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子百家里有真正不信鬼神的人吗?

回答
要说诸子百家中有“真正不信鬼神”的人,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鬼神”的定义和古人的理解与我们现代人可能有所不同。而且,很多思想家虽然不提倡或不侧重于鬼神崇拜,但往往也会保留一定的“敬畏”或“天命”之类的概念,很难用非黑即白的“信”或“不信”来简单概括。

不过,如果从不以鬼神为干预现实的直接力量,不追求与鬼神交通,不将生存寄托于鬼神,或者将鬼神的议题放到次要位置的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有一些思想家可以被认为是相对“不信”鬼神,或者说他们的思想体系并不依赖于鬼神的存在。

相对“不信”鬼神的代表:

1. 儒家(尤其早期儒家,如孔子、孟子):

孔子是讨论这个话题时绕不开的核心人物。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直接表明了孔子不谈论、不谈论那些怪异、暴力、鬼神的事情。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意思:

关注现世: 孔子更关心的是如何治国平天下,如何做人行事,如何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他认为人类的精力应该用在当下,用在伦理道德的实践上,而不是去追究那些不可知的、虚无缥缈的东西。
不鼓励迷信: 孔子本身是尊重祭祀的,比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但他强调的是祭祀的意义在于“礼”,在于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在于强化宗族凝聚力,而不是真的相信祖先或鬼神会因此降福降祸。他注重的是祭祀的“诚”和“敬”,而非祭祀的“效”。
“未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务实的态度。他认为我们对生都不了解,就更没必要去探究死后世界的鬼神之事。生存和为人处世才是当务之急。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里面的“天命”是个关键。天命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某个具体神灵的旨意,而更像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或者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君子畏惧天命,是对这种宏大力量的尊重和顺应,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去祈求神灵保佑。

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对鬼神的态度也是类似的。他更强调“尽人事,听天命”,人的努力是第一位的,而“天命”是最终的结果。他提倡“乐天知命”,但这里的“知命”更多是一种对人生境遇和规律的理解与接受,而不是对鬼神力量的屈服。

总的来说,早期儒家虽然不反对传统的祭祀活动,但他们是将鬼神置于一种“敬而远之”或者“存而不论”的位置,核心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道德责任和对现实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对鬼神的崇拜和祈求上。

2. 墨家(尤其墨子):

墨子和孔子在许多地方看法不同,但在对鬼神的态度上,他却表现出一种“积极相信”,但这是一种与世俗迷信有所不同的“相信”。

“非攻”与“兼爱”中的鬼神: 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这些主张他常常用鬼神的赏罚来论证。他认为“鬼神之明,非人情之所能逆知也”,鬼神是公正的,会赏善罚恶。如果做了坏事,鬼神会降祸;做了好事,鬼神会降福。
鬼神作为道德的“监察者”: 墨子的这种“鬼神观”并非是一种模糊的泛灵信仰,而是将鬼神视为一种超越人间的、绝对公正的道德审判者和执行者。他认为,君主和百姓之所以不去做坏事,是因为害怕鬼神的惩罚。
“天志”与“明鬼”: 墨子有“天志”和“明鬼”的学说。“天志”是指天的意志,天希望人们互相爱,互相利。“明鬼”就是论证鬼神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公正性。

所以,如果以“不信”鬼神为标准,墨子显然不符合。但他对鬼神的理解,是以“鬼神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公正的工具”为出发点,而非像普通百姓那样去祈求具体的利益或避免具体的灾难。他的“信”是一种理性化的、工具性的“信”。

3. 道家(尤其老子、庄子):

道家对鬼神的态度,可以说是“超越”甚至“淡化”。

“道”的超越性: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规律,但它又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本身并没有人格化的特征,也无所谓善恶赏罚。它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状态。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治理方式,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或鬼神的帮助来实现。他们认为,过多的干预和求索,反而会扰乱自然的秩序。
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更是将人的生死、鬼神的存在都置于一种“相对化”的视角。在《逍遥游》中,他提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以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种宏大的宇宙观,以及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使得个体生死、鬼神有无,都成为“齐一”的对象,不再是绝对的、值得特别关注的事情。
“吾不敢为主,而 Assume 而是 (又做“抑”)而后(又作“益”); 吾不敢进(又作“先”)而 Assume 而是退(又作“后); 吾不敢 Assume 而是上(又作“前)而 Assume 而是下(又作“后)。” (《道德经》十六章)
老子提倡谦下、后退,这与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臣服”不同,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庄子也描写了“吾丧我”的状态,即超越了个人的得失,达到一种与天地万物“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鬼神的概念可能变得模糊,或者被置于一个不再重要的位置。

