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美援朝为什么不临近抽调东北的军队?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一支庞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半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直接从地理位置上最邻近朝鲜的中国东北地区抽调更多的军队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经济建设以及历史背景的考量。

一、 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与特殊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是极其特殊的。

工业基地: 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长子”。从日本占领时期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在建国初期被新中国政府视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石。这里集中了大量重要的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是支撑整个国家工业化的核心区域。一旦从东北大规模抽调兵力,势必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转,这对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无法承受之重。
“龙兴之地”的边界安全: 东北地区与苏联、朝鲜接壤,地缘政治敏感。虽然当时中苏关系友好,但“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东北的边境安全,尤其是与朝鲜的边界,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朝鲜战局失利,边境线就可能成为新的战场前沿,直接威胁到东北的安全乃至中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在稳定东北局势,确保边境安全方面,东北地区自身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进行防御和威慑。
苏联的援助与工业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东北地区。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进一步巩固了东北作为工业基地的地位。这些工业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技术自主的问题。大规模抽调人力可能导致这些项目的建设和生产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苏联援助的有效性。

二、 军事战略与兵力调动的现实考量:

尽管东北与朝鲜近在咫尺,但从军事战略和实际操作层面看,直接大规模抽调东北的军队也并非最优选择。

兵种构成与地域限制: 军队的构成是多兵种的,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等等。并非所有部队都具备快速部署和适应朝鲜复杂地形的能力。例如,重型装备的运输和部署,需要完善的铁路网和后勤保障。虽然东北的交通相对便利,但将其部队快速、成建制地投入一场大规模、高强度的现代化战争,仍然需要周密的组织和准备。
就近抽调的另一层含义: “临近抽调”不等于“只从一个区域抽调”。从战略角度看,是为了分散风险,避免将所有兵力集中在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区域。虽然东北近,但如果战局不利,整个东北的兵力都会面临被切割、被合围的危险。因此,从全国范围进行兵力调动,包括从华北、华东、中部地区抽调部队,可以形成更灵活的战略部署,便于后勤补给和战线支援,也更能体现“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想。
“志愿军”的性质与政治考量: 志愿军的性质,是为了支援朝鲜人民的反抗。虽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但其对外宣称是“志愿性质”。从战略和外交层面考虑,将战争的发动和兵力部署完全与特定区域挂钩,可能在政治上和国际舆论上造成不必要的误读。分散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力,更能体现全国人民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

三、 经济建设的优先性:

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尤其是跨国战争,需要巨大的经济支撑和人力投入。

人力资源分配: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业生产也同样需要人力来恢复和发展。在国家经济建设初期,人力资源的分配极其宝贵。如果在东北大规模抽调青壮年劳动力参军,将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工业产出和农业收成,对整体经济恢复造成冲击。
后勤保障的压力: 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后勤保障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仅仅依靠东北地区的力量来承担主要的兵员补充和物资供应,将给东北的经济和运输系统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从全国各地抽调兵力和物资,可以分摊这种压力,形成更稳固的后勤体系。

四、 实质上的抽调与“就近”的再解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没有“专门”从东北地区进行特别大规模的、占东北总兵力比例过高的抽调,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北地区没有贡献力量。

东北部队的积极参与: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包括一些在东北组建和训练的部队,也积极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他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近”的战略意义: 从更宏观的战略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就近”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接近,更是“战略上的邻近”。东北地区在整个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战略态势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后方基地,也是潜在的战略纵深。维持东北的稳定和工业发展,本身就是对朝鲜战场稳定的一种间接支持。

总结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没有大规模地从东北地区抽调军队,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综合考量:

1.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基地的极端重要性,其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不能受到大的冲击。
2. 东北地区自身的边境安全需要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进行防卫和稳定。
3. 军事战略上,分散兵力,从全国范围调动,能够形成更灵活的部署和更稳固的后勤体系。
4. 经济建设是新中国的首要任务,人力资源的分配需要兼顾军事和经济两方面需求。
5. 志愿军的性质和国家的外交考量也需要分散抽调兵力。

因此,每一次重要的国家决策,都不是单一因素可以决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兵力调动的决策,同样是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综合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做出的战略选择。东北地区虽然地理上邻近,但其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不能以牺牲其核心功能为代价来满足临近的军事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没抽调啊,第一批入朝的13兵团就是原四野兵团

