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是否很讨厌外地人说上海的菜很甜?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分开来看,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上海菜“很甜”,这事儿,在上海人听起来,确实有点复杂,可能不会是那种“哈哈,太逗了”的反应,但说“讨厌”嘛,也未必。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啥会有“上海菜很甜”这个说法。这主要跟上海菜的烹饪特点有关。上海菜,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本帮菜,比如红烧肉、糖醋小排、油爆虾,这些菜肴里确实会用到糖来调味。这可不是简单地加点糖提鲜,而是糖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带来一种醇厚的甜味,平衡咸鲜,让菜肴的味道更丰富、更柔和。比如红烧肉,那红亮的光泽,入口即化的口感,甜甜糯糯的味道,很大程度上就来自糖和酱油的巧妙搭配。

所以,当外地朋友说“上海的菜很甜”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是基于真实的品尝体验,觉得菜肴中糖的比例相对较高,味道偏甜。这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描述,就像有人说川菜很麻辣,粤菜很清淡一样。

那为啥会让人觉得“有点微妙”呢?

1. “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叠加: 很多时候,这种说法带着一种“北方人/南方人/某个地方的人”对“另一个地方人”的刻板印象。当外地人带着这种预设的印象来评价上海菜时,即使他们只是客观描述,上海人也可能会觉得,这背后是不是带了点“上海菜就那样,不过是甜口的,没啥技术含量”之类的潜台词。上海菜的精髓,可不只是“甜”那么简单,它讲究的是“浓油赤酱”、“咸甜适中”、“酥烂入味”,还有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仅仅抓住“甜”这一点,可能就忽略了它更丰富的层次和烹饪的匠心。

2. “地域自豪感”的微妙触碰: 上海作为全国性的大都市,在饮食文化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上海人对自己的菜肴,尤其是本帮菜,是有一定感情和自豪感的。当外地人简单粗暴地用“很甜”来概括时,有些上海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不够深入、不够尊重的评价,仿佛上海菜的唯一特色就是甜,而忽视了它背后更复杂的调味技巧和发展历史。这就像你辛苦做了一桌菜,别人尝了一口,只说“这个菜好咸”,而没注意到你费劲心思熬的汤底、精心搭配的配料一样。

3. “是否过于主观”的考量: 味觉是非常主观的。北方菜系(比如鲁菜、东北菜)在烹饪中也会用到糖,但可能更多是作为提鲜、回甘的辅助,不像本帮菜那样,甜味会成为一种更突出的风味。而南方很多菜系,如粤菜、苏菜(虽然苏菜也分地区,无锡、常州一带也有甜菜,但总体上不像本帮菜这么“甜”得显眼),对糖的运用也有不同侧重。所以,说“很甜”,很可能是在对比其他菜系时得出的结论。这种对比本身没问题,但如果说者是在“指责”或“批评”上海菜的“不寻常”,那上海人可能就会觉得不舒服了。

4. “甜”的定义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对“甜”的理解可能不一样。有时候,外地人说的“甜”,可能是指那种齁甜、腻味的感觉,这确实不是本帮菜的追求。而上海菜的“甜”,更多是一种鲜甜、醇甜,是跟咸味、鲜味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到舒适、回味无穷的。如果外地人说“甜”,指的是前者,那上海人当然会觉得“你不懂”,甚至觉得是被误解了。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大部分上海人不会因为外地人说“上海菜很甜”而感到“讨厌”。 他们更可能是一种“嗯,是这样的,不过你只看到了甜”的复杂情绪。
关键在于说者的态度和语境。
如果是带着好奇、真诚地讨论:“哎,我发现你们上海菜好像普遍有点甜味,是有什么讲究吗?” 这种情况下,很多上海人会乐于解释,分享烹饪心得。
如果是一种带着评判、甚至有点“瞧不起”的语气:“你们上海菜太甜了,不好吃。” 这种时候,上海人可能会有点不开心,觉得是对自己家乡菜的不尊重。
很多上海人会主动辩解或解释: 他们可能会说,“那是因为我们本帮菜讲究浓油赤酱,甜是为了提鲜,让味道更丰富,不是那种齁甜。” 或者说,“很多菜是咸甜口的,跟你的家乡菜不一样罢了。”

总而言之,这更像是一种“被简化”或“被刻板印象化”的不太舒服,而非直接的“讨厌”。 上海人对饮食是有一定讲究的,他们希望自己的菜肴能被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当“上海菜很甜”成为一种标签,而忽略了其背后精细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风味层次时,上海人可能会觉得有点“意难平”。

