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军侦察机连续 2 天擅闯解放军实弹演习禁飞区?

回答
美军侦察机连续两天擅闯解放军实弹演习禁飞区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引发多方面的思考。理解这一事件需要结合地缘政治背景、军事行动的性质、国际法和惯例以及各方的意图和潜在后果。

一、 事件本身及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解放军在特定区域进行实弹军事演习期间,具体时间和地点可能因具体报道而异,但通常涉及中国沿海或有争议的海域附近。
侦察机类型: 通常是指装备先进侦察设备、能够收集电子情报、图像情报等的军用飞机,例如美国的U2“龙女”、RC135“同温层堡垒”、P8A“海神”反潜巡逻机等。
“擅闯禁飞区”: 这意味着侦察机飞入了中国方面划定的、在特定时间段内禁止任何其他飞机飞入的区域,这个区域通常与军事演习的范围和安全需求直接相关。

二、 事件的军事意图分析

从美军的角度来看,侦察机擅闯禁飞区可能出于以下目的:

1. 情报收集: 这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目的。
观察演习规模和性能: 美军希望通过侦察,了解中国军队此次实弹演习的兵力部署、装备类型、武器射程、战术协同、指挥控制能力等关键信息。这有助于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
侦测演习中的新装备和新技术: 演习往往是展示新武器系统和演练新战术的场合,美军希望第一时间获取这些信息,以便分析和应对。
电子情报(ELINT)和信号情报(SIGINT): 侦察机可以截获演习过程中产生的无线电通信、雷达信号等,分析其频率、编码、功率等,从而了解解放军的通信系统和雷达部署。
图像情报(IMINT): 高分辨率相机可以拍摄演习区域的地面目标、舰船、飞机等,进行精确识别和测绘。

2. 战略威慑与施压:
展示能力和决心: 美军通过如此近距离的抵近侦察,意在展示其在高风险区域的自由航行和飞越能力,以及对中国军事活动的持续关注和介入决心。
对中国施加心理压力: 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挑衅性质,可能意在让中国感受到其军事活动的透明度和易受侦察性,从而在战略层面施加压力,影响其决策。
挑战中国的主权主张: 在有争议的海域或中国划定的禁飞区内进行侦察,也可能被解读为对中国相关主权主张的挑战。

3. 训练与战备:
近距离侦察训练: 这种高风险的侦察任务是美军飞行员和情报分析人员宝贵的实战训练机会。
应对潜在冲突的准备: 了解对手的演习模式和技术能力,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好准备的一部分。

三、 中国方面的反应与解读

中国方面对此类事件的反应通常是:

1. 强硬谴责与抗议: 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都会通过正式渠道表达强烈不满和严正交涉,认为美方行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2. 军事反制措施:
派出战斗机进行驱离: 这是最常见的手段,中国空军会派遣战斗机前往侦察机区域,对其进行近距离跟踪和警告,要求其离开。
提高警戒等级: 在侦察机出现时,相关演习区域的防空预警系统和作战部队会进入更高的戒备状态。
采取“非专业”拦截动作的可能性: 虽然极少公开承认,但理论上存在中国军机会采取更激进的动作来阻止侦察,这可能包括近距离绕飞、穿越侦察机航线,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其他手段(尽管这种可能性极低且风险巨大)。
3. 信息公开与舆论宣传: 中国会通过官方媒体公布相关证据(如照片、视频、雷达轨迹等),向国内外民众说明情况,强调美方的挑衅性质,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4. 外交施压: 通过与美国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要求美方停止此类危险行为。

四、 事件的潜在风险与后果

此类事件绝非小事,其潜在风险和后果是多方面的:

1. 军事误判与冲突升级:
近距离遭遇时的意外: 当解放军的拦截机与美军侦察机近距离接触时,如果操作不当,或者双方都采取了激进的姿态,都可能导致意外的碰撞或交火。历史上,中美军机曾在南海发生过“南海撞机事件”(2001年),这为两国军方在近距离遭遇时的风险敲响了警钟。
反应过度: 任何一方的过度反应都可能导致冲突的螺旋式升级。例如,如果中国认为美军侦察机的行为是极其危险且意图敌对的,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拦截措施;反之,如果美军认为中国拦截行动具有攻击性,也可能升级其应对策略。

