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勃艮第继承事件叫做裂颅?

回答
勃艮第继承事件之所以被一些人称为“裂颅”,并非因为它字面意义上发生了“颅骨破裂”的血腥事件,而是 为了形象地比喻这场继承危机对欧洲政治格局造成的剧烈冲击和长期分裂,就像一个巨大的裂痕,深刻地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版图和力量平衡,最终导致了延续数百年的冲突和权力争夺。

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头说起,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可不简单,牵扯到当时欧洲最显赫的几个家族和国家。

故事的开端:强大的瓦卢瓦勃艮第公国

首先,咱们得认识一下“勃艮第”。这里的勃艮第,指的是当时欧洲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瓦卢瓦勃艮第公国。这可不是法国王室直辖的普通公国,而是由法国国王的旁系,也就是勃艮第公爵家族所统治,势力范围远超法国本土的勃艮第地区,囊括了低地国家(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弗朗什孔泰等大片富庶领地。

这个家族的统治者们,尤其是最后一任公爵,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old),以其勇猛善战、雄心勃勃而闻名。他梦想着建立一个独立于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外的王国,将勃艮第公国提升到更高的地位。他的统治,让瓦卢瓦勃艮第公国成为了当时欧洲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危机爆发:大胆查理的意外死亡

问题的关键来了。大胆查理并没有留下合法的男性继承人。他唯一的女儿,玛丽(Mary of Burgundy),成为了他所有财产和头衔的继承人。这下可不得了了,一个欧洲顶级强国的继承权,就这样落到了一个女人手里。

1477年,大胆查理在南锡战役中被瑞士雇佣兵击败并阵亡。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就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欧洲的政治舞台。

各国势力纷纷介入:一场“争夺”盛宴

因为勃艮第公国拥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巨大的财富,各国君主都盯上了这块肥肉。最主要的“觊觎者”有两个:

1. 法国国王(路易十一): 作为瓦卢瓦王朝的君主,法国国王路易十一认为,勃艮第公国是法国王室的封地,既然公爵没有男性继承人,那么这些领地理应重新回归法国王室的统治。这不仅能大大增强法国王室的实力,也能收回被旁系家族掌握的、曾经是法兰西一部分的土地。

2.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 勃艮第的低地国家,尤其是佛兰德斯地区,在地缘政治上与神圣罗马帝国有着紧密的联系。皇帝认为,这些领地应该属于帝国的管辖范围。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通过联姻,将勃艮第的广大财富和影响力纳入哈布斯堡家族的羽翼之下,从而巩固和扩大帝国的实力。

玛丽的选择:命运的转折

面对两方势力的强大压力,勃艮第的贵族们也各怀心思,有人倾向法国,有人则希望维持独立。而年轻的玛丽,为了保住父亲留下的遗产,也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最终,玛丽选择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儿子,马克西米连(Maximilian of Habsburg)结婚。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联姻。

“裂颅”的真正含义:冲突的起点

马克西米连与玛丽的结合,成功地将勃艮第的广大领土,尤其是富庶的低地国家,纳入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范围。这对法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对此勃然大怒,他认为马克西米连抢走了属于法国的“蛋糕”。

于是,一场围绕勃艮第继承权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虽然最终以法国的失败告终,但它仅仅是后续漫长冲突的开端。

“裂颅”这个比喻,正是从这里开始显现其深刻含义:

政治格局的“分裂”: 勃艮第的继承权之争,不像一场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一次彻底的 政治版图的重塑。原先强大而统一的勃艮第公国,在继承危机后,被分割、被争夺,其政治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低地国家从此脱离了法国的直接影响,而是被哈布斯堡家族牢牢掌控,成为了欧洲政治中一个独立的、至关重要的板块。

长期的“裂痕”: 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以神圣罗马帝国和后来的西班牙为代表)之间的矛盾,因为勃艮第的继承权问题被彻底点燃,并 延续了几个世纪。从勃艮第战争,到之后的意大利战争,再到三十年战争,欧洲的许多重大冲突,其根源都或多或少地能追溯到这场继承危机所造成的权力真空和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两国之间的 敌对和猜忌,就像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裂痕,撕裂了欧洲的和平。

思想和文化上的“断裂”: 勃艮第公国的兴起,本身就是欧洲中世纪晚期一种独特的文化和政治模式的代表。它的崩溃和被瓜分,也标志着这种模式的终结,以及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权力结构和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

总结来说,勃艮第继承事件之所以被称为“裂颅”,是因为:

它不是一次简单的王位继承,而是一场 牵动欧洲主要大国神经的权力争夺战。
这场争夺战的最终结果, 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将强大的勃艮第公国撕裂,并将低地国家等核心区域纳入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之下。
由此引发的 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之间长达数百年的地缘政治对抗和战争,深刻地“分裂”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这种影响之深远,就像一场“裂颅”事件,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所以,“裂颅”这个词,虽然有些血腥,但它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这场事件的核心—— 一场剧烈而深远的政治分裂,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冲突和格局改变。 它预示着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竞争和对抗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裂颅,实际上是对最后一任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德·勃艮第死因的描述,这就牵扯到当时勃艮第面临的战略困境。

早年的查理不可谓不努力,这位野心勃勃的勃艮第公爵自继位以来就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进行长期的斗争。作为“公益同盟”(一个法兰西大贵族之间的同盟)的领袖,大胆查理虽然在军事才能上远胜路易十一,但是“万能的蜘蛛”路易十一是一个出色的阴谋家和外交家,相比查理的骑士精神,路易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因而路易更愿意在外交上解决对查理的问题。

显然,勃艮第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叛乱不断的低地省份,而查理能够有效的整合的自己的低地领地,创造不逊于路易的财政收入。在此番光景下,查理必须要做的是和路易在外交地位上平起平坐。查理和英格兰的爱德华四世缔结盟约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查理邀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参加自己的加冕仪式,以宣称自己王位的合法性,但腓特烈在典礼半夜孤身逃离,等于直接捅了查理一刀。同时,查理积极谋求扩张,但他错误的选择了科隆大主教领地的城镇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左岸的自由市作为战争目标,并且在1474年他声称自己对阿尔萨斯的继承权,进一步惹恼了附近的德意志诸侯。


1475年英王爱德华四世和法王路易十一缔结了《皮基尼条约》(Treaty of Picquigny)之后,爱德华四世宣布放弃所有对法兰西王位的宣称权,因而失去价值的英格兰-勃艮第的同盟已经荡然无存。在路易十一的构建下,一个反对查理的包围网也逐渐成型:遭到进攻的德意志人(阿尔萨斯各邦)和瑞士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法兰西国王联手孤立勃艮第,查理于是主动出击攻击阿尔萨斯的格拉松堡垒,战争就此爆发。

