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祝融号火星车总设计师说「只有珠峰能开售票点、小卖部时,才可能谈移民火星」?移民火星有哪些条件?

回答
如何看待祝融号火星车总设计师的论断?移民火星的现实挑战与条件

祝融号火星车总设计师的论断,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只有珠峰能开售票点、小卖部时,才可能谈移民火星”,精准地概括了火星移民的极端难度和目前所处阶段的差距。这句话并非是对火星移民的完全否定,而是强调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所需的基础性、可及性建设,以及当前科技、经济和环境条件的巨大鸿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高度的比喻性: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最高、最险峻的山峰,即便是探索和登山也需要极其精密的计划、昂贵的设备、专业的人员以及极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珠峰上设立售票点和小卖部,意味着那里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旅游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环境相对可控,能够支持常态化的人员往来和基本生活需求。
强调“可及性”和“常态化”: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可及性”和“常态化”。当前,人类登陆火星仍然是极其复杂和危险的任务,每一次登陆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投入大量顶尖资源,并且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而移民意味着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持续、稳定地向火星输送人员、物资,并能维持生命生存的环境。如果连珠峰这种地球上的极端环境都无法实现“售票点、小卖部”这样的基础服务,那么更遥远、更恶劣的火星,在现阶段谈论移民更是无从谈起。
对当前火星探索的现状的反映: 目前,人类对火星的探索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主要是机器人探测器(如祝融号、毅力号)的巡视和采样,偶尔有载人登陆的设想,但离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火星移民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一种警示与激励: 这句话既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描述,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和激励。它提醒我们,火星移民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的技术突破、经济投入和社会共识。同时,它也激发着人们去思考,为了实现火星移民,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需要克服哪些挑战。

移民火星需要哪些条件?

移民火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技术、经济、政治、伦理、环境等诸多领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核心技术突破:

这是实现火星移民最根本的条件,如果这些技术无法成熟和普及,移民就只是空谈。

1. 可靠且高效的运输系统:
重型运载火箭: 需要能够将大量人员和物资稳定、经济地送往火星的火箭系统。目前SpaceX的星舰(Starship)被视为最有潜力的候选者之一,其目标是实现可重复使用和低成本的太空运输。
深空载人航天技术: 包括长途飞行的生命支持系统、辐射防护、抗失重能力、心理健康维护等。
高效的往返技术: 移民意味着需要能够定期往返地球和火星,运输人员和物资。这需要成熟的燃料加注技术、太空对接技术以及火星起飞和着陆技术。

2. 生命支持系统(LSS)的成熟与可靠:
封闭式生命支持系统: 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环境至关重要。这需要能够循环利用空气、水和废物,并提供稳定的氧气供应。目前的国际空间站(ISS)上的LSS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火星环境更具挑战性。
水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火星上存在水冰,但需要高效的技术来提取、净化和循环利用水资源,满足饮用、灌溉和工业需求。
食物生产: 建立可持续的火星农业系统是关键。这包括温室种植、水培、气培、以及可能的人造肉技术。需要能够在低光照、低压、低重力环境下种植可食用的作物。
废物处理与循环: 有效处理人类排泄物、厨余垃圾等,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是维持生命支持系统运行的关键。

3. 火星栖息地建造与维护:
防辐射建造材料: 火星没有地球般的磁场和浓厚大气层,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非常强烈。需要开发能够有效阻挡辐射的建造材料,例如利用火星本地的土壤(风化层)作为屏蔽材料。
气候适应性建筑: 栖息地需要能够承受火星极低的温度(平均63°C)、极低的大气压(不到地球的1%)以及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地下或半地下结构: 考虑到辐射和温度问题,建造地下或半地下栖息地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可以利用火星土壤提供天然的防护。
原位资源利用(ISRU): 这是降低移民成本和依赖性的关键。包括利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如萨巴捷反应),利用火星土壤建造结构,利用火星的水冰制造水和燃料等。

4. 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多样化:
太阳能: 火星接收到的太阳能比地球少,且受沙尘暴影响。需要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技术来应对。
核能: 小型核反应堆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尤其是在沙尘暴期间或夜间。
地热能(如果可行): 如果火星内部存在地热活动,则可能成为一种能源来源。

