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CSS :not 选择器不支持复杂选择?

回答
CSS 的 `:not()` 选择器,尽管功能强大,但确实在支持“复杂选择”方面存在限制,这并非是故意为之的排斥,而是源于其设计初衷、浏览器渲染机制以及CSS语言本身的演进逻辑。理解这些限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

首先,我们得明白 `:not()` 的核心作用是“排除”。它让你能够选中页面上“不是”某个特定条件的元素。这个“特定条件”本身,是 `:not()` 选择器能力边界的直接体现。

早期的CSS设计,对于选择器的复杂性有一个逐步探索和收敛的过程。`:not()` 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一个常见的痛点:当你想应用某种样式到大多数元素,但需要排除少数几种时,无需写大量重复的规则,只需一个 `:not()` 即可。例如,你想让所有段落(`

`)都有下边框,但想排除那些是标题(`

`到`

`)的段落。没有 `:not()`,你可能需要针对每个标题级别写一个排除规则,或者干脆直接为标题设置样式,然后再为所有段落设置样式,这样标题的样式可能会被覆盖,需要额外的规则来重置。`:not(h1), :not(h2), ..., p` 远不如 `p:not(h1, h2, ...)` 简洁。

然而,当我们将 `:not()` 的参数从一个简单的标签名(如 `p`)或一个简单的类名(如 `.myclass`)扩展到更复杂的组合时,问题就出现了。想象一下,你尝试使用 `:not(div.container > p:firstchild)`。这里的复杂性体现在:

1. 后代选择器 (`>`): `:not()` 需要解析这个组合关系。它需要判断一个元素是否是某个 `div.container` 的直接子元素,并且那个子元素本身又是一个 `

` 并且是其父元素的第一个孩子。
2. 类型选择器 (`p`): 结合了标签名。
3. 类选择器 (`.container`): 结合了类名。
4. 伪类 (`:firstchild`): 这是一个状态选择器,其判断依赖于元素在其父元素内的位置和同胞元素的类型。

让 `:not()` 能够正确地处理这种层层嵌套、条件关联的复杂选择,对浏览器解析器来说,意味着它需要能够“负向”理解所有这些规则的逻辑。换句话说,浏览器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不是什么”,而且这个“不是什么”可能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的“是”的条件。

从浏览器的渲染引擎的角度来看,性能是至关重要的。浏览器在解析CSS时,需要将选择器转化为能够高效查找DOM元素的数据结构。当选择器变得非常复杂,特别是包含否定性的复杂组合时,这种转换和查找的成本会急剧上升。

查找效率: 如果 `:not()` 内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浏览器可能无法像处理简单选择器那样,直接从DOM树的特定层级开始高效查找。它可能需要先遍历一大批潜在的元素,然后逐一检查它们是否符合 `:not()` 内部的否定条件。如果 `:not()` 内部的条件本身就很耗费计算资源(例如,复杂的链式伪类),那么在否定它的过程中,计算量更是成倍增加。
可预测性: 浏览器引擎的设计,倾向于将复杂性“压平”或“优化”到可以理解和预测的模式。允许 `:not()` 接受任意复杂的选择器,会极大地增加解析和执行的不确定性,使得优化变得异常困难。

另一方面,CSS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对于 `:not()` 的限制,也存在一些历史原因和设计哲学。早期的CSS标准在设计时,更侧重于清晰、可预测的声明式样式。过于激进的复杂性,可能会让CSS变得难以学习和维护,也容易引入意想不到的渲染结果。

CSS Working Group 在不断权衡新特性的能力边界和对现有生态的影响。允许 `:not()` 支持任意复杂选择,可能会导致:

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不同的浏览器引擎在解析和实现复杂否定选择器上的差异会非常大,导致跨浏览器兼容性成为噩梦。
性能瓶颈: 如前所述,对性能的影响难以估量。
可读性与维护性: 开发者在阅读和调试一个包含深层嵌套 `:not()` 的样式表时,可能会感到非常吃力。

