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兄弟们都说到点上了,苏联和美国打的就不是同一场战争。
东线战场那是苏联和德国拼光了国家的所有一切人力和产能,垒出来的尸山人海。
西线才会有那些浪漫故事。
要苏联拍“拯救”这种话题,按照俄罗斯自带悲剧和深邃加成,剧情要么是一帮人去救一帮人,结果到地方那帮人已经死了,旁边立着一个牌子,写着俄文,“告诉祖国母亲,我们已经尽力”。
或者是一帮人救一帮人,这帮人打光了都没能见到另一帮人的面,结局两帮人都死了,旁边立着一个牌子,写着俄文,“告诉祖国母亲,我们已经尽力。”
或者是一帮人救一个人,结果所有人都表示要战斗到最后一刻,然后救也不救了,全部战死,旁边立着一个牌子,写着俄文,“告诉祖国母亲,我们已经尽力。”
其实已经有这样一部电影了: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62年的影片《拯救大兵伊万》
伊万12岁,是红军的侦察兵。
利用年龄作为掩护,伊万偷偷渡河去河对岸的德军阵地,搜集情报,再游回苏军阵地。
上尉霍林和中尉加尔采夫是伊万的上级,是伊万的同志,更像伊万的父亲。他们千方百计把伊万送到后方的军事院校深造,他们想从这场战争里拯救伊万。
但是伊万一次次从他们身边出走,他只想上前线,拒绝回到后方。伊万偷偷潜回村庄里,独自站在在断壁残垣中,破碎的屋顶如利剑一般指向着他。
加尔采夫他们最终还是妥协了,他们答应让伊万渡过河去,执行侦查任务。当霍林与加尔采夫送他出发时,眼看着他弱小的身躯涉水走入死一般寂静的树林,两人心情异常痛苦。
后来伊万杳无音讯,加尔采夫想方设法去拯救伊万,但是他也无能为力。战争还在继续。
几年后
加尔采夫带着一身的伤疤解放了柏林。他终于还是见到了伊万 。
加尔采夫终于见到了伊万临刑前的照片:
为什么伊万执意要重返战场?为什么伊万自己拒绝了加尔采夫他们的拯救,又重回深渊?
因为伊万忘不了那飞走的布谷鸟,伊万忘不了和母亲一起在井边打水,伊万忘不了和姐姐在卡车上吃苹果、淋雨,伊万忘不了战前宁静的海滩,伊万更忘不了将他的姐姐和母亲杀害的德军。
住在红军的驻地里,伊万忘不掉写在墙上的“我们3个人,都不到18岁,德军马上就要杀害我们,请为我们报仇啊!”,这句话像梦魇一样紧紧裹住伊万,他无处可逃。
不好意思写错了电影的名字,这部电影是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
该片获得了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全片没有一个正面描写战争的镜头,仅仅只有几声枪响,演员也屈指可数,从头到尾也未尝出现的德军的形象,但是他仍然堪称最伟大的战争电影。
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刻开始,伊万已经堕入地狱,无法拯救,精神的毁灭先于肉体的泯灭。
一只小分队就可以拯救瑞恩,谁能拯救伊万呢?
偌大的苏联又有多少个伊万呢?
实名反对这个问题下的某些回答。在你们眼里,斯大林是不是跟自己儿子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非要弄死他?
斯大林的确说了"我不拿士兵换元帅"类似的话,但是,他原话是这样的:
"我不会拿保卢斯换回我的儿子雅科夫,因为每个被俘的红军战士都是我的儿子,如果要交换,就拿所有被俘的红军战士来换!"