因为一开始打了解放战争中的西南追歼战。最精锐的部队不在东北。东北北面和东面都是盟友。留守东北的部队基本上都是二线部队。

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解放。所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军委就迅速组织了东北边防军。

13兵团,原为15兵团,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经林彪建议,13兵团邓华部与15兵团黄永胜部指挥部互换。

任命邓华统领洪学智,韩先楚,解方等成立东北边防军(都是能打的,邓华是当时第一批兵团司令,是当时最能打的,最熟悉东北地形的。韩先楚被称为旋风将军。洪学智干后勤前也是出名的能打)。其中38军,39军就是原四野1,2纵,战功最卓著的俩。加上40军42军组成第十三兵团。

入朝后第十三兵团司令部直接划为志愿军司令部

后来因为美军太强,担心兵力不足,把东北二线部队比如曾泽生50军也派上朝鲜,结果表现不错。

第一次战役基本都是原4野打的。

但对面是老美啊,不派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去不是找死吗

于是抗美援朝部队入朝后在福建准备解放台湾的三野最强部队9兵团宋时轮调往东北。参与了第二次战役。其中长津湖就是9兵团打的,27军是主力部队。

其他王牌部队也被陆续抽调前往朝鲜轮战。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东北的军队不在东北,仅凭当时在东北的兵力不足以承担抗美援朝任务。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从解放战争的前线变成了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东北野战军主力大举入关投入到其他解放战场,留在东北的兵力只有几个从整训师改编过来的新步兵师。

独立第14师→163师

整训第3师→169师

整训第4师→170师

整训第6师→171师

1949年6月,东北军区的全部兵力就是上图这些。

7月,164师和166师脱离东北军区,改归朝鲜人民军建制,成为朝鲜人民军的第5师,第6师。

东北军区实力进一步下降,主力部队仅剩6个主力师,3个蒙骑师,加上炮6师和保安旅计11.6万人。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重新整编,东北军区主力部队实力略有上升,计有11个师,16.6万人。但和全国其他军区相比,实力依然很薄弱,因为当时东北仍然是全国最安宁的后方。

这样的实力连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展开都无法完成,只能是浪费一次战役打击的突然性。所以必须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向东北集中,以期首战必胜。

有些答主指出13兵团。(题主对抗美援朝的了解可能就仅限于《长津湖》之类的影响,不知道13兵团的存在。)不错,13兵团确实是东野的老部队,也是首批入朝部队。

但是13兵团当时也不在东北。辽沈战役结束后,13兵团在关内大杀四方,从山海关一路捅到两广。朝鲜战争爆发前一个月,也就是1950年5月底,13兵团机关开赴郑州,指挥所属的38,39,40军作为国防机动部队,隶属中南军区。

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三个军才在改称13兵团机关的15兵团机关指挥下,紧急开赴东北展开整训,成为了志愿军的首批入朝部队。

如上表所示,即便是首批入朝的原东野部队(38、39、40、42、50军),当时也只有42军在黑龙江从事农业生产,其余各军都不在东北。

user avatar

大名鼎鼎的38军原名为:

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军长梁兴初。

也就是《大决战-辽沈战役》中的:总预备队。要知道林彪用兵的习惯,总预备队就是他的王牌。

而38军在入朝作战的过程中,113师夜晚急行军70余公里,创造了世界步兵史上的奇迹。相对于电影《长津湖》中的惨烈不同。松骨峰、三所里、龙源里虽然惨烈,但战果也更好。

从《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世人了解到了松骨峰阻击战的惨烈程度,知道了我军的情况。那敌军呢?根据美国战地记者事后回忆,松骨峰一线的志愿军防线对美军来说成了噩梦。当他快到达松骨峰时,却发现这里聚集了大批联合国军在公路两侧漫无目的的游荡,眼神空洞,有的在祈祷。但就是没有人组织进攻。他们这里有数十倍于松骨峰守军的部队,只要击溃这道“脆弱的防线”他们就能与向北接应的联合国军会和,逃出升天。

