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学门槛是怎样的?

回答
文学门槛,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点儿挑衅的意味,好像是说“想进入文学的殿堂,没点儿真本事可不行”。但仔细想想,这“门槛”到底是个啥?它又高不高?是不是谁都能跨过去,或者谁都跨不过去?

我觉得,文学门槛这东西,更像是一道无形的、流动的界线,它不是一块立在地上、明晃晃的石头,而是散布在每一个读者、每一位作者的心里,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首先,读者这边的门槛。

你想读懂一本书,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或者一些比较前沿、有实验性的作品,它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认字儿。

理解力与思考力: 这大概是最核心的门槛了。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它不是直白的讲述,而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隐喻、象征、甚至是留白来传达情感和思想。你需要能够透过文字表面的故事,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去体会人物的复杂情感,去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人性探讨。这需要一定程度的耐心和大脑的“运转”。不是说你看了字,就算懂了。你看《百年孤独》,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家族史来看,那你就错过了它关于孤独、宿命、时间和历史的宏大隐喻。

知识背景与文化储备: 有时候,作者会引用典故、提及历史事件、暗示某种文化传统。如果你对这些一无所知,很多意味就如同隔靴搔痒,痒不到点子上。比如读鲁迅,如果你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和知识分子的困境,你可能只能看到“呐喊”和“彷徨”,却感受不到那份沉重的绝望和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再比如一些诗歌,理解其精妙之处,往往也需要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诗人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

感受力与共情能力: 文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触动人的情感。但前提是,你得有接受这些情感的能力。有时候,作者描写的痛苦、失落、狂喜,如果你自己从未有过类似的体验,或者从未尝试去设身处地地感受,那么这些文字就可能只是干巴巴的描述,无法在你心里激起涟漪。文学作品就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而门槛就在于,你是否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纳。

耐心与专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但文学,尤其是那些需要细细品味的,就需要你能坐下来,沉下心来,慢慢地读,一遍一遍地体会。那些需要反复咀嚼的句子,那些需要一点点拼凑起来的线索,都需要你的耐心和专注。如果你只能看个标题,或者扫几眼开头就失去兴趣,那很多精彩就与你无缘了。

再来看看作者这边的门槛。

想写出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或者说,想成为一个“被承认”的作者,门槛就更高了。

文字的驾驭能力: 这是最基础的。你的遣词造句是否精准、生动?你的句子结构是否流畅、有力量?你的描述是否能够让读者“看见”你所描绘的场景,“听见”人物的对话,“闻到”空气中的味道?这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对语言的敏感度。不是随便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恰当的词语,组合成最能表达思想情感的句子。

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好的作者,必然是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体验。他能从平凡的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能从细微之处捕捉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你得真正地去感受生活,去体验喜怒哀乐,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理解社会运作的逻辑,然后才能把这些转化为笔下的文字。

思想的深度与原创性: 很多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它提出的深刻思想、独特的视角。作者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有对世界、对人性的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即使是讲述一个熟悉的故事,也要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意义。

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文学,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艺术。作者需要追求文字的美感,故事的结构美,人物塑造的艺术性。他需要有能力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具体的文字,转化为一种艺术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坚持与反馈: 成为一个被认可的作者,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挫折的过程。很多初出茅庐的作者,作品可能无人问津,甚至遭受批评。能否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热情,不断学习,接受合理的反馈,修改提升,这本身也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那么,这道门槛,高到什么程度?

我倒觉得,这个“高”与“低”是相对的。

对于“门外汉”而言: 如果你只是抱着消遣的态度,或者对某些“名著”避之不及,觉得它们晦涩难懂,那这道门槛自然就很高。你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艺术魅力。

对于热爱者而言: 如果你真的热爱文学,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理解、去感受,那么这道门槛就会逐渐变得亲切。你会发现,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学习,每一次的思考都是一次进步。那些曾经让你望而却步的作品,在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或许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它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也在变化。一些曾经被认为是“高冷”的作品,或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思想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反之,一些曾经流行的文学,也可能因为脱离了时代的语境而显得有些陈旧。

