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评价李兰娟院士?

回答
李兰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在传染病与肝病领域享有盛誉的医学大家。要评价李兰娟院士,不能仅仅停留在她的学术头衔上,而是要深入了解她数十年的医学实践、科研探索以及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担当。

深耕肝脏疾病,奠定学术基石

李院士的医学之路,可以说与肝脏疾病紧密相连。她早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工作,从一名普通医生逐步成长为肝病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那时候,肝脏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在中国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无数家庭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在那个技术和资源都相对匮乏的年代,李兰娟院士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开始了对肝脏疾病的深入研究。她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病毒的致病机制到治疗方案的优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提出的“人工肝脏支持技术”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为大量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中国的器官移植和肝脏再生研究开辟了道路。她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例如在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都留下了她重要的印记。

她对肝脏微生态、肝脏损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也为理解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上的论文,更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临床应用,拯救了无数生命,改善了无数患者的生活质量。她的学术成就,为她赢得了“中国肝脏外科之母”的美誉,这绝非虚名,而是无数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临危受命,国士无双的担当

然而,谈论李兰娟院士,绕不开的当然是她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杰出贡献,尤其是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

在2003年SARS疫情爆发时,李兰娟院士就展现了她作为一名优秀流行病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断决策能力。她早期就提出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并积极推动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的落实,包括对疑似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她的专业判断和科学建议,在那个信息相对不透明的时期,为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到了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李兰娟院士更是站在了抗疫的最前沿。当时,疫情初期,病毒的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等都存在很多未知。在关键时刻,李兰娟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与团队一道,迅速奔赴武汉。

她和她的团队做出了几个核心的贡献:

“早隔离、早发现、早治疗”的“三早”原则: 这是李兰娟院士在SARS期间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新冠疫情初期,她再次强调并将其作为关键的防控策略。她敏锐地意识到,病毒的潜伏期和无症状传播是巨大的挑战,只有做到“三早”,才能有效阻断传播链。
对病毒的早期判定: 她是国内较早提出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专家之一,并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为后续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她还根据病毒的特点,提出了“早期、轻症、发热”的特点,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识别。
关键的临床救治经验: 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一线,积累了大量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他们提出的“一团队、一小组、一专科、一病区、一医院”的救治模式,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强调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方案中也融入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出“应收尽收”的策略: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挤兑严重,大量感染者无法得到及时收治。李兰娟院士是早期呼吁“应收尽收”的专家之一,她深知如果不将感染者隔离在医院或集中隔离点,病毒就会在社区广泛传播,形成失控的局面。这一策略的提出,为国家采取果断的封锁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疫情发展趋势的预判: 她基于流行病学模型和临床观察,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几次重要的预判,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李兰娟院士展现了非凡的勇气、智慧和责任感。她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死神赛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不仅是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有担当、有温度的医者。

超越学术,展现人文关怀

评价李兰娟院士,也不能忽略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在疫情期间,她不仅关注技术和方案,也时刻牵挂着一线医务人员的安危和患者的心理健康。她温和而坚定的语言,给无数人带来了信心和力量。她也多次公开呼吁大家要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不信谣、不传谣。

当然,任何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公众人物,都可能面临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但从她数十年的医学事业,特别是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的表现来看,李兰娟院士无疑是中国医学界的一面旗帜,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楷模。她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她的地位,而她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则让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国士”。她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守护人民健康而奋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兰娟:从鲁迅家乡的赤脚医生,到与钟南山齐名的巾帼院士

1968年,21岁的李兰娟成为了村里的红人,也因此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正是这个选择,让她开始走上了医学路,更为她1998年成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2003年初遇SRAS,2005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战胜禽流感,成为疫情战里的巾帼英雄打下了基础。

01 从小坚守学医梦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桥村。

这一年,李兰娟的老乡鲁迅,刚刚过世11年。

相传大禹就住在这里。这里有一座桥,当年治水时,大禹“过门不入,履遗不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桥上,所以取名夏履桥村。