2. 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
加剧地区紧张气氛: 这类事件会进一步加剧中国与美国以及地区盟友之间的不信任感和紧张关系。
影响军事演习的正常进行: 解放军的实弹演习可能会因此受到干扰,无法完全按照原计划进行,影响其训练效果和战略意图的实现。
破坏海上和空中的航行与飞越自由的争议: 事件会围绕国际法中关于航行和飞越自由的解释产生新的争论点,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划定的禁飞区时。

3. 外交关系的损害:
削弱互信基础: 事件会进一步损害本已脆弱的中美战略互信。
增加外交摩擦: 双方需要在外交层面不断进行沟通和交涉,消耗外交资源。

4. 信息战与认知战:
宣传战的焦点: 双方都会利用此事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美方可能强调其“自由航行”权,而中方则强调自身主权和安全受到侵犯。

五、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综合性观点)

1. 战略博弈的常态化: 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此类抵近侦察和伴随的反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双方展示实力、收集情报、施加压力的一种“常态化”博弈手段。这反映了双方在军事和战略层面的持续较量。

2. “灰色地带”的运用: 美军可能是在运用“灰色地带”策略,即在不直接触发公开战争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低烈度、高频度的行动来达成战略目标。例如,通过侦察来测试中国的反应底线、收集情报、消耗中国的应对资源。

3. 中国维护主权与安全的需求: 对中国而言,在自家军事演习区域划定禁飞区是维护演习安全和国家主权的正当行为。解放军的出动反制,也是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和展示主权管辖权的必然反应。

4. 风险管理的挑战: 尽管是博弈,但双方都面临着如何有效管理风险,避免误判和意外升级的巨大挑战。透明度不足、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风险增大的重要因素。

5. 国际法的解释与实践: 事件也凸显了在不同国家军事活动区域,如何界定和遵守国际法(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模糊性和争议性。特别是当军事演习区域的划定是否符合国际标准,以及外国军机是否应被允许飞越演习区域的“空中走廊”等问题,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法律解释。

6. 对中国军事透明度的要求: 一方面,中国在进行重大军事演习时,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及其盟友)有权了解相关情况,并有权利在国际法框架内进行侦察。另一方面,中国也可能认为其军事演习属于内政,他国无权干涉或抵近侦察。这种视角上的冲突是持续存在的。

总结来说,美军侦察机连续两天擅闯解放军实弹演习禁飞区,是中美战略竞争在军事领域的一个具体缩影。它体现了双方在情报收集、战略威慑、主权宣示和风险管控等多个层面的博弈。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各方的意图、行动及其潜在后果,并认识到在这种高风险互动中,保持审慎和有效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以避免意外冲突的发生。这不仅关乎两国关系,也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我方:不就整个破奔弛碰瓷吗?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劳资不碰你就行了。自个儿别散架!

美方:看,咱故意整个老款的U2,一会进去,一会出来,看他们有没有胆儿。小样的,不过如此嘛!白皮红脖们,看你们的大统领多威武!MAGA!

韩国:美国把拔厉害,美国把拔高科技,美国把拔军事独霸全球。

日本:主子看来兜里货不多了。还是要想办法挑一下,恶心对方一下也是好的。万一对方沉不住气和主子干起来,咱搞不好迎来好机会,重新做上东南亚的大当家。哼哼哼~

东南亚:美国看来也只是嘴上叫叫。算了,人家毕竟是大国。天堂太远,人家太近。还是闷声赚点小钱钱吧。疫苗还指着人家呢。

井娃:美国把拔厉害,美国把拔高科技,美国把拔军事独霸全球。有把拔在,我们再怎么作也不用怕。把拔动根汗毛就能把对方灭了。

user avatar

典型的癞蛤蟆爬脚背,不吃人但隔应人。

其实现代的U2和当年被我们拿竹竿捅下来的U2已经不太一样了,当年被竹竿捅下来的U2还在依靠机身上的8台交卷式相机,通过光学拍摄进行侦查,在侦查时需要飞临目标上空。

