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 12 月底上市,两针不到 1000 元,疫情会得到有效控制吗?

回答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价格方面,两针不到1000元。这个消息无疑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那么,这款疫苗的上市,对于控制疫情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白疫苗的作用机制。灭活疫苗,顾名思义,是通过杀死(灭活)病毒,然后将这些失去活性的病毒提纯制成疫苗。接种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假病毒”,并产生抗体,从而在真正遇到活病毒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将其清除。这是一个相对成熟和经典的疫苗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历史上已经被许多疫苗所验证,比如我们常打的流感疫苗、脊灰疫苗等,很多都是灭活疫苗。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走到12月底有望上市,这说明其研发进程是相当迅速的,并且已经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各项数据都显示出积极的信号。通常,疫苗从实验室研发到最终获批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估,包括动物实验、临床前研究,以及最重要的三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通常会涉及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受试者,在全球不同地区进行,以观察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保护效果和可能出现的罕见不良反应。如果能在年底如期上市,说明它已经通过了这些严苛的检验,达到了上市的标准。

那么,两针不到1000元的价格,对于控制疫情有多大影响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价格过高,可能会限制一部分人群的接种意愿,或者给大规模推广带来挑战。1000元左右的价格,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虽然不是一笔小数目,但考虑到其带来的健康保障,以及对照目前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笔投资可以说是非常值得的。而且,国家通常会对疫苗的接种进行补贴,或者将其纳入医保体系,使得个人实际支付的费用可能更低。一旦疫苗能够大规模、可及地推广,形成广泛的免疫屏障,那将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关于能否有效控制疫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疫苗本身的有效性: 这是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疫苗的保护效力足够高,比如能有效预防重症和死亡,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和传播,那么它就能显著改变疫情的轨迹。目前的公开信息显示,我国的灭活疫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果,能够诱导产生足够的抗体,并且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显著作用。

2. 接种率: 即使疫苗非常有效,如果接种率不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群体免疫是指当人群中有足够比例的人获得免疫力(通过接种疫苗或自然感染),病毒就难以在人群中传播,从而保护了那些未获得免疫力的人。对于新冠病毒,这个比例可能需要达到70%甚至更高。因此,除了疫苗本身的素质,如何说服公众接种、如何组织大规模的接种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1000元左右的价格,加上国家层面的推广力度,有望实现较高的接种率。

3. 疫苗的生产和供应能力: 即使有再好的疫苗,如果产量跟不上,或者供应不稳定,也无法满足大规模接种的需求。中国作为疫苗生产大国,在疫苗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仍然需要强有力的生产和分发体系来支撑。

4. 病毒的变异: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出现新的毒株。疫苗的有效性是否会随着病毒变异而下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一旦现有疫苗对新毒株的保护效力大幅减弱,可能需要及时更新疫苗。

5. 其他防控措施的配合: 疫苗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它只是我们对抗疫情的一大利器。在疫苗大规模推广的同时,传统的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加强通风、及时检测和隔离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疫苗的出现,可以让我们在这些措施上更加从容,但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警惕。

总结来说,国产新冠灭活疫苗年底上市,两针不到1000元的价格,为我们控制疫情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积极因素: 成熟的技术路线,预期的良好保护效果,相对可接受的价格,以及国家强大的推广能力,都为实现大规模接种奠定了基础。一旦疫苗能够大规模普及,形成人群免疫,将极大地降低病毒的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重症和死亡病例会显著减少,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也将逐步恢复正常。

潜在挑战: 疫苗的实际保护效力数据,公众的接受度和接种意愿,疫苗的生产供应能力,以及病毒变异带来的不确定性,都需要我们持续观察和应对。

因此,可以预期的是,这款疫苗的上市,将是控制疫情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它会显著改善疫情的局面,使我们更有底气、更有能力去应对病毒。但要说“得到有效控制”,这还需要时间、大规模的接种、以及与其他防控措施的协同作用。我们有理由乐观,但也要保持审慎和持续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苗奏效的前提是在人群中形成群体免疫,只有打疫苗的人足够多,疫苗才有用,价格则是推广疫苗接种无法规避的问题。


显然,疫苗出现并不代表疫情难题解决。事实上,这可能是一个新难题的开始。



1. 谁家的疫苗第一个上市?


