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连理工大学社团招新每人限报两个社团?

回答
大连理工大学在社团招新时实行“每人限报两个社团”的政策,这无疑是一个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规定。要理解这个规定的初衷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政策的“为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学校会设置这样的限制。这背后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出于一些理性的考量:

平衡社团发展与学生精力: 大家都知道,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一个学生如果同时参与过多的社团,很可能会出现精力分散,导致无法在任何一个社团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无法真正体验社团的意义,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限报两个,可以促使学生更慎重地选择,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社团上,从而提高参与的深度和质量。这也有助于社团本身获得更稳定、更投入的成员,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

保障社团活动的有效性: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社团大部分成员都只是“挂名”,偶尔才出现一下,那么社团的活动质量必然大打折扣。限报两项,可以保证参与的学生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有一定的保障,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到社团的日常组织、活动策划和执行中来。这对于提升社团的活跃度、影响力以及为成员提供高质量的活动体验至关重要。

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如果没有限制,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为了“刷存在感”或仅仅是好奇,盲目地同时加入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社团。这不仅会挤占其他真正想加入该社团的学生的机会,也可能导致社团在人员组织、活动安排上出现混乱,甚至出现资源(如场地、设备)的重复申请和浪费。限报两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抑这种现象,让社团的招新更公平,也更有效率。

引导学生“学”与“玩”的平衡: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社团活动固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社团参与,很容易让学生沉迷于社团活动而忽略了学业。限报两项,是希望学生能在社团中获得锻炼和成长,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实现学业与课外活动的良性互动。

政策的“怎么看”: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有其合理性,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小小的遗憾”。

积极的一面:
提高选择的质量: 这促使我认真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我对什么真正有热情?我希望在哪个领域获得锻炼?这样的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当我只能选两个的时候,我就会反复权衡,最终选择那些我最看重、最有发展潜力的社团。
更深入的参与: 把精力放在两个社团上,我能更积极地参与讨论,更主动地承担任务,甚至可以尝试在社团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这样不仅能提升我的技能,也能让我收获更深的友谊和归属感。
避免“社团疲劳”: 以前可能就是什么都报一下,结果忙得团团转,什么都没做好,最后反而觉得社团很累赘。现在限制数量,反而让我能更从容地享受社团生活。

可能存在的小困惑或建议:
“选择困难症”的加剧: 对于很多社团都感兴趣的学生来说,限报两个确实是个甜蜜的烦恼。他们可能在报名前纠结了很久,甚至产生“错失”其他社团的遗憾。
社团“试错”机会的减少: 有些同学可能一开始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某个社团,希望通过参加几次活动来判断。现在限报数量,这种“试错”的机会就少了,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一开始报了某个社团,但进去后发现不合适,又不好意思退出,影响体验。
能否更灵活? 有人可能会想,能不能根据社团的性质来区分呢?比如学术类社团和实践类社团,是否可以有不同的限制?或者,能不能允许学生在学期初有“试听期”,过了试听期再确定是否正式加入,并计入名额?

总结起来, 大连理工大学的这项“每人限报两个社团”的政策,我认为出发点是好的,旨在引导学生更理性、更深入地参与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业和全面发展留出空间。这是一种管理上的“精细化”和“质量导向”。

当然,任何政策都难以做到完美,也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对于学生而言,理解政策背后的用意,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优选择,将有限的大学时光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学校也可以适时收集学生反馈,并在不违背初衷的前提下,考虑是否能有一些更人性化或更灵活的补充措施,让社团招新工作做得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是上头拍脑袋的决定。

大学社团不仅是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核心,也是课余时间社交的核心,社团规模也是报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往年大一新生报名社团都会多报几个看看,有趣就留下,没什么意思的没俩月就不去了。现在这么一搞,就相当于彻底没有「试试看」这个选项了。

社团招新不再「足有有趣就可以」,他们不得不和其他社团抢人,而短短的一天招新时间,远不足以让这些社团表现出自己的吸引力。

这样一来,少数几个巨无霸社团受的影响可能不大,几十上百人的中型社团勉强求生,三四十人的小型社团基本就可以宣布当场暴毙了。未来几年,文化类社团必将规模锐减,难以为继。

