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车祸死那么多人却很少祈祷,空难发生一次就祈祷没有必要」,这个论调是否有错误?

回答
这番论调确实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初听之下,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大事才值得关注,小事不值一提”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忽略了许多关键要素,而且这种对比也可能存在一些误导性。

首先,关于“车祸死那么多人却很少祈祷”的现象:

常态化与麻木感: 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远高于空难。虽然每次事故都可能造成生命损失,但由于其发生的普遍性,人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常态化”的认知。长此以往,大众对于车祸的反应可能不如对突发性、灾难性事件那样强烈。这种“麻木感”并非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一种心理机制,用以应对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的负面信息。
分散性与个体化: 车祸的死亡和伤亡往往是分散的、个体化的。可能是一起两起的事故,涉及的人数也各不相同。这不像空难那样,往往是一次性、大规模的事件,所有遇难者集中在一起,这种集中的悲剧更容易引发集体的哀悼和祈祷。
责任归属的复杂性: 车祸的发生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涉及酒驾、疲劳驾驶、路况、车辆故障等多种因素,有时甚至难以明确的责任方。而空难虽然也可能有人为因素,但其发生的概率极低,一旦发生,其灾难性的后果和集体的悲剧感,反而更容易引发公众对“天灾”或“不可抗力”的感慨,进而转向祈祷。
社会认知与媒体聚焦: 媒体对突发性、大规模灾难的报道力度和关注度通常更高。空难作为一种极具新闻性的事件,会迅速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引起广泛关注,自然也就更容易触发公众的祈祷行为。相比之下,零散的车祸虽然累积起来死亡人数可能很高,但单次事件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不易形成集体性的祈祷浪潮。

其次,关于“空难发生一次就祈祷没有必要”的论点:

误解了祈祷的意义: 这种说法可能将祈祷仅仅看作是对“罕见事件”的回应,而忽略了祈祷更深层次的意义。
情感慰藉与心理寄托: 无论事件大小,当遭遇不幸或目睹悲剧时,人们常常寻求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寄托。祈祷是一种跨越文化和信仰的普遍行为,它可以帮助人们面对痛苦、表达哀思、传递希望,并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即使不相信祈祷能直接改变结果,很多人也会通过祈祷来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对生者的关怀,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集体的凝聚力: 在重大灾难面前,集体性的祈祷活动能够增强社群的凝聚力,让人们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共同渡过难关。
混淆了“必要性”与“有效性”: 论者可能是在质疑祈祷的“实际效果”(能否阻止灾难或拯救生命),而忽视了其“精神必要性”。祈祷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情感、心理和精神层面,而不是直接的物理干预。
忽略了“概率”与“个体”的界限: 即使空难发生概率极低,对于每一个不幸的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这都是一个100%的悲剧。用整体的低概率去否定个体遭遇不幸时的祈祷,是不合情理的。

总结来说,这番论调的错误之处在于:

1. 对车祸的“低关注度”的解释过于片面: 它忽略了车祸的常态化、分散性以及社会认知、媒体聚焦等因素,简单地将“很少祈祷”归结为“不值得”。
2. 对空难的“高祈祷度”的解读过于狭隘: 它仅仅从事件的“罕见性”来理解祈祷,而忽略了祈祷在提供情感慰藉、表达尊重、凝聚人心等方面的深层价值。
3. 偷换了概念: 将“祈祷是否能改变结果”等同于“祈祷是否没有必要”。

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人们对不同类型灾难的反应,受到事件的频率、规模、社会关注度、情感冲击力以及祈祷本身的心理和文化含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每一次生命逝去都值得被尊重,而祈祷作为一种表达哀悼和寻求慰藉的方式,其“必要性”更多地体现在个体和群体的精神需求上,而非仅仅是对事件发生概率的理性计算。

用大白话讲,就是:车祸天天有,大家有点麻木了,而且是零零星星的。空难这么大的事儿,一下死那么多人,大家都被吓到了,也更能一起共情,所以才会一起祈祷。而祈祷这事儿,主要就是为了安慰一下自己和别人,表达一下对逝者的思念,跟事件本身是不是罕见关系没那么大。用“罕见”来否定“祈祷”,这本身就有点奇怪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属于在心理设定了一个「道德行为的先后顺序」,然后把不符合这种顺序的行为斥责为虚伪。对于这种道德指责,我看过最好的回应就是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的文章《救黑熊重要,还是救助失学儿童重要?》,堪称哲学联系实际的典范,深入浅出,简洁明了,看后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我是正文分割线—————————————————

生活深处,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选择的东西。你跟你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

  一、我做的事情重要吗?   