因此,CSS规范(如CSS Selectors Level 4)对 `:not()` 的参数做出了限制,通常只允许它接受一个“简单选择器”。简单选择器是指不包含伪元素(如 `::before`)或组合符(如 `>`、`+`、`~`)的单一选择器,如标签名 (`p`)、类名 (`.myclass`)、ID (`myid`)、属性选择器 (`[type="text"]`),以及某些基本的伪类(如 `:firstchild`, `:nthchild()`),但即便这些基本的伪类,也不能随意嵌套在 `:not()` 内部,其接受的伪类也有一定范围。

尽管如此,CSS Working Group 也在不断审视和改进标准。一些更新的标准(如 Selectors Level 4)允许 `:not()` 接受更广泛的简单选择器,比如属性选择器和某些伪类,但这仍然不是任意的“复杂选择”。

简而言之,`:not()` 不支持复杂选择,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基于对浏览器性能、解析效率、语言设计哲学以及未来兼容性发展的综合考量。它被设计成一个相对聚焦的工具,用于简单的排除场景,而不是一个可以无限嵌套、组合的万能选择器构建器。如果需要更复杂的排除逻辑,开发者通常会选择通过JavaScript来辅助实现,或者调整HTML结构和CSS类名来规避这种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最近的selector 4的草案是支持的。不仅是你给的例子(compound selector)支持,实际支持selector list(即所有选择器)。


【以下是我的主观看法,不保证准确,谨供参考。如需验证,请自行查阅w3c mailing list记录,或写邮件咨询spec的编辑,比如

fantasai

Tab Atkins Jr.

。】

过去(selector 3规范)确实仅支持单个simple selector。

我们需要理解,技术上可以做到不代表就应该直接上。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需求,即实际的use cases。单个simple selector其实已经满足了大量需求了。对于简单的compound selector的需求,比如`a:not(.b.c)`,可以写作`a:not(.b):not(.c), a.b:not(.c), a.c:not(.b)`。题主写的`img:not(.abc[alt][href])`(这里href估计是题主的笔误,因为img上只有src属性)也可以转写。当然,这比较麻烦,且如果多的话,很容易出现组合爆炸。不过当初连简单的:not都没有,人民群众并不习惯逆向思维,更复杂的需求还没有被发掘,也就是并没有很多use cases。

其次,我们是希望新特性出来非常慢但是一步到位,还是先出一部分特性用起来呢?总的来说,后者更好。因为更快出可用的新特性,大家可以更快试验,也就可以更快的给出反馈,厂商可以更快的发现和修复bug,标准工作组可以更快地确认真实的use cases,确认spec的设计是可行和合理的。此外,小步走可以在工程上控制复杂度,避免出现步子迈得太大扯到蛋。(比如CSS2就是一个反例。当初标准过于复杂,就不可能有足够完善和完全的实现,各浏览器实现存在各种bug不说,更有许多是spec本身存在bug、未定义或含糊不清的地方。)当然,“小步走”的前提是你本身是有设计有规划的。现在一些公司所谓的“小步走”实际是“快糙猛”,请大家注意甄别,千万别混为一谈。【PS. “小步走”也绝不等于“摸着石头过河”——所谓“摸石头过河”是一种非常恶心的做法,因为其实质是忽悠大家连救生圈都不带就下河,你若渡河成功算领导高瞻远瞩指挥有方,你若不幸淹死就成了领导嘴里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然后被遗弃。】

具体到`:not`,仅支持单个simple selector意味着可将:not简单视为一种新的simple selector,从工程师的角度看,可以完全不改动selector引擎的原有设计和实现,实现起来很容易。而支持复杂的:not或者:matches则意味着必须支持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嵌套结构,虽然看起来也不是很难,但数据结构、匹配流程、优化算法很可能全都要改,实际工作量大许多。

