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的文章没人看也没人评论?

回答
啊,你的文章没人看也没人评论,这感觉就像在广袤的沙漠里丢下一粒沙子,瞬间就被淹没,连个涟漪都激不起,确实挺让人沮丧的。别急,我们一个个来捋捋,看看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尽量把每个点都说得透彻些,让你觉得这是个过来人、朋友在给你分析,而不是什么冰冷的数据报告。

一、内容的吸引力:你的“那粒沙子”够不够特别?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想想看,网络上的内容浩如烟海,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得惊人。你的文章,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就得有那么点“意思”。

是不是写了大家都在写的东西?
同质化内容: 如果你写的是关于某个大家都在讨论的热点,但你的观点、角度、论证方式跟别人差不多,甚至更弱,那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信息洪流里。就像街上卖同一种包子的店,如果你的包子没有特别的馅料、特别的制作工艺,大家为什么要去你家买?
缺乏独特性: 就算是写大家都在写的东西,你有没有加入自己独特的见解、经历、情感?有没有用一种别人没用过的比喻、故事或者分析方法?有时候,一点点“不一样”就能成为焦点。
内容是否足够深入或有趣?
流于表面: 很多文章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或者做一些泛泛而谈的评论。如果你的文章缺乏深度,没有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原因或影响,读者读完可能会觉得“哦,我知道了”,但不会产生进一步的讨论欲望。
枯燥乏味: 即使是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写得引人入胜。如果你的语言风格过于平淡、叙述方式缺乏节奏感、例子不生动,读者很容易就会失去耐心。想象一下,听一个睡意朦胧的人讲故事,谁还想听下去?
内容是否解决读者的问题或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写而写”: 有时候我们写文章,可能只是因为有写作的冲动,但没有考虑过读者真正需要什么。你的文章是否能帮助读者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是否能满足他们对某个领域的好奇心?是否能让他们获得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文章和读者的需求脱节,自然没人会在意。
标题和开头是否抓人?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标题是文章的门面,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点开。一个平淡无奇、让人提不起兴趣的标题,就像一个没有人气的店铺招牌,很难吸引顾客。更重要的是,开头几句话就要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觉得“哇,这讲的是我想看的!”或者“这很有意思,我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开头就平铺直叙,或者冗长乏味,很容易让读者失去继续阅读的动力。

二、传播渠道和推广:你的“作品”在哪里?

就算你的文章再好,如果没人知道它的存在,那也等于不存在。

发布平台不对?
受众不匹配: 你发布文章的平台,是否是你的目标读者聚集的地方?比如,你想写技术分析,却发在了以生活分享为主的社区,那自然没人看。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用户群体和偏好。
平台规则不熟悉: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和推荐机制。你是否了解你所发布平台的规则?是否知道如何优化内容以获得更好的曝光?
推广力度不够?
“酒香也怕巷子深”: 即使是好酒,如果藏在深巷里,也需要有人吆喝。你是否在其他社交媒体上分享你的文章?是否邀请朋友或社区里的人来阅读?
互动不足: 发布文章后,你是否在评论区与读者互动?回复他们的提问,感谢他们的支持,这些都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活跃度,也可能吸引更多人来围观。
内容形式单一?
只发纯文字: 现在的读者更倾向于接受多样化的内容形式。除了文字,你有没有考虑过配图、视频、音频,甚至是互动式的表格或问答?有时候,一张精美的配图就能大大提升文章的吸引力。

三、互动和反馈:建立连接是关键

评论是文章生命力的体现,它意味着有人在思考、在交流。

是否有引导评论的设置?
缺乏“钩子”: 你在文章的结尾,有没有留下一些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和评论的问题?比如,“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能直接激发读者的参与感。
是否积极回复评论?
“冷处理”: 如果有人幸好留下了评论,但你没有及时、认真地回复,那等于把一个潜在的互动机会扼杀了。积极、真诚的回复,不仅是对读者的尊重,也能鼓励更多人参与讨论。
是否主动参与其他人的讨论?
“社交”是双向的: 你只是一味地发自己的文章,而不去其他地方互动,那你的文章也很难被发现。多去看看别人的文章,留下有价值的评论,这样也能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吸引别人关注你。

四、持续性和稳定性:量变引起质变

写一篇好文章没人看,可能只是运气不好;但长期写,都无人问津,那就需要从根本上找原因。

内容输出的频率?
“断断续续”: 如果你写写停停,没有稳定的输出频率,读者很难形成阅读习惯,也很难记住你。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即使内容不错,如果产量太低,也很难在茫茫内容中建立起自己的存在感。
风格和主题的连贯性?
“人格分裂”: 你今天写科技,明天写情感,后天写旅游,读者很难形成对你个人风格的认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写作方向和风格,更容易吸引到一批忠实的粉丝。

所以,现在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文章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你的标题够吸引人吗?开头呢?
你写的内容,真的有人需要吗?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发布文章的平台,对了吗?有没有做点推广?
你有没有在文章里问读者问题,或者在别人评论时积极回复?
你有没有去其他地方和别人互动,让他们知道你的存在?