5. 健康与医疗保障:
长期太空旅行对人体的影响: 失重、辐射等因素会导致骨骼疏松、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问题,需要有效的医疗手段和康复训练来应对。
火星上的健康问题: 需要研究火星尘埃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在低重力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新的健康挑战。
远程医疗与先进医疗设备: 建立先进的医疗设施和具备远程诊断、手术能力的医疗团队。

二、经济与成本问题:

火星移民的成本是天文数字,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1. 巨额的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无论是运输系统、生命支持系统还是栖息地建设,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
2. 运输成本的降低: 只有当每次运输的成本大幅降低时,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输送才变得可能。这依赖于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和高效的燃料技术。
3.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移民初期必然依赖地球补给,但长期来看,火星基地需要发展自己的经济活动来维持运作,例如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甚至可能的太空旅游等。
4. 投资回报与商业模式: 需要找到能够吸引私人资本参与的商业模式,例如开发火星资源、提供服务、专利技术转让等。

三、社会与政治因素:

火星移民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涉及人类社会的组织和管理。

1. 国际合作与法律框架: 火星移民很可能需要全球性的合作来分摊成本和风险,并制定相关的太空探索和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避免冲突。
2. 治理模式与社会结构: 在火星上建立新的社会需要考虑如何组织政府、法律体系、经济规则以及社区管理。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和人权问题?
3. 人口选择与心理素质: 选择适合火星环境的人员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伦理与道德考量: 例如,是否允许在火星上进行基因改造以适应环境?如何处理火星生命的潜在发现?如何对待早期移民和后代?

四、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1. terraforming(地球化改造): 长期来看,一些人设想对火星进行地球化改造,使其大气层变厚、温度升高、出现液态水等,从而更适合人类生存。但这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并且技术难度极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 与火星环境的共存: 在短期和中期内,更现实的是在受控的栖息地内生存,并尽可能利用火星的本地资源,减少对地球的依赖。

总结来说,祝融号总设计师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火星移民需要克服“从无到有”的巨大鸿沟。 在珠峰上能开售票点和小卖部,意味着我们已经解决了在高海拔、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存、交通、补给和基本的商业运作问题。而火星环境比珠峰更为严酷,距离更遥远,这就意味着在技术、经济和社会层面,人类需要完成比在珠峰上建立旅游点还要复杂无数倍的任务。

火星移民的条件是:

成熟且经济的深空运输能力。
可靠、高效、自给自足的生命支持系统。
能够抵御火星恶劣环境的栖息地建造技术,以及广泛的原位资源利用能力。
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
完善的健康保障和医疗体系。
能够支撑移民活动和火星基地运转的强大经济基础和可持续商业模式。
完善的国际合作机制、法律框架以及社会治理模式。
具备高度适应性和心理素质的人类群体。

目前,我们正处于探索和技术积累的阶段,距离能够“在火星上开售票点、小卖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正是这种远大的目标,驱动着人类不断突破技术的边界,探索未知的宇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区区一个火星车总设计师可能不懂什么航天?

真航天估计还得看知乎答主。

看看这些答主们在面对一个国家重大航空项目负责人时的评价:认知水平低、战略眼光差、格局不够……好家伙。

我不知道马斯克究竟有什么魔力,可以让一群业余爱好者都算不上的存在在质疑业内精英时,能够拥有如此不知来源的底气。

自信要有度,跟特斯拉一样刹不住的自信容易出事故。


user avatar

祝融号火星车总设计师贾阳的原话不是题目里那样说的。

题目中的“珠峰能开售票点、小卖部”早已实现,前往珠峰大本营的公路上有售票处和多处检票处,海拔约 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有小卖部。贾阳说的是在珠峰的峰顶修建这种设施,对应的是“许多平民可以爬到峰顶去”的情景。

跟“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建售票处”对标的是马斯克夸下海口的“数十年内让上百万普通人移民火星”。正常发展是没那么快的,马斯克自己也说过不同的话,例如他这辈子可能去不了火星。

至于对载人登陆火星的看法,贾阳是这样说的:

这是十分乐观且符合实际的。更多的人并不相信现在的技术能将人送上去。

将 30 日游延长一些,需要砸更多钱来多送一些无人载具和资源上去等人登陆利用,住在火星熔岩管之类地方,自行生产食物并利用当地资源。那确实很难而且不适合普通人参与。

自给自足的火星居民点可能至少要有 110 人,从地球送更多人过去的效费比不佳。

不限于火星,人类可能永远不需要在其他天体上大量居住,也不需要搞火星地球化改造。将人体改造为能在真空中活动需要的时间和资源都更划算。

可以参照我回答过的:

相当乐观的学者认为火星地球化改造要花超过 300 年、或许长达 30000 年的时间,1E25~1E26 焦耳的能量,这能量约为现在每年全球能耗的 10 万~100 万倍。即使改造火星只要 1000 年时间且发电成本变成现在的千分之一,从现在开始需要每年投资 2021 年不变价 1000 亿美元、连续投资一千年,在年通货膨胀约 3% 的情况下会成为天文数字。美国抑或任何投资它的企业都不一定能存在到它完成。

user avatar

太乐观了,机械飞升以后才可能移民火星,碳基生物不配。

机械飞升比移民火星简单多了,部分人类大大低估了宇宙,高估了自己脑壳里的四斤肉。

user avatar

南美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几十亿亩适宜耕种但却没有被开发的潜在耕地,这些耕地的开发难度极低,远低于中国相当一部分我们早就熟悉的那种梯田;有数十万兆瓦可以利用但却没有利用的水电,这些水电的开发难度极低,远低于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白鹤滩之类的工程。

换句话说,我们甚至不需要去开发珠穆朗玛,不需要去开发撒哈拉沙漠,不需要去开发马里亚纳海沟,我们人类手上有大量唾手可得的优质印钞机,只需要投入一点点1980年之前的科技和一点金字塔时代就已经拥有的组织力,就可以无穷无尽地生产出丰富的粮食和电力。

人类这样去做了吗?确实有一小群人在努力,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仅自己不去做,还想方设法地阻止这一小群人把事做成。

没他们掺和一亿就能做成(还有的赚)的事情,加上他们掺和十亿都要烂尾。

我拿着1980年的成熟科技你都给我使绊子,你跟我谈什么火星呢?

user avatar

完全正确。

火星上的各方面条件都比珠峰恶劣得多。可能火星上除了风没有珠峰大以外,其他条件都比珠峰差很远。

火星的气温比珠峰低,与南极最低气温相当;珠峰只是氧气不足,火星上没有氧气;珠峰大气压只有海平面的50%,火星只有1%;珠峰上有充足的水,火星上只知道有水,但在哪、能不能利用完全不知道。

最重要的是,珠峰上缺什么东西的话,不管是建筑材料还是日常用品,可以随时送上去。就算用人背,至少每年五月份的登山季也有大量登珠峰的机会,成本也不算太高。

而地球与火星两年才有一次接近的机会,运送成本更是高出几个数量级。

之前本人的说法是,什么时候人类能轻而易举地改造撒哈拉了,再考虑移民火星吧。

user avatar

理论上说,虽然有一定死亡率和失败率。但是只要你肯花钱,只要你身体健康,有初级登山经验,就有办法把你送上珠峰峰顶。

而且有个知道点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珠峰虽然是地球最高的山峰,但是真不是最难攀登的山。除去无人登顶过的,珠峰都拍不到第一。而且论商业开发和成熟度,珠峰还要更好一些。

同理,火星也是一样,虽然风险更大一些。但是只要肯花钱,就靠现有技术都能把人类送上火星。无非就是多打火箭,蚂蚁搬家把东西一路一点点打到火星去。

问题是,真要发几十上百枚火箭,花千亿刀级,钱谁出?