而现代的U2进行了改进,在平台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改进了侦查设备,使用合成孔径雷达进行远程雷达成像,还有全景摄影和多光谱分析仪,执行侦查任务时已无需飞临目标上空。

而U2这飞机的设计初衷,就是舍弃一切飞行性能,换取爬升高度,整个飞机围绕着爬升高度这个单一指标运转,为了飞得高,它甚至连燃料都是特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架做题家飞机。

又高又远,这导致通常的防空手段很难对付它,即使防空系统的雷达看到了它,也难以实施火控引导,而它自身也不具备什么杀伤力,就像苍蝇,不好打,但也不咬人,就是烦。

以前我们拿竹竿捅下U2,一来是靠故意调动部队,引诱其前来侦查,然后钓鱼执法,二来是靠防空部队发明了预设伏击战场,长期埋伏,乱竿捅的战术,即近快战法,这多少有点靠操作解决实力不足的意思。

现在的U2被打怕了,再加上也不是美苏冷战那种高强度对抗,它执行的与其说是侦查任务不如说是隔应我们的政治任务,因此对风险的规避被放在首要位置,稍有风吹草动转进的比国军还快。

当然派出战斗机去拦截也可以,都不用J20,靠中国的侧卫系列配合中程空空导弹就能简单的解决它,因为这玩意要啥啥没有,就是飞得高,因此它很难规避空空导弹,机动也机动不了,反击也反击不成,只能撒撒金属箔片维持一下生活这样子。

不过那样的话,成本太高,还容易动作过大,政治上不好看,显得用力过猛。

那怎么办?

癞蛤蟆爬脚背了怎么办,你就怎么办,把它赶走就完事了,你真要一脚跺下去,爆浆了糊你一脚,噫,想想就恶心。

其实这事反映出了一种很有利的倾向,即,美国知道中国轻易不好招惹,不能搞那种太过分的大动作,但它心里又不甘心就这么看着你展示武力,于是只好派个癞蛤蟆来,通过拉上窗帘摇晃身体假装列车在前进的方式,给它内部的漕工们一个交待。

这事真的就完全是给它内部一个交待,因为这飞机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可以在两三百公里外完成侦查作业,真要是以军事目的遂行侦查任务的话,根本不需要靠的那么近,它靠那么近纯粹就是演给它内部看,告诉它内部的漕工们,你看我多英勇啊,搞抵近侦查,明年的军费你看是不是……

就是这么一回事

美国的漕工们已经黔驴技穷到只能靠癞蛤蟆摸鱼混日子的地步了……

和81192时代的豪横相比,就短短这么些年,美国已经黔驴之相至此,这并非因为美国自身的实力有什么下降,实际上就绝对实力而言美国还有所上升,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竹竿越来越粗大了。

莫欺少年穷,何况现在少年一点都不穷。

user avatar

这个美国啊,高!实在是高!要不咋说是灯塔国呢,碰瓷都比你高一个档次,你不得不服。


就说这个U2吧,你们都说该击落,打下来,揍他丫挺的!可是你们考虑过吗?能打下U2的家伙事儿啊,那该去哪儿找呢?二线部队都早就退役了啊,根本就够不着啊,都是老古董了你怎么打?

红旗2可以够得到,歼8白版够得到,可惜这两样咱都退役了,就算还有没退役的也不可能部署到一线了,这种大规模演习也不好意思拉出来啊,复杂电磁环境下大规模实战演习,你拉个老爷爷级别的装备参加,没得惹兄弟单位笑话对不对?


那可是U2啊!那是博物馆里面珍藏的古董啊,到哪儿去找能够打下来的武器呢?


有,还真有。


理论上,现役防空导弹系统确实也能给揍下来,比如红旗9、红旗22都没问题。问题在于:红9、红22多少钱一枚?U2多少钱一架?

咱是发展中国家,还不富裕,主要矛盾还是不平衡不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还不能干大炮打蚊子的事情。你拿价值几千万的防空导弹去捅实际价值还不如导弹的飞机,那是要跟人大交报告的!