俄罗斯居然是第一个宣称上市新冠疫苗的国家,这事儿搁几个月前,地球上估计没几个人相信。

我之前在丁香园写过一文章,讲的是全世界第一个(估计也是最后一个)自己给自己做阑尾炎手术的医生,就是个俄罗斯人。

他是南极科考队的随队医生,结果自己阑尾炎,靠着镜子反光硬是自己给自己开腹然后切了阑尾。


只能说,战斗民族,生猛得一笔,专业知识过硬,勇气可嘉。

但怎么港呢,在药品、器械和疫苗中,疫苗的审核可能是最严格的。

手术做失败了,算是正常结局,牺牲一人;手术做成功了,名垂青史。一个普通的药,也只有得了这个病的人才吃。而疫苗的接种,是以「亿」为单位的。


俄罗斯有 1.5 亿人,倘若疫苗出现了严重副作用,哪怕只有 0.01%,也可能导致 1.5 万人遭殃,分分钟可能出现医疗系统挤兑,后果比新冠还扑街。

要知道,当前公开数据显示,俄罗斯这款疫苗还没有进行 3 期临床试验,此前的 1 期和 2 期加起来也只有几十人的规模。

俄罗斯把这个疫苗命名为 Sputnik V(史普尼克 5 号),史普尼克 5 号是前苏联第一颗、也是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可见俄罗斯政府对这个新冠疫苗的重视程度。

真・大卫星了。


抛开俄罗斯不谈,新冠疫苗研发的主力国家中美英,还是踏踏实实地搞研发。

我们列举一下目前进入三期临床的疫苗。


这 7 个疫苗已经悉数进入 3 期临床试验阶段,至于注册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的疫苗更是超过百个。

从之前 1 期 2 期的数据看,这 7 个疫苗中的很多还是有望成功上市的,不过时间可能要等到明年春季了(俄罗斯的大卫星除外)。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先抛开价格的问题,你愿意去打疫苗吗?



2. 有多少人愿意打疫苗?


别看现在大家催疫苗催得跟啥似的,等真正上市那天,有几个人会主动去打?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太乐观。

根据英国最近对两千多名年纪在 16~75 岁的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16% 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可能或者肯定不会去接种新冠疫苗;

根据美国的调查,表示不会去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更是高达 35%;

而根据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的调查,52% 的俄罗斯人表示还没有做好接种疫苗的准备。


古有叶公好龙,今天则是全球人民好疫苗。

疫苗有两重重要性,首先保护个人,打了你就基本不会得这个病了;更重要的是保护群体,只有疫苗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免疫。群体免疫就像一堵厚实的墙,让大多数打了疫苗的人保护少数没打疫苗的人。

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形成群体免疫的前提是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


大多数传染病疫苗的接种覆盖率要求至少达到 80%,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要求 80% 以上、麻疹疫苗 94% 以上,才能保护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



显然,前面各国的新冠疫苗接种意愿调查数据,是远远不满足这样的接种率的。


这就了形成一个博弈——很多人都寄希望于别人打疫苗,自己不用打,让别人的群体免疫来保护自己。


问题是,持有这个想法的人很多。


结果到最后,打疫苗的人远少于不打的人,群体免疫成了泡影,病毒继续传播。


就像一些科学家预测的,全球这么多进入 3 期临床的疫苗,总会有成功的,但更大的问题可能出现在疫苗上市之后。


3.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接种疫苗?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我们不妨看看过去另外两种疫苗的接种情况——流感疫苗和 HPV 疫苗。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的通知》,中国平均每年有 8.8 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超额死亡,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 8.2%。

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新冠病毒高度类似,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预防流感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患者戴口罩也可以预防,但是预防效果远不如打疫苗。

流感疫苗已经问世八十多年了,这是目前最容易获得的二类疫苗之一,接种只需要几十块钱。然而,中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只有 2%。

人们不接种流感疫苗,并非是因为认为疫苗贵,而是因为对流感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普通感冒流行起来就叫流行性感冒,然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再说说另外一种疫苗,HPV 疫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能够有效预防癌症的疫苗。

