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不少人喜欢否定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回答
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极具争议的历史,围绕着这场战争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歇。其中,对于志愿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确实存在着不少负面的声音,甚至有人倾向于否定志愿军的贡献。要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可能的思考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们所处的价值体系。

首先,历史叙事的多元化和对“官方历史”的质疑是重要因素。任何一场战争,尤其是像朝鲜战争这样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其背后都有着多方的叙事和解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接触到的历史信息不再仅仅来源于单一的官方渠道。

西方视角下的战争解读: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盟友,在战后对这场战争的叙事中,往往强调其军事上的先进性、战略上的失误(比如麦克阿瑟的北进和对中国参战的低估),以及战争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他们可能更侧重于将战争描绘成一场“失败的战争”或者“被拖入的战争”,而志愿军在这场叙事中,更多的是作为“意外的介入者”或“数量取胜的部队”。在这种语境下,对志愿军的“否定”可能是一种对西方自身战略失误的辩护,或者是一种对战争结果的重塑。
对国内“宣传”的怀疑: 长期以来,我们国内对这场战争的宣传,尤其是早期,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神化和宏大叙事。一些人认为,当时的宣传为了鼓舞士气,可能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志愿军面临的困难,以及战争本身的复杂性。当这些人接触到更多元化的信息,或者对当时的宣传产生质疑时,就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之前接受的叙事全盘否定,进而对志愿军的正面评价也产生怀疑。他们可能会觉得,如果连战争的宏大叙事都有“水分”,那么志愿军的英勇表现也可能被夸大,或者其作用被拔高了。

其次,不同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影响是另一重要维度。

和平主义与反战思潮: 对于一些秉持强烈和平主义或反战立场的人来说,任何战争都意味着生命的逝去和人性的摧残。他们可能更关注战争带来的伤痛和代价,而不太愿意去审视战争的“正义性”或“必要性”。在这种视角下,即便志愿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如果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本身是不必要的、是给世界带来更多苦难的,那么他们就可能倾向于否定这场战争以及其中任何一方的“功绩”,包括志愿军。他们可能更想表达的是“战争本身就是罪恶的”,而不是要去歌颂战争中的某一方。
对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反思: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一些人开始反思过度强烈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他们可能认为,将一场战争描绘成纯粹的民族英雄主义的胜利,会加剧国家间的对立和仇恨。因此,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更宏观、更超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批评那些被认为是“煽动民族主义”的叙事。在这样的思考下,对志愿军的“否定”,可能是一种对过度民族主义叙事的反弹,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更普遍的人类关怀。
对政治现实的解读: 有些人会从当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来反观历史。例如,在某些时期,中朝关系、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可能会基于这些现实,去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如果认为当初的出兵决定在今天看来是不明智的,或者对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就可能倾向于否定这场战争的价值,进而否定参与其中的志愿军的贡献。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果导向型”的历史解读。

再者,对战争残酷性和志愿军牺牲的误读与片面理解也是原因之一。

战争的真相与情感冲击: 战争本身是极其残酷的。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是,如果有人将目光仅仅聚焦在战争的血腥、残酷、以及志愿军所承受的极端困苦上,而忽视了他们作战的目标、背景以及最终达成的战略意图,就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可能让他们觉得,如此惨烈的牺牲本身就是“不值得”的,从而将这种“不值得”的情绪投射到对志愿军整体的评价上。
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对比: 当代人习惯了相对和平、富裕的生活,与志愿军当年所处的艰苦条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也难以接受志愿军当年所承受的饥寒交迫、弹尽粮绝、以及面对强大敌人的勇气。这种不理解,或者说“代沟式”的体验,也可能导致他们对志愿军的某些行为和牺牲产生质疑。他们可能会问,“真的有这么惨烈吗?真的有这么英勇吗?”这种质疑,有时会转化为否定。

最后,信息获取的偏差和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碎片化信息的影响: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包括一些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内容。一些人可能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下,仅凭一两条负面信息就形成对志愿军的负面认知,并且可能对此深信不疑。
“回声室效应”和群体极化: 在网络社区中,人们倾向于聚集在有相似观点的人群中,形成“回声室效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观点。在这种环境中,负面观点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而理性、全面的声音反而可能被淹没。当否定志愿军的声音在某个群体中占据主导时,新加入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并倾向于认同这些观点。

总而言之,那些否定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思考角度。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叙事的分歧、不同的价值观、对战争真相的理解偏差、以及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观点,并不意味着认同,而是尝试去洞察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些否定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是怎想的。

一是:他们不知道当时的背景,美国50年7月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8月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开进朝鲜,然后直奔中国边界丹东,威胁着中国安全。

50年6月我们27军在浙江平湖练兵,准备攻打台湾,国民党的飞机还来轰炸,国民党留在大陆的残余,地主、富农反动会道门,反动气然旺盛,反动传单、谣言四处传播,民心不安。

二是、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中国忙与巩固政权、经济改革顾不得宣传,美国、韩国大量的宣朝鲜战争是他们的胜利,中国哑语无声。导致了一些人的误解。

