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真七子武当七侠,为何都达不到师父的层次?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要聊全真七子和武当七侠为什么没能达到他们各自师父的境界,咱们得先明白,他们的师父是谁,又是什么样的人物。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

王重阳,那是何等的人物?那可是开宗立派的先天宗师,横空出世,涤荡江湖。他当年以一人之力,压制住天下多少英雄豪杰,更重要的是,他悟出了“全真”之道,将道家内功、外功、剑法,融为一炉,创造了全真教这个在当时江湖上响当当的门派。

他的武功,不是简单的招式精妙,而是浸润了深厚的内功修为,以及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感悟。你想想,他一个人就能力压全天下高手,这已经是何等境界?更何况,他还能洞悉世事变迁,看透人心虚实,这份通透,远非寻常武功能够比拟。

再看看他的徒弟们,全真七子,哪个不是名噪一时?马钰、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刘处玄、谭处端,他们七个,无论在哪个方面,都算得上是江湖上的顶尖高手。马钰的养生之道,丘处机的刚猛剑法,王处一的浑厚内力,郝大通的玄门剑法,孙不二的慈悲心肠与武功……他们各有专长,也都有着不俗的实力。

但为什么就没能达到师父王重阳的层次呢?

首先,王重阳的起点就非同寻常。他并非是那种从小苦练、一步步爬上来的角色。他的道,是经历了人间风雨、悟透了生老病死、看淡了功名利禄后,方才得来的。他早年就曾身居高位,也曾饱尝战乱之苦,这些经历,淬炼了他的心性,也升华了他的境界。他悟道时,就已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江湖”了,而他的徒弟们,虽然也经历过一些事情,但终究年轻,心性上还达不到那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

其次,“全真”之道的独特性。王重阳的“全真”,不仅仅是武功,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求。他的武功,是依附于他深刻的道学造诣之上的。全真七子虽然也研习全真教的武功和道学理论,但他们更多的是学习王重阳“教”的这一部分,而王重阳本人,才是“全真”之道的“创”者。他所开创的东西,其深度和广度,是徒弟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继承并超越的。

再者,时代与机遇。王重阳崛起时,正是北宋末年,天下风雨飘摇,金人南侵,中原武林群雄并起。这样的乱世,反而给了像王重阳这样有能力、有抱负的人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他以一己之力,能够凝聚人心,能够与金国高手抗衡,这本身就是一种时代的召唤。而全真七子,虽然也经历了金元交替,但他们更多的是在王重阳留下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是作为门派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悟”与“传”的区别。王重阳是顿悟者,是先驱者。他所领悟的,是属于他个人的、独一无二的道。而全真七子,他们是继承者,是学习者。他们学习的是王重阳“传”下来的东西。即使他们再努力,再聪明,也很难完全复刻师父那种“灵光一闪”式的、突破性的领悟。就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学生可以模仿他的风格,甚至达到很高的技巧,但很难说能超越他那份开创性的精神。

张三丰与武当七侠

再来说说张三丰和武当七侠。

张三丰,那更是神话般的人物。他被誉为“武学泰斗”、“百岁神仙”。他不仅武功盖世,而且创立了武当派,将道家思想与武学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当武功体系。太极拳、太极剑,这些如今享誉世界的武功,都是张三丰在年老时,悟道有成,将天地万物之理融入武学的结果。他的武功,已经到了“无形胜有形”、“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境界,这是何等的通透与高深!

武当七侠,宋远桥、俞岱岩、张松溪、常遇春、殷梨亭、刘基、易天行(这里需要注意,不同版本武当七侠的成员有所不同,但主要指代的是张三丰的七个高徒,其他名字可能是演义情节,如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功臣,易天行是古龙小说人物,此处暂按广为人知的设定理解)。他们七个,也是武当派的中流砥柱,个个身怀绝技,威震武林。宋远桥的仁厚与剑法,俞岱岩的刚猛,张松溪的精妙,殷梨亭的沉稳……他们都是武林中的栋梁之才。

然而,他们为什么同样未能达到张三丰的层次呢?

