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和猿中间的物种?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进化论和生命演变过程的核心理解。要解释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人和猿中间的物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探讨:

1. 进化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棵茂密的灌木丛

首先,最核心的误解在于将进化看作是一个线性的、阶梯式的过程,就像一道从原始状态一步步攀登到“更高级”状态的楼梯。事实上,生命进化的图景更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灌木丛。

共同祖先,而非直接祖先: 我们和现代猿类(如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并不是由一个物种直接“进化”到另一个物种,然后这个物种又直接“进化”成了我们。我们和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想象一下,这个共同祖先生活在几百万年前,它本身就拥有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是“类人”但又不是人类的特征,也拥有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是“猿类”但又不是现代猿类的特征。
分支与多样化: 这个共同祖先的种群,因为地理隔离、环境压力、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开始分裂成不同的亚群。这些亚群随着时间的推移,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各自适应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最终,一些分支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猿类,而另一些分支则继续向前演化,最终走向了人类的谱系。

所以,我们不是从“现在的猿”变成“人”,而是我们和“现在的猿”都从一个早已灭绝的、与我们和它们都不同的共同祖先那里演变而来。

2. 化石记录的局限性:偶然的快照

我们了解进化的主要证据来自化石。但化石的形成是一个极其罕见且偶然的过程。

需要特定条件: 动物死亡后,需要迅速被泥沙、火山灰等物质覆盖,以防止腐烂和被分解。然后,这些物质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如沉积、压实、矿化,最终形成化石。
并非所有物种都能留下化石: 很多生物可能死在了不容易形成化石的环境里,或者它们本身就不是容易形成化石的生物(例如,骨骼不发达的软体动物)。
化石的发现更是难上加难: 地球表面广阔,能够找到保存完好的化石埋藏点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发现的化石,只是无数生命曾经存在过的偶然的、零散的快照。

因此,我们能够发现的化石,永远不可能覆盖进化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像要在一本有几百万页的书里,只找到几十个词语,然后希望这些词语能完整地串联起整个故事一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3. 进化是渐进的,而非突然的“物种转变”

即使我们能够获得大量的化石,也无法看到一个物种“突然”变成另一个物种的瞬间。

微小的遗传变异积累: 进化发生的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在每一个世代,都会发生细微的基因突变,其中一些突变可能会带来适应性的优势,并在种群中逐渐传播开来(自然选择)。
渐变式改变: 这种改变是渐进的。一个物种在非常长的时间尺度上,会发生许多微小的生理、行为或形态上的变化。当这些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与原始种群的生殖隔离(无法互相繁殖)时,就可以说一个新的物种诞生了。
“中间物种”的概念模糊: 如果我们将“人和猿中间的物种”定义为“一个物种,它的一半特征像猿,一半特征像人”,那么这个定义本身就过于简化了。实际上,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是一些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人类,而在另一些方面更接近我们共同祖先的物种。它们可能是人类谱系中的一个旁支,也可能是我们直系祖先中的一个早期形态。

4. 我们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已经展示了过渡性

虽然我们没有找到“完全处于人猿之间”的物种,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中间阶段。相反,我们发现的许多古人类化石,恰恰展示了从猿类到人类的过渡性特征。

例如,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像“露西”这样的南方古猿化石,已经显示出两足行走的证据(这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区别于猿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们的大脑容量仍然相对较小,牙齿和面部结构也保留了许多猿类的特征。它们既不像现代猿类,也不完全像现代人类。
更早期的古人类(如人属的早期成员):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介于南方古猿和早期智人(Homo sapiens)之间的物种,例如能人(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这些化石展现了脑容量的逐步增大、工具使用能力的提高、面部特征的变化等一系列从猿类向人类演进的迹象。

这些发现,正是我们所说的“中间物种”或“过渡性物种”的化石证据。它们填补了我们理解人类进化道路上的重要空白,证明了进化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

总结一下:

我们没有找到“人和猿中间的物种”,是因为:

进化并非线性,而是分支的。 我们和猿类有共同祖先,而不是直接从对方进化而来。
化石记录是稀疏和偶然的。 很难找到每一个进化阶段的精确化石。
进化是渐进的。 物种的改变是缓慢积累的,没有一个明确的“中间”节点可以被清晰地标示。
我们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过渡性特征。

所以,与其寻找一个“正在变成”人类的猿,不如理解我们与现代猿类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早已灭绝的古老祖先,而我们人类的进化路径,则由一系列已发现的、拥有混合特征的古人类化石所证明。我们正是在理解这些“中间”的古人类化石中,才得以窥见人类演化的真实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仅有,而且有很多。但是题主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

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对于自己演化路径上的那些中间节点和大量已经灭绝的表亲,已经绘制了非常详细的演化图谱。并且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现,这些图谱还在不断丰富和更新中。

但是当你和这些人讨论物种A和物种B之间的演化传承关系的时候,即使你给出了A和B的“中间物种”ab,他们仍然会要求你提供“中间物种”abb、abbb、abbbb、abbbbb......