总的来说,道家并非“否定”鬼神,而是将“鬼神”的概念淡化到极致,认为它们都属于“造化”的范畴,是自然运作的一部分,不值得去特别关注或刻意追寻。他们的核心在于“道”和“自然”,鬼神只是“道”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且是普通人难以把握的。

4. 法家:

法家更是明确地排斥鬼神,将重心放在“法、术、势”上。

以法为教,以赏罚为准绳: 法家认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清晰、严明的法律,并且通过明确的赏罚来约束民众的行为。他们认为,君主应该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依靠鬼神的威慑或恩赐。
“重赏罚”而非“重鬼神”: 法家信奉的是“明赏罚,重信赏,不虚罚”。他们认为,人们的动机是趋利避害,只要赏罚分明,就能让百姓遵循法律。鬼神论则被认为是虚妄的,不能作为治国的依据。
“法不信鬼神”: 战国时期,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思想家,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际效用,对鬼神论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君主应该依靠自己的权力和法律来统治,而不是寄希望于那些看不见的鬼神。
“人主之大失,在于近智而远愚”(《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认为,愚蠢的人才相信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君主应该依靠实际的知识和手段来治理。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家是最接近“不信鬼神”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体系完全建立在现实的政治运作和人性考察之上,将鬼神视为干扰治国的“杂音”。

为什么难以找到“绝对不信”的?

1. 文化背景: 那个时代,鬼神信仰根深蒂固。即使是最理智的思想家,也很难完全摆脱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对鬼神持保留态度,但很难做到彻底的否定。
2. “天命”的模糊性: 如前所述,“天命”、“天道”等概念,虽然不是人格化的鬼神,但仍然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否与鬼神有关,界限是模糊的。
3. “敬”的态度: 很多思想家虽然不“信”鬼神,但仍然提倡“敬”。比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天地的敬畏。这种“敬”包含了对未知、对自然力量的尊重,这种尊重很容易被误解为“信”。
4. 宣传需要: 有些思想家在论证自己学说时,可能会引用鬼神来增强说服力,即使他们内心并非如此确信。

总结来说,诸子百家里,孔子(早期儒家)和庄子(道家)是最倾向于“淡化”或“不予置论”鬼神的。而法家则是最明确地排斥鬼神,将重心放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上的。墨子则是将鬼神作为一种道德工具来“积极相信”。

