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京东连续 11 天下单量不及天猫 1 天成交额?

回答
京东连续 11 天下单量不及天猫单日成交额? 这背后藏着电商江湖的哪些玄机?

最近,电商圈里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是京东连续 11 天的下单总量,竟然比不上天猫一天的成交额。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这真的属实,那可不是小事,这背后反映出的可能不仅仅是两家平台的业绩差异,更触及到当下中国电商市场格局、消费者行为变化,乃至平台战略方向的深层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在没有官方数据佐证的情况下,任何“11 天下单量不如一天成交额”的说法都可能只是坊间传闻,或者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解读。电商平台的运营数据非常复杂,订单量和成交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例如,一个高客单价的商品(比如高端家电)可能只产生一个订单,但其成交额远超大量低价商品的订单总和。

但我们不妨假设这个说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它可能意味着什么。

一、 天猫的“平台经济”属性与京东的“自营+平台”模式的差异化

京东早期以自营模式起家,主打的是品质、物流和用户体验,尤其是在 3C 家电等领域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它的模式更像是“零售商”,自己采购、销售、仓储和配送。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对商品质量和服务有更强的把控能力,能给消费者带来安心感。

而天猫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聚集了大量的品牌商、经销商甚至小商家。它的优势在于商品的丰富度、价格的多样性,以及能够容纳各种类型的卖家和销售模式。天猫更像是一个“集市”,商家在此汇聚,提供海量商品,通过平台规则进行竞争和交易。

如果京东的下单量不如天猫,可能说明:

天猫的“爆发力”更强: 在大型促销活动(如双十一、618)期间,天猫能够汇聚几乎所有的电商力量,通过营销造势、品牌联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更多商家能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优惠,从而拉动整体成交额。京东虽然也有自己的促销活动,但其核心优势在于用户粘性和复购率,而非短期内的爆发性增长。
商品品类的覆盖面差异: 尽管京东在服饰、美妆等领域也在不断发力,但天猫在这些非标品类上的优势依然显著。服饰、美妆等商品往往客单价相对不高,但购买频次高,用户基数庞大,累积起来的下单量和成交额非常可观。天猫上的众多品牌旗舰店和个人店铺,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多元化的需求。
用户结构和消费习惯的侧重: 早期,京东的用户更偏向于对品质、服务有高要求的理性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而天猫的用户群体可能更为广泛,包含了很多追求潮流、性价比,或者有特定兴趣爱好的消费者。这种用户群体的差异,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营销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活跃度。

二、 营销策略和用户增长的有效性之辩

天猫的“造节”能力: 天猫在“造节”营销方面拥有极强的能力,通过平台化的整合营销,能够将各种消费场景和需求串联起来,形成强大的消费驱动力。双十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已经从一个电商促销节演变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
京东的“下沉市场”与“品类渗透”: 近年来,京东也在积极拓展下沉市场,并努力渗透更多非 3C 家电品类。如果京东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或者其用户增长模式未能完全转化为高频下单量,那么与天猫的整体数据对比就会显得逊色。
内容化和社交化的电商尝试: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内容电商平台异军突起,对传统电商平台构成了挑战。天猫也在积极拥抱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内容化形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京东在这方面未能跟上节奏,或者其内容生态建设相对薄弱,也可能影响其整体的流量和用户活跃度。

三、 平台战略与未来发展方向

京东对“品质”和“服务”的坚持: 京东一直以其高品质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天猫在短期内通过促销和海量SKU实现了更高的成交额,那么京东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其长期用户粘性、复购率以及在特定品类上的品牌信赖度上。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取舍,而非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
天猫的“开放生态”与“赋能商家”: 天猫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通过平台化能力赋能商家,让商家能够在平台上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这种模式更容易吸引大量的商家入驻,从而带来更丰富的商品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体现在平台的整体成交额上。
对用户“心智”的争夺: 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最终是对用户“心智”的争夺。当用户想要购买某种商品时,他们会首先想到哪个平台?是京东的“放心购”?还是天猫的“万能淘”?这种心智占有程度,直接影响到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读”或“陷阱”:

数据口径的差异: 不同平台在统计订单量和成交额时,可能存在不同的口径。例如,是否包含退货订单,是否包含特定类型的交易等。
特定时间段的偏差: 这种“11 天”的说法,是否选取了一个对京东不利的时间段?如果是在天猫举行大型促销活动期间,其单日成交额必然会飙升,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平台的常态表现。
单量 VS 成交额的逻辑: 我们反复强调,订单量和成交额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京东如果能吸引更多高价值的用户,或者在某些品类上实现更高的客单价,即使下单量不如天猫,其整体价值可能依然不容小觑。

总结来说,如果京东连续 11 天的下单量确实不及天猫单日成交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它可能反映出天猫在吸引泛消费群体、制造消费热点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其开放平台模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断定京东的“不行”。京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商品品质和用户服务的坚持,以及在特定领域的深耕。电商市场的竞争是动态的,各个平台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与其说是京东“输给”了天猫,不如说是两者在发展路径和核心优势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在特定的时间维度和市场环境中被凸显出来。

未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们各自如何巩固优势,弥补短板,以及能否在新兴的电商模式(如内容电商、即时零售等)中找到新的增长点。这场电商江湖的“三国杀”,远未到尘埃落定的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商购物节的单日GMV远远超过日均数字。

去年天猫双十一是1207亿,但全年天猫的GMV也就1.5万多亿,淘宝加天猫是3.7万亿,平均每天约100亿。

也就是说:

阿里双十一 1天就顶自己平时12天。

双十一的高数据,是续客+突击消费带来的。

京东续客成分较少,但其最后一天的数字也远超平日乃至1.1-11.11的日均(下图来自搜索,来源见水印)。


可以看到,京东11天的1200多亿中,最后一天贡献了约400亿。

京东上季度的日均GMV约30亿,也就是说:

京东双十一也是1天顶自己平时10多天。

京东与其公布一个"11天不如天猫1天"的数据,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公布:

"从来不续客,天天可下单,京东双十一破400亿"。

全世界都知道阿里的规模远大于京东,公布一个不续客也是你1/4的单日数据,能说明京东是阿里不可轻视的对手,听起来也比"11天不如1天"更好。

当然了,京东也有自己的问题。

和本问题中许多答案所设想的不同,京东如今在体量远不如阿里的情况下,增速也降下来了:

上个季度,京东GMV增长32%,而天猫可是49%。

天猫淘宝这种复杂的沉浸式逛街、推荐、比价体验,可能更满足大部分中国群众的需求。

具体请见此文:

zhihu.com/question/6765

user avatar
  1. 今年我没有再京东1111买东西,因为没有我想要的东西
  2. 当然,天猫也没有买多少,因为价格比较虚,多少还是买了点
  3. 京东优惠折扣太难懂,懒得看。当然天猫也是忽悠人,不过天猫有我想要的东西,只能硬着头皮研究了一下
  4. 京东电器销售占大头,电器很难有什么折扣的
  5. 1111主要还是销售服装鞋什么的,这个是京东的短板,反正我是很少在京东买这些,因为体验确实不如天猫,主要是种类不够丰富
  6. 天猫多少还是有点水分的,反正吹水不收税。
  7. 服装鞋退货率高,估计这个销售额最终得下去1/3
  8.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京东电器销售占优势,天猫服装鞋帽占优势
  9. 淘宝只提供服务,利润率比京东好看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