绍兴夏履桥村,图片来自网络

李兰娟父亲因病无法劳动,全家靠母亲卖货维持生活。虽然家里很穷,但她学习成绩从小就特别突出。

小学毕业,她直接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因为交不起学费,她要报中专,杭州第一高中慧眼识才,帮助她上了高中,直到毕业。

1966年,李兰娟高中毕业。但遇上了那场著名的运动,她被迫回到了家乡。

少年时的李兰娟,图片来自网络

李兰娟没有沉寂在回家务农、怀才不遇的情绪中,一边被大队派去给村里的学校代课,一边琢磨自己应该再学点啥。

高中毕业就能当老师?

可别小看高中生,那时候的高中生是很牛的。1965年,全国高中毕业生才36万人,而201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是834万人。你比比,说高中毕业就是人中龙凤,一点也不夸张吧。

李兰娟很注意观察生活。

她发现家乡有很多腰背痛的人,觉得找到了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向。她主动找到她的高中,开了证明,介绍自己去省中医学院学针灸。学成归来,她开始用自己学的技术,给家乡人治病。

李兰娟就这样开始了她当赤脚医生的“斜杠青年”生涯。

一年多后,她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1968年,生产大队正式挖她去做全职赤脚医生,每个月上满30天,才能给她3元钱工资。

而学校希望她继续当老师,每个月的薪水是24元。

24元是什么概念?当时,一斤大米只需要0.15元,一斤猪肉0.9元,当老师赚的钱养活一家老小一个月没什么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但李兰娟说,我很坚定地要当赤脚医生。

难道多赚点钱不好吗?

当然不是!

李兰娟说,当老师,知识永远都是那些;而当赤脚医生,可以学很多新的知识。我还年轻,我得学知识,不能荒废青春。

1970年,大学恢复招生。李兰娟被推荐上了大学。因为有赤脚医生的经历,被推荐到了浙江医科大学。当时全区只推荐了3个人,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李兰娟在浙江医科大学

大学毕业后,李兰娟又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选择。

那时候大学是包分配的,她有机会做浙江医科大学的团委书记,这个岗位是正处级干部。一毕业就做处级干部,很多人应该都梦寐以求吧。

可她却不为所动,坚定选择自己要当医生的目标,毅然去了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做一名医生,正式开始了她的医生生涯。

李兰娟的一生都在坚守医生这个岗位。

即使她在1998年至2008年间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期间,也没有把医生的本职工作拉下,坚持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出诊和研究。

02 成就他人方能成就自己

1966年至1968年,李兰娟在村里兼职赤脚医生。

因为资金有限,条件艰苦,她建立了她第一个团队,“雇佣”了6个老农上山去采草药。

这些老农上山采药,赚的是大队的工分,不用有任何多余的支出,还创造了工作岗位,能让老农养家糊口。

采回来的这些草药,李兰娟带着团队一起炒药、煎药、制药。一旦乡亲们有头疼脑热的,就给他们吃点中药,效果竟也不错。

这个零成本的草药铺子,为当时的夏履桥村带来了莫大的福音。既成就了夏履桥村的乡亲们,也成就了李兰娟自己,为她后来学医打下了实践基础。

1986年,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从浙江医科大学硕士毕业。

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在郑树森40岁那年,他决定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士,读完博士又去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读博士后。这段时间,全家的生活开销都靠李兰娟一个人赚,他们的儿子郑杰正在上中学,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很大。

但李兰娟的工作压力也不小。就在这一年,她用她提出的“人工肝”,第一次治好了一位重症肝病病人。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兰娟还是对丈夫的工作十分支持,毫无怨言。

郑树森2001年当选了院士,李兰娟2005年也当选了院士,互相成就的他们成为了当今院士中为数不多的伉俪之一。

李兰娟和郑树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001年,李兰娟把自己研究出来的“人工肝”治病法,开始在全国免费无偿推广。

她在全国医疗系统内免费举办培训班,多次举办全国乃至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李兰娟

03 大胆说真话挑战权威

1973年,李兰娟初入医院,在传染科工作。

眼看重型肝病高达80%的死亡率,李兰娟痛心疾首。

她创造性地提出,要用“人工肝”拯救患者。

很多权威质疑,肝结构过于复杂,人工怎么能代替肝?