首先,张三丰的悟道时期和“独创性”。张三丰的武功,尤其是后期的太极功夫,是他在经历无数风雨,看透世间冷暖之后,在晚年时悟出的。他年少时也曾是武林中的高手,但真正让他达到“神仙”级别的,是他晚年的沉淀与感悟。他创太极,并非是学习某一种武功,而是从自然界、从人体运行的规律中,提取出最根本的道理,然后将这些道理化为武学。这是一种“无中生有”、“自创体系”的过程。

其次,“心性”与“境界”的差异。张三丰能够将武功与道家哲学融为一体,达到那种“人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关键在于他的心性。他无欲无求,四大皆空,将一切外物都看透了。他练拳,练的是自己的心,自己的道,而不仅仅是招式。武当七侠虽然也受张三丰教导,心性上也比常人高尚,但他们毕竟还在“江湖”之中,还在经历俗世的喜怒哀乐。他们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行侠仗义”,他们的动机,虽然高尚,但与张三丰那种“悟道”的动机,还是有区别的。

再者,“传承”的局限性。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太极剑,是高度概括和浓缩了的精华。它里面蕴含的道理极深,需要极高的悟性才能领会。张三丰自己可能也无法完全将这种“道”完全言传身教。他教给徒弟的,更多的是“术”,是“形”,是“法”,而那种“意”,那种“神”,需要徒弟们自己去体悟,去参透。七侠虽然努力,但毕竟没有张三丰那样的“天启”,没有那种“顿悟”的契机。

最后,“年龄”与“精力”的因素。张三丰之所以能在晚年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也与他的漫长生命和晚年的沉淀有关。他经历了那么多,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去感悟。而武当七侠,虽然也是一代宗师,但他们的生命长度和经历的丰富性,终究无法与张三丰这位“百年神仙”相比。他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达到师父那种跨越时空的“神话”般的境界。

总结一下:

归根结底,全真七子和武当七侠之所以没能达到师父的层次,主要有以下几点共性:

1. 师父的“开创性”与“独创性”:他们的师父是宗师,是开山立派的人物,创造了全新的武学体系或哲学思想。徒弟们是继承者,是在师父的基础上学习和发展。
2. “悟道”与“传道”的区别:师父是“悟道者”,其武功境界源于深刻的哲学和人生感悟。徒弟们更多是学习“传道”,即使再努力,也难企及师父那种超越性的、顿悟式的境界。
3. 心性与境界的差异:师父们往往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心性超然物外,达到的境界远非世俗的喜怒哀乐所能影响。徒弟们虽然优秀,但终究还在江湖红尘之中。
4. 传承的“形”与“神”:武功的高深之处,往往在于其“神”和“意”,这是最难传承的部分,需要徒弟们自己去领悟。

所以,不是全真七子或武当七侠不优秀,他们已经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武林人物。只是,他们的师父太耀眼,太超凡脱俗,就像是站在山巅之上,而徒弟们虽然已经是优秀的登山者,却还没有登顶。这种差距,是开创者与继承者、顿悟者与学习者之间,天然就存在的距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真七子达不到王重阳的水平这也情有可原,王重阳毕竟天下第一。但是,为什么全真七子的水平还不如郭靖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读过研究生的都知道,研究生的水平和导师的认真程度还是有相当关系的。

一个导师带7个研究生,平时不是在外面走穴拿项目,就是在学术江湖里面争名夺利搞排名,偶尔有空回来,也就关心一下项目进度、处理一下经费情况、协调一下人际关系,少有时间指导学生。学阀之间囿于门户之间,纷纷标榜自己是主流正统、斥责对方是异端邪说,也不虚心借鉴人家的。就这心胸,就这气度,就这责任心,能带出好学生才有怪。更何况这个导师还自己开了个大公司,让这些研究生在公司任职。这些学生平时的主要作用,就是帮着导师维持公司的运转。这种情况下,学生水平有限非常正常。要是水平超高,这才是撞大运。