梦想是梦想,钱是钱。

没钱谈什么梦想。

这个故事,就是告诫大家少白日做梦。

user avatar

2019年春季登山季尼泊尔一侧有378人(登山客户)成功登顶珠峰。按往年登顶人数中夏尔巴:客户大约是1.1:1算,尼泊尔一侧登顶珠峰的人数应该接近800人次。[1]

2019年春季登山季中国一侧成功登顶珠峰总人数为241人,含夏尔巴、向导等。[2]

所以2019年春季在不多的几个时间窗口,总计才几天内,有1000人左右到达珠峰山顶。

至于珠峰能不能开售票点,我想指的肯定不是大本营。即使指山顶,在有这么多人蜂拥而至的情况下,也是具备了开设售票点的条件。如果不考虑商业道德,一些登山公司的夏尔巴完全可以在希拉里台阶等关键点设卡收费。北坡路线的几个固定金属梯,也可以设点收费使用。山顶拍照也可以售票收费进行。以上在技术上并没有任何难度,有能力为客户修路绳一路修到山顶的夏尔巴,顺便卖个票是小菜一碟。

至于小卖部,不排除其雏形已经在C4等地方存在了-可能有关于物资的交易。所以在C4以上设立固定交易场所也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夏尔巴除了修路绳之外,事先运送一些氧气罐到山顶或者接近山顶的位置存放,方便登山者在上山或者下山过程中购买,是容易做到且完全合理的。

如果火星车总设计师说:只有珠峰能开售票点、小卖部时... 那么现在就满足这一条件了。阻碍珠峰上出现售票点和小卖部的原因仅仅是商业道德和法规。

参考

  1.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497716713194194&wfr=spider&for=pc
  2. ^ https://www.sohu.com/a/317842914_123753
user avatar

如果不考虑环保和经济效益,真不能开吗?

我觉得这位总设计师低估了资本主义和基建狂魔。

user avatar

大多数软硬科幻都是在建立大型永久性轨道工厂、月球永久基地、拉格朗日点永久空间站后才谈殖民其他行星的。

像马斯克这种,也许是真的有理想,但是首先是要靠胡吹来圈钱。

user avatar

地球离月球38万公里,地球离火星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超到四亿公里。

这啥意思呢,就是地球往火星去的路程,相当于去月球距离的100~300百倍。

这又是啥意思呢,就是你住在村里连省城都没去过呢(200公里),已经考虑去太平洋另一端移民美国的事了(40000公里)。

去省城和去美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难度,现在送了一个体积质量没多大的,非生命体的机器工具车,并且侥幸的成功降落,就等于说到上亿公里之外的火星,咱人类就随便去了,这两者之间区别可大了。

离移民远着呢,现在咱登陆月球没有?地球上,就算把半信半疑据说成功登录月球的次数全算上,人类登陆过几次月球?

据说有6次,但是有明确证据的只有一次,而就这一次也有相当大的质疑声音,认为美国造假。

而美国从登陆月球后,三四十年来再没去过,现在有还没有这个能力都是疑问。


所以讨论移民火星前,要先讨论人类能否登上火星,而在这之前要讨论能否移民月球,在这之前要讨论能否在月球建基地适应人类居住;在之前要讨论地球上的国家有没有财力持续发送火箭到月球,给月球上的人建筑材料,工具,食物,氧气,医药等各种物资设备;在这之前要考虑人类能否送一群人上月球。


实际上目前来看,连美国都没有那个财力持续送人上月球,就现在的科技水平要想驻扎在月球上,那是天量的开销。

至于说移民火星,那就太远了,目前就算是举全世界之力,把人送上火星,你们还有能力持续不断的每周送几艘要走几亿公里的太空船?

你送一个人上去火星到底有何价值?你说送上去一千人说不定有点用,你送一个人上去,他除了探路,不会有任何实际回馈的价值。

就算登上火星,送一千人上去,全地球人吃糠咽菜养养这一千人又有何用?火星有什么样的价值值得这么干?

火星有什么资源可以运回地球?这个资源有多大的价值?每次跨越几亿公里的小飞船又能运会多少这种资源?