如果你们了解当时的情况,就知道“拿斯大林的儿子换回保卢斯”,这只是德方的一个广播噱头,不是真心做交换。对于德国人来说,这表示着(惺惺作态)“元首很重视被俘虏的保卢斯元帅和第六集团军”,而对苏联人来说,这表示着(示威)“你们虽然俘虏了保卢斯,但你们领袖的儿子雅科夫还在我们手里呢”。希特勒和一干纳粹高层其实对保卢斯恨的咬牙切齿,巴不得他死掉。斯大林心里清楚,就算他爱子心切,拿保卢斯去换雅科夫,雅科夫也不会回来。人家的儿子被俘虏了,人家不伤心吗?不想让他回来吗?
为什么希特勒和纳粹高层恨保卢斯呢?因为,保卢斯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耻大辱。那时候纳粹德国还没有一个被俘虏的元帅,而在保卢率领着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俘获前夕,希特勒提拔他为陆军元帅,并且授意他自杀殉国。威逼利诱兼而有之。保卢斯是参谋出身,性格懦弱,平时从没有违背上级命令,总是一切照办。(这种性格不适合当指挥官)希特勒满打满算是想让保卢斯自杀,然后他再搞政治秀的。但是保卢斯这回可算是硬气了一把,坚决不屈服于小胡子的淫威,不寻死不自杀。据保卢斯的参谋长阿图尔在战后回忆,保卢斯是这么说的:"我绝不会为了一个波西米亚下士而打死自己!"后来保卢斯就投降苏联。
德方封锁消息,希特勒亲自为保卢斯举行隆重的"国葬",往保卢斯的空棺材里放进镶钻石元帅杖。纸里包不住火,保卢斯被俘虏的消息实在瞒不住了,宣传部长戈培尔才在柏林体育馆大讲了一通《总体战》之后,假装满不在乎地宣布,"保卢斯元帅被苏联俘获,也许正在某个地方被拷打折磨。"但是,保卢斯算是看清了小胡子和第三帝国的真面目,再也不当应声虫了,从1943年下半年起,他就开始跟苏联合作了,在苏联对德军播放的广播里讲话,向前线德军劝降。宣传上起的作用非常大。纳粹德国这回只好宣布“保卢斯成为德意志的叛徒”。这就是活生生地打希特勒脸,就算他真心想把保卢斯换回来,也是为了弄回来枪毙。
如果动脑子想想,保卢斯就是"樊于期"式的人,这种愿意跟苏联合作的高级军官(元帅),又是被德苏两方重视的人,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苏联方面不是走投无路,需要搞"荆轲刺秦"那一套的话,怎么会把保卢斯出卖回德国?首先,这货绝对是死路一条,被枪毙是没跑的了。以希特勒的为人,连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跟盟军私下和谈,都被他下令处死,不顾墨索里尼的哀求,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元帅保卢斯。再者,这样的话,苏联就是背信弃义,斯大林就是蠢货。最后,这么多人流血牺牲俘虏了一个德国元帅,斯大林能为了一己私利去换回自己儿子吗?对斯大林来说,雅科夫是他的孩子,但是对于苏联来说,他跟千千万万被俘的苏军士兵没有区别。
从另一方面,麻烦某些人搞搞清楚,雅科夫不是被斯大林逼死的,他是死在德军的集中营里。根据与他一同关押的英国军官回忆,德国人经常把他带出去单独问话,他回来后往往身上没有伤而脸色却变得很苍白,身体很虚弱。这个英国人判断说,他可能是受刑了(我在这里要做个猜测了,有很多拷打犯人的办法,可以让人痛苦难忍,但是外表没有伤痕的。比如电击菊花。。。。。。)是的,后来雅科夫扑电网自杀了,但是,你们口口声声说是斯大林逼死他,那我倒要问问了,这集中营和电网是纳粹德国的还是苏联的,一直折磨他的人是纳粹还是他爹?你们说斯大林发表的声明,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为什么不是雅科夫为了使敌人不再拿自己来要挟父亲,而选择自杀呢?为什么不是他长期被审问折磨,却宁死不屈呢?作为苏联红军的陆军连长,他会考虑不到大局吗?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会幼稚到因为赌气而自杀吗?