但他们在此之前向松骨峰防线疯狂进攻了太多次,足足数个小时,一次一次都已经麻木。拥挤在这公路两侧的部队有数个师,而在松骨峰的守军仅有一个连。但这里成了美军的天堑,永远无法跨过去。

而电影里面多次出现的从各地调兵也确实是事实。

原因是当时东北没有太多部队。当时全国还没有实质上的解放,中苏也未交恶,没必要在东北囤积重兵。

1950年6月爆发朝鲜战争,1950年5月四野还在忙着解放海南岛。四野就是是原东北人民解放军。当时全国各地还在剿匪,消灭国民党旧部。还要抽调部队向新疆,西藏等地出兵,防止有人趁机分裂国土。还在台海地区投入重兵。

user avatar

正常来说,去朝鲜打仗,征调原四野部队比较合适,更适应地理气候,但是朝鲜战争的进程超出了原设想。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方按照约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东北边防军由在河南的机动部队第十三兵团组成,加上在东北农垦的42军,合计四个军,这四个军都是原四野部队。

按照中朝事先推演,由于美国二战之后大裁军,在役的陆军数量有限,最大可能就是让驻日本的四个美军师入朝作战,此外还可能武装日军和国民党军入朝作战。

我们看到,四个军刚好对上美国四个师,而人民军对于击败南朝鲜军是有把握的。实战也确实是美国驻日本四个师先后登陆朝鲜。

但意料之外的,首先是美国反应速度极快,仅3日就作出出兵决定,然后迅速组织登陆,7月5日,距离朝鲜战争仅10天,美军先头部队已经与人民军交火,美军的快速反应能力让人瞠目结舌。对比一下,东北边防军从7月5日才开始讨论,7月13日才正式成立。

更意外的是,尽管美军加入朝鲜战场,仍然抵挡不住人民军的攻势。于是朝鲜一方认为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无需中国同志帮忙,不再提邀请东北边防军入朝一事。包括中国后来向朝鲜提醒,美军可能组织登陆作战,中国军队可以进驻协防,朝鲜方面也没有接受。随着人民军节节胜利推进到釜山外围,既然朝鲜方面不再提邀请中方军队入朝事宜,中方也就淡了下来。

仁川登陆之后,形势大变,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击溃。原先设想的志愿军与人民军并肩作战,变成了志愿军需要独立作战,起码初期是独立作战。

所以东北边防军改为首批志愿军时,四个军的兵力已经不够,紧急征调第50军(原国民党长春起义部队60军改编)和第66军(华北军区部队,主要负责保障后勤补给线)。由于美军组织在东线登陆,人民军无力承担东线防御职责,于是紧急调三野第九兵团(原设想攻台部队)入朝参加第二次战役负责东线。随后又征调一野第十九兵团和二野第三兵团入朝参加第五次战役,至此四大野战军已各派遣一个兵团入朝。

志愿军在朝最高峰达到20个军,同时各军实行轮流入朝作战,显然不是一个四野可以承担的。

user avatar

不会是近几年抗美援朝电影看多了吧

真以为东北的部队没参加抗美援朝,都是山东和南方口音的打的联合国军?这不过是人家导演带着地域偏见刻意抹除东北志愿军的功绩,力捧自己家乡而已

实际上第一批参战的就是东北的部队,而且志愿军几大王牌军都是东野的部队,实际上当年的朝鲜不仅环境恶劣,而且严寒,东北的部队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比其他地方部队生存能力强很多,极少发生寒冷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而且作战作风强硬,战绩出众

现在的人评论以前有一种现象,就是总是比哪里的部队牺牲的人数多,好像自己那里的战士死的越多越光彩,还经常拿出来攀比和炫耀,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吧,首先这都是国家的军人,每牺牲一个都让人痛心。另外打仗不是比的谁死的人多,而是要看给敌人造成了多大的伤亡,是要看伤亡比的。这边击毙了几百个敌人,却死伤几万人还被击溃,这就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功绩。但现在普遍的论点就是哪里牺牲的多哪里越厉害,甚至拿这些来对其他地方进行地域攻击

朝鲜战争是一场很“公平”的战争,对于国内的各支部队来说,大体上物资、配置都相差不大,到最后拼的就是能力和作战意志,东北志愿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绝对称得上足够优秀