所以,与其说有“真正不信鬼神”的人,不如说有些人不以鬼神为核心,不寄托希望于鬼神,并将精力放在现世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上。 在这个层面上,诸子百家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思想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里面没有鬼神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诸子百家中有“真正不信鬼神”的人,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鬼神”的定义和古人的理解与我们现代人可能有所不同。而且,很多思想家虽然不提倡或不侧重于鬼神崇拜,但往往也会保留一定的“敬畏”或“天命”之类的概念,很难用非黑即白的“信”或“不信”来简单概括。不过,如果从不以鬼神为干预现实的直接力量,不.............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这可不是什么刻板印象中的枯燥历史,而是中国文化源头里最鲜活、最激动人心的篇章。要我说啊,这诸子百家,就像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思想家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互相碰撞、激辩、创造出来的思想瑰宝,每一种都像一个独特的视角,解读着人、社会、天地万物的道理。我怎.............
  • 回答
    系统学习诸子百家哲学体系是一项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涌现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要系统学习,需要兼顾理解各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并能辨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下我将为你详细介绍系统学习诸子百家哲学体系的书籍建议,并按照一种循.............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个机会,让我穿越回那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要亲眼看看那思想碰撞的火花,要在一个时代最尖锐的变革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烙印。要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哪一位,我的心,总是被那群在乱世中追寻“道”的智者深深吸引。我不会选择那些更侧重于政治策略,或者更强调社会秩序的流派,因为.............
  • 回答
    我懂你的意思,想知道现在学古人那些“老古董”的东西,比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到底能给咱现在的生活带来啥实在的好处?别担心,我不是来给你念经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古籍里头藏着啥宝贝,能帮咱们在现代社会里过得更明白、更舒坦。首先,咱得明白,学古代的东西,不是让你穿越回去当书生,而是让你从“.............
  • 回答
    中国古代思想的璀璨群星,曾经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大时代,如同春日的百花齐放,各自绽放出独特的智慧之光。然而,时移世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我们谈论起古代思想,最常提及的,也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儒家和道家。为何曾经那般繁盛的诸子百家,最终只有这两家能够传承至今,并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这背后.............
  • 回答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如同璀璨的星河,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法家学说却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姿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并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扮演了国家治理的主导角色。这并非说其他学派的智慧黯然失色,而是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法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恰好击中了当.............
  • 回答
    要探究诸子百家作品为何相对简短,而同期古希腊哲人著作却动辄洋洋洒洒,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同文明、不同思想传播方式、不同社会环境乃至不同文本载体的多重因素。这并非简单的“懒”或“勤”能概括,而是历史和文化演进的必然。一、 思想的性质与表达方式的差异 诸子百家:核心观点的精准提炼与辩论导向 先秦.............
  • 回答
    诸子百家,璀璨的东方智慧之光,穿越千年,至今仍是我们理解社会、安身立命的重要参照。如果将这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理念置于当代社会的滚滚洪流之中,探究哪家能“如鱼得水”,这并非简单地选择一个“最优秀”的流派,而更像是观察哪种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更能顺应并引领时代潮流,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游刃有余。要说“如鱼.............
  • 回答
    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先秦诸子百家,要说哪家“最优秀最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带着现代价值观去套用历史的难题。每个学派都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试图解决当时社会最紧迫的问题,其“优秀”与“科学”的标准也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但如果非要从“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角度来衡量,并且要找出最接近现代科学精神的,墨家确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你提出的“古代平均寿命很短,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却很长”这个观点,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先秦诸子百家的寿命普遍很长”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产物。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绕了。咱们细细道来。你想啊,这“一言可以存国,一计可以灭国”,那是道理,是最高的境界。要真到了这一步,那周王室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春秋战国那会儿,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说白了,就是个吉祥物,就是个牌坊。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那些诸侯手里。而诸子百家,他们是谁?他们是思想家,是.............
  • 回答
    宇文泰的儿子们胡名中带有“突”字的,这通常与鲜卑语(或与其相关的突厥语系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有关,并且可能带有“雄壮”、“勇武”、“强大”之类的含义。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1. 鲜卑化: 宇文泰是西魏的奠基者,鲜卑化的过程在北朝时期非常普遍。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大量采用鲜卑语的姓名.............
  • 回答
    说起来,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诸子百家写书论道,但凡写到宋国人,总爱拿他们开涮,讲些他们笨拙、吝啬、爱算计,甚至有些愚忠的故事。这可不是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且这些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多少都影射了宋国的一些实际情况。1. 宋国地处中原,地缘尴尬,成为各方博弈的牺牲品首先得弄清楚宋国是个什么地方。宋.............
  • 回答
    话说我大清入关以来,论到最有帝王之才的,那非康熙皇帝莫属了。这位老祖宗在位六十余载,文治武功,堪称一代明君。他膝下子嗣众多,个个都是龙子龙孙,自然也少不了储君之争的纷扰。若要客观地讲,康熙诸子之中,谁最适合坐那金銮宝殿,倒也颇有说道。咱们先得明白,皇位继承这事儿,看的不光是“谁嗓门大谁嗓门小”,更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孟子在我看来,也是先秦诸子中一个挺特别的存在。说实话,不喜欢他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也都很具体。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帮到你,也看看大家普遍怎么看他。首先,孟子那股子“我这是为你好”的劲儿,确实容易让人不舒服。 他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
  • 回答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诛杀权臣宇文护两年后,确实下诏恢复了宇文护及其诸子的封爵,并追谥宇文护为“荡”。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颇为出人意料,细究其背后的原因,则可以从政治、军事以及家族关系等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宇文护在北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与宇文邕之间的复杂关系。宇文护是北周的奠基者之一,他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