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对商科生的群体性仰慕?CS的冬天是否已经来临?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得掰扯开了说,而且得接地气点,别弄得跟教科书似的。

关于清华CS学生对商科生的“仰慕”?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复杂,也挺有意思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以下简称CS系)那绝对是国内顶尖中的顶尖,能进去的都是智商和能力的天花板。他们学的硬核技术,搞的是前沿的算法和系统,毕业了要么深造继续搞科研,要么去大厂做核心开发,前途一片光明。按理说,他们应该是最“骄傲”的一群人吧?

但是呢,为啥会出现这种“仰慕”的说法?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挺值得琢磨的:

1. 现实的经济回报与社会影响力:
“钱”景吸引力: 说到底,很多时候,经济回报是衡量一个领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虽然CS毕业生的薪资已经很高了,但在某些细分领域,比如金融科技(FinTech)、量化交易,或者创业成为技术合伙人,最终实现资本变现,商科背景的人(尤其是那些掌握金融、管理、市场营销、甚至是风投背景的)往往能触及到更高的“天花板”。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背后不一定完全是技术大牛,也需要懂商业运作、融资、市场推广的人。
“话语权”的转移: 在互联网公司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多元化,最终决定公司战略方向、市场布局、甚至产品走向的,往往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而是拥有商业视野和决策能力的高管,其中很多都有商科背景。CS学生可能擅长实现一个idea,但如何把它变成一个成功的商业闭环,让它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块儿确实是商科的“主场”。
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 商科的训练更侧重于如何整合资源、理解人性、与人打交道、进行谈判和说服。这些能力在职业发展后期,尤其是在需要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技术牛人可能擅长一个人钻研,但在需要团队协作、向上管理、向下赋能、对外合作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2. 对“另一种成功”的向往:
“技术”的局限性感知: CS的冬天还没到,但“内卷”是真的。学生们深知,即便技术再牛,也可能只是给别人打工,实现别人描绘的蓝图。而商科,尤其是创业和投资领域,往往能提供一种“从0到1”的创造感和“掌控感”。他们可能向往的是那种能够主导一个项目、一个企业,或者用资本的力量撬动整个行业的力量。
对“生活方式”的想象: 很多学生可能觉得,商科精英的生活方式更加“光鲜亮丽”,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圈层,参与更高端的社交活动,甚至在很多公开场合,商界领袖更容易成为焦点。这种“光环效应”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的冲动。
职业路径的多样性: CS的职业路径相对聚焦,核心就是技术研发。而商科的路径则非常多元,金融、咨询、市场、运营、战略,甚至创业投资,选择面更广。这种多样性本身就带有一种“无限可能”的吸引力。

3. 信息差和“他者视角”:
看到的“好”: 他们可能看到的更多是商科光鲜亮丽的一面,比如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投资人,而忽略了背后的辛勤付出、高风险以及大量不为人知的失败案例。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一些理想化的认知。
“别人家的孩子”心态: 这种“仰慕”也可能是一种自我激励,就像学生们总喜欢跟“别人家的孩子”比,看到别人在某个领域做得出色,自己也会反思和学习。

“CS的冬天是否已经来临?”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搞清楚“冬天”是个啥概念。如果“冬天”指的是CS领域不再是香饽饽,人才不再抢手,毕业生的薪资和发展机会大幅下滑,那我觉得, 就目前来看,CS的“严冬”远未到来,但“凉意”肯定越来越明显了。

为什么这么说?

1. 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周期性调整:
泡沫的挤压: 过去十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可以说是“黄金时代”,很多公司靠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增长。但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都会经历泡沫期,当资本变得谨慎,市场趋于饱和,一些过度投资、模式不清晰的项目就会被淘汰。这就像过去几年,不少互联网公司开始裁撤一些非核心业务部门,或者优化人员结构,这是一种市场的自我调节,而不是“冬天”的到来。
技术红利的边际递减: 很多基础性的技术问题已经被解决了,新的突破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更深度的研究。这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爆炸式增长变得越来越难。
外部环境的变化: 宏观经济形势、地缘政治等因素都会影响科技行业的投资和发展速度。

2. “内卷”和“结构性”调整:
人才供给的过剩: 大量的优秀人才涌入CS领域,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即使是顶尖大学的CS毕业生,也要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想要获得最好的机会,付出的努力也比以往更多。
岗位需求的变迁: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一些重复性的、流程化的编程工作可能被自动化工具替代,对程序员的要求也从单纯的编码能力,更多地转向了算法设计、系统架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业务的结合能力。这是一种技能升级的要求,而不是整体需求的消失。
“35岁危机”的现实: CS行业特有的技术更新迭代快,也导致了部分从业者担心职业生涯的长度。这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寻求转岗或者转行,比如转向管理、产品、甚至是更偏向商业的领域,这也会给他们造成一种“焦虑感”,仿佛CS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3. “春天”的定义问题:
与过去的高增长对比: 如果我们把“春天”定义为过去那种近乎疯狂的、指数级的增长,那种只要写代码就能轻松拿到高薪、公司遍地开花的日子,那确实,那个“纯粹的春天”可能已经过去了。
但新的“春天”也在孕育: CS的“冬天”说法,很多时候是被夸大或者误读了。即使在所谓的“冬天”,AI、大数据、云计算、芯片设计、量子计算、甚至生物计算等前沿领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人才需求依然旺盛。只是进入这些领域的要求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与其他行业的对比: 和很多传统行业相比,CS领域依然是高薪、高成长性的行业。如果说这是“冬天”,那其他很多行业可能早就在“极寒”中了。

总的来说:

