chromium)进行二次开发和定制,是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快速上线与迭代: 利用Chromium的强大基础,可以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并专注于特色功能和用户体验的打磨。
兼容性保障: Chromium已经解决了绝大部分的Web标准兼容性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开发者需要处理的工作量。
开发资源集中: 可以将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到浏览器自身的功能、服务和内容上,而不是在最基础的底层技术上重复造轮子。

三、 战略重心与生态构建:

BAT的核心业务不在浏览器内核本身:
腾讯: 主要聚焦于社交(微信)、游戏、内容(腾讯视频、音乐)、支付等。其浏览器产品(如QQ浏览器、微信内置浏览器)更多是作为连接用户与腾讯服务、推广腾讯业务的入口和载体。
阿里巴巴: 主要聚焦于电商(淘宝、天猫)、支付(支付宝)、云计算(阿里云)、数字媒体和娱乐等。其浏览器产品(如夸克浏览器、UC浏览器)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搜索、资讯、服务入口,并可能导流到阿里系生态。
百度: 搜索是其核心业务,其次是信息流、AI、地图、网盘等。其浏览器产品(如百度浏览器)主要是为了强化搜索入口、推广百度系产品和服务,并为用户提供信息获取和生活服务。

开发内核的战略优先级不高: 对于BAT而言,开发一个浏览器内核并非其核心战略目标。他们更倾向于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将精力放在构建自身生态系统、吸引和留住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内容上。
生态的依赖与互补: BAT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产品线。通过将自家的服务和内容深度整合进浏览器,可以形成协同效应,增强用户粘性,扩大自身生态的影响力。他们更希望通过浏览器来“服务”好自己的用户,而不是去争夺浏览器内核的“话语权”。
风险规避: 独自开发内核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且成功率不确定的项目。一旦投入巨大但未能取得市场认可,将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利用成熟内核则能有效降低这一风险。

四、 历史发展与行业趋势:

浏览器内核的集权化趋势: 近年来,浏览器内核的开发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权化趋势。Chromium因其开源、高性能和强大的兼容性,成为许多新浏览器的基础。这使得开发独立内核的必要性和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生态合作与共享: 开源社区的兴盛使得技术的共享和协作成为可能。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加入或利用现有的开源力量。

BAT在浏览器领域的实际做法:

基于Chromium的定制与优化: 事实上,无论是UC浏览器(已被阿里收购)、QQ浏览器还是百度浏览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利用了Chromium的内核,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加入了各自的特色功能、服务和内容。例如,优化启动速度、增加内容聚合、整合自家服务入口等。
关注用户体验和差异化: 它们的竞争焦点在于用户界面、个性化推荐、内容服务、快捷功能、隐私保护等方面,而不是浏览器底层技术的颠覆。

总结来说,BAT不开发浏览器内核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 技术难度与成本极高: 开发和维护一个高性能、兼容性好的现代浏览器内核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巨额的资金、顶尖的人才和长期的投入。
2. 市场竞争激烈且门槛高: 现有成熟的浏览器内核已形成强大的生态,直接竞争的难度极大。
3. 战略重心不在内核: BAT的核心业务在于连接用户、提供服务和构建生态,而非浏览器底层技术本身。开发内核的战略优先级不高。
4. 利用现有成熟内核更高效: 基于Chromium等开源内核进行定制和优化,是更务实、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可以让他们快速迭代并专注于差异化竞争。

因此,BAT选择在现有成熟的浏览器内核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聚焦的战略,来服务于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其核心业务和生态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所有中国落后的领域或者不能掌握的科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而最近几年的新兴领域中国基本不落后。

由于中国发展晚错过了早期技术起步阶段,而这些领域也没啥弯道超车机会。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弯道超车的,有的技术40年多年都是直道,先发优势会一直保持。