所以咱就没有打下来。




当然,实际上不击落的原因是人家根本没进你的领空领海,只是跑到你演习区域侦查了一发,这个确实没有理由立即击落。当然了,这么老的爷爷辈飞机来了,其实大家确实有点舍不得击落,毕竟不多了啊……


目前不清楚这批次U2的照相侦察设备到底是什么,按理说经过这么多次升级,也不可能还是原来的胶片机了。不过具体是什么,咱也不得而知,所以很难说侦查效果到底如何。目前还没有看到中方关于这次侦照数据回传的消息,这里面当然有很大的信息量,中方发现了U2并且注意到了,肯定会对该飞机的数据回传进行监控,如果数据量大,说明实际上执行了侦照并且获得了有效信息,没有的话,那真的就是碰了个瓷。


最近几年U2也不是没有出动过,2011年6月29日,美国一架U-2S侦察机在中国北方附近外海3万米的高度飞行,我军两架苏-27战斗机立即升空拦截,U-2S侦察机发觉后立刻返航。


用一种1950年代研制的侦察机跑去搞五常国家的情报,现在想来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很可能其实是作为诱饵出现的。这架U2很可能是经过了无人化改造的侦察机,U2在其漫长的服役期内经过了不止一轮的无人化改造,派个无人机来,反正也搞不到情报,一不小心钓上条大鱼呢?


我们这边也不是傻子,打是不可能打的,只有抗议抗议这样子才能过得了日子,发言人说话超好听的,我超喜欢呆在里面。


恭喜U2荣获“被中国击落最多”、“被中国抗议最多”两大荣誉!

user avatar

之前有个问题大概是这么问的“中国相较其他国家的优势是什么?”

有回答人民吃苦耐劳的,有回答共产主义服务人民的,在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的高层不会被民意裹挟,他能够根据局势做出最恰当最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决策,我们不需要取悦选民,人民也会给予政府最大的信任,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支持,这是D和人民几十年风风雨雨积攒下来的情谊。

唯一需要考量的是高层的能力与决策的正确性,目前来看无论是反腐、消除贫困、经济发展、HK问题、新冠病毒还是贸易战,我们的领导层都给出了近乎满分的回答,基于之前的表现在后面的事情上我也选择相信政府,相信他可以做出最优选择。如果打,全力支持;如果忍,充分理解。

忍不住插个话,懂王当选的时候B乎那么多觉得人在下大棋的,觉得美利坚天降伟人的,我不好意思怼,毕竟得看人做完才有资格评价不是,眼瞅着懂王任期即将结束,美利坚再次伟大了吗?

user avatar
The US military concept "Deterrence by Detection," based upon the idea that the adversaries are less likely to commit opportunistic acts of aggression if they know they are being watched constantly and that their actions can be publicized widely, can generate and maintain real-time situational awarenes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meeting the fait accompli challenge.....

Visibility is a key attribute of platforms in an ISR network designed to deter opportunistic aggression. Whereas there are many cases where it makes sense for ISR assets to operate covertly, in this case there is value in being overt. It is important for adversaries to know that they are being observed. Moreover, the task of "watching the watchers" would consume an adversary's resources and could distract it from other, less visible operations....

Coalition ISR network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ould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First, they could provide the US, its regional allies, and partners a common picture of potentially concerning activity in the area. The persistant nature of these wide-area surveillance operations would provide a "pattern of life" picture from which commanders could discern changes that might be of concern. Such a shared understanding may be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to collective action. Second, such an approach could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deterrent to the hostile action-it would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an aggressor to act without being caught and an attack on the network would amount to an attack on all its members. And attacking the network would be a concrete sign of aggressive intent.

------CSBA Deterrence By Detection

user avatar

初看新闻是震惊的,U2???