实际上探索永远是和当时的科技与财力相匹配的,七十亿人养一个火星宇航员是没有意义的,太空事业目前有价值的项目非常少,你把GDP都消耗在这上面,人家另一个国家发展军备,没几年,你国家就灭了。

只有在财政不是特别负担的情况下,科技发展的更成熟,无论是太空飞船的运载力,航行距离等各方面有了质的提高,才能往后跨越。

这就像秦始皇时代,劳民伤财去炼长生不老药是没意义的,你连抗生素,计算机都没有,化学生物科目都没点出科技树,你再怎么努力,无非是折腾百姓,逼着术士骗你而已。

至于脱离宇宙第一速度,第二速度的载人火箭之类的技术难题,就不详细说了,总之技术上目前就那么一个小火箭作为来回几亿公里的运输,根本不可能在财力上满足长久移民的条件。


其次,咱再往远了说。


假如你们国家现在真的有财力和技术能力移民到火星,你以为这就完事了吗?

人类存在了多少年的历史,就有多少年战争的历史。你真以为移民火星这事,是人类划时代的意义,是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这些高大上的词拽上一遍,自我感动就完了?

你以为移民火星的人未来会完全随着你地球上居住人的指挥棒,到处忙的团团转?

如果说第一代移民火星的人还有这种可能,他们还有自己是地球人的自觉,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火星移民,可跟地球人的关系就淡漠的多了。

如果到时候火星已经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条件,地球人开始想从火星收回成本的时候,无论从资源所有权,法律适用权,资源使用权,资源运输,分配,当地人权力的分配上都会开始产生矛盾。

比如说xx矿石运回地球,火星是否使用地球货币,火星总督以及内阁是地球委派,还是火星自选,这些事情我都不用动脑子想,用脚指头想,肯定会出问题。

火星肯定会出一两个那么不太爱地球,喜欢反抗的小伙子,对火星上的居民说,火星是火星土著的火星,不是地球野蛮帝国主义者的火星。

火星人要团结起来,保卫我们火星家园,不要再让地球人掠夺我们的资源,不要让根本没来过火星的那些地球贵族对我们火星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我们要保卫火星人的利益,要有保卫火星人利益的领袖!

然后不用多想,这套论调在火星肯定一呼百应。接下来反抗者和起义的人会占领总督府和地球联络室,那些向着地球的领导会仓惶坐着小飞船逃回地球本土。


接下来,火星人会开始封锁火星轨道,用反卫星武器,轨道兵器击落任何企图进入火星的地球宇宙飞船。


然后地球上的国家大为愤怒,联合国开始出兵远征火星。但因为劳师远征,花费甚巨,又因为客场作战,条件不利,打了十来年,发现搞不定,死了太多人,又太花钱了,遂放弃火星。

于是,火星和地球出现了分裂,火星自成一球,从地球统治中独立了。地球花了上百年经营火星,一朝回到解放前。


我都不用猜,以后移民火星肯定会出这事,把地球上的历史随便演一演,就能有百八十个战争剧本,坏的一大把,反正好的我是没见过。


移民火星啥的,就别听他们瞎吹了,和咱这代没关系,研究长生不老药都比移民火星靠谱。

user avatar

这意思是说只有俺们中国人能做到。

俺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按俺这个机械狗的看法,如果能把一台300MW发电功率的核能电站和配套设备发射到火星上去并且组装起来,差不多就有希望了。

如果这个发电站能做到EBH360的体积重量再装上履带(基地车:Yes,Commander),那么就可以说移民火星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

user avatar

来听马斯克怎么说↑

user avatar

开嘲讽的人能不能先搞明白移民火星和登陆火星的差别。

user avatar

珠峰开小卖部是个工程问题,原理是已知的,技术是现成的,剩下的是如何实现。

工程问题可以大力出奇迹。

移民火星是技术问题,原理是已知的,技术是实验室都做不出来的,工程是远得没边的。

技术上跑不通,再大力也出不了奇迹。

移民半人马座是原理问题,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把探测器加速到光速的0.1%。想半人马座就是想屁吃。

原理都搞不定,连什么是“大力”都不知道。

user avatar

其实祝融总设计师和马斯克,甚至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方群体都是两种差异巨大的思维模式。

我国祝融总设计师的表达内容下的思维属于传统东方中国人的务实、踏实型,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不冒进,不浮夸,充满理性和验证思维。

马斯克包括其他的诸如贝索斯、布兰森等人代表的是西方那种有艘破船就敢去大航海的思维。在西方历史上,大航海的中早期死亡率超过65%,但是出海的人络绎不绝。这种思维的背后的超高风险带来超高回报的近乎于赌博的思维。