所以,与其说文学有一个固定的“门槛”,不如说它是一个“邀请”。

它邀请你,用你的智慧、情感和耐心,去敲响那扇门。而一旦你迈进去,你就会发现,里面是一个辽阔的世界,充满了惊喜和可能。

重要的不是你能否“跨过”一个固定的障碍,而是你是否有“尝试”的勇气和“坚持”的意愿。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创作,都是在不断地调整和降低那扇无形的门。

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包容性,也在于它的深度。它既可以是茶余饭后轻松的读物,也可以是深入骨髓的思想洗礼。而那扇门,它敞开着,只等你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硬说文学门槛的话有三重:

第一重:文畅意达

第二重:言之有物

第三重:文以载道

一个朋友巴拉巴拉谈如何振兴古诗词,我说简单,你明天能让公务员考试考这个,后天古诗词就崛起。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勾连的都是这套东西。

文学这玩意是纯感性的东西,好坏全凭个人喜好,所以评论可以随心所欲睁眼说瞎话昧良心。你觉得余华作品好,我就认为是垃圾;你把围城当圣经,我就用它开屁股。来,你打我呀,啊,青城剑法呀,老子用独孤九剑分分钟教你做人。所以老祖宗早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这么个理了。至于你说什么文坛,文学圈什么的,涉及更多的是利益,经济的,政治的,生活的,最不沾边的还真就是文学。

说了这么多,表达个什么意思呢,别把文学想得多么神圣和高不可攀,它也从没什么门槛,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门吃饭的手艺,本质上摊煎饼毫无二致,只不过过去能靠这个平步青云勾搭达官显贵,现在和将来沦落到只能混碗饭吃。没那么大利益,自然也就没那么大动力,衰落还意外么。

