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大规模修缮云冈石窟周边的2008-2009年,我初中,每周都会坐车经过那里两次,算是比较难得的见证者吧。可惜我当时并没有工具去把那里的巨变拍下来。
以前,云冈石窟外边是极其朴素的,景区大门面对着大马路,进了大门有几个卖纪念品的商家,然后就是景区收费口。从马路上可以看到武周山上的小佛像。而因为从市区到云冈石窟这条路上,依次有十里店,青瓷窑矿,吴官屯矿。有矿的地方就有家。一大片的平房就在马路边盖着,工业区,居民区,景区套在一起。到了三月沙尘暴的时候,整条路可以用“污浊不堪,灰头土脸”来形容。耿彦波来了以后,把所有的居民进行了迁徙,然后在路边栽上花和树,甚至有的树就栽在岩石堆里,迎来一片质疑而来的嘲笑。2008-2010年,这条路跑满了洒水车和工程作业车。后面又经过不间断的维护,这才让景区有了他应有的样子。现在的云冈路,绿水青山,风清气正,美丽如画,可以说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典范了。
后来,耿彦波推出了他更为详尽的2020年大同计划,一轴双城,在御东再建一个新大同。紧接着就是返修魏都大道等主干道,一中搬迁,修复华严寺,在御东盖五大馆,文瀛湖,等等。
如何评价耿彦波呢,我觉得既有他的开创性,也有他的局限性。开创性在于,在耿来之前,大同几乎已经不相信能有实干的官儿了。这个地方发财了才能当官,当官了就为发财,初心尽失。而耿彦波,是一个实干家。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绕着这座城市去规划他的宏伟蓝图;他深入工地里去考察政策的落实情况;他的雷霆手段让群众信服;他言出必行的风格提高了政府的信誉。总之,不管是他的理想,还是他后面实际完成的事业,都让大家为之称赞,让大家看到原来还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市政建设的,如此纯粹的官员,这无疑让人敬仰。
但是耿彦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著名的“耿拆拆”,他偏爱修路,拆迁,对经济似乎不太熟悉。大同经历耿彦波时代后,虽然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提升,GDP排名甚至在省内逐渐落后。受限于招商引资的成绩,御东大量的土地最终还是倒向了居住用途。而耿对古城的修缮过于理想化,缺乏商业的思考,以至于大同古城虽然投资巨大,但是收益一般。
综合来看,耿对于大同,犹如黑夜里的一束光,也许不能完全照亮黑夜,但依然给人巨大的希望。他成为大同官员的标准,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事迹给人巨大鼓舞,他的事业在大同持续前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