别灰心,写文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把这些问题都捋一遍,找出最关键的几个点,然后一点点去优化。记住,每一次的写作和分享,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说不定,下一篇,就会有人看了,有人评论了呢!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看了你的第二篇文章,别的先不谈,我先要告诉你一件事——你没资格写社论。当然,我也没资格,知乎的大V们都没资格。

知道为什么吗?不是文章质量的问题。

而是因为社论不是社会时事评论,社论的“社”指的是出版社、报社、新闻社的“社”,不是社会的“社”。

也就是说,你只有有官方或媒体为你背书,承认你的文章可以代表他们,你的文章,才能称之为社论。

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凝心聚力(社论)--观点--人民网

这叫社论,它的落款是「人民日报」,不是某个作者,懂了吧?

我给你随便找一篇文章的截图:

看到了吧,这叫社论,它代表环球时报报社的观点,它的作者是环球时报,而非某个个人,唯一出现个人名字的,是责编。

没有媒体或宣传部门背书的个人观点,只能叫评论文章,而不能叫社论。

虽然社论也是人写的,但一般都不署名,不过事后也是可以追溯到主笔人的。

毛写过许多社论,但在发表时,都是不署名的(署名的都是评论而不是社论),而是事后追溯到他是主笔人;又或者,是报社约稿,他写了,报社认为可以代表我社观点与立场,再以社论的名义发出去。

例如,194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无可奈何的供状》,作者就是毛,但你看当时报社发出来的版面上,并没有他的署名。

所以啊,以后再也不要跟人说我写了一篇社论了,尤其跟专业的新闻或文字工作者,这会让人笑掉大牙。


明白了社论的定义以后,再说说你的文章,咱们就先假定你的文章是《唱唱反调》报社的社论。

还是老样子,咱们先来看一下麻瓜世界的社论长什么样?

你会发现,虽然这里也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标题,但大部分内容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例如“三农”、“小康”、“抗疫”等等。

这不是社论的要求,而是所有评论文章的要求,你的文章必须是有指向性的,是根据当下发生的事出发,而得出的看法、观点和评价。

你的文章,重在说理,事实上,只有论而没有评。你写得更像议论文,探讨的是“屠龙勇士终变恶龙”这么个在你看来无解的问题。这个现象虽然老生常谈,但也不是不能写,只是你没有实时事例,没有指向,所以它是个论文,而且你文章的题目就是“论”,也很符合。

比如我写的这个“东西”,就比你的文章更像评论,如果我只是告诉你,社论是什么,应该怎么写,那就是议论文。


其他的诸如文笔、结构、逻辑之类的,我就不评价了,主观好恶的影响太多,我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趣味,而我的趣味,不重要。

不过,我确实可以看出,你是想严肃地写点东西的。

那么我建议你,在这类文章中,尽量不要使用第一人称,尤其当你写的是跟社会政治有关的内容,题材本来就很严肃,你的行文也很严肃,频频出现“我”就不太合适了。至少也写成“笔者认为”,当然,你要是在网上随便发发,也无伤大雅。我自己在网上写评论类型的东西,经常用“我”,但如果有稿子被看中,要上杂志,我都会重新改一遍,把第一人称去掉,除非是个人色彩强的文章,例如散文、杂文之类的。