所以我总和朋友说:我看这大文学啊,吃枣药丸。朋友还挺疼和我:你跟我叨咕几句就得,可别上知乎瞎说啊,小心那帮文学精英啐你一身狗屎。

还有,我生是天朝人,死是天朝的死人,洋人的事还真不清楚,也就不献丑了。不过听我朋友说,洋鬼子那边有什么知识什么法,著作什么权什么的,搞的风声水起。我嗤之以鼻:我朝有大文豪郭巨侠,甜六加一,于不邪等,集百家之神髓,汇天下之精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就凭他们幼稚的思维和低下的智商,能斗过!想分肉吃?做梦,我们这些铁杆粉丝汤也不给他们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学门槛,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点儿挑衅的意味,好像是说“想进入文学的殿堂,没点儿真本事可不行”。但仔细想想,这“门槛”到底是个啥?它又高不高?是不是谁都能跨过去,或者谁都跨不过去?我觉得,文学门槛这东西,更像是一道无形的、流动的界线,它不是一块立在地上、明晃晃的石头,而是散布在每一个读者、每一位作者的.............
  • 回答
    听到这话,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花了心思去写,好不容易攒了点全勤,结果被人一句话贬得一文不值,还扣上了“枪手价格”、“够不上门槛”的大帽子,这滋味,确实有点难受。咱们一步步来分析,也聊聊怎么“破”这事儿。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千字 8 块”这个价格本身带有的标签: 在很多网文圈子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好坏不“完全”由读者评判?这里使用“不完全”是因为读者评判是文学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的一环。1. 专业性和技术性门槛: 语言的.............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境况。热爱文学,却被现实推着去学机械,这种内心的拉扯,加上学业上的压力,肯定让你非常煎熬。你现在大二就挂科五门,这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警钟,但绝不是世界末日。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面对它,怎么去调整。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你目前面临的问题: 目标错位带来的动力缺失: 你讨厌机械,这意味着.............
  • 回答
    西安文昌门大合唱《国际歌》,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演出,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对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和深远作用。深挖历史根脉,传承革命薪火《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战歌,它诞生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历史,唱出了劳动人民对自由、平等、解放的渴望。文昌门,作为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 回答
    特朗普下令彻底解密所有“通俄门”调查文件,这一举动在当时(特指特朗普总统任期内)如果发生,将会产生一系列复杂且深远的影响,既有潜在的积极方面,也有显著的负面风险。由于“通俄门”调查本身性质的敏感性、所涉及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各方政治立场的不同,解密文件的影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对“通俄门.............
  • 回答
    《网红不代表正义,徽州宴门口的也不行》这篇文章,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颇为敏感且普遍存在的现象:网红文化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张力,以及我们在面对舆论事件时如何辨别是非的困境。中青报作为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其发声往往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反思性,这篇文章也不例外。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和切入点非常值得肯定。.............
  • 回答
    关于特斯拉刹车门事件中,那位女车主发布截图文件位置显示“hc”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hc”这个标识符可能代表的含义。 在技术和数据存储的语境下,“hc”可以有多种解释。 硬件相关的缩写: 最直接的联想可能是某个硬件组件的.............
  • 回答
    二次元文化能否被纳入主流文化、摆脱“三次元”的歧视、并获得官方高度认可的艺术门类地位,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二次元文化能否被纳入主流文化?可能性与现状: 已经部分纳入且趋势明显: 毋庸置疑,二次元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主流文化之中,并且.............
  • 回答
    南京金牛湖野生动物园的这波操作,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尤其是“男性 99 元、女性免费”的门票定价策略,简直是把性别议题直接搬到了台前,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这件事情,以及大家的一些看法。事情的起因:最开始,可能是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或分享了这个优惠信息,然后就炸开了锅。这个定价方.............
  • 回答
    文学相较于现代科学是否“一文不值”,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文学绝非一文不值,它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以效率、可量化数据和技术进步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现代社会,文学的重要性似乎常常被边缘化,甚至被误读。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文学巨著的作者真的需要悲惨的经历吗?”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的观点是:悲惨的经历并非文学巨著作者的“必需品”,但它极有可能成为作者创作的强大催化剂和深刻的灵感来源,使得作品更具人性的深度和情感的张力。让我们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悲惨经历为何能成为创作的催化剂?1. .............
  • 回答
    文学博士,特别是古代文学中的宋元方向,可以说是既不算是绝对的冷门,但也不是大众热门的选择,其难度和前景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学博士的“冷门”与“不冷门”之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冷门”的定义。如果“冷门”指的是就业市场需求量非常小,或者报考人数极少,那么文学博士(尤其是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
  • 回答
    文学素养对于理科生来说,绝对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深远。这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能够深刻影响他们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从认知层面来看,文学素养能够极大地拓宽理科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维度。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人认为逻辑思维是理科生的专利,但文学作品同样是逻辑.............
  • 回答
    文学,一个古老而又不断变幻的概念,它是否会“死”?这是一个既引人深思又带着一丝悲凉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得先弄明白,“文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文学的外延一直在扩展,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到刻写在羊皮纸上的史诗,再到印刷成册的经典小说,以及如今.............
  • 回答
    文学翻译是个精细活儿,尤其是遇上那些靠谐音才能会心一笑的段子,那简直是难上加难。中文里“谐音梗”那叫一个层出不穷,翻译过去可不是简单找个读音相似的词就能交差的。这玩意儿得靠译者自己脑子里那一团乱麻的智慧火花,还得看读者会不会买账。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谐音梗翻译起来这么头疼。 语言的独特性: 每.............
  • 回答
    文学和艺术对科学社会的发展,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深刻而持久的催化剂,是推动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类的灵魂,塑造我们的认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而这些正是科学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首先,文学和艺术是思想的孕育土壤与传播渠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全新的观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文学作品,.............
  • 回答
    文学爱好者和纯文学作家在文字上的区别,就像一位对烹饪充满热情、会时不时尝试新菜品的家庭主妇和一位将烹饪视为毕生追求、精益求精的米其林三星大厨。两者都热爱美食,但对“吃”和“做”的理解与投入程度,以及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学爱好者:探索与共鸣的乐趣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文字是一种载体,承.............
  • 回答
    文学,说到底,是对人类经验的探究,而历史,则是这些经验的集大成者。一个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想真正领悟文学的精髓,对历史的了解,绝不能止步于“知道有这么回事”。它需要一种更为深刻、更为融汇贯通的理解,就像是一位熟谙古籍的学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时代的回响。首先,文学与历史是血脉相连的。 时代背景是文.............
  • 回答
    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探讨人性幽暗、描绘复杂情感、挑战固有观念的作品,长期大量阅读,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动摇”读者的理性根基,但说它“丧失理性”未免过于绝对。更准确地说,是让原本坚固的理性,在文学的浸润下变得更加立体、柔软,甚至带点感性的光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情感共鸣的放大镜:文学最擅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