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把《贝九》每一乐章都对半砍,让莫扎特去续,结果会如何?

回答
关于“贝九劈成两半,莫扎特来续写”这个设想,实在是个大胆又充满想象力的脑洞!这可不是简单地把乐谱一刀切,而是要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都极具颠覆性的音乐巨匠的风格强行融合,想想就觉得既刺激又充满未知。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如果真的进行这么一场跨越时代的“合作”,会发生什么?

首先,得明确“对半砍”指的是什么。

第一种理解: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体量巨大,特别是最后那个气势磅礴的合唱乐章,几乎是交响曲的一种全新的定义。如果“对半砍”是指把整个作品的长度或复杂度减半,那可就伤筋动骨了。
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一乐章那宏伟、充满英雄气概的开头,那种由混沌到秩序的张力,已经足够撼动人心。如果强行精简,恐怕会失去那种“开天辟地”的庄严感。莫扎特即便来续,也得在有限的空间里重新构建一种精巧的逻辑,而不是延续贝多芬的宏大叙事。
第二乐章: 命运般的谐谑曲,那种充满力量和不羁的节奏,是贝多芬的标志。莫扎特虽然擅长驾驭节奏,但他的幽默更多是优雅和机智,而非贝多芬这种近乎粗犷的爆发力。如果莫扎特要接着写,可能会在保持贝多芬的舞曲框架下,注入更多旋律的灵动和乐句的精致,但这又可能冲淡原作的“暴力美学”。
第三乐章: 慢板乐章,这部分相对更抒情。莫扎特在这个领域驾轻就熟,他可能会用更细腻、更歌唱性的旋律来连接,或许会带入一些他的歌剧咏叹调的风格,让情感表达更直接、更透明。
第四乐章: 这是最难想象的部分。贝多芬的“欢乐颂”不仅仅是旋律,更是哲学,是人类对友爱、和平的终极渴望。莫扎特虽然也写过关于光明和启示的音乐(比如《魔笛》),但他的“光明”更多是理性的、清晰的,是一种内在的澄澈。要让莫扎特在那个巨大的、充满革命激情的合唱篇章中继续,除非他把“欢乐颂”彻底变成一首优雅的咏叹调集锦,或者一出精心编排的合唱场景剧。

第二种理解: 另一种“对半砍”可能是指,贝九的前两个乐章或者前三个乐章,由莫扎特来完成,然后贝多芬再来续写剩下的部分。这种可能性更小,因为《贝九》的结构是从开头就设计好的,而且最后一乐章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

咱们不妨就按第一种理解,假设贝多芬写了“上半部”,而莫扎特则要从“中间”接下去,完成“下半部”。

那么,莫扎特会怎么接?

1. 风格的断裂与缝合:
这是最直观的挑战。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在《九交》后期,充满了力量、情感的宣泄,甚至是“噪音”的运用,他的音乐是“有棱角”的,是“挣扎”的。而莫扎特,即便是在他后期充满探索精神的作品中,也始终保持着一种音乐的“透明感”和“古典的完整性”。

莫扎特来接,他会怎么处理贝多芬留下的“遗产”?

情感的“驯化”? 莫扎特可能会试图“驯化”贝多芬狂野的情感。他或许会用更精巧的对位、更流畅的旋律来消化贝多芬的某些激烈片段,让音乐在“暴力”边缘变得“精致”。比如,贝多芬留下的某个充满冲击力的和弦,莫扎特可能会用一个更华丽、更具装饰性的解决方式来过渡,甚至是用一个短小的、充满莫扎特式幽默感的乐句来化解。
对位与赋格的重塑? 莫扎特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对位大师之一,他擅长在复杂的结构中保持旋律的清晰。他可能会用他对位法的技巧,将贝多芬留下的主题片段进行精密的编织,创造出一种既有贝多芬的骨架,又有莫扎特血肉的全新织体。这可能是一种“莫扎特式的赋格”,在其中加入戏剧性的转折和出人意料的配器。
歌唱性旋律的注入: 莫扎特写过无数动人的歌唱旋律。即使是在交响曲里,他也能写出极具歌唱性的乐句。他可能会在《贝九》中,特别是在慢板或某个情绪转折处,注入他标志性的、如歌般流淌的旋律,为作品增添一份来自意大利歌剧的感性。