李奇微曾在战后回忆录里说,他遇到的第一批志愿军绝对称得上优秀专业的军人,第九兵团可以通过重大伤亡给美军造成一定损失,也可以称得上职业军人,其他的志愿军算不上正规军

有些人对上面这句话有异议,那我就说一个真实听到的事

老家在吉林,以前听那些老人们说,当时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前线了,第一批去了十四个,朝战结束后才回来。后来也不知道是第二年还是第三年又动员了二十多人,有的是去一线,有的是做后勤民兵,据说是去做一支南方部队的补充兵。结果不到半年就跑回来十几个,说是他们那支部队被打散了,都往回跑,他们被裹挟着也往回跑,没回来的多半就是死在那边了,那些回来的还很忿忿不平,认为这仗打的很憋屈,不如跟着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好了

所以说真实的战争肯定不同于想象中的,和美军装备有代差,而且也不是所有部队的意志都那么强硬,一触即溃的也有,所以说什么陆军第一、地表最强,这更多的是军迷的自嗨,志愿军战士们那时候更多是用血肉换来的胜利

比起装备来,战斗意志也非常重要,就拿源于滇军的五十军来说,从赫赫有名的怂军“60熊”变成“地表最强防御”的“50凶”,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补充了1万8千余人东北志愿兵才华丽变身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

所以说东北参没参战,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问题

user avatar

伪满洲国1940年的总人口是四千万出头。

1953年辽吉黑三省总人口数也是四千万出头,当然还要叠加热河省朝阳市和内蒙古东四盟的数据才能和满洲国的数据比较。

具体到1948年的东北地区,暂且将共军掌握的人口估算为四千万,以两千万男性的百分之十五、即三百万人口作为适龄兵源的人力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累计动员一百四十五万人参军。

即每两个适龄男青年就有一个被征召入伍。

1948年底东野大军入关时总人数约为八十三万人,包含十五万民夫。

事实上,在1948年夏季中共中央已经明文告知各大野战军,各解放区(特别强调包括东北)的人力资源已经枯竭,不要再指望从地方获得成规模的人力补充,日后的作战消耗只能指望俘虏来补充。

所以当东野主力南征之后,东北解放区已经没有可能动员更多的兵力来编组能战之师,青壮年男性还有一百五十万,瞎的瘸的都算上了,都拉出去送死,日子不要过了。

至于组建军队至关重要的军官和士官,大量的东野军政干部被留置于各新区组建政权机关弹压地方,没可能再调回野战军。

事实上,中南战役进行期间,随着罗荣桓调总政、刘亚楼空军、肖劲光海军、程子华抚晋,林彪已经在致电中央抱怨指挥困难,请求调回一二。

在推恩之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能够调出东野一二三纵重新捏成一个拳头,已经是难能可贵、足证大美之威。