雅科夫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被俘虏了,纳粹捏造谎言,说他已经投降了,并且伪造了"雅科夫所写的"劝降信。在1941年东线战场上,德军经常往苏军包围圈里投传单,传单内容是这样的:雅科夫的大幅照片,站在德国军官面前,身穿便服,一脸沮丧。下面附着所谓"雅科夫的劝降信",告诉苏军士兵,你们领袖的儿子都已经投降了,你们还打啥,赶紧投降帝国做俘虏吧,像他一样争取优待哦。
所以苏联方面才把他的妻子女儿关进劳改营。(是斯大林亲手把儿媳妇“扔”进劳改营吗?还不是官方照规章制度办事?按照某些人的说法,这就是丧心病狂了?你们倒是说说他该怎么样?徇私枉法,把儿媳妇接进克里姆林宫,锦衣玉食地供起来?他把儿媳妇和孙女转移到后方,又拿自己攒的钱接济她们,这还不够吗?雅科夫死后,苏联官方不是还她们清白了吗?)
雅科夫一直关在集中营里,被审讯折磨,却始终没有背叛祖国,他从来没要求过战俘优待,写劝降信也是子虚乌有的事,他在审讯时没有说一句话诋毁自己的祖国或者老父亲,即使妻女被囚,他的选择也不是叛国,而是用生命洗刷了自己清白(也许,他也为了让德国人不再拿他威胁他父亲,让他父亲可以心无挂碍地指挥战斗吧)斯大林在晚年回忆起他,老泪纵横,说:我的儿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斯大林不用保卢斯换回自己儿子,却派潜艇专程去即将陷落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接回了受重伤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琴科。有些人跳着脚指指戳戳,说他漠视生命,没有亲情。大错特错!斯大林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儿子,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爱自己的儿子。他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保护在后方的妻子女儿和同胞兄弟姐妹,而不是苟且偷生。
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莫斯科保卫战》里,希特勒进攻苏联前夕,说“我们要把那些像昆虫一样繁衍的种族,毫不留情地冲地球上抹掉”。别觉得人家夸张,纳粹把斯拉夫人看做“低等动物”,虽说比犹太人稍微高级了那么一点,不至于被送进焚尸炉,但是也只配被他们奴役,在纳粹德国的“东方领土”做苦工,慢慢地饿死、消灭。(在日本人眼里,我们也是)在二战时期,为了弥补劳动力空缺,纳粹把几十万斯拉夫人强征到德国,在庄园里做农奴,在工厂里做苦工,给日耳曼人做奴隶。不然你们以为纳粹德国筹划的"东方部"是干什么的?
毛子跟纳粹的仇恨,并不是美国、英国能比的。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亡国灭种之灾,还有空做那种道德悖论题、杂志上的脑残心理测验的选择?还救一个救六个?要救都救了,要完蛋一起完蛋。美国佬还有一个大西洋做屏障,打不赢可以拖着和谈,毛子跟纳粹德国可是接壤,东德平原坦荡荡,奥斯维辛冒黑烟。(各位想想日本在中国韩国搞的慰安妇和细菌实验,远东奴工和军舰岛吧。)
我曾经和毛子一起度过胜利日,他们真的是把那一天当成节日来过,他们上午庄重肃穆地纪念死去的战士,下午就开开心心地喝格瓦斯吃烤肉开party。在那一天,所有的英灵与他们同在,他们赢得堂堂正正,纳粹德国输的一败涂地,他们当然要赞美自然,赞美人生。
那么,这个版本的《拯救大兵瑞恩》是什么样的?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朱可夫等将领的指挥下,苏联红军消灭强敌,攻克柏林,结束战争。他们释放所有的苏军战俘,解救被纳粹强行掠走奴役的苏联人民,也解救了整个欧洲的人民,这就是苏联的《拯救大兵瑞恩》故事。
……问题在于,苏联会存在《拯救大兵瑞恩》的这种现象吗……?