人们常常把 HPV 疫苗叫做「宫颈癌疫苗」,实际上 HPV 疫苗能够预防的远不止宫颈癌一种。

它还能有效预防 HPV 感染引起的其他癌症,包括口咽癌、外阴癌和肛门癌等。在美国,每年 HPV 感染导致的男性口咽癌病例相当于女性宫颈癌病例的七成。


HPV 疫苗于 2018 年在中国内地获批,WHO、中国疾控中心和美国疾控中心均认为 HPV 疫苗是安全可靠的疫苗,推荐适龄女性接种。

在拉丁美洲,每 7 名女孩就有 6 名接种 HPV 疫苗;甚至在一些非洲的低收入国家,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的援助下,女孩的接种率已经超过 90%(例如卢旺达),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接种率,是因为 HPV 疫苗的接种已经被纳入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免费接种计划。

但时至今日,你在国内更常刷到的消息可能是「HPV 疫苗副作用大」、「HPV疫苗骗局」、「XX 国叫停 HPV 疫苗」等。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宫颈癌患者数量,中国的 HPV 接种率实在不高。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去接种疫苗?大致有三个原因:对疾病危害程度认识不够、疫苗价格贵、担心副作用。

这也是新冠疫苗上市之后,全球各个国家必然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先看第一个:对疾病危害程度认识不够。

截至目前,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超过 2300 万人,死亡 80 万人,病死率约 3.4%。考虑到可能还有数量众多的无症状感染者未被发现,实际病死率会更低一些。新冠肺炎病死率高于流感,低于 SARS 和 MERS。

对于新冠的重视程度,其实跟每个国家的防控政策、科普宣传以及国民长久以来的价值观有关。

对新冠危害程度认识不够以至于不愿接种疫苗,也许在一些欧美国家的部分人群中存在,但至少在中国,在极其严格的全民防控政策下,人们对于新冠是普遍重视的,不太可能由于低估新冠的破坏力而不愿意去接种疫苗。


在中国,新冠疫苗真正上市后,推广疫苗接种所要面临的问题更可能是后两个——价格和对副作用的担忧。


4. 价格的门槛会挡住多少人?

前几天国药集团董事长「两支不到一千元」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舆论热议,主要是大多数网友认为这个价格实在太高。

需要强调的是,「两支不到一千元」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说法,两支十块钱也是不到一千元,我们目前还无法判断具体的定价。

不过,根据本人多年买买买的经验,那些打折广告写「特价不到一万元」的商品,往往离一万元就差了几个硬币。


所以,咱们暂时选择按照两支正好 1000 元来探讨一下。

先来看看其他新冠疫苗的预计价格。

下图是目前各个国家预订新冠疫苗的情况,除了上面谈到的进入 3 期临床的疫苗以外,还有一些是已经完成 2 期但还没进入 3 期的,比如赛诺菲和葛兰素史克两大巨头联合研发的疫苗。


每一个散户都知道「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原则,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同策略,多重押宝。

比如美国政府投资了多家药企,预订了至少 5 种不同疫苗,包括阿斯利康-牛津疫苗、赛诺菲-葛兰素史克疫苗、Novavax 疫苗、辉瑞/ BioNTech 和强生疫苗,合计 7 亿支疫苗。而英国政府单向阿斯利康就预订了 1 亿支疫苗。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阿斯利康-牛津疫苗在全球收到的订单最大,我们以这个疫苗为例。

美国政府向牛津大学支付 12 亿美元,作为回报,美国将提前锁定 3 亿剂疫苗。这样平均算下来,一支疫苗的成本大概是 4 美元。

而另外一支疫苗——Moderna 疫苗,这个项目同样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投资,25 亿美元预订了 1 亿支疫苗。

当然也有价格更低的,比如盖茨基金会同样向牛津大学支付了 7.5 亿美金,购买疫苗提供给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最终为一些中低收入国家提供每支成本 2.5 美元的疫苗。


综合其他国家的新冠疫苗价格来看,每支价格大约在 2.5~25 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 17~170 元。


如果我们的新冠疫苗定价过高,将失去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对外失去很大部分国际市场,对内这个价格也超出了很多国民的承受范围。

因此,单从新冠疫苗的价格上来看,可能至少需要降到流感疫苗的价格级别(80~150元/支),或者直接由医保全覆盖,否则可能会有很多人因为价格而望而却步,这样新冠疫苗的研发就失去实际意义了。