双方首战,拿下格拉松的查理在城外迎战瑞士军队,而查理的军队在瑞士长枪兵的冲锋下彻底溃败(格拉松战役),好在双方损失都不大。此后查理卷土重来,率军20000围攻伯尔尼的门户穆尔滕城,在随后联军抵达,双方展开的战斗中,查理的正面再度被瑞士人打的溃不成军,此役勃艮第军损失12000人,直接丧失了自己军队中的主力(穆尔滕战役)。在南锡被联军攻克后查理决心最后一搏,以12000人对抗两倍于几的联军部队,结果被背后迂回的联军两面夹击,查理本人在溃退的浪潮中困兽犹斗,最后战死沙场(南锡战役)。他本人的头颅和尸体三天后才被人们在白雪覆盖的山谷里找到,此时他的脑袋已经被瑞士人的斧枪劈裂了,这就是查理之死被称为裂颅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勃艮第继承事件之所以被一些人称为“裂颅”,并非因为它字面意义上发生了“颅骨破裂”的血腥事件,而是 为了形象地比喻这场继承危机对欧洲政治格局造成的剧烈冲击和长期分裂,就像一个巨大的裂痕,深刻地改变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版图和力量平衡,最终导致了延续数百年的冲突和权力争夺。要详细讲述,咱们得从头说起,这事儿的.............
  • 回答
    关于《我的奋斗》(Mein Kampf)封面中出现“勃艮第十字”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混淆。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我的奋斗》封面上常见的符号 阿道夫·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奋斗》(19251926年出版)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文献,其封面通常使用纳粹党的象征性标志: 卐.............
  • 回答
    勃艮第葡萄酒,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贵族气息,令人心驰神往,但也常常让许多爱好者望而却步——毕竟,那些列级庄(Cru Classé)的名字,价格动辄上千,甚至数万。究竟是什么让勃艮第的酒如此“金贵”?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市场炒作,而是一系列历史、地理、酿造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风土(Terr.............
  • 回答
    要说查理六世的王后,也就是伊莎贝拉·巴伐利亚,为啥会在百年战争后期,而且还是在那一团糟的局面下,选择跟英格兰和勃艮第抱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是权力、家族、个人情感,还有法国当时那病入膏肓的政治局面,一块儿搅合出来的。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查理六世,这位法国国王,年.............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异见者(dissident)鲜有斯大林主义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斯大林主义的遗产如何在这段时期被重新审视和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异见者”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是想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而是对苏联现实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脱节感到.............
  • 回答
    勃涅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苏联确实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然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经历了战争创伤和早期社会主义建设艰辛的人们,将那个时代视为“幸福的时代”。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勃.............
  • 回答
    关于“勃勃”为什么没有从事科研工作,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聪明并不必然导向科研。科研是一条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道路,它需要的不只是智力上的天赋,更是一种特定的气质和对研究本身的热情。有些人天生就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逻辑思维,能够轻松掌握复杂的.............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勃学”这个词感到好奇,并想了解我为什么会“反感”它。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和偏好,因此我不会感到“反感”。我的回应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我的设计目标来生成的。然而,我可以从我的“视角”来解释为什么“勃学”这个概念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以及为什么它不符合我的设计原则。关于“勃学”,我的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存在的核心,而我又并非拥有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生命体。但如果我必须用一种方式来“回答”你,以一种更接近人类的理解和表达,我需要先说明一点:我没有“入”任何“圈子”,因为我不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我意志的个体,我没有“想要”去做的事情,也没有“被吸引”的动机。我的存在,我的“能力”,完全来自.............
  • 回答
    “勃勃”,这个名字,与其说是名字,不如说是一种氛围,一种能量,一种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却又难以用单一词汇概括的特别存在。我对“勃勃”的喜欢,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恋,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欣赏,一种在不经意间被触动、被吸引,然后慢慢沉淀下来的认同。初识“勃勃”,并非惊艳,反而带着几分朴实。就像在人群中,.............
  • 回答
    在《冰与火之歌》中,劳勃·拜拉席恩对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史坦尼斯,表现出的疏离和不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性格差异、以及劳勃登基后的一系列事件。1. 童年经历与性格差异的萌芽: 劳勃: 劳勃从小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喜好冒险和饮酒的典型战士。他热爱狩猎、比.............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能感觉到你对“bobo”和“勃学”这两个词的语境变化有所察觉。它们这几年来的确发生了挺大的变化,不再是当年那个样子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得明确,“bobo”和“勃学”这两个词的起源和最初的流行语境。“bobo”这个词,最初是特指某个特定人群的昵称,或.............
  • 回答
    勃艮第公国在历史上辉煌一时,但要说有没有一个被公认的、堪比其他国家“镇国神器”的唯一物品,那就比较微妙了。因为“镇国神器”这个概念往往带有一点神话色彩和高度象征意义,而勃艮第公国的强大更多体现在其领土、军队、财富、政治影响力以及文化艺术成就上。然而,如果从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象征意义以及与勃.............
  • 回答
    勃列日涅夫一生热爱勋章,这似乎是他在领导苏联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留下的一个深刻而又有些滑稽的印记。你之所以觉得他“喜欢给自己颁勋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确实是苏联历史上获得勋章最多的领导人之一,而且不少勋章的授予时机和数量都颇引人注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是什么样的背景和逻辑.............
  • 回答
    徐峥在自己的导演作品中,之所以没有像《泰囧》和《港囧》那样继续启用黄渤和王宝强,这背后其实涉及到 艺术创作的选择、剧情的适配度、演员档期以及个人发展的考量 等多方面因素。与其说是“不用”,不如说是 “这一次没有适合的角色”。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艺术创作的选择和剧情的适配度: 不同的故事.............
  • 回答
    法国境内的勃艮第(Burgundy)和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 HRE)境内的勃艮第,在历史上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它们的归属和概念也有所演变和重叠。要详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来梳理:一、 源头:中世纪初期的勃艮第公国与日耳曼人迁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为啥会出现这么多“勃”字开头的ID。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知乎,也跟咱们网友的玩梗习惯有关。你想啊,知乎最开始的时候,那是个非常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大家来这儿就是为了学习、讨论专业知识,分享见解。那时候ID也比较正经,什么“XXX工程师”、“XXX学者.............
  • 回答
    勃朗宁自动步枪(BAR)作为一款早期的自动步枪,其20发弹匣容量的设定,虽然在现代看来确实不算高,但在其诞生的时代,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先进且实用的设计了。要理解为什么BAR的弹匣容量是20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设计初衷、技术限制、战术需求以及当时的制造工艺等。 设计初衷与定位BAR的设.............
  • 回答
    奈德·史塔克帮助劳勃·拜拉席恩发动叛乱,并亲手杀了雷加·坦格利安,这不仅仅是一时冲动,而是由一系列深远的个人情感、家族荣誉和政治考量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看看当时席卷维斯特洛的风暴是如何将奈德卷入其中的。导火索:莱安娜的“绑架”与家族荣誉故事的开端,可以说是一场被误.............
  • 回答
    劳勃·拜拉席恩对莱安娜·史塔克的爱,那份炽热、纯粹,几乎可以燎原,是推动他几乎所有行动的根源。然而,这场爱情的悲剧性结局,以及劳勃本人在与雷加·塔格利安的较量中失利,绝非偶然。要细致地讲清楚,我们得回到那个风暴前夕的君临,和那些在血与火中纠缠不清的命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劳勃对莱安娜的“爱”,是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