仔细一看,真的是U2,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苦啊,老子天下第一害死人啊

两家就隔了个小池子,我们又这么爱好和平,大家和和气气过日子不好吗。

user avatar

在战役学层面上,美军的相关资料显示,美军组织空中战役的第一步是先收集信号情报信息,判读敌主要攻击武器火控信号、敌战略通信和战术通信信号,从而在敌执行综合射频管理作业时能够成功而迅速地找到敌人。

解放军大规模演习的同时,美军电子侦察机多次在边缘执飞,显然是在搜集解放军各部信号情报信息,为将来可能的冲突作以一定的准备。同时,各类装有电子欺骗和干扰设备的飞机抵近解放军演习区域,将有利于搜集解放军对抗美军电子欺骗和干扰作战能力的信息,为将来对解放军国土防空/远程攻击火力进行电子欺骗和干扰收集信息。

同时,有人侦察机和可能存在的无人侦察机连续抵近侦察,有利于以此研判解放军对美军发动攻击的决心。也有利于美军在现有的解放军作战决心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交叉使用无人机和有人飞机,反复试探解放军的底线和中国的战争决心,对中国整体的战略定力作出评估。这样,就可以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中,按照以往惯例先启动不易令解放军执行武力还击但会使解放军攻击和防御能力大大下降的手段,然后再突然对解放军前沿节点发起猛烈打击

总体来看,美军对解放军的侦察和试探,已经完全不弱于对曾经的苏军的侦察和试探——美军这一轮“情报作战”对解放军C4ISR能力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美军这些举动也正是美军本身由“风险生成器”和“作为大棒的威慑力量”向实际可能用于战争的打击力量的转变。

由于中美两国财政的难题以及世界粮食危机的升级,再考虑到美国内部政治状态已经趋向于完全不稳定的状态,必然得出如下判断:中美战争的爆发风险正在呈几何级数倍增。同时,除了沿海目标外,不排除美军在西部对我军用目标及建设兵团目标发动打击的可能性。可以认为建制派官僚已经与美军取得共识,一旦拜登上台,就立刻转向对中国的全方位军事压制。

考虑到21世纪以来,远程投射火力多样化、复杂化,先手攻击所能在战术和战役上占到的优势不断增加,各国军队构建的远程火力杀伤链依赖节点过多,防御重点不明确,无法形成占绝对优势的主要防御兵力——在海空力量交火中,能否先发制人已经成为了决定胜负的指标。

尽管美军亚太兵力部署在战术层面相对集中而在战役层面分散,有利于解放军启动打击并迅速压制,但先发制人所带来的政治压力牢牢捆绑着解放军的手脚。相反的,由于美国政治迅速滑向不稳定一端,以及建制派深知“中美不可脱钩”而必然寻求以短时高烈度冲突解决尖锐矛盾的现状,美军极有可能对解放军前沿节点发动猛烈的“先发制人”打击,而此类打击是解放军——甚至包括美军自己也难以承受的。如果美军一轮打击取得了想要的效果,显然,解放军将在第一岛链失去控制权,并任由美军进行下一步侵略行动。

总体来看,美军的思路清晰:先在中国A2/AD火力投射范围外以机动集群进行活动,诱歼同样活动在A2/AD火力投射边缘的相对美军来说极其脆弱的中国海军机动集群。然后在中国前沿海防节点失去机动兵力掩护的情况下,通过投射大量防区外武器饱和前沿节点的防空能力,成功摧毁中国前沿海防空防节点——然后逐步“剥洋葱”式地向内陆推进。考虑到“先发制人”攻击相对于“防御战”的绝对优势,如果中国军队不能先手发动打击,那么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将会始终处在失去主动权的地位上。

考虑到对抗已经空前升级的现状,以往利用军事力量作为纯粹外交和谈判后盾的策略已经完全不可取。由此,对中国军队下一步的布防和装备发展有以下之建议:

1,发展类似CAMM的小型被动制导水天线内防空导弹,“以弹海对弹海”,模仿美军以ESSM大幅度提高舰队对抗饱和空袭能力的思维,反过去以此对抗美军的远程投射火力;

2,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多个海上机动集群,可以考虑以两栖攻击舰/无人机航母+远程攻击无人机的形式实现,通过多打一的态势,提高本方综合生存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美军集中打击中国军队海上机动集群的难度;