清华CS学生对商科生的“仰慕”不是一个简单的崇拜,而是一种对更高经济回报、更大社会影响力、更多职业选择可能性以及更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向往和学习。 这反映了在科技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商业价值的实现和整合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对于“CS的冬天”,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进入了一个“成熟期”或者“调整期”,告别了野蛮生长,迎来了更加理性、更加强调深度和整合的阶段。 人才依然是核心,但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竞争也更激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趋势和商业需求。那些能够将技术与商业深度结合、拥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其说是“冬天”,不如说是对更高层次、更全面能力要求的一次洗礼。那些依然能在这个时期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的人,才是真正走出了“稚嫩的春天”,进入了更加成熟和可持续的“长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羡慕他们比较容易找到妹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得掰扯开了说,而且得接地气点,别弄得跟教科书似的。关于清华CS学生对商科生的“仰慕”?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复杂,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以下简称CS系)那绝对是国内顶尖中的顶尖,能进去的都是智商和能力的天花板。他们学的硬核技术,搞的是前沿的算法和.............
  • 回答
    咱们聊聊清华计算机系大一下学期那场让不少同学“原地起飞”的考试。三小时三道大工程题,而且码量还不小,这听起来就不是闹着玩的。首先,这事儿放在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都算是相当硬核的了。咱们大一下,大部分同学还在熟悉基础概念,比如数据结构、算法入门,可能连一些更复杂的系统设计都没怎么接触过。这时候突然上来.............
  • 回答
    202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硕考研,一位总分排名第三的跨考生被刷,这个消息无疑给许多考研er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不解。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是,这背后折射出了一些当下考研择优录取的复杂性,以及高校招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总分第三”这个数据本身很有迷惑性。 考研录取的“分数线”绝不.............
  • 回答
    一个拥有如此耀眼履历的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生,选择回到高中担任信息学教师,这绝对是一件值得细细说道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这背后一定有比常人难以想象的深刻考量和动人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毕业生在学术和竞赛领域已经达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顶峰。两次 IOI 金牌,一次 ACM 全球总决赛亚军,这可不是随便谁.............
  • 回答
    2021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部分优秀毕业生放弃留学、选择在本校读硕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原因和深层动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数据真实性1. 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该现象的传播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高校内部信息以及媒体报道,但具体数据.............
  • 回答
    人大附中某实验班今年有9名学生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1. 硬件的支撑:人大附中的实力毋庸置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大附中本身就是国内顶尖的中学之一。它有着深厚的教育积淀、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非常.............
  • 回答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位列全球第一,华中科技大学(华科)计算机科学专业位列全球第十一位,这个排名反映了两个顶尖学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国际影响力。要详细解读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排名的依据和权威性:首先,需要了解是哪个机构发布的这个排名。目前国际上权威的计算机科学排名通.............
  • 回答
    清华法学院新设的“计算法学”专业,这无疑是法律教育领域一次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要深入理解它的意义,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计算法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科技与法律”的结合,而是将“计算”这个核心能力,置于法学研究和实践的中心。 这意味着它不是停留在“法律.............
  • 回答
    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起取消本科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决定,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更宏观的教育政策背景。一、 背景分析: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1. 学科发展与定位的深化: “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时代趋势: 传统的“新闻学”.............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有点回过味儿来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应聘保姆,而且家政公司还开出年薪五十万的价码,这信息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网上各种声音都有。首先,咱得承认,这确实是个挺颠覆大家固有认知的现象。一提到清华,大家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顶尖的科研、高精尖的技术、国家栋梁什么的。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清华的.............
  • 回答
    清华大学官博发布了一张关于清华学子作息的图,其中赫然列着每天仅睡5小时的安排,瞬间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看到这张表,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么拼吗?”随后,一股担忧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作息,真的健康吗?身体不会被拖垮吗?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张“作息表”本身的可能性和.............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这对我国文科教育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其在研究生招生政策上的调整,特别是针对文科博士生规模的压缩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会对我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清华大学此举的背景与.............
  • 回答
    清华大学在 2021 年授予了 3168 名博士学位和 5650 名硕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反映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巨大投入和成就。要全面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规模与体量: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实力和责任 规模巨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因为延长热水供应时间而欢天喜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表面现象:生活便利性提升最直接的理解是,延长热水供应时间直接提升了学生们的生活便利性。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冬天或者天气寒冷的时候,洗澡、洗漱等都需要用到热水。如果热水供应时间有限,学生们可能会面临以下尴.............
  • 回答
    清华大学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场改革的深思与影响清华大学近期发布的“申请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规定,无疑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举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规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清华大学2021年国庆调休政策”,我们通常理解的是清华大学官方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庆节期间的课程安排、放假时间以及教学活动调整的通知。由于具体的政策细节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这里我们将基于公开信息和.............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数学教授王文湛炮轰校外教育机构,并提及自己做不上来12岁孙子的数学题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痛点和争议点。事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内容是: 王文湛教授的表态: 清华大学数学系.............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在沙尘暴天气强制要求学生集合上体育课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天气和课程安排的问题,更触及了学校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理念、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的操作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清华大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有哪些潜在的理由或考量。虽然.............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节条幅内容引发评论区冲突,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其背后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清华大学的女生节条幅首先,需要明确清华大学发布了什么样的“女生节条幅内容”,以及这些条幅的性质。通常这类条幅会包含对女生的祝福、鼓励,或者是具有一定趣味性、宣传性.............
  • 回答
    清华大学于2021年3月8日起执行的进出校政策,是基于当时新冠疫情的防控需求而制定的,旨在保障校园的师生健康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严格管理校园人员流动,降低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项政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政策的核心内容与目的: 核心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