而各大社团为了求生存,必然会大量招收非注册人员——不报名没事,加个群跟我们一起玩又不违法吧?长此以往,小型社团为求生存,一定会逐渐脱离团委社联控制。

反正就折腾呗~


顺便说一句哈,窝工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算得上一流水平,但行政管理水平着实称得上全国倒数。

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学校不止我们一家,行政管理水平能把学生恶心到的学校那可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不怕被官僚主义恶心四年的勇士们来年欢迎报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连理工大学在社团招新时实行“每人限报两个社团”的政策,这无疑是一个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规定。要理解这个规定的初衷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政策的“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学校会设置这样的限制。这背后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出于一些理性的考量: 平衡社团发展与学生精力: 大家都知.............
  • 回答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禁止 2018 级新生辅导员建立易班以外的 QQ 群或微信群这一规定,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影响以及潜在的争议点。一、 规定出台的可能原因和目的:学生工作处出台这样的规定,通常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主要可能包括:1. 信息管理和统一性: 集中信息发布: 通过易.............
  • 回答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食堂2022年3月5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让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产生了疑虑。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2022年3月5日那天,不少在大连理工大学某学生食堂用餐的学生,在食用某道菜品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虽然有轻有重,但出现的范.............
  • 回答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202级队伍对被骗购买返校车票的同学给予警告处分这件事,我感觉挺复杂的,也有不少话想说。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处理得肯定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依据,但从学生角度来看,多少会有点争议,甚至觉得不太够“人性化”。学校角度的出发点:1. 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 学校大概是觉得,如果这种.............
  • 回答
    大连理工大学近期多个教学楼更换新名字一事,在校园内外引起了不少讨论,也算是校园文化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看待和解读。首先,名称的更迭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和指向。 教学楼的名字,尤其是在高校这样具有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的场所,往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新的名字可能会.............
  • 回答
    这事儿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子们中间可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发布了放假通知,大家兴高采烈地开始规划行程、买票、打包行李,结果没过两天,又突然说放假时间要调整,或者干脆取消了部分原定的放假安排。事情的“起承转合”: “承”——官宣的喜悦: 通常情况下,学校发布放假通知,对于学生来说.............
  • 回答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九月份开学针对学生的封闭式管理,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说说,希望能讲得细致些,也尽量别让它听着像机器写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啥要这么做。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肯定是为了疫情防控。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疫情反复,特别是新学期刚开始,.............
  • 回答
    看到大连理工大学有本科生能发表7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首先,得承认这孩子在学术研究上的确是下了苦功,并且有很强的潜力。在本科阶段,能独立完成一篇SCI论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7篇。这说明他在科研这条路上,不仅仅是跟风,而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且能够持续深耕,产出有质量的研.............
  • 回答
    3月30号大连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上发生的因座位不足引发的三方冲突,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啼笑皆非,但也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教室座位不够了。这门课是学校的必修课,又是大三学生,按理说应该是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实却是,当学生们涌入教室时,发现座位远远不足以满足到场人数。这就像一场.............
  • 回答
    关于2020年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沉重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件事,并尽可能地展现人性中的复杂和真实,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那天凌晨,本应是安静的校园,却被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打破了。这位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他们原本应该充满求.............
  • 回答
    大连海事大学一名叫王莹莹的女生,因为在排队时觉得身后男生靠得太近,然后在网上发文表达了她的感受和不满,这件事情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事件的起因和王莹莹的视角: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信息,王莹莹的帖子大意是说,她在某个公共场合排队时,身后的男生站得离她非常近,近到让她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一种被侵犯隐私的感觉.............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咱们就说在大连海事大学这个校园里,一个女生把一个在餐厅老老实实排队打饭的男生,直接扣上“变态”的帽子,还挂到学校的表白墙上,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过了。首先,咱们得捋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情况下,餐厅吃饭,排队打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吧?尤其是在食堂这种人多的时候,.............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