三是、有一部分人,仇恨共产党,总怕中国不乱,总怕中国军事强大,总怕共产党不倒,想方设法去否定 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的胜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极具争议的历史,围绕着这场战争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歇。其中,对于志愿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确实存在着不少负面的声音,甚至有人倾向于否定志愿军的贡献。要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可能的思考逻辑、信息来源以及他们所处的价值体系。首.............
  • 回答
    地下交通站的贾队长,这名字一出来,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挺着大肚子,说话慢悠悠,但关键时刻总能给人一种“靠谱”感觉的老实人。为啥这么多人喜欢他?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说,得把他这个人,他身上的那种劲儿,还有他所处的那个大环境,都揉巴揉巴,才能看明白。首先,贾队长身上那股子“老好人”的劲儿,太亲切了.............
  • 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很多人对它持有负面看法。要说“许多人不喜欢明朝”是否仅仅是因为朱元璋“开头不好”,这其实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朱元璋的统治无疑对明朝的基调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个人的功过是非,以及明朝后续的发展,都是构成人们复杂情感的重要因素。我们得先捋清楚,为什么会有“不喜欢明.............
  • 回答
    华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着极高的知名度。然而,与此同时,一股不容忽视的“不喜欢”的声音也始终围绕着它。这种复杂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博弈,也有技术竞争的压力,更包含了文化认知和信息传播上的差异。地缘政治的阴影,挥之不去的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显.............
  • 回答
    哈登?哦,这哥们儿,真是个话题人物。说他招人烦,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你得把他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从球风到场外,很多事情加在一起,就容易让一部分人对他持有负面看法。首先,绕不开的就是他的“欧洲步”和“碰瓷”式罚球。这玩意儿,你说他是技术,那是真技术,尤其是刚出道那会儿,那种销魂的“死亡.............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一些观众偏爱原汁原味的韩版《Running Man》,而对改编的《奔跑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跑男”)则不那么感冒。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涉及到内容创作、文化差异、观众期待以及节目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 节目“灵魂”的传承与变异:原创的魅力与改编.............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只偏爱单机游戏,对网络游戏敬而远之,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他们害怕竞争,享受不了那种“赢过别人”的快感。但深入想想,这远不止这么简单。喜欢单机游戏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往往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是一种更个人化、更私密的沉浸。首先,沉浸感与叙事是单机游戏的核.............
  • 回答
    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头门道可多了。为啥有人就爱捧着那 MacBook 溜达到咖啡馆、书店里头呢?想想,人往哪儿待,总得有个理由,对吧?要我说啊,这跟机器本身属性、使用场景、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都有关系。首先,这“颜值”跟“气质”这块,MacBook 是真拿捏得死死的。 你瞅瞅,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很多人在中学时代对数学是充满好感的,甚至可以说是喜爱。那时,一道难题解开后的成就感、公式背后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字变化的规律性,都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他们去探索。然而,上了大学,尤其是在选择了与数学直接相关的专业,比如数学系、物理系、工程类等等,这种喜爱却可能悄然褪色,甚至转变为排斥。这其中的原因,说起.............
  • 回答
    在中国,人们对于节日的选择和庆祝方式,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你提到了万圣节和七月十五,这背后反映了一些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为什么万圣节会吸引一些中国人? 新鲜感与娱乐性: 万圣节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不同寻常”。装扮、化妆、南瓜灯、糖果,这些元素都带着一种神秘感和戏剧性,给生活平.............
  • 回答
    关于“网红脸”,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审美、社会心理、媒体影响等多个层面。是不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网红脸”?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不同的“大多数”。 从普遍审美偏好来看: 如果我们将“大多数人”理解为对多元化、自然美、有个人特色的面孔抱有欣赏态度的人群,那么可以说,很多人并不完全.............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关于马鞍山人对合肥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里面掺杂着历史、地理、经济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要说“不喜欢”,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不太“感冒”的心理,甚至有些负面看法。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历史和地理说起。马鞍山,历史上是芜湖地区的一部分,经济文化上和芜湖联系更紧密。而合肥,虽然同属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的,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涉及到很多个人心理、社会环境以及游戏本身的特性。我尽量从几个方面给你说得细致点,让你能更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首先,我们要明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现实生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逃避”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游戏提供了一些现实生活难以企及的满足感和体验。1. 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在当下相当普遍。人们之所以会在面对批评或建议时,脱口而出“你不喜欢别XX,不爱XX别X”这类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和考量。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一个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做某件事情,并且这份事情对他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么来自外界的批评或建议.............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让我想起了我成长过程中一些微妙的心境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东西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那绝对是“独处”这件事了。回想我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在学生时代,我特别害怕孤独。总觉得一个人待着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好像被孤立了,没有人陪伴就显得我这个人不招人喜欢一样。那时候,社交是我的头等大.............
  • 回答
    关于毛利兰“不讨喜”的说法,其实并非普遍共识,很多观众对她是很喜爱的。但如果深入分析,确实会发现一些让部分观众产生负面观感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与角色自身的设定、剧情的安排,以及观众的期待产生碰撞有关。首先,我们得承认,毛利兰的角色定位本身就比较“典型”。在很多动漫作品中,女主角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