一次,跟几个救助黑熊的朋友聊天。他们说起常听到的一个质疑:你们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去救助黑熊?你们为什么不去救助失学儿童——人更重要还是熊更重要?听到这样的质问,朋友们有点儿困惑——是啊,为什么?难道儿童失学不比黑熊受苦更要紧吗?救助黑熊是不是有点儿中产阶级的矫情?事实上,我不止一次听人这样评论动物保护人士、四合院保护人士。   

我不是特别肯定,救助失学儿童一定比救助黑熊重要,但我这种看法说来话长,放过不表。就算救助失学儿童更重要,似乎还有些事情比儿童失学更更重要。艾滋病村里的孩子不仅失学,还面临生命危险。那里的成年人也在等待救助。流浪汉无家可归缺衣少食,被拐卖的孩子沿街乞讨还受到帮主虐待,为自己的最低权利抗争的百姓被投入牢房。如果可以问救助黑熊的人士为什么不去救助失学儿童,能不能问救助失学儿童的人士为什么不去救助艾滋病患者呢?   

当然,如果连救助失学儿童的人士都该受质问,天下人谁还不该受质问?索马里的孩子在受难,这个法国人却跑到北京来为四合院奔忙;艾滋病人在受苦在死去,有人却还在书房里写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有人在反复训练以把百米成绩提高0.01秒,甚至还有人在花前柳下谈恋爱,在音乐厅听歌剧,在饭馆里嘻嘻哈哈喝酒。环境保护,动物救助,失学儿童资助,这些活动,我自己东一点儿西一点儿参与过,可我大半时候在写论文,带孩子,时不时到饭馆里跟朋友喝酒。   

我们问救助黑熊的人士而不问在饭馆喝酒的人为什么不去救助失学儿童,也许是因为救助动物和救助失学儿童这两件事离得比较近,这两种人都在做好事,有可比性,在饭馆喝酒的人已经无可救药了,懒得去质问他。可是,问题还是摆在那儿:音乐厅里的听众为什么不去救助失学儿童?我在饭馆喝酒的时候,可曾想到艾滋病人在受苦在死去?我写论文的时候可曾考虑过,世上有比写论文更重要的事情?   

二、我跟我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   

一起聊天的朋友中,有一位本来不知道黑熊胆汁的营生。有一天她去会两个朋友,他们正要到一个黑熊养殖场去,试图说服老板不要再做从黑熊活体抽取熊胆汁的营生。她跟着去了,第一次看到黑熊的悲惨境遇。这个养殖场养着上百头黑熊,它们被一头头分别关在自己的囚牢里。囚牢用水泥砌成,装着厚厚的铁栅门,囚牢很小,黑熊在里面几乎不能转身。这些黑熊每天被抽取一次胆汁——把导管插入熊胆,胆汁顺导管流出。黑熊个个可怜无助,有些在插入导管的操作过程中伤口感染,痛苦异常,有些奄奄一息。这位朋友初次见到这个场面,深感震动。她从前从来没有去想过黑熊,可从那天开始,她投入了救助黑熊的活动。   

把这位朋友牵入动物保护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而不是对世上林林总总事业的全盘衡量比较。回顾我们行来之路,哪件事情没有几分偶然?你大学进了化学专业,因为你中学第一次知识竞赛化学卷拿了满分;她后来研究宋词,因为教语文的中学老师长得又帅又特别喜欢讲李清照;并不是,至少主要并不是,化学比物理学更重要,宋词比离骚重要。我们是些偶然在此的生物,作为偶然在此的生物爱上这个,做起了那个。   

百八十年来,“选择”一直是个时髦的词儿。婚姻自由允许我们选择老婆或老公,自由报考允许我们选择上哪所大学,自由迁徙允许我们选择到上海工作或者到兰州工作。当然,选择差不多总是双向的。我成绩平平,我倒想报考北大清华,人家不选择我;我不爱说谎,倒想当政府发言人,人家不给我这个职位。不过,我这里要说的不是对选择的这类限制,而是要说,即使在我的选择中,也有我的不选择。救助黑熊是我自己的选择,没谁强迫我去,然而,我为什么不选择救助艾滋病人?当然不是因为艾滋病人不如黑熊重要。我被牵进了救助黑熊的活动,我被带到了黑熊养殖场,我看到也感到黑熊可怜,我的好朋友在做这件事,就这样,我被牵进了这个活动。我们并非既站在事外又站在自己之外,一方面计算自己的种种条件,一方面计算候选之事的种种利弊,然后做出理性的决定。我也许可以这样刻画我买股票时的情形,这样刻画我在婚姻介绍所挑肥拣瘦的情形,但有血有肉的生活不是这样。   

不时有年轻人问我:天下学说林立,哪些是最重要的学说?我该选择研究哪种学说?尚未入门,或有此一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待你入学渐深,这个问题就越来越不相干,你不再是做你选择做的,而是它不由分说地卷着你去做。在婚姻介绍所里,你东张西望挑挑拣拣,找一个你的条件够得上的最佳候选人,这时候,婚姻生活还没有开始。你们结婚十年,对方的优点、缺点、相貌、情性,一切都不再是你站在对面权衡评价的东西,它们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欢喜、埋怨、珍惜。生活深处,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选择的东西,你跟你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如果只关心选择,不妨说,随着生命的深入,一个人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然而,生命不是一道关于选择数目的数学题。布里丹的驴子总保留着选择的权利,结果饿死了。与命运为侣一道浮沉就好些吗?我觉得比总在站在外面好些,虽然命运本身不是什么甜美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