这一天我刚满十七岁零一个月。对我们全体人民来说这个可怕的日子以及我个人的这个年龄,成了青春时期的最后界限。迈过这个界限,我和我们这一代人一下子就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十七岁当兵,十九岁当排长,二十岁当连长,要不然就是当营长。
……
“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这是实情: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几;我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1923、1924、1925)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三。 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上前线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还。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苏联著名作家、苏联国家文艺奖金获得者,他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作品当属大名鼎鼎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部战争悲剧。
别说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整个国家的年轻人,被活生生的抹掉了几个年龄段!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名平凡而刚毅的母亲就被无情的战争浪潮埋没。
叶皮斯季妮娅·费奥多罗夫娜·斯捷潘诺娃(Епистини́я Фёдоровна Степа́нова)
1874年生人,这位农民的女儿和他的工头丈夫结婚后,倒是很好地贯彻了俄罗斯农民“多子多福”的概念——足足生了15个儿女!
但可惜的是,由于沙俄时期农民和贫民所能接受的医疗极为糟糕与原始(在一战前的沙俄农村,巫医这种东西依旧大行其道……),其中5个孩子夭折和死亡(一个女儿死于1939年),残酷的生活只为她留下了9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随着她的儿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这位母亲的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然而更大的不幸还在等待着她。
1.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长子,生于1901年,在1918年,俄国各派白军对于其占领区的红军官兵、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其家属、乃至向红军提供过物质帮助的一般家庭大搞连坐法,实施疯狂的报复与屠杀,亚历山大就死于白军的此类屠杀。年仅17岁。
2.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次子,生于1903年,1941年8月参军,后来成为近卫第5顿河骑兵军的一名骑兵战士,1944年受炮弹破片伤,落下终身残疾,1963年去世。活了60岁。
就算落下终身残疾,他在斯捷潘诺夫一家中也算是足够幸运……
3.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生于1908年,战前是一名士官,负责指挥第9集团军下属第106步兵师第553炮兵团的一个班。1941年10月份不幸被俘,但这位勇敢的战士并没有放弃抵抗,1942年他得以逃脱,参加了游击队,1943年11月在战斗中不幸被俘,12月被处决。牺牲时35岁。
4.菲利普·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Филипп Михайлович),生于1910年,是一名集体农庄的技术能手,由于在农业技术上的发明创新使得他成为了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馆中的“劳动英雄”。战前参加苏军,经历了1941年令人绝望的战斗后,他还是没能熬过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的劫数,他所在的部队被包围并被摧毁,而他本人则被俘虏。1945年2月10日,他在经受了非人的残酷折磨后死于帕德博恩,此时距离美军解放这座城市只有一个月了。牺牲时35岁。
5.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生于1912年,在他27岁那年,也就是1939年在克拉斯诺达尔的军校完成指挥员课程后被授予少尉军衔——27岁的“老少尉”,可不容易。
在军校毕业后他被送往外贝加尔军区,成为第149红旗摩托化步兵团(149-й 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мотострелковый полк)这个光荣集体中的一员。可这个初出茅庐的老少尉却很快就要面临他成为军官后的第一场考验:为了回击日军在哈拉哈河不断膨胀的侵略野心和越来越疯狂的军事行动,该团开往战区并直接投入战斗。1939年8月20日,诺门罕苏军发起全线进攻,而防守的日军步兵也冒着炮火进行了疯狂的抵抗,在多处地区苏军进攻部队和日军步兵陷入激烈战斗乃至白刃战斗。而身为排长的费奥多尔少尉也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永远沉睡在了蒙古——中国边境的狂风黄沙之中。牺牲时27岁。