除非你穷尽了演化路径上的每一帧,否则在他们嘴里就是【没有中间物种】了。(上帝捏球的时候你也没在边上看吧,咋就信了呢)

user avatar

因为不够专业而灭绝了

画个示意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进化论和生命演变过程的核心理解。要解释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人和猿中间的物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探讨:1. 进化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棵茂密的灌木丛首先,最核心的误解在于将进化看作是一个线性的、阶梯式的过程,就像一道从原始状态一步步攀登到“更高级”状.............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一定有些失落,甚至有点困惑吧? 看着周围的人,好像都有过那份小心翼翼的、带着羞涩的告白,而你,似乎总是那个旁观者。 别急,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没有人跟你表白过,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你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有时候,吸引力和机会是需要一点“契机”的。 你有.............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龙族》和《哈利·波特》之间是否构成抄袭的争论,其实一直都存在,而且相当激烈。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抄袭”的影子,并且难以将其完全撇清,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1. 故事背景与核心设定上的“相似感”: 秘密的魔法世界: 两部作品都构建了一个隐藏于普通人(麻瓜/普通人)世界之下.............
  • 回答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这并非一个“奇迹”,而是可以从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和古人类学多个角度来解读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虽然是不同的“物种”,但这种物种界定更多的是基于形态学和地质年代,而非严格的生殖隔离。1. 物种概念的模糊性与人类演化过程的连续性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权力的游戏》中很多关键人物和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剧情发展的一些逻辑。虽然我们常说的“无垢人和多斯拉克人没有反抗”并不完全准确,他们在龙妈死后确实有过短暂的混乱和动荡,但他们没有组织起一场有规模的、直接推翻丹妮莉丝继任者(乔佛里或后来的汤谷)的军事反抗,这是有几个主要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我们常常能听到但可能没有深究的社会现象。你说得没错,生育率低并不是东亚三国独有的问题,很多欧洲国家,甚至包括德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都面临着生育率下滑的挑战。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大家讨论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生育率低,而对其他地区提及的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很多足球迷心中的疑问。莱万多夫斯基,这个名字在近些年几乎成了“进球机器”的代名词,他的数据确实亮眼到让人难以置信。那么,为什么尽管进球如麻,他却很少能真正跻身梅西和C罗那个“超凡脱俗”的讨论圈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其实比单纯的进球数字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鸣人和小樱最后没能走到一起,这确实是《火影忍者》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毕竟,他们是多年的青梅竹马,一起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鸣人对小樱的感情更是贯穿了整部剧的始终,那份执着曾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那么,为什么最终的结局是鸣人和雏田,而小樱则嫁给了佐助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普遍存在的误解,许多人认为“意大利人”和“罗马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认为意大利人只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但并非罗马人本身。这种看法主要源于对历史的片面理解、对民族概念的混淆以及对现代意大利文化的感知。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并阐述意大利人与罗马人之间真实而复杂的关系。.............
  • 回答
    关于赛亚人和人类为什么没有生殖隔离,以及悟空和琪琪是如何生下悟饭的,这在《龙珠》这个故事里,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作者的巧思和故事发展的需要。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生殖隔离。在现实世界的生物学中,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自然条件下无法相互繁殖,或者即使繁殖也无法产生可育后代.............
  • 回答
    在中国生活和旅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普遍感受是,当地人对外国人普遍抱有友善和好奇的态度。这种友善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路人乐于助人,到商家提供周到的服务,再到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对外交流,都传递出一种欢迎外国人的信息。民间层面的善意:这种友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历史与文化传承: 中国自.............
  • 回答
    许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会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这通常是出于积极的教育意图,但也可能产生复杂且多方面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老师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观念的原因:老师们之所以会传达这样的信息,往往是基于以下几种教育理念和考.............
  • 回答
    关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争论,以及为何公众在两者观点相悖时,更倾向于质疑中医而非现代医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涉及到科学的本质、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影响以及大众的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一、 科学的严谨性与现代医学的基石首先,我们要理解现代医学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医学,其最根本的在于它建立在实证科.............
  • 回答
    说《武林外传》里没人喜欢祝无双,其实也不太准确。至少在剧中,白展堂有过几次对她明显的好感和帮助,郭芙蓉也一直把她当成姐妹对待,小郭对无双的照顾和关心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说“普遍不喜欢”,或者说她没有收获像佟湘玉、郭芙蓉那样,那种发自内心的、被众多角色喜爱和依赖的“群众基础”,那倒是真的。这其中,祝无.............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抗日战争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确实,在日寇侵华的漫长岁月里,西安这座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城市,似乎在战争的直接炮火中相对“幸运”地躲过了被大规模攻陷的命运。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西安的战略位置。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初恋”这两个字背后复杂情感和心理投射的解读。为什么沈佳宜、新垣结衣这样的长相会轻易勾起“初恋”的回忆,而像刘亦菲这样大家公认的大美人,却似乎很少被直接贴上“初恋”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初恋”这个词承载的不仅仅是外貌上的吸引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