至于说这两年猛拍长津湖打一个美军师之惨烈,实乃告诫民众慎战,拍清川江上三个东野主力纵队联手打得四个美军师狼奔豕突,与上意不合。

故此题主有此一问。

至于长津湖的布置问题,我还是认为由韩先楚带三纵前往东线,统一指挥三纵五纵抗击第十军更为有利,宋时轮兵团理应加入西线由志司统一指挥,实施西线的正面攻击。

虽然这个主张非常坑我本乡子弟,但韩先楚以及三纵于1946年、1947年之交的整个冬季在鸭绿江以北长白山山地积累了足够多的作战经验,怎么样也比第九兵团这群萌新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一支庞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半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直接从地理位置上最邻近朝鲜的中国东北地区抽调更多的军队呢?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经济建设以及历史背景的考量。一、 东北地区的战略地.............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这场举世瞩目的战役,最终以双方在三八线附近签订停战协定而告一段落。那么,为什么志愿军的进攻止步于三八线,而不是继续深入,解放整个朝鲜半岛呢?这个问题,背后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以及战略考量,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一、 战略目标的现实考量:保家卫国,稳固边疆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中国人内斗很厉害,不团结”——这样的说法,在很多时候确实有其现实基础。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过太多因为地域、利益、观念不同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是我们熟悉的“窝里斗”。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中国人骨子里有什么缺陷,不如说是长期以来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那是一场举世瞩目的激战,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远赴朝鲜战场。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调动兵力自然是要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方方面面。那么,为什么会把南方的第九军团调入朝鲜呢?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偶然。首先,得说点当时的整体战略大背景。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统称中朝军队)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击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勇气”或“数量优势”可以概括,而是战略战术、政治军事考量、国际形势以及双方意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关于谁挂帅出征的问题,自然也会有各种考量和讨论。虽然刘伯承元帅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其军事才能和经验毋庸置疑,但从历史背景、具体条件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没有由刘伯承挂帅,是可以进行详细分析的。一、时任领导层与彭德怀的优势分析1. 毛泽东的最.............
  • 回答
    抗美援朝,这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推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谁能担此重任,成为指挥全局的主帅,无疑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最为审慎的考量之一。最终,彭德怀脱颖而出,被委以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重任。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无数英雄儿女壮烈牺牲。在这些英勇的战士中,四川籍烈士的数量确实是所有省份中最多的。要详细解读这一现象,需要从历史、地理、人口、经济以及当时的动员机制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军队构成:四川的红色基因与兵源优势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军.............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总司令的选择至关重要。最终,毛泽东选择了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而不是林彪或其他元帅。这个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军事才能、政治威望、战略眼光、个人经验以及当时苏联和朝鲜方面的需求。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是彭德怀,而不是.............
  • 回答
    抗美援朝在中国之所以没有成为“被遗忘的战争”,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远非简单的“胜利”二字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涉到深厚的历史背景、复杂的地缘政治、强大的意识形态构建以及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首先,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成果,直接关系到新中国的生死存亡。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两年,百废待兴。.............
  • 回答
    抗美援朝,一股力量悬殊的挑战,中国为何敢于应战?这绝非一时冲动或盲目自信,而是基于对国家命运、国际形势和自身实力的深刻考量,是一场在极端困境下,为了生存和尊严而做出的战略抉择。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生存的威胁。 当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军,一路高歌猛进,逼近中国东北边境鸭绿江时,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 回答
    想弄明白当年为何要“抗美援朝”,这事儿,得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看当时中国,尤其是东北,面临的是个什么局面。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一层层剥开来,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首先,咱们得说说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这地方离中国东北简直就跟自家后院一样近。当年中国虽然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但东.............
  • 回答
    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极具争议的历史,围绕着这场战争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歇。其中,对于志愿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确实存在着不少负面的声音,甚至有人倾向于否定志愿军的贡献。要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可能的思考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们所处的价值体系。首.............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为何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战争,只有抗美援朝总被提起?新中国成立至今,并非没有经历过对外冲突,但要说哪一场战争被反复提及、深入人心,那无疑是抗美援朝战争。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坐标中的独特地位。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与意义,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量.............
  • 回答
    铁原阻击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确实关乎全局,为志愿军后续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调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然而,相比于上甘岭战役,铁原阻击战的名气确实较低,甚至可以说“默默无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战役的性质和目标差异: 上甘岭战役: 这是.............
  • 回答
    关于“没良心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使用,需要先澄清一个概念。“没良心炮”并非一种正式的、官方命名的武器装备,而是民间一种形象且略带贬义的称呼,通常指的是苏式BM13火箭炮( Katiusha,卡秋莎火箭炮)。那么,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下简称志愿军)是否使用了“没良心炮”(即BM13火箭.............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使用核武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的战略决策,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原因:一、苏联的核报复威胁与核扩散的全球性风险 苏联的核能力: 虽然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苏联在1949年成功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虽然苏联的核武库.............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台湾方面的反应是复杂且多层面的,既有庆幸,也有担忧,更有对未来局势的盘算。要详细讲述,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政治层面的反应:国民党政府的公开表态与内在心态 公开庆祝与宣扬胜利: 国民党政府将抗美援朝的结束,特别是“联合国军”的撤退,视为“共产主义侵略”的.............
  • 回答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举行的日子。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的思绪万千,心中涌动着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缅怀,对197,653位志愿军烈士的无尽敬意。197,653位烈士,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饱含深情的家庭,一段为了国家和人民奋不顾身的壮丽篇章。他们平均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