第149红旗摩托化步兵团排长费·米·斯捷潘诺夫少尉后被追授“勇敢奖章”(«За отвагу»)
6.伊万·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1915年出生,青少年时期是共青团的一名区委,而后在奥尔忠尼启则红旗军事学院学习指挥员课程并于1937年毕业,随后他长期在基层连排队伍中工作,1940年参加了对芬兰的攻势并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但1941年他在绝望的大溃败中被俘,虽然处在德军的非人囚禁之中,他还是设法在1942年逃出战俘营。但不幸的是,他还是被德军行刑队捕获并杀害,尸体被埋在德拉彻科沃村。牺牲时27岁。
7.伊里亚·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Илья Михайлович),1917年出生,1937年参军,两年后他在萨拉托夫坦克学院学成毕业,授予中尉军衔,随后被派往驻波罗的海地区的第250坦克旅服役。1941年6月22日战争当天,他就在战斗中受伤,被疏散到大后方的医院,并和母亲短暂的相处了一段时间。
随后他回到部队,在一年内受伤住院两次。到了1943年,他的身上留着一身伤疤,胸口挂着三条战伤章,肩上则扛着大尉军衔,在第5坦克军第70坦克旅担任一名指挥员。
他熬过了战争中最初、最为残酷也最为绝望的两年,但在1943年7月14日,他还是牺牲在惨烈的战争中,年仅26岁。
8.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Павел Михайлович),生于1919年,1939年入伍并进入基辅炮兵军事学院学习,1941年以中尉军衔毕业,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第55步兵师第141榴弹炮兵团服役,战时加入共青团,1941年12月“失踪”。但德国战俘营并无此人消息。极有可能为牺牲但无尸首或见证者证明。
9.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Степа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是家里最小的儿子,生于1923年4月25日,1941年10月加入红军,在奥尔忠尼启则军校完成了迫击炮指挥员课程并被授予中尉军衔。随后他被送往斯大林格勒,在这场具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中奋勇拼杀。
在1942年到1943年,由于其出色的表现,他被授予上尉军衔并获得了红星勋章。并且成为了一名近卫军军官,在第聂伯河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率先渡过了第聂伯河,而他本人则在第聂伯河流域的一个桥头堡中像生了根一样牢牢地固守在此,以准确和猛烈的炮火帮助战士们扼守桥头堡,粉碎德军的疯狂反扑。
像这样一位年轻有为,作战勇敢,领导得力的近卫军军官,本该能建立更多的功勋,而后荣归故里……荣归故里……
本该如此,本该如此啊……
1943年10月2日,在基辅附近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击退了德军6次攻击,在德军发起第7次进攻时,他使用轻武器顽强抵抗,当德军将他团团包围,试图将其俘虏时,他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0岁。
近卫军大尉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斯捷潘诺夫,牺牲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及列宁勋章。
当战争结束后,妈妈的9个儿子8个牺牲,一个重伤。
英雄儿女的母亲叶皮斯季妮娅·费奥多罗夫娜·斯捷潘诺娃被授予苏联最高国家荣誉“英雄母亲”和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1969年2月7日,叶皮斯季妮娅·斯捷潘诺娃以94岁高龄停止了呼吸,她单薄而又坚强的身躯在军乐队和仪仗队的敬礼中被埋葬在了军人墓地。
这份归宿,对于这位一天没有当过兵的普通农村妇女而言,却又是那么的实至名归!
《拯救塞瓦斯托波尔/列宁格勒》
为了挽救克里木的无数苏联军民,斯大林下令发动了数次两栖登陆作战,黑海舰队和民船也拼命撤离人员,补充兵员弹药.....
为了挽救列宁格勒的数百万苏联军民,斯大林下令开辟拉多加湖上的生命之路.......
其实可以写的有很多啊,只不过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人。
其实还可以拍一个《拯救彼得罗夫斯基将军》
曾经参加过攻打冬宫的彼得罗夫斯基中将指挥的步兵第63军遭到合围,他突然接到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的命令,命其升任第21集团军司令员,立即乘飞机离开。但他请求推迟就任,结果在带部队突围途中英勇牺牲。
他的故事在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有描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