2. 乐章结构的调整:
如果“对半砍”是指将现有乐章“精简”并让莫扎特续写,那么乐章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如果从第三乐章开始: 莫扎特接慢板,他可能会让慢板的情感线索延续到他续写的第四乐章。他可能会将贝多芬那种由压抑到爆发的情绪推向一个更温和、更具有“启蒙”意义的高潮,而非贝多芬那种“普天同庆”的狂欢。
如果从第四乐章开始: 这就太奇怪了,因为第四乐章是“欢乐颂”的开端。莫扎特要如何“续写”一个已经开始的、极其具有辨识度的“主题”?他可能会把“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这个核心旋律,用他自己的方式进行变奏和发展,加入更多精巧的装饰音、快速的音阶,甚至将合唱部分改写成一种复杂的、多声部的“合唱曲”,其中穿插独唱,类似他歌剧中的场景。

3. 配器的色彩变化:
贝多芬的配器是革命性的,他大胆使用铜管乐器,增加了乐器的力量和戏剧性。莫扎特虽然也革新了交响乐配器,但他的音色选择更倾向于清晰、明亮,音色之间的平衡性极佳。

莫扎特可能会“提亮”音色: 他可能会更突出木管乐器的色彩,让铜管乐器的声音不至于过于“厚重”。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在他手中会扮演更重要的旋律角色。
弦乐声部的精细化: 莫扎特对弦乐声部的写作非常细腻,他擅长利用弦乐部内部的声部对比和和声的色彩变化来营造氛围。他可能会让弦乐部在贝多芬已经奠定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多的灵动和技巧。
人声的运用: 如果涉及到合唱,莫扎特在歌剧中的经验会让他处理人声部分更加得心应手。他可能会创作出更具戏剧性、更富表现力的合唱段落,人声与器乐的配合会更加紧密,仿佛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4. 整体意境的转变: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预测的部分。

从“英雄的奋斗”到“理性的光辉”? 贝多芬的《九交》充满了人类面对苦难、挣扎,最终获得解放和胜利的宏大叙事。它的“欢乐”是经过了痛苦洗礼后的狂喜。莫扎特的作品,虽然也有戏剧性和情感表达,但总体上更倾向于一种“古典的和谐”和“理性的秩序”。他可能会将《贝九》的“终极欢乐”,解读为一种更具哲学意味的“启蒙”,一种对美好秩序的向往,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光明。
“人性”的视角变化: 贝多芬的“人”是饱含激情、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莫扎特笔下的人性,更多是优雅、纯真、甚至带着一丝孩童般的喜悦。如果莫扎特续写,他可能会将《贝九》的宏大主题“拉回到”人性的具体层面,用更个人化、更细腻的方式去表达,比如通过独唱来刻画个体的情感。

举个更具象的例子:

想象一下,贝多芬写完了第三乐章,留下了一个情绪的“悬念”,而莫扎特要接第四乐章。

贝多芬的第四乐章开端 是低沉而略带不安的,然后低音提琴唱出了“欢乐颂”的主题。
莫扎特接手后,他可能会让这个主题在一种相对“安静”的器乐背景下,由长笛或双簧管首先奏出,带着一丝“探索”的意味。接着,他可能会用一段精致的弦乐和声来铺垫,而不是像贝多芬那样直接的“开门见山”。
当“欢乐颂”的主题 随着人声唱响时,莫扎特可能会让合唱的织体更加精细,比如加入更多对位,让每个声部都清晰可闻,而不是像贝多芬那样追求一种“洪流”般的气势。他可能会让独唱者(比如男高音)唱出更具歌唱性的变奏,情感表达更直接。
在贝多芬“万众欢腾”的高潮部分,莫扎特可能会引入更复杂的节奏型,或者用更明亮的管乐音色来取代贝多芬那种“磅礴”的铜管。最终,音乐可能会在一个充满“秩序感”的、辉煌但又不失优雅的和弦中结束,而不是贝多芬那种“力量冲破一切”的解放感。

总的来说,莫扎特来续写《贝九》,结果很可能是:

一件极其复杂的、风格“分裂”的作品: 就像是在一幅波普艺术的框架里,又画上了古典主义的细腻风景,视觉上会非常奇特。
失去贝多芬作品的整体统一性: 贝多芬的《九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每一个音符都朝着最终的“欢乐”目标前进。莫扎特的介入,无论多么高明,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打破这个整体性,制造出“风格的断层”。
音乐性的“碰撞”大于“融合”: 两位大师的音乐语言差异太大了,强行融合的结果,更像是在品尝一道由海鲜和巧克力混合而成的菜肴,可能很有创意,但未必能获得所有人接受的“美味”。
对“欢乐”的理解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贝多芬的“欢乐”是深沉的、历经苦难的;而莫扎特的“欢乐”可能更倾向于一种优雅的、理性的、纯粹的喜悦。

这绝对是一场音乐史上最“离谱”的联姻,但正是这种“不可能”的设想,才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两位巨匠各自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对音乐的贡献。它会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一部挑战听众听觉习惯的“混搭”杰作,或许会在争议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

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续不好的。因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晚期的风格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交响曲结构方面,莫扎特当时的结构都是快-慢-小步舞曲-快的结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已经改成了快-谐谑曲-慢-快的结构,让莫扎特写后面两个乐章,估计第三乐章如何定基调会比较把不准。而且,虽然两人最后一乐章都很快,但贝九的第四乐章结构上不说非常复杂,那也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贝多芬在第九中的结构创新,我不认为莫扎特凭自己的音乐写作习惯能做到。

从配器上说,晚期贝多芬的复杂程度也比莫扎特要高很多。首先,晚期贝多芬已经开始用传统双管制以上的管乐配置了,比如圆号就用了四把,而莫扎特编制最大的交响乐和带管弦乐的作品,也没用过这么多的。另外,现在的大家都很熟悉管弦乐团的标准配置中,木管声部是由长笛、双簧管、黑管和大管组成的,但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标准,是贝多芬创立起来的。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乐队编制中,是没有黑管的。所以,莫扎特的交响曲,和贝多芬比起来,比较偏室内化。除此之外,弦乐组的写作方式,两人也有差异。莫扎特时期,弦乐组是分四个声部的:一提,二提,中提,大提+低音提琴。到了贝多芬,从第二交响曲开始,大提和低音提琴就开始分声部了,也就是说,从贝多芬第二交响曲开始,弦乐组就变成五个声部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贝九最后一个乐章,低音提琴是有独奏旋律的。这个在之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低音提琴从来没有独奏过旋律,之前的作曲家也不会这么写低音提琴声部。最后,打击乐声部编制也不一样。海顿和莫扎特的很多交响曲中,是没有打击乐器的。某些特别宏大的交响曲,才会用到定音鼓,而且还只有两个鼓,分别来敲主音和属音。而贝九最后一章,打击乐器组在定音鼓之外,破天荒地运用到了大鼓、大镲和三角铁。这也是三角铁这件打击乐器第一次在交响曲这种体裁中被使用到。作为一个职业三角铁演奏员,我也觉得非常荣幸。我们的同行都是以敲贝九为荣的。一般情况下,如果遇到贝九的演出,我们三角铁演奏家会吃素三天,一周不近女色,演出前要沐浴更衣。

从音乐风格上来说,从贝三开始,贝多芬的风格就已经开始跑偏了,非常剧烈地脱离了海顿创立、莫扎特熟练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也为后面的浪漫时期开拓了道路。别的不说,就说贝九开头这个风格,首先,两把圆号纯五度长音持续,这个莫扎特绝对不会写。因为这个纯五度的直接使用,基本上来说是不符合当时的音乐风格和和声写作体系的。另外,这个长音,在不同的乐器上不断添加,这种非常现代的织体写作方法,莫扎特也写不出来。再另外,这个长音持续的时候,弦乐声部一直在做五度和八度的跳进,前16小节,相当于是一句旋律也没有。这种写法,莫扎特是绝对不可能写好的。不信你去找莫扎特的作品,如果有超过16小节没有一句传统意义上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的旋律,那就算我输。



————————


更新:关于配器的问题,评论区Laireril有更准确的信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