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津连续多年进入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 TOP 10 行列,却又为什么会被本地人频频吐槽为「没什么可玩」?

回答
天津,这座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城市,连续多年霸占着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的前列,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却常常能听到本地人无奈的吐槽:“天津吧,除了吃,好像真没什么可玩的。”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藏着一些天津城市发展和旅游定位的微妙之处,也折射出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在“好玩”定义上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道道。

一、 外来者的“新鲜感”与本地人的“日常”

对于第一次来天津的游客来说,这座城市自带的“混搭风”是最大的亮点。

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视觉冲击: 从意大利风情的意式风情街,到古朴典雅的五大道,再到充满东欧韵味的睦南道、马场道……这些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群,在中国的城市里是极其罕见的。游客们穿梭其中,仿佛穿越回上世纪的某个时代,拍照片、感受历史的厚重感,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异域风情,是很多内陆城市所不具备的,自然能吸引眼球。
“哏儿”文化的魅力: 天津人骨子里自带的幽默感和乐观豁达,加上独具特色的相声、评书等曲艺文化,让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在曲艺茶馆里听一段相声,去谦祥益品尝一份老味道,或者只是在街头巷尾感受当地人的谈笑风生,都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鲜活生命力。
独特的“味道”: 提起天津,怎能少了美食?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饼馃子、海鲜烧烤……天津的美食种类繁多,口味地道,价格也相对亲民。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品尝当地特色小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目的。

然而,对于在天津土生土长的人来说,这些“新鲜感”早已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麻木的“日常”: 五大道、意式风情街,这些对游客来说是景点的地方,对天津人而言,可能是每天散步、锻炼的公园,或者是偶尔带外地朋友去转转的地方。每天朝夕相处,再美的建筑也可能变得稀松平常,失去了“到此一游”的新奇感。就像你不会天天去人民广场看喷泉一样,这些景点对本地人而言,更多的是“熟悉”而非“惊喜”。
“吃”是生活的底色,而非旅游的全部: 天津人爱吃是出了名的,美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把“吃”作为评判一个城市是否有“玩”的唯一标准,那确实显得有些单薄。对于本地人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城市是否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文化活动,或者是否有更深入、更独特的体验。

二、 “没什么可玩”的背后,是城市旅游供给的结构性问题

除了本地人对日常景点的“审美疲劳”,天津在旅游产品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上,也确实存在一些让本地人觉得“不够玩”的现实原因。

主题性、体验性项目相对欠缺: 很多城市在发展旅游时,会开发一些更具主题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项目。比如上海的迪士尼,北京的环球影城,广州的长隆系列。这些大型主题乐园能够提供沉浸式的娱乐体验,吸引不同年龄层的游客。相较之下,天津虽然有海昌海洋公园等,但整体上缺乏能够持续吸引本地居民、形成高频消费的“强磁性”娱乐项目。
城市文化体验的深度挖掘不足: 天津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除了曲艺,还有很多非遗项目、民俗文化等待挖掘。但目前很多文化体验项目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层面,比如一些工艺品制作、简单的民俗展示。如果能有更深入的、能够让参与者真正了解和体验天津文化的活动,可能会让本地人觉得“有意思”。
自然景观的相对劣势: 和一些拥有壮丽山川、湖泊河流的城市相比,天津的自然景观资源相对有限。虽然有海河,有近郊的湿地公园,但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旅游城市相比,在自然风光方面确实不算突出。这使得那些偏好自然风光的游客,或者想在周末进行户外活动的本地人,会觉得选择不多。
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局限性: 近年来,一些城市通过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引入了丰富的业态,包括购物、餐饮、影院、亲子娱乐等,这些场所本身也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目的地。天津的商业地产也发展迅速,但很多大型商业体更侧重于购物和餐饮,在文化创意、主题娱乐方面的融合度还有提升空间,未能形成那种“去了就不想走”的综合体验空间。
季节性旅游项目的不足: 很多城市会根据季节推出特色旅游项目,比如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滑雪等。天津的四季分明,但在这方面的特色项目开发相对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季节优势来吸引本地居民进行多次消费。

三、 重新定义“好玩”的标准:本地人和游客的视角差异

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本地人和游客对“好玩”的定义有着天然的差异。

游客是“发现者”: 游客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们带着好奇和探索的心,他们是在“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一座历史建筑、一道特色小吃,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体验,都能带来满足感。
本地人是“生活者”: 本地人则是在“生活”这座城市。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活的便利性、舒适度,以及城市能够提供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如果一座城市的生活节奏、文化氛围、社区活动能让他们感到舒适和愉悦,那才是“好玩”。而旅游景点如果不能提供“新鲜感”和“深度体验”,就很容易被他们视为日常的一部分,甚至会因为人多拥挤而产生负面情绪。

所以,当天津人说“没什么可玩”时,他们可能是在表达:

“我们熟悉的那些景点,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旅游的吸引力了。”
“我们希望城市能提供更多新颖的、有深度的娱乐和文化体验,而不是仅仅依靠那些老面孔。”
“我们的生活不应该仅仅围绕着那些被打造出来的‘旅游景点’转。”

结语

天津之所以能在旅游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是它在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和城市生活气息等方面,确实有着独到的魅力,能够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但本地人的“吐槽”,也并非无的放矢。它恰恰反映了城市在旅游产品创新、文化体验深度挖掘以及满足市民多元化生活需求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座真正“好玩”的城市,不仅能吸引外来的目光,更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自豪和满足。或许,天津可以尝试在保留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多元、更具深度的“玩乐”选择,让这座城市的“好玩”不再仅仅是外来的光环,而是内生的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天津确实缺乏一处可以被称作“地标性景点”的东西,提到代表城市的独有风景,北京是天安门,西安是兵马俑,杭州是雷峰塔,上海是东方之珠……那天津呢?