浏览器内核就是这么个领域,目前全球最流行的内核是WebKit,它的前身是KHTML,2002年的时候苹果就采用KHTML作为safari浏览器的内核了,而KHTML是作为KDE项目的子项目早在1998年就开始开发了。

另一个流行的浏览器内核是Mozilla的Gecko,它是Firefox浏览器的内核,它的前身是来自Netscape公司的浏览器,而最早可以追述到 1993年Netscape成立时开发的Mosaic。

目前的浏览器内核都起步于 90年代,哪怕被淘汰的那几个也基本都是90年代开始开发的。Opera是1995年开始的,IE是为了对抗Netscape,是1994年开始的。

国内互联网行业很繁荣,掩盖了一些东西,比如 超大规模软件领域的落后,超大规模软件都是千万行代码起步,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工程师共同开发维护的项目。

超大规模软件要想成功,就要起步早,还要能坚持投入,靠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去积累。目前行业里超大规模软件基本都起步于90年代,而且几乎都是美国的,因为90年代美国软件业已经成熟了,而它自身庞大的经济体量也给超大规模软件提供了足够的市场和人才,使得它可以一直持续积累到现在。

国内在90年代,即使最优秀的程序员水平也和美国有巨大差距,而且很稀少,比如90年代初最优秀的程序员就是 雷军,周鸿祎,张小龙,鲍岳桥,王志东,廖恒毅等,也只能做应用开发,他们还没有做超大规模软件的技术能力。

国内能从90年代开始并且能存活至今的超大规模软件项目,有且仅有 WPS Office,WPS Office拥有3500万行以上的C++代码,编译集成一次即使用最高性能服务器也要近三小时,日常开发维护需要1000+程序员。

如今版本的WPS项目起步阶段的程序员有 沈家正和许式伟等。

许式伟可能比较出名,他是七牛云存储创始人CEO,Golang的布道者,Go+发起人。

沈家正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张图估计很多人看到过,图片里被 求伯君,雷军,柳传志,杨元庆,四个董事长CEO围观写代码的程序员就是 沈家正沈老师,WPS团队技术灵魂,而他们此时看的屏幕上,很可能就是WPS的源代码。


BAT三巨头如果想开发浏览器内核,那么他们起码应该在十年前就开始做了,如果现在才开始,那么起码十年以后才会有比较完善的版本。即使是 google和苹果,把Webkit做到用户比较认可的水平也是用了十多年。

user avatar

我认为这个就和为啥国内这么多饮料厂商不开发一款中国人的可乐?为啥国内这么多手机厂商不开发一款新的处理器架构?差不多。。

就是护城河原理。首先人家先做出来了、之后好像可口可乐,把价格压到极限。要么好像Webkit,免费给你用。要么好像ARM,只收取非常低的专利费。

导致后来者无利可图。。。

user avatar

直说了吧,这三家都不喜欢开放的Web生态,这才是根本原因……

他们都希望把用户圈在他们自己的生态环境里面就够了……


国外也没几个公司开发浏览器内核。

除了Google,Google其实是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公司,这货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互联网绑定了,互联网的任何风吹草动他都很敏感。

只要互联网足够繁荣,Google就能赚到钱,互联网衰退,甚至只需要开始走向封闭,Google的业务就没了,这也是Google和SNS天然敌对的原因。


所以,Google需要扫清一切挡在用户和互联网之间的障碍,不管是浏览器还是宽带接入……

现在地球上除了Google,也就苹果在维护浏览器内核了……

其他的互联网公司也兴致寥寥……

所以说这不是大家YY的核武器……



我觉得吧,有些东西越少越好,例如浏览器内核和操作系统内核以及处理器指令集。

有那么一两个,有持续的维护投入就够了……

放过程序员吧……


字符集和编码的问题还没统一呢……


==========================================================

补充火狐的问题,Mozilla不是一家商业公司,很显然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而且因为Google的赞助费大幅削减,Firefox停更也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一家80%的收入来自于Google的公司,你直接说Firefox是Google投资开发的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