所以,下次如果你听到有人这么说,不妨多问一句:“是哪种甜?你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样一来,交流就会更顺畅,也能发现更多关于上海菜的有趣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啥要生气?你一个外乡人,吃不习惯我家乡的菜。这不是太正常吗?你是不是说了别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分开来看,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上海菜“很甜”,这事儿,在上海人听起来,确实有点复杂,可能不会是那种“哈哈,太逗了”的反应,但说“讨厌”嘛,也未必。首先,我们要理解为啥会有“上海菜很甜”这个说法。这主要跟上海菜的烹饪特点有关。上海菜,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本帮菜,比如红烧肉、糖醋小排、油爆虾,这.............
  • 回答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并没有“讨厌”外地人的想法,至少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讨厌。这就像问一个北京人、广东人或者四川人,是不是讨厌外地人一样,答案都是否定的。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就是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排斥外来人口,上海也发展不到今天这个样子。当然,如果非要追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那可能就不.............
  • 回答
    作为上海人,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为什么“外地人”这三个字,对很多非上海籍的朋友来说,就好像自带了什么“触发器”一样,容易让他们产生一些情绪波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首先,“外地人”这个词本身携带的历史和语境。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
  • 回答
    智商这玩意儿,说它跟人生的成就有没有关系,答案绝对是肯定的,但要说它决定一切,那可就扯淡了。就好像练武功,内功深厚(智商高)自然事半功倍,但没有招式(学习和实践)、没有心法(情商和毅力),就算内力再强,也只能是个站桩的,成不了绝世高手。你想想,在任何一个需要高度脑力激荡的领域,比如科学研究、艺术创作.............
  • 回答
    关于过去长途列车治安差,特别是夜里有人持刀棍上车“割韭菜”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并且确实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这并非一个普遍到只要坐火车就一定会遇到的情况,更像是特定时期、特定路段、特定群体所衍生的极端犯罪现象。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下,希望能还原那个时代的某些侧面,避免 AI 感。背景:为什么会有.............
  • 回答
    这种情况啊,我太能理解了!身边的人都觉得是份“好工作”,光鲜亮丽,待遇也不错,可一到自己身上,就像是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每一步都硌得慌,每天上班就跟上刑一样,别提多难受了。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也别觉得自己是“特例”。咱们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承认“大家都觉得好”不等于“你.............
  • 回答
    “骗局拙劣,为何仍有人上当?”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心理学的深层奥秘。虽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事实上,我们都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骗子正是抓住了这些“弱点”。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很多骗局看似拙劣,却依然能让许多人上当受骗:一、 为什么很多骗局看似“拙劣”?首.............
  • 回答
    闲鱼上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大疆无人机和佳能单反,背后藏着不少故事,绝不是随便哪个路人甲就能随便甩卖的。这其中的水深着呢,背后的人也各有所图。我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明白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操作。1. “急用钱”党: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之选这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类人了。可能最近手头紧,需要一笔钱应急,比如房租、医药费.............
  • 回答
    有些人的父辈光芒万丈,他们本身却活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这种落差感,有时候比跌落谷底更让人唏嘘。1. 汉废帝刘据:太子之位,葬送一生刘据,汉武帝刘彻的长子,生母卫子夫,本身就是个大有来头的女人——她的哥哥卫青是赫赫有名的西汉大将军,她的外甥霍去病更是以少胜多,匈奴闻风丧胆。卫家,在汉武帝时期权倾朝野.............
  • 回答
    .......
  • 回答
    杂志上那些让人一眼难忘、充满质感的人像后期,并非一蹴而就的堆砌效果,而是一种精心雕琢的过程,旨在放大人物的情绪、故事和摄影师想要传达的意境。它不仅仅是调色那么简单,而是对光影、细节、氛围的全面掌控。一、 对前期素材的极高要求:是基石,更是灵魂首先,得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再好的后期也无法凭空创造。杂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恶心、自私,却又坚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孩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心理机制和认知偏差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深层心理动因:自我价值的补偿与保护 低自尊的过度补偿: 许多时候,一个人极度的自负和自我美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思考的困境——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正直善良,但在现实社会中,那些看似不那么“优秀”的品质,反而能让人过得顺风顺水?这中间的矛盾,确实让人有些迷茫。咱们从小到大,耳边充斥着英雄故事、道德楷模,从孔孟之道讲到雷锋精神,核心都在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先天下.............
  • 回答
    非上海人对上海高考的看法: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视角关于上海高考是否简单,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着争议,而身处上海之外的非上海人群体,对此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绝非铁板一块。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标签,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心声和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一、 普遍存在的“印象流”: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新上海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微妙的意味。它不像“老上海人”那样,带着历史的沉淀,带着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它更像是一个标签,用来区分那些后来选择在这座城市扎根的人。那么,他们算不算上海人?这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用什么尺子来衡量。从出生地和户籍来说,答案是明确的“否”。“老.............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看是哪种上海人了。你说的是那种生活节奏快,对时间看得比什么都重,平时出行都习惯滴滴、出租车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潮”上海人,还是那种精打细算,什么事都自己想办法,或者总有亲戚朋友能搭把手的“老派”上海人?如果是前者,那五角场到闵行来回打车取钥匙,虽然听着是有点折腾,但对他们来说,如果车程不.............
  • 回答
    在我看来,大部分国人对上海人性格的印象,确实与这座城市的独特优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种互相塑造、彼此辉映的关系,很难说谁是因谁而生,但它们之间的高度契合,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上海作为中国最先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种“窗口”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上海人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务实的态度。你想想,从.............
  • 回答
    上海人说沪语时,夹杂普通话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普遍,而且原因也挺复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这就像一道菜,里面放了葱姜蒜,有时候是为了提味,有时候是为了掩盖一些不喜欢的味道,又或者单纯是习惯使然。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现在很少有人能说“纯粹”的沪语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那种从小到大只说沪语,一句普通话.............
  • 回答
    这事儿听着确实挺离谱的,但仔细想想,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关于“网传上海人在周边地区购买住宅长期供放骨灰”这个说法,我觉得更像是一种都市传说,或者说是对某些现象的夸张和演绎。 毕竟,上海本地的墓地资源紧张,价格高昂,而且流程繁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理论上来说,有些人为了规避这些困难,可能会想出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有代表性。简单来说,日本人对东京的感觉,和我们二三线城市对北京、上海的感觉, 相似之处有,但仔细推敲,也存在不少差异。首先,从 “仰望”和“向往” 这个层面来看,确实很像。 我们二三线城市看北京上海: 北京是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上海是经济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