五大道?古文化街?意风区?水上公园?天津之眼?天塔湖?

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太是。

天津是一个城区和景区分隔的非常模糊的城市。它缺乏一种明确范围的“地标性旅游景点”,却又拥有成片的历史景观群。

和平路有一家星巴克烘焙精品店,同时也是国务院保护建筑,民国时的浙江商业银行。

那它究竟是不是一个旅游景点?

天津的景色融蕴在城市里,只需要一点点的耐心,就能发现城市背后的文化气息。比如溥仪的故居,袁世凯的故居,李鸿章的故居,张勋的故居,段祺瑞的故居,盛宣怀的故居……单独一个故居可能不足以成为底蕴,但是当大半个民国史密密麻麻地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旧房子就成为了一种文化性的磅礴浩荡。

天津的根基叫做北洋。

练兵的袁世凯,治城的李鸿章,战败殉国与舰同沉的北洋海军,治国卖国忧国破国的北洋政府: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黎元洪,张伯苓……国耻在此,时代的希望也在于此。

或许天津根本没有风景。

或许天津本身就是风景。

可毕竟不是谁都愿意讲这些故事,可毕竟不是谁都耐心听这些故事。

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古文化街……大众点评上的天津确实不是太吸引人。

狗不理总店每天大屏幕循环播放普京不会包包子的场景,不知道是在炫耀店铺地位还是破坏国际关系。

反正电视上普京的表情不太好。

当然,如果你走进去吃一口,你也会露出普京的表情。

这和普通包子有什么区别?

几年前路过天津大悲禅院,看到数十辆并排的劳斯莱斯,几位不太火的明星和着装清凉的模特。停下听了一会,原来是新店开业,宣传改造后的大胡同餐饮集团。

然后想起了以前的大胡同。

过去的天津大胡同是一片小商品街的统称,卖些没牌子的衣服和小饰品,人流拥挤鱼龙混杂,很像当年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就是郭德纲《西征梦》中说“我拿货”的那个地方。

人挨着人,人挤着人,人叠着人,被后面的人拥挤,而后不由自主地向前走,深巷间人群聚散,如同湍急而又混沌的激流。

大胡同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估衣街,小学学过《俗世奇人》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这是天津六百多年的商业主干道,冯骥才先生笔下,刷子李,泥人张和杨八茶汤就在这条街欣欣向荣,共同组成了天津文化中属于市井的部分。

现在大胡同没了。

所幸二姑包子还在,天宝楼酱货还在,张大千喜欢吃的登瀛楼还在,奶盖汤圆还在,罐焖牛肉还在,锅塌里脊,黄焖两样和葱烧海参还在。

既然这些吃的都还在,那天津就依旧是有趣的吧?

user avatar

去过一两回天津,我觉得去天津真就别去什么景点,沿着海河两岸遛弯,饿了随便走走找一家有点年头的饭馆,一天下来挺放松的!

天津是一个慢悠悠的城市,能溜达出来那股慢悠悠的劲儿,就算是逛过这个城市了。

现在很少见有人骑自行车了,十多年前去天津,天津人骑自行车都是车把高高的,挺着胸汽车,晃悠悠那股劲,很特别……

ps:我问过一回女儿,你觉得南京长江大桥好玩吗?她说:天天见的东西,有什么好玩。

嗯,我总共经过几百次南京大桥了,经常见到来参观的小朋友和外地游客……要我说,这座桥真没啥看头!但相信,这些来参观的小朋友和外地游客,跟我想法不能一样。

user avatar

0.这里涉及到我的一个想法:文化旅游的背反

1.天津除了蓟县有山之外,基本上没有值得特意一游的自然风光,沿海的海岸也平平。所以天津的旅游资源,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

2.天津的地域文化,对于不在天津生活,未曾体验过天津文化的外地人来说,是新鲜好奇的;但是对于天津本地人来说,是自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特殊的感受。以相声为例,外地人感受相声,需要特地到天津来,买票进相声园子观看相声表演;天津本地人则已经把相声的文化特色、表演技法函化入自身的生活当中,表现在日常对话讲述的“有意思上”,并不把相声表演作为非常有仪式感的旅游项目来看待。

3.天津的人文景观,也以元代以来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建筑为主,这类景观的体验,需要懂行的人进行大量的解说才能吸引人,但是目前的天津旅游市场并不能提供充足优质的解说服务。而且,天津市民文化中也并没有对这些文化内涵深入发掘的因素,或者是这种因素尚未得到催发。

Σ.天津人对于自身地域文化的旅游价值,并不能站在外地人的角度上以旅游的观念来认知,这就导致无法为外来旅游者推荐合理的旅游路线。据我对北京人的观察,这种情况在北京也普遍存在。所以文化旅游还是依赖于有专门的旅游机构来发掘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而不是依靠本地人的口碑发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