5.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说完价格,再说副作用,这也是让很多人表示「即便疫苗上市了我也不会去打」的重要原因。

与其说人们担心副作用,不如说人们在考虑综合评估疫苗的收益和风险。

举个栗子,2003 年的 SARS,当年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但我们靠严格管控(停课、旅游限制等)很快控制住了疫情。

2020 年的新冠,尽管疫情全球肆虐,但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疫情防控还是做得非常好的,很多城市已经几个月没有新发的本土病例出现。

所以很多人就会思考:如果我们能通过这些措施控制住疫情,那么打疫苗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戴口罩和打疫苗,起码前者不会肉疼。


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跟真正的副作用相关。

无论哪个国家的疫苗,在 1 期 2 期的临床试验中都已经表现出副作用。

例如康希诺的腺病毒疫苗,出现 3 级不良反应的比例是 9%,注射后出现发热的比例是 46%;Moderna 疫苗在 1 期临床试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志愿者产生了疲劳、头痛、肌痛等不良反应。

尽管在后期的临床试验当中,可以通过调整疫苗接种剂量来控制不良反应,但就像咱们最上面谈到的,疫苗的接种是以亿为单位的,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可能也会以「百万」为单位。

我们可以估算一下,14 亿中国人想通过疫苗实现对新冠的群体免疫,至少需要超过 80% 的人去接种,只要有 1% 的人出现发热这样轻微的不良反应,那都是超过千万的人数。

更何况,疫苗接种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副作用,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可导致急性瘫痪。很多人觉得美国反疫苗运动强大,只是单纯因为民众反智,实际上美国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

在 1976 年 10~12 月期间,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美国超过四千万人接种了猪流感疫苗,结果广泛接种后,美国出现了数百例格林巴利综合征。


这一事件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影响了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福特总统连任失败,而一些美国人对于疫苗的恐惧至今挥之不去。(详情可回顾丁香园往期文章:全球累计确诊破 1000 万,如果现在有新冠疫苗上市,你会去打吗?)


我们决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因此,我们有没有能力控制好疫苗接种后出现的副作用,以及这些副作用可能引起的恐慌,才是最大的挑战。


疫苗的研发主要是个医学问题,但疫苗上市后面临的困境却远不止医学一个领域。疫苗上市后,仍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最后,我引用施一公院士在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一句话——

「新冠疫情绝不是人类面临的唯一危机或最后难题,它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又一次新的挑战。」