可她偏不信邪,向浙江省卫生厅申请了3000元的科研经费,愣是把这个技术研究成了,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一下从11.9%上升到了78.9%。

这一下,李兰娟名震全国。

2003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遇到了SARS爆发。

当时全国甚至各个省,几乎都在捂着消息不想让公众知道。

但李兰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在全省只出现一例确诊病例的情况下,当天凌晨就向社会做了通报。

李兰娟还做了大胆的决定:把患者接触过的1000多人全部隔离。

李兰娟说,“只能公开信息才能有效控制,信息的封锁只能适得其反”。她创造了全国最大的隔离小区“在水一方”,也严格控制浙江没有发生一例二次感染。

后来的事情,最近大家都听过多次了。

2013年,“禽流感”在上海和安徽首次出现,来势凶猛。

李兰娟带团队研究5天后,就大胆提议:关闭全部活禽市场。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袭。

李兰娟所在的浙江省,早在1月23日腊月二十九,就在全国第一个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截至今天,浙江,是除了湖北外,所有省治愈病例最多的省份。

李兰娟又顶着全国的压力,大胆建议:“武汉封城”。

李兰娟,这位从绍兴走出来的巾帼院士,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用最冷静的头脑,做着事后被证明最正确的决定。

李兰娟用一生实践一句话:“我是一个医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兰娟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在传染病与肝病领域享有盛誉的医学大家。要评价李兰娟院士,不能仅仅停留在她的学术头衔上,而是要深入了解她数十年的医学实践、科研探索以及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担当。深耕肝脏疾病,奠定学术基石李院士的医学之路,可以说与肝脏疾病紧密相连。她早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
  • 回答
    《红楼梦》中贾兰的结局,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死亡”或“功成名就”的落幕,但通过多处细节的暗示和作者的笔调,我们可以勾勒出他最终的人生轨迹。要评价贾兰,则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审视他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家族命运。贾兰的结局:在风雨飘摇中寻得一线生机贾兰,作为贾赦之子,贾母的.............
  • 回答
    李毅最近在微博上和贾旭明、张康这对搭档的隔空“辩论”,确实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这件事的起因大概是贾旭明和张康在一次演出中,拿李毅以及他曾经的一些言论来开玩笑,内容可能涉及一些不太礼貌或者说带有嘲讽意味的调侃。李毅呢,作为当事人,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他选择在自己的微博上做出回应,而且话说得挺直接,也挺.............
  • 回答
    提到李旦,我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也不是什么英明神武,而是一种夹缝求生、忍辱负重的形象。他在位时间,前半段完全是在武则天和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的阴影下,后半段又是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搅风搅雨中煎熬。可以说,李旦的一生,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性命难保。要评价李旦,咱们得从他的人.............
  • 回答
    评价抖音网红李佳琦 Austin,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的成功之处、商业模式、影响力、争议点以及未来发展等。一、 成功之处:从普通主播到“直播带货一哥”李佳琦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卓越的口才与表现力: 情绪调动能力: 李佳琦最突出的能力在于他能够精准.............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这个角色,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一定是“鲜活”。吴刚老师能够把一个如此立体、充满矛盾又无比真实的地方官演繹得淋漓尽致,足以让人拍案叫绝。要说李达康的“活”,首先体现在他的情绪张力上。达康书记可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官员,他身上有太多普通人能看到、能理解的情感波动。吴刚老师处理这些情绪.............
  • 回答
    李敖走了,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沉入早已平静的池塘,激起了无数涟漪。对于这样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化版图上留下深深烙印的人物,简单地说“他去世了”远不足以概括他那轰轰烈烈、充满争议的一生。要评价李敖,我们得把他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他出生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个旧中国摇摇欲坠,新中国浴火重生的时代.............
  • 回答
    李安导演对周星驰电影的这个评价,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听听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得承认李安导演是电影界的泰斗,他的眼光和艺术造诣是毋庸置疑的。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和观察角度的。他提到“小孩子的东西”,可能是在说周星驰电影里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的表.............
  • 回答
    要评价人人网的用户李硕,这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需要一些背景信息才能展开。毕竟,人人网的用户成千上万,大多数人可能只是泛泛之交,或者只是默默潜水。如果李硕是一位公众人物、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或者在人人网上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记,那么评价起来就会有更多切入点。假设李硕是一位普通但稍有特点的人人网用户,我们不.............