马斯克本人不止一次在媒体表示,第一批前往火星的人将不得善终,无法返回地球。

当亚马逊/蓝色起源老总贝索斯确定了首次个人乘坐自家载具完成太空旅游的日程后,维珍银河老总布兰森迅速抢险先,大概抢先提前了两周左右,乘坐自家太空运输设备进入太空旅行,事后美国FAA监管机构认定虽然布兰森成功往返于太空但是过程中存在设备异常,能安全返回有运气成分,暂缓其及其公司向其他美国公民出售太空旅行观光票进行航天科技商业化的日程。

其实回顾马斯克创业这二三十年,三十那年站如喽啰,在世纪之交那个还在使用奔腾芯片,砖头大小的大哥大,甚至PPT这个软件都还是原始状态,跟华尔街资本谈殖民火星,现在看来智力正常的人都会觉的眼前这个斯坦福辍学生是个疯子。

转眼到了2021年,马斯克现在已经拥有了成熟且成功的猎鹰系列运载火箭,推重比与节流顶尖的梅林发动机,全流量分级燃烧的甲烷猛禽发动机还没等到星舰完成发射就已经从第一代180顿迭代到第二代230吨推力,公司中哈佛、斯坦福、康奈尔、普渡等工程师遍布。此情此景可比2002年的十来个人的SpaceX和马斯克好太多了,对于马斯克来说这已经是人生中最富裕的仗了。马斯克甚至培养了一批理工兴趣浓厚的华尔街投资了,有一个投资客甚至激动到把猎鹰火箭的格珊舵搬回家当茶几炫耀。