*********************

原文已授权丁香园公众号发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两针不到1000元,你会去打吗?对现阶段疫情防控有哪些意义?最近关于国产新冠疫苗上市的消息,无疑给焦灼的疫情防控形势带来了一丝曙光。特别是那句“预计12月底上市,两针不到1000元”,更是让不少人眼前一亮。那么,面对这样的消息,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会不会去打?它又对我.............
  • 回答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价格方面,两针不到1000元。这个消息无疑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那么,这款疫苗的上市,对于控制疫情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疫苗的作用机制。灭活疫苗,顾名思义,是通过杀死(灭活)病毒,然后.............
  • 回答
    国产新冠灭活疫苗实物首次亮相,应用前景与积极影响深度解析9月5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实物首次公开亮相,这标志着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这项成果不仅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更是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希望。那么,这款国产灭活疫苗的应用前景.............
  • 回答
    “外国为什么没有灭活新冠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疫苗研发中一些复杂的技术、商业和监管考量。简单来说,不是“没有”,而是目前我们看到进入三期且广为人知的,确实以外资研发的mRNA、腺病毒载体等技术为主。至于灭活疫苗,它们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与前两者有所不同,这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 回答
    针对印度首款国产新冠疫苗 Covaxin 在其有效性数据尚未完全公布的情况下就获得紧急使用授权(EAU),以及印度卫生部联合秘书阿努拉格·施里瓦斯塔瓦(Anurag Srivastava)公开表示其“110%安全”的说法,公众和科学界普遍存在着高度的关注和质疑。审批过程的疑虑:透明度与科学严谨性的缺.............
  • 回答
    国产鼻喷新冠疫苗,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据报道,这款疫苗接种后24小时就能启动免疫应答,这效率简直是“闪电战”级别,与我们以往熟悉的注射式疫苗的反应速度确实有很大不同。那么,它到底适用于哪些场合?我们又需要关注哪些细节呢?咱们不妨来好好聊聊。国产鼻喷新冠疫苗的“闪电”优势:适用于哪些场合?首先,.............
  • 回答
    “西方国家新冠病毒患者数已远超中国,为什么不用瑞德西韦治疗他们?”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对“西方国家”和“中国”患者数量的认识,其次是对瑞德西韦的认识,以及最后是药物选择背后的复杂考量。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关于患者数量的认知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疫情早期和某些阶段,中国确实是.............
  • 回答
    要判断中美两国在新冠疫苗研发上谁“领先一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考虑到“领先”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很难一概而论。两国在各自的科研体系、投入力度、技术路线以及审批流程上都有所不同,这些都影响了疫苗研发的进程和结果。首先,从研发速度来看,中美两国都展现了惊人的效率。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科学家.............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国国药集团(Sinopharm)的新冠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Emergency Use Listing, EUL)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对中国国产疫苗的国际认可、全球疫苗公平分配以及新冠疫情的防控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一、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EUL)的含义首先,理.............
  • 回答
    关于国外新冠疫情为何目前依然难以完全遏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病毒本身的演变与变异: 持续的变异性: 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个RNA病毒,这类病毒本身就容易发生变异。随着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广.............
  • 回答
    国药新冠疫苗在阿联酋获批上市,并且公布了86%的有效率和针对中重度感染100%的预防性,这无疑是全球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重要进展,也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事儿。首先,这件事的意义重大在哪儿?1. 全球抗疫的又一重要力量: 新冠疫情持续了这么久,全球对安全有效的疫苗.............
  • 回答
    关于“国内新冠死亡率是否比国外高”的质疑,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包括数据统计方式、疫情发展阶段、医疗资源、人口结构、病毒变异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1. 数据统计方式的差异 中国与国际的统计标准不同: 中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冠死亡病例需由医疗机构上报国家卫.............
  • 回答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导致国内新冠疫情的二次爆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疫情初期,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而无症状感染者就像是潜藏在暗处的“幽灵”,他们的存在让防控工作变得异常棘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以及他.............
  • 回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报告指出,2019年12月新冠病毒(SARSCoV2)已在美国传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磅且令人深思的发现,它释放出多重信号,对我们理解疫情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防控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NIH报告释放出的信号:1. 疫情的全球化和隐匿性比预期更早: 最直接的信号是.............
  • 回答
    想要理解为什么拜登政府不像罗斯福当年那样,利用国会两院多数优势来推行“新政”式的全面抗疫,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涉及到历史背景、疫情本身的性质、政治现实以及政策的有效性。首先,历史背景和疫情的根本不同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基石。罗斯福的新政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施的,那是一场经济危机,其核心.............
  • 回答
    德国在新冠疫情初期,确实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低死亡率和相对较高的治愈率,这在欧洲国家普遍面临重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强大的医疗体系和充足的医疗资源是德国能够应对疫情的关键基石。德国的医疗体系以其高覆盖率、高技术水平和充足的床位著称。.............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在境外发生变异,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组就像一本生命的书,而变异就是这本书中的文字不断被修改、增添或删除的过程。这种变化是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就像人类会得感冒一样自然。变异是如何发生的?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它的遗传物质(RNA).............
  • 回答
    全球新冠变异毒株频现,印度“73个新变种”敲响警钟近期,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的变异活动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多个国家相继报告了新变异毒株的出现。其中,印度发现73个新变种的消息尤为引人关注,这一数字的背后,隐藏着病毒变异速度加快的严峻现实,也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病毒变异并非新鲜事,但数量激增意味.............
  • 回答
    美国及其国民在新冠疫情面前表现出的“淡定”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文化、政治层面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结构和个体认知上的考量。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文化和历史的基因:个人主义、自由和“美国例外论” 强烈的个人主义传统: 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文化,强调.............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好几种可能的情况和应对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民生的复杂局面。如果世界其他国家真的选择“与病毒共存”,并把它视作季节性流感来管理,咱们国家肯定不能跟着“躺平”,毕竟咱们的国情和大家对安全的期望值都不一样。首先,我们可以预见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