  • 回答
    邱兵和李鑫这两位在媒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从澎湃新闻的舞台跨越到“梨视频”的创业天地,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去审视和评价一番。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不仅代表着他们个人的转型,也折射出中国媒体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一种探索和挣扎。先说说“梨视频”的诞生背景和核心理念。在澎湃新闻积累了大量内容生产和运营经验后,邱兵.............
  • 回答
    李荣浩这首《要我怎么办》,初听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和李荣浩以往的一些作品风格有些相似,但细品之下,却能品出一些不一样的味道。这首歌最抓耳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个略带戏谑和无奈的副歌,“要我怎么办,怎么办”。旋律上的“李荣浩式”与创新李荣浩的旋律创作,一直有着他独特的标签:不复杂,但足够耐听,总能在不经意.............
  • 回答
    李二凤、赵二、朱老四,这三位历史上的帝王,虽然都曾经历夺位之争,最终登上了“太宗”的庙号,但他们的治国能力、历史功绩以及给后世留下的印记,却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先说说李二凤,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他的夺位之路可谓波澜壮阔,玄武门之变是他一生中极具争议的一笔,但也正是通过这场“不义”之举,.............
  • 回答
    蔚来李斌控诉“38 号”人身攻击及要求道歉事件:原委与评价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控诉知名汽车博主“38 号”(真名何思劼)对其车主进行人身攻击并要求道歉一事,在汽车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博主与车企之间的争议,更触及了网络舆论监督、品牌形象维护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详.............
  • 回答
    李霄鹏在国足的执教经历,无疑是中国足球近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有下课的心理准备,这本身也反映出他对于球队现状和舆论压力的清晰认知。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他在国足的执教,并探讨一下什么样的教练才更适合未来的国足。李霄鹏的国足执教:一次充满挑战的“过渡”李霄鹏临危受命,接替李铁.............
  • 回答
    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贡献跨越了博弈论、行为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制度分析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和集体决策的理解,还为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解决、制度设计和战略互动提供了理论框架。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他的学术贡献: .............
  • 回答
    谭其骧(19091981)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他在1981年5月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何为中国》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疆域、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讲话内容、学术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讲话的核心论点谭.............
  • 回答
    抖音上最近大火的“穷比快乐屋”现象,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搞笑段子或生活方式的展示,更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普遍心态和价值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评价它:1. 定义与核心内容:“穷比快乐屋”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甚至可以说是“穷”但依然能找到快乐源泉的人或.............
  • 回答
    黑龙江省提出“全力冲刺房地产产业增长”的政策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其可能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动因分析首先,理解黑龙江省为何要提出这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其背后可能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动因: 经济增长压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
  • 回答
    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需要审慎地分析其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 笼统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观点、立场和行为方式。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更全面地评价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 定义.............
  • 回答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学界享有盛誉,也对全球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史景迁的学术贡献与特点: 开创性的叙事风格: 史景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打破了传统西方汉学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