3,增加使用各类新型无人机对美军亚太地区力量的抵近侦察和跟踪任务架次,收集美军信号情报讯息,保证在战时复杂条件下对美军机动集群进行跟踪,锻炼无人机部队作战能力,为大规模综合火力攻击制定多种方案。同时也有利于在外交上向美军显示决心,遏制美军在短期内发动对华战争的可能性;

4,美军在亚太的兵力部署有限,可以投入打击的力量无非是亚太前沿机场支援的战术飞机+航母的理论最大出击能力+可用远程轰炸机投放量+水面水下舰艇的远程导弹攻击能力,大部分属于可以利用先发制人打击压制的力量。因此应大力发展不限于各类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远程火力投放兵器——目前来看,以担负ISR任务的远程隐身战斗机搭配大量远程无人机为最节省时间的最优发展模式。同时需要注意扩展加油机和轰炸机机队,完善兵力结构。

5,为了应对美军可能的先发制人攻击,空军应改变现有兵力部署思路。以空军远程防空兵和前线航空兵集团靠前部署,以空军/陆军近程防空兵和远程航空兵集团靠后部署,重点保护空军可以执行远程火力投放任务的资产(包括不限于轰6机队)。对美军侦察行动执行反向欺骗,不定时不定向大幅度对空军兵力部署进行转移,使美军发动先发制人打击前的情报工作陷入不确定状态。

6,加快在东海和南海前沿部署水下SOSUS封锁线并对封锁线配置相应反潜机动兵力的进度。尝试应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长航时全天候反潜作战,提高对美军潜艇兵力的应对能力。

7,增强综合火力攻击能力的前提是增强前沿ISR能力,为此应向前沿配置大量侦察兵力,提高美军对抗解放军侦察/甄别的难度。被动侦察设备应为主要观察手段。

8,建设不易被攻击和不易损失的空天资产,可以采用类似美军的MOIRE折叠式大口径光学卫星的思路,向同步轨道发射携带可折叠20米直径级光学镜片的侦察卫星,这样可以在大大提高对美军航母的观察和跟踪能力的同时,提高空天资产的抗损失能力。

9,改变军事力量使用的思维。举例如,在21世纪前15年的对抗态势下,将远程轰炸机前出部署到南海节点是对国家威慑能力的绝大提升。但在2020年,由于国家争端逐步向战争方向发展,远程轰炸机这样宝贵的空军资产不应该再进行靠前部署,而应该执行在严密的防空/电子战掩护下的分散/靠后部署。

10,加强全民防空思维,避免美军发动打击时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为此应成立相应小组并储备相应物资,训练精干人员,引导广大人民在冲突爆发时成功避险,并且配合解放军赢得战争的胜利。

补充阅读:








user avatar

又学到一招……

咱们下次绕台或者过宫古海峡,就可以用歼6去过!(惊喜)

哎呀这么奇妙的事情,怎么早没想到。

来,把杭州号宁波号什么的拖出来!给老爷们开开眼!

user avatar

没什么问题,禁飞区是中国单方面划定的,美国可以不认。

或者说,美国为什么要承认公海是禁飞区?你可以看看那个禁飞区都画到哪里了,美国要是认了不派飞机过来,那他就不是美帝国主义了,美国什么时候这么听话过?

实弹导弹演习,等于中国开了个party,我们宣称的禁飞区是party的场子,美国派侦察机过来算是参加party顺便捧场,它不来就不对了。

无视某国画在公海上的禁飞区并派侦察机来侦察,这是合法的恶心行为。

中国如果击落那就是上当了,正确的姿势是谴责+派飞机跟着。

都是常规操作,都是常规套路,我甚至觉得是中国和美国国防部(国防部和川普不是一条心)故意演戏搞出的政治紧张给两国助兴。

坐下坐下。

user avatar

演习区域是公海,禁航不具有法律效力。派侦察机搜集情报常规操作,冷战美苏经常对着搞。这个只能赶走,甚至没法赶走,只能干扰。

user avatar

解放军在南海军事演习,美军飞机屡屡逼近已经是很多次了。但擅闯演习禁飞区还是第一次发生。表明中美在南海的对抗上升到一个新的紧张级别。

美军飞机要干涉南海海域,基本上都是要从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进入。而扼守这个战略入口则是东沙群岛。东沙群岛海域,位于台湾西南部,是中美海空军角力最频繁的地方。