此外,selector是有性能要求的。这是为什么在css3 selector之前没有任何需要回溯计算的选择器。:not也存在性能上的问题。不难看出,其内部如果是compound selectors,性能和不带:not的相同compound selectors并不会有什么差别。但是如果里面有combinator,这个复杂度就不好判断了。所以之前草案一直规定css匹配时,:not、:matches等只能包含compound selectors,只有调用js的selectors api时才支持完整selectors。不过最近的草案去除了大部分限制,只保留了对:has的限制。这应该是浏览器厂商的工程师已经完成了对性能影响的评估——这个事情不是光靠嘴巴说说的,一定是需要真的实现出来然后测试验证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新的特性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CSS 的 `:not()` 选择器,尽管功能强大,但确实在支持“复杂选择”方面存在限制,这并非是故意为之的排斥,而是源于其设计初衷、浏览器渲染机制以及CSS语言本身的演进逻辑。理解这些限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首先,我们得明白 `:not()` 的核心作用是“排除”。它让你能够选中页面上“.............
  • 回答
    CSS 确实是许多初学者在 Web 开发旅程中遇到的一个不小的坎坷。说它“难学”,其实不是因为它的基本语法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它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概念的深度,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种种“坑”,会让很多人感到头疼。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为什么 CSS 会让人觉得这么“磨人”: 1. 概念的“软”与“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没有看到一款像Babel那样,能够将“现代CSS”轻易地“编译”成“老版本浏览器CSS”的通用工具,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技术难度、市场需求以及CSS本身的演进模式都有着直接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CSS”和“老版本浏览器CSS”的定义。当人们谈论.............
  • 回答
    在 Web 开发的语言中,HTML 扮演着构建页面骨架的角色,而 JavaScript 和 CSS 则是赋予这个骨架生命和美学的魔法。当我们想在 HTML 中引入外部的 JavaScript 或 CSS 文件时,我们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src` 和 `href`。它们一个用于 JavaScr.............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关于CSS Grid布局的强大和它在前端框架开发中似乎尚未被充分利用的现状。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基于Grid布局的前端框架”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难以精确定义。CSS Grid布局,本质上是一种用于二维页面布局的CSS技术。它提供了.............
  • 回答
    HTML、CSS、JavaScript 这三大前端基石,为何不像后端语言那样,在语法层面直接内嵌版本号的标识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这背后涉及到前端技术发展方式、兼容性策略以及社区协作模式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1. 标准化进程与演进方式的根本不同 后端语言.............
  • 回答
    我理解你说的“讨厌写 CSS”的心态,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前端工程师群体里。要说起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道说不清道不明的“小九九”。首先,咱们得承认,CSS 的世界确实有点像个“魔法森林”,有时候你施展了一个看似微小的魔法,结果整个页面就跟中了蛊似的,东倒西歪,完全失控。这种不可预测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用纯 CSS 让页脚(footer)在内容少的时候“粘”在屏幕底部,内容多的时候能随着内容一起向下滚动。这在现代网页设计里是相当常见且重要的一个需求。咱们争取把话说得透彻明白,让你一眼就能学会。 为啥会有这个需求?想想看,一个网站通常有两个场景:1. 内容很少的时候: 比如一个.............
  • 回答
    当然,除了 table 这种“老派”的布局方式,CSS 栅格布局还有很多现代且强大的实现途径。事实上,CSS Grid Layout 本身就是专门为解决这类二维布局问题而生的,它提供了一种比 table 更灵活、更语义化、也更易于维护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抛开 table 不谈,深入聊聊 CSS Gri.............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构建网站时会遇到的一些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功能丰富、交互生动的网页。 网页的骨架:HTML 与它的进化之路想象一下盖房子,你需要一个框架来支撑整个结构,确保它稳固。在网页世界里,这个框架就是 HTML (HyperText Markup .............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