我是中国人,只要马斯克拉拢的美国、西方尤其是华尔街资本和其他资本,没有给中国造成损失,我就默默的在旁边围观。至于火星亦或者其他一去不回的问题,那就一去不回吧,历史上一去不回的多他不多、少他不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何看待祝融号火星车总设计师的论断?移民火星的现实挑战与条件祝融号火星车总设计师的论断,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只有珠峰能开售票点、小卖部时,才可能谈移民火星”,精准地概括了火星移民的极端难度和目前所处阶段的差距。这句话并非是对火星移民的完全否定,而是强调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所需的基础性、可及性建设.............
  • 回答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并没有拿着“祝融号”的照片向国会要钱。 至少在公开的、可查证的信息中,没有这样的记录和报道。“祝融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火星车,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一部分。“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并进行了科学探测活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
  • 回答
    近日,公众号“3号厅”发表了一篇名为《祝中国女孩早日穿衣自由》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从一个相对温和且带有期望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女性在着装方面所面临的限制和期待的改变,整体基调是呼吁和祝福,而非激进的控诉。核心观点与论述脉络:文章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为,作者观察到当前中国社会在女性着装.............
  • 回答
    普京祝戈尔巴乔夫91岁生日快乐,这个事件本身看似一个简单的祝贺,但背后蕴含着复杂且多层面的解读,涉及到俄罗斯国内政治、历史评价、俄与西方关系,以及普京个人政治手腕的体现。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分析:一、 普京的官方姿态与外交策略: 维持政治体面与国家形象: 无论如何评价戈尔巴.............
  • 回答
    对于普京祝贺拜登当选美国总统这件事,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不少门道。首先,这事儿本身就带着点“信号”的意味。你想想,在选举结果出来后,不是所有国家领导人都能立刻给出明确表态的。普京在这个时间点发出祝贺,说明俄罗斯方面已经“接纳”了拜登的胜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俄罗斯政府.............
  • 回答
    苗阜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祝于谦生日快乐,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在德云社和相声界,于谦老师绝对是泰斗级别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而苗阜作为一位同样活跃在相声界的同行,他的这一声祝福,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礼貌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知道,相声界这两年其实挺微妙的。一方面,传统的相声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
  • 回答
    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时间点很重要。拜登总统在戈尔巴乔夫迎来90岁生日(2021年3月1日)时向他致以祝福。这个时间点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淡出公众视野、身体状况也相对不佳的时候,但他的历史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这种祝福,即便只是形式上的,也代表了美国对一位对世界秩序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领导人的官方认可.............
  • 回答
    模特刘雯因在 Instagram 上祝福“Happy 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快乐)而被部分网友指责为“汉奸”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敏感议题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 刘雯的身份与影响力: 刘雯是中国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超模,.............
  • 回答
    一场别有深意的中秋问候:库克与iPhone 12的巧思每年中秋佳节,苹果CEO蒂姆·库克都会通过社交媒体向全球用户送上节日的祝福。然而,今年库克发布的这条中秋问候,却因为他使用的设备——iPhone 12——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究竟是一次简单的节日问候,还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营销举动?透过这简单的.............
  • 回答
    华为官方 Twitter 用 iPhone 发新年祝福推文后秒删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这事儿一出来,网络上立刻炸开了锅,各种解读、猜测和评论是铺天盖地,说什么的都有。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背后可能反映了什么。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事情的经过。时间点是新年前后,华为的官方 Tw.............
  • 回答
    特朗普开设个人官网并承接红白喜事祝词,这一举动在政治和社会层面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以及它可能预示着什么。一、特朗普开通个人官网的直接目的和内容: 保持公众曝光和影响力: 特朗普卸任后,仍然活跃于公众视野,并持续对政治议题发表看法。开设个人官网是他继续与支持者互动.............
  • 回答
    近期梅西粉丝在各大城市地标刷“祝贺梅西夺冠”、“绝代无双”等庆祝标语及庆祝活动,这确实是一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粉丝行为的动机、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讨论。一、 粉丝行为的动机与表现: 深厚的感情与狂热的崇拜: 首先,梅西作为一名现象级的.............
  • 回答
    岳云鹏这次给高考学子送祝福,可以说是出了趟不大不小的“门”,而且还不是一次,是三次,一次比一次“精彩”。这事儿放到网上,那真是热闹非凡,大家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爱操心的也跟着操心起来。第一次翻车:心意有了,祝福有点……跑偏?一开始,岳云鹏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大概是祝福高考学子金榜题名,顺顺利利。这本是件.............
  • 回答
    特朗普总统曾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是他从上帝那里得到的“祝福”。这一言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暴露了他一贯以来处理危机和表达观点的独特方式。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信仰和表达习惯来看。 特朗普本人常常将自己的经历和际遇归功于上帝的眷顾,他喜欢用一种比较戏剧化、带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为有趣的网络传闻,将美国总统的健康状况与一位前总统经营的、听起来截然不同的生意联系在了一起。咱们得一件件来捋捋,把这事儿说得透彻些。首先,关于“网传拜登进医院”这件事。这类消息在社交媒体时代可谓层出不穷,尤其是对于身处镁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更是难以避免。很多时候,这些传言的源头可能是一个模.............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现在网络文化的一些新动向。嘉然的粉丝们为了给偶像庆生,花钱请英国前下议院议长约翰·伯考录制祝福视频,这事儿一出来,争议肯定是有,但背后的一些逻辑和现象,我觉得值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的基本操作。简单来说,就是粉丝群体集资,然后通过一些平台或者渠道,.............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每到中国大陆的国庆节,尤其是逢“大庆”的年份,比如70周年这样的日子,台湾艺人在微博上是否有相关发声,确实会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苏有朋、范玮琪、陈建州、小S这些名字,相信在两岸三地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活跃在娱乐圈多年,积累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其一言一行,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敏.............
  • 回答
    文在寅总统祝贺黄大宪夺首金的言论,以及“扫空了冤屈”的说法,在韩国国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其言论,需要结合当时韩国国内的社会背景、体育事件以及政治考量来进行分析。背景分析:1. 平昌冬奥会中的争议判罚: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韩国短道速滑选手黄大宪在男子1000米比赛中,被判犯规.............
  • 回答
    郭德纲、岳云鹏送上最真挚祝福,为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加油打气!近日,德云社两位当家台柱——相声界的“喜剧之王”郭德纲和“国民笑匠”岳云鹏,不约而同地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程派京剧演员张茜全国巡演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两位喜剧大师的跨界支持,不仅为京剧艺术注入了一丝新鲜的活力,更让这场别开生面的巡演多.............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