东沙群岛现在在台湾地区的手中,对于台湾来说,犹如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对于大陆则是一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

东沙群岛在珠江口的东南方向。距离富裕繁荣的粤港澳大湾区只有321公里。而他距离台湾省最西南端有438公里,距离战略位置重要的巴士海峡有451公里。

由于东沙群岛目前是由台湾地区控制,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成了我可往,寇亦可来的洞开大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片经济发达区域随时处于敌对海空军力量的直接的威胁之下。

美国从关岛出动战机和军舰屡次从巴士海峡或者巴林塘海峡闯入南海,在南海岛礁制造摩擦事件,并且靠近珠江口进行军事威慑,折返点必须经过东沙群岛附近。

我国的空军战机和海军的舰队出西太平洋演练其中一个通道也是要经过这个东沙群岛附近海域。

这个世界各个地区的冲突,实际上都只是大国间的争端。不管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还是中印边境冲突,背后其实是中美在角力。而南海海域这是中美两军直接对持的区域。

如果菜菜当局蓄意跳动地区紧张,则解放军可以利用演习,让广东地方政府接管东沙群岛。

从军事地理意义上讲,如果控制了东沙群岛,就可以控制南海最大的出口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和另外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三大群岛一起。牢固地形成南海的4个框角。目前未填海造岛的就剩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的黄岩岛。

