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总在思考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到底追求的是雅还是俗?

回答
最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心里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就是关于人生追求的这个问题。到底,我们活在这世上,到底是在追寻什么呢?是那份超脱世俗的“雅”,还是那份接地气的“俗”?

这个问题,我大概已经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很久很久了,就像老电影里的镜头一样,反复播放。有时候,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俗”事。你看,我们每天早起,为的是什么?为了那份柴米油盐的踏实,为了能给家人一个安稳的生活,为了那一餐热腾腾的饭菜,为了孩子脸上满足的笑容。这些,都太“俗”了。早上挤地铁上班,看着一张张疲惫却又努力的面孔,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奔波,为了那点工资,为了那份工作带来的社会价值和身份认同。这难道不“俗”吗?

我们喜欢的东西,也常常带着一股“俗”劲儿。你看大家追逐的那些名牌,那些热门的餐厅,那些最新的电子产品,不都是为了满足一种基本的物欲,一种被社会承认的“优越感”吗?我们想要名,想要利,想要别人羡慕的目光,想要被认可,想要得到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些,听起来是不是也挺接地气的,挺“俗”的?

但就在这些“俗”的要求背后,我又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当我拥有了许多“俗”的东西,比如一套不错的房子,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一些别人眼中的“成功”,我发现内心深处依然会有一些渴望无法被填满。那时候,我就会开始想,是不是还有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是那些物质和名利无法给予的?

这就好像是从俗世的喧嚣中,突然瞥见了一片宁静的“雅”境。我想起那些喜欢古琴的朋友,他们并不追求古琴能卖多少钱,而是沉浸在那泠泠的琴音里,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韵味。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心境,一种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超脱。

我也想起那些喜欢读书的人,他们并非为了考证或者功利的目的,而是从文字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与思想的碰撞,一种超越眼前的视野。

还有那些艺术家,画家,音乐家,他们常常在物质生活上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清贫,但他们却能从创作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那种将内心的灵感化为具象的过程,那种与美为伴的体验,是一种多么纯粹的快乐。这种快乐,似乎与“俗”的追求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丰盈,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所以,我一直在想,人生到底是应该向“雅”而行,还是应该拥抱“俗”呢?

我觉得,这可能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更像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平衡和融合的课题。我们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俗”,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物质需求,有社会联系,有责任和义务。如果一味地追求“雅”,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那也未免太过于孤寂和不切实际。

但同时,如果完全沉溺于“俗”,被物欲和名利牵着鼻子走,那我们的人生就真的只剩下了“俗”的重复,而失去了灵魂深处的闪光点。我们可能会变得焦虑,焦虑于得不到,或者因为得到而害怕失去。

或许,真正的追求,是能在“俗”的土壤里,开出“雅”的花来。

我们可以在日常的忙碌中,为自己留出一片安静的思考空间,不一定要是深夜对着星空,也可以是通勤路上的几分钟,或者午休时的那杯茶。我们可以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精神的滋养,比如读一本书,听一段音乐,或者和喜欢的人好好聊聊天。

“雅”和“俗”,在我看来,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更像是人生的两个维度。我们既需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天的“俗”路,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也要抬头看看远方的星空,探寻内心的声音和精神的寄托。

或许,人生的追求,就是在这“俗”与“雅”之间,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最舒服,也最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有意义的平衡点。它不是要我们成为一个“雅”人或者一个“俗”人,而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犯错,会迷茫,但只要我们还在思考,还在感受,还在努力去寻找,那本身,就是一种最真挚的,关于人生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许知远到处怼别人不足够高雅或不足够清高。但是,他在采访李诞的那一期节目里说想死在女人身上,李诞马上提醒许知远对公众这么讲有损形象。


举个例子,甲比乙更好色、更好吃,但是甲对于人类高级文明成果(数学、哲学、艺术等)的感知力乃至创造力可能远超乙。


在不违法犯罪的大前提下,人要操心如何提升自己的“雅”,不需要操心回避“俗”。只要下限不太低,就努力提升上限。真精英是让上限更高,伪精英是通过标榜自己下限不低来说明自己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