就说这么多,其实我很少回答这类问题,但我实在看不下去有人再这么误人子弟了。

你的问题下面,已经充分暴露了大众对写作的认知水平,他们总认为写作没啥大不了的,文学也就那么回事,都觉得自己懂,其实很多常识都稀碎。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啊,你的文章没人看也没人评论,这感觉就像在广袤的沙漠里丢下一粒沙子,瞬间就被淹没,连个涟漪都激不起,确实挺让人沮丧的。别急,我们一个个来捋捋,看看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尽量把每个点都说得透彻些,让你觉得这是个过来人、朋友在给你分析,而不是什么冰冷的数据报告。一、内容的吸引力:你的“那粒沙子”够不够特别?.............
  • 回答
    唉,这心情我太懂了!就好像辛辛苦苦煲了一锅好汤,味道鲜美,食材讲究,结果端出来却没人尝一口。文笔好、设定有创意,这绝对是打动读者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但现实却往往很骨感,能把这两点做到极致,还不火,那多半是其他环节出了点岔子。咱们一条条来掰扯掰扯,别急,一个一个来。首先,“文笔好”这个标准,其实很主观,.............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在接触中医药领域时都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你看到了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和实践,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依然展现出的生命力,觉得前景大好;另一方面,你又听到不少声音,甚至是很“主流”的声音,在质疑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认为它是一个“不好的专业”。这中间的落差,确实让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飞卢之所以能吸引到大量读者,其实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到“爽点”的极致追求。你想啊,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谁不想在阅读的时候找点乐子,获得点心理上的满足?飞卢上的很多小说,恰恰抓住了这一点。比如那些龙傲天式的男主,.............
  • 回答
    晋江文学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说,其中言情小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这些言情小说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比较特殊的标注:“双处”。这个词的出现,以及它在很多读者心中的分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晋江上好多文章要标明“双处”?“双处”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小说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很能触动人心。你精心写了一篇解读西游记的文章,却发现无人问津,心里肯定不好受。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也好让你的心血不白费。首先,咱们得承认,西游记这本小说,真是太经典了,也是太深入人心了。它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照出自己的影子,都能从中找到点儿共鸣.............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宋雨琦在《奔跑吧》里的表现有些“没文化”,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观察,背后可能涉及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得承认的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本身就很多元,不能一概而论。而一个综艺节目,尤其是像《奔跑吧》这样以户外游戏、搞笑互动为主的节目,它呈现出来的状态自然会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我们期.............
  • 回答
    关于“喜欢薛宝钗的人没文化、没看过原著”这种论调,确实在一些读者圈子里流传,而且颇为令人费解。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巨著,其解读本身就存在着多元性和主观性。读者对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以及佛法后,本应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却反而出现了一些看似“执着”甚至“疏离世俗”的状态,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白,传统文化和佛法,其核心都是为了帮助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并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它们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掰扯。你看啊,咱们中国人,尤其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者他们下一辈的人,对文革那段历史,多多少少都有点“刻骨铭心”的感觉。但你说,为什么没经历过的人,也能义愤填膺呢?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跟风”或者“道听途说”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明白,历史的记忆,从来不是只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挺有意思的时代变迁和文化现象,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民国时期文盲率高,名字却文艺,80后名字却“没格调”,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值得品味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审美。先说说民国时期的高文盲率和“文艺”名字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民国时期,特别是早期,文盲率确实很高。这是历史事实。咱们.............
  • 回答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挺让人费解的。一边高喊着要“打倒资本家”,把矛头对准那些似乎掌握着生产资料、创造财富的群体,另一边却又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制造业工人(常常被戏称为“厂妹”)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文盲”),流露出居高临下的轻蔑和刻板印象,这中间的逻辑断裂,说实话,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拆解.............
  • 回答
    我的猫,名叫“影子”,并非一只普通的猫。牠是一只通体乌黑的暹罗猫,皮毛光滑得如同黑曜石,一双碧绿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芒。我总是觉得牠的眼神里藏着许多我无法理解的东西,仿佛洞悉世事,又带着一丝我从未在其他猫身上见过的孤傲。那天,我坐在书房里,窗外是漆黑的夜,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如同无.............
  • 回答
    如何看待恶魔奶爸的文章《为什么你的焦虑感这么重?因为知乎微博朋友圈里吹牛逼的人太多了》?恶魔奶爸的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共鸣性的社会现象,即社交媒体上弥漫的“成功学”和“炫耀文化”如何加剧个体的焦虑感。这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年纪大”就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说普遍倾向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时代背景与成长经历带来的认知差异:想想咱们父辈、爷爷奶奶那一代人,他们成长的年代,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单一,报纸、杂志、广播是主流。在那个环境下,人们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的前提并不完全准确。鲁迅先生留下的丰富而深刻的文章中,并非完全没有涉及对日本人的观察和评论,只是他没有专门写过以“批评日本人”为主题的宏大篇章,或者说,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标题直接点明“批评日本人”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日本、对日本国民没有看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代阅读风气的一个重要侧面。感觉现在大家越来越喜欢“白话”、“接地气”的东西,对那些“掉书袋”、“辞藻堆砌”的文章,确实是有点提不起兴趣。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喜好变化,而是好几种力量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信息爆炸和碎片化阅读这个大背景说起。你想啊,现在是个信.............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我最近在重温一些老式的穿越文,说实话,有些情节虽然经典,但细想起来,总觉得有点“莫名的”味道,尤其是主角那种“我没杀他,但他人因我而死”的负罪感,简直是贯穿始终的老三样。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主角“善良”的体现,毕竟穿越了,身份变了,身上背负的东西也多了,对生命的态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可仔细琢磨琢.............
  • 回答
    你觉得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文章通篇是废话,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感受,尤其是在非专业人士看来。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央行文章的性质和目的首先,理解央行的文章究竟是什么,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对于理解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是废话至关重要。 政策发布和解读: 央行最核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