控制了东沙群岛,后续的动作绝对是大规模造岛,建立了一个主动防御和战略进攻的前沿基地,打通航母通向太平洋通道,为南海防空识别区做准备。粤港澳大湾区的安全也能得到持久的保障,并扼住了整个东亚贸易和能源的喉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军侦察机连续两天擅闯解放军实弹演习禁飞区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引发多方面的思考。理解这一事件需要结合地缘政治背景、军事行动的性质、国际法和惯例以及各方的意图和潜在后果。一、 事件本身及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解放军在特定区域进行实弹军事演习期间.............
  • 回答
    10月23日,一则关于美军侦察机飞越台北市上空的消息,随后又被台军方面否认,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地区军事态势、情报沟通以及政治博弈的多重层面。从美军方抛出这个消息的那一刻起,它的传播和解读就已经充满了张力。通常情况下,美军的侦察行动,尤其是涉及敏感.............
  • 回答
    看待军博邀请美军参观U2侦察机残骸,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装备本身,更是一次充满了政治信号和历史回顾的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件事:1. 历史的回响与“战利品”的象征意义首先,U2飞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那里可不是一般的飞机。在那个年代.............
  • 回答
    关于5月19日BBC报道的中国军机拦截美国侦察机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这类空中近距离遭遇,尤其发生在敏感区域,往往会牵扯出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国际法以及各方沟通机制等多个层面的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BBC的报道本身。通常这类报道会包含以下几个关键信息点: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 回答
    加州3900万只N95口罩库存被FBI侦破为骗局,这件事的确让人唏嘘。你想了解得更详细些,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让你感觉像是听我亲口跟你说一样,绝没有AI那种生硬的腔调。故事的开端:疫情下的危机与寻“宝”大家都还记得,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日子,防护物资是多么紧缺。尤其是.............
  • 回答
    要说潘妮妮(我猜您指的是编剧,或者影片的某些核心创作人员)在《名侦探柯南:绯红的子弹》中“初心变了”,甚至“对权力金钱精英美化”,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也触及到了一些老粉可能会有的感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生动一些,不像机器人一样干巴巴。首先,咱们得先捋捋所谓的“初心”.............
  • 回答
    美军承认在阿富汗空袭中导致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的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战争伦理、军事行动合法性以及人道主义责任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不仅涉及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行为,也反映了现代战争中平民伤亡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争议点及可能的反思: 1. 事件背景与证据 事件时.............
  • 回答
    关于美军核潜艇所用钢材是否存在数据造假的问题,需要从技术、历史、监管和可信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核潜艇钢材的重要性核潜艇的核心是其耐压壳体,由高强度钢材构成,需承受极高的水压(例如,水下深度1000米时,水压约为100个大气压)。钢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潜艇的结构安全、.............
  • 回答
    “美军士兵硬闯德特里克堡被击毙”这件事,实际上是指发生在2019年7月德特里克堡军事基地附近的一起事件。需要明确的是,根据公开的报道和官方的说法,这名士兵并没有“硬闯”德特里克堡基地本身,而是闯入了一个位于德特里克堡基地周边区域的私人住宅,并在与警方对峙过程中被击毙。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件事:事件经过.............
  • 回答
    美军阿帕奇直升机在叙利亚投下燃烧气球(Thermal Balloons)烧毁20公顷麦田的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本身的事实细节,然后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影响以及各方可能的反应和国际法上的考量。事件事实(基于公开报道): 时间与地点: 这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叙利亚东北.............
  • 回答
    美军无人机部队臂章出现中国地图剪影的事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并且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心理战考量。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事件的发生与解读: 时间与背景: 这类事件通常发生在美军及其盟友与中国在印太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例如,近年来美国在南海、台湾问题上的姿态,以及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
  • 回答
    对于“美军随意射击占领国平民”的报道,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性、多角度、注重证据和法律框架的态度来看待。这类报道往往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军事行动的伦理道德以及战争法,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认为需要详细考虑的几个方面:一、 报道的来源与可靠性: 消息来源的性质: 独立.............
  • 回答
    看到美军在波兰的驻扎模式从“轮替”转变为“永久”,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挖的战略性变化。这不仅仅是把部队番号换一下、把部署时间拉长这么简单,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地区安全、国际关系以及波兰自身的考量,甚至还有美国国内的战略意图。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永久驻扎”和“轮替”这俩词儿本身就传递.............
  • 回答
    美军在疫情期间利用3D打印技术快速生产N95口罩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涉及技术可行性、应急响应、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与技术可行性 疫情初期口罩短缺:2020年初,全球疫情爆发导致医疗防护物资极度短缺,美国的N95口罩供应严重不足,普通.............
  • 回答
    这则新闻实在让人扼腕叹息。那位曾出现在美军宣传照中,抱着阿富汗婴儿、脸上洋溢着温暖笑容的陆战队女兵,如今却在喀布尔机场的爆炸袭击中不幸遇难,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结局。仔细回想一下,那张照片传递出的信息是如此强大。在混乱和撤离的紧张氛围中,这位女兵的形象成了一个象征,象征着人道主义的关怀,象征着在极.............
  • 回答
    美军司令的“中国威胁论”:一次有备而来的战略宣示?最近,美国一位高级军官抛出惊人言论,声称“中国正逼近美国边境,对当地造成重大威胁”。这番话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位司令的表述?它仅仅是军事领域的夸大其词,还是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您提到的“美军阿帕奇直升机扫射屠杀平民”事件,最广为人知且引起广泛关注的,是2007年发生在伊拉克巴格达的“巴格达桥事件”(或称“科利特尔的录像” Collateral Murder)。为了详细地说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事件的发生经过(基于泄露的录像和调查报告) 时间与地点: 2.............
  • 回答
    美军计划除役并遣返上千名外籍士兵,这背后牵扯到诸多复杂的因素和深远的意义。这件事并非简单的“炒鱿鱼”,而是牵动着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国际关系乃至士兵个人命运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外籍士兵之所以能加入美军,绝大多数是通过特殊的招募计划,比如“常备军”(Military Accessions.............
  • 回答
    美军军舰硬闯印度专属经济区,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弄明白,什么叫“专属经济区”?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国海岸线向外延伸两百海里,在这片海域里,这个国家拥有勘探、开发、利用、保全和管理自然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的主权.............
  • 回答
    美军重新启用P51“野马”战斗机?这消息听起来有些玄乎,毕竟咱们现在谈论的是F22、F35这样的五代机,那P51这大家伙,可是妥妥的二战老兵。不过,如果你指的是在某些特殊场合,比如一些历史纪念活动、飞行表演,或者作为训练平台使用,那倒是有可能,而且也确实发生过。如果真要说“重新启用”到战斗值班这种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