再看看江南七怪,七个导师带一个研究生,虽然只是普通一本的七个导师,但是人家有一股子使命感。人家拼了命都要把郭靖培养成才,小能安生立命报父仇,大能报效国家安天下。这种使命感,让这七个导师倾注心血培养郭靖。Top2的马玉遇到郭靖,都夸他基础知识扎实。再后来遇到4大院士之一的洪七公,那又是手把手的带郭靖。你说洪七公教得好,教谁都能成才,那就是罔顾事实了。洪七公也有公司,自己的学生也在维持公司运转,半天见不到他一次。你看那个鲁有脚,为公司业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洪七公才稍微指导了一下学术研究,还老大不耐烦,嫌弃鲁有脚悟性低。

洪七公为啥教郭靖这么认真,除了郭靖憨厚踏实看郭靖顺眼外,还不是因为黄蓉老爸同为四大院士之一。相互之前卖个面子,你的小辈我来带,我的小辈你也照顾一点,如此而已嘛。

再之后,郭靖遇到周伯通,属于校外导师额外指点,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是手把手的带,一带就是一年半载。

一边是一个导师带七个研究生,一边是N个导师带一个研究生,这就造成了相互之间巨大的差异。

杨过的导师也是认真负责,一对一辅导,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金庸的江湖,是真实的江湖,人情世故都在里面。环顾金庸江湖,有几人能够例外?乔峰不也如此,从小学就是博导亲自授课,还专门给他量身定制了养成计划。

张无忌有所不同,这个我也承认,但他是一路捡大公司实验数据捡大的。先是捡了少林集团的《九阳神功》,直接搞清楚人体生物内循环基础公式和基本参数,后来捡了明教集团的《乾坤大挪移》,进一步搞清楚人体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互动公式和基本参数。这类似于抄袭其他已故院士未完全发表的实验数据,但这个是小概率事件,可遇不可求啊。就像虚竹,院士无崖子把自己未发表的论文给虚竹,公式参数一应俱全,还强迫虚竹自行发表,这种好事哪里来啊。

人才,还是要靠培养。一个导师,成天不务正业,为了排名指标,为了生意利益,带了十几个研究生,你带得过来吗?还有的更过分,把研究生安排给自己当免费劳动力,压榨剥削,你师德何在啊。

哎,只可惜啊,现在江南七怪这种导师太少了,在外面开公司、在学校争名利的导师太多了。

user avatar

武功上确实不如。志气上足可比肩。

赵志敬愕然道:“祖师爷和师父辈宏道护法,乃是三清教中的高人。”
李志常道:“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爱国忧民,每个人出生入死,都曾和金兵血战过来的。”
赵志敬道:“是啊。重阳真人和全真七子名震江湖,武林中谁不钦仰?”
李志常道:“想我教上代的真人,个个不畏强御,立志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全真教便算真的大祸临头,咱们又怕甚么了?要知头可断,志不可辱?

那贵官白刃当前,竟是毫无惧色,冷笑道:“各位今日轻举妄动,不识好歹,全真教大好基业,眼见毁于一旦,可惜啊可惜。”李志常道:“神州河山都已残破难全,我们区区一个教门又何足道?阁下再不快走,倘若有人无礼,小道可未必约束得住。”

看看全真教三代弟子的志向,这几句话说的铿锵有力,门派大祸临头之际仍然是要救民於水火之中,硬度没的说。及至后来襄阳大战,已成为全真教主的李志常率十六位道长与大侠郭靖、神雕侠杨过等人奋不顾身地一同作战,更是称得上好汉豪杰,在我眼里,这足以和重阳真人比肩而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