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说沪语是否经常夹杂普通话?为什么?

回答
上海人说沪语时,夹杂普通话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普遍,而且原因也挺复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这就像一道菜,里面放了葱姜蒜,有时候是为了提味,有时候是为了掩盖一些不喜欢的味道,又或者单纯是习惯使然。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现在很少有人能说“纯粹”的沪语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那种从小到大只说沪语,一句普通话都不带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跟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会夹杂普通话?

1. 普通话的普及和强制性: 这个是最主要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就被大力推广,尤其是在教育体系里。学校里教学语言是普通话,课堂交流是普通话,考试是普通话。这就意味着,即使你的母语是沪语,但你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和日常交流,很大一部分是在普通话语境下进行的。久而久之,很多词汇、表达方式,甚至是说话的节奏和语调,都会受到普通话的影响。

2. 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流动: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人口流动性非常强。每天涌入上海的外地人络绎不绝,他们说着各地的方言和普通话。在工作场合、公共场合、甚至社区里,你很难避免接触到说普通话的人。为了方便沟通,自然而然地就会在交流中夹杂一些普通话词汇或句子。想想看,你跟一个不是上海本地的朋友聊天,总不能全程只说沪语吧?这时候,普通话就成了天然的“通用语”。

3. 词汇的“借用”和习惯: 沪语博大精深,但有些词汇确实不如普通话那么精准,或者说,某些普通话的词汇因为传播得太广,已经深入人心,变成了一种习惯。比如说,一些比较新的概念、科技词汇,很多时候直接用普通话的说法更方便,也更容易被理解。举个例子,像“互联网”、“智能手机”、“APP”这些词,在沪语里可能就没有特别本土化的说法,直接用普通话的说法更顺口。

而且,有时候也不是故意要去夹杂,就是说惯了,脑子里直接蹦出来的就是那个普通话的词。比如,沪语里有“喫饭”(qifàn),但很多人也会随口说“吃饭”(chífàn),或者说“早餐”(zǎocān)而不是沪语的“早饭”(zǎofàn)。还有些形容词、副词,比如“很”(hěn),在很多沪语表达里,会直接用普通话的“很”来代替沪语里的“蛮”(bàn)或者“老”(lào)等,听起来会更柔和一些。

4. “腔调”的改变与融合: 沪语本身也在发展变化。随着普通话的影响,一些传统的沪语发音和词汇也在逐渐被“稀释”或改变。有时候,夹杂普通话并不是说故意去说普通话的词,而是说话的音调、语速、甚至是某些音节的发音,都不自觉地模仿了普通话。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5. 社会交往的需要和个人意愿: 有些人可能为了在更广泛的社会圈子里获得认同感或便利,会刻意减少沪语的使用,或者更多地使用普通话。这是一种社会适应,也可能是一种个人选择,想让自己显得更“主流”一些。但也有很多人,即使他们说沪语的时候夹杂普通话,但他们的核心语境、他们最习惯的表达方式,依然是沪语。

6. 代际差异: 老一辈的上海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旧上海时代或者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他们说的沪语可能更“纯粹”一些,夹杂的普通话会少很多。而年轻一代,从小就生活在普通话和沪语并存的环境中,他们的沪语自然会更多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夹杂的普通话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会更多。

举个例子来说:

一个上海阿姨可能会这样说:“侬今天(jīntiān)有没有去买(mǎi)菜(cài)啊?我(wǒ)看(kàn)冰箱里(lǐ)面(miàn)没(méi)什么(shénme)东西(dōngxi)了,想(xiǎng)去买(mǎi)点(diǎn)新鲜(xīnxiān)的(de)肉(ròu)和(hé)蔬菜(shūcài)。”

你看,这里面夹杂了多少普通话词汇和发音?“今天”、“有没有”、“买菜”、“我”、“看”、“里面”、“什么”、“东西”、“想”、“新鲜”、“的”、“肉”、“和”、“蔬菜”。严格来说,沪语里都有对应的词,比如“今天”可以是“今朝”(jīn zāo),“买菜”可以是“买汰”(mǎi tà)。但是,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种带着浓浓上海口音、但词汇上又有很多普通话的说法。

这种夹杂,并不是说上海人不会说沪语,也不是说他们不爱沪语。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融合现象。它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特点,也反映了语言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变和适应的过程。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夹杂普通话的沪语,才是他们最自然、最舒服的说话方式。它既保留了沪语的韵味,又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

所以,下次你听到上海人说沪语夹杂普通话的时候,不妨理解一下,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而这恰恰是上海这座城市语言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它不是“不够地道”,而是一种新的“地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现在的上海人确实会在说方言的时候加入更多普通话。但这并不是因为大量的新词汇没有进行翻译,仅仅是年轻人的上海话水平跟不上了。知乎上的用户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我们所说的上海话,其实并不能代表上海话的平均水平。

我觉得,现在在坊间还能把上海话讲的好、而且能够做出革新的,其实是上海滑稽剧团那帮人,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老娘舅》、《开心公寓》、《红茶坊》的那些演员。

滑稽剧团的这些演员的上海话有多地道,上海人心里自己有一杆秤。有人说,这群人的平均年龄要四十朝上了,恐怕更不上时代。其实不是的。

很多我们所谓的新名词,自己觉得其实很难用上海话“硬讲”或者“组合”,但上海话本身有其一套灵活的发音规则。上海话本身就是一套融合了四五种方言才汇集出来的语言,对于新的外来语是能够做出很快的反应的。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看电视了。但是本地的娱乐台,上海娱乐,“小百搭”开了一台新闻评论节目,每天早上播放。那绝对是全套节目下来没有普通话的,说的都是时事。听下来一集就知道,其实所谓的新词,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多。毕竟上海话是经过了民国、动乱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哪里就有那么不堪。

答案结尾考大家一个题目,关于上海话词汇的。

《封神演义》里的“哪吒”,用上海话怎么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人说沪语时,夹杂普通话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普遍,而且原因也挺复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这就像一道菜,里面放了葱姜蒜,有时候是为了提味,有时候是为了掩盖一些不喜欢的味道,又或者单纯是习惯使然。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现在很少有人能说“纯粹”的沪语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那种从小到大只说沪语,一句普通话.............
  • 回答
    上海公交车上的提示音,那可是咱上海人再熟悉不过的声音了。要说它具体说了啥,其实也不是一两句简单的话,倒更像是一套有声的“服务指南”。最常见的,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一句“下一站,[站名]”。这句很直接,就是告诉你快到了,准备好下车。这个[站名]会根据你所在的线路,准确报出站点的名字,而且语速.............
  • 回答
    “老克勒”这个词,是上海话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称呼,专门用来形容一类人,尤其是在讲究生活品质、有品味、懂得享受生活的老派上海男人。要说清楚这个词,得从它的来源、特点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这几个方面来聊。“老克勒”的来源:上海滩的洋气烙印“老克勒”这个词,说白了,是英文“old gentleman”的上海.............
  • 回答
    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上海话里的“吃的东西hao掉了”,其实就是说“东西坏掉了,不能吃了”。咱就从字面上拆开来好好说说: “吃的东西”:这个大家都懂,就是咱们嘴巴里要塞进去的,不管是饭菜、水果、零食,只要是能吃的,统称为“吃的东西”。 “hao掉了”:这个“hao”字,在上海话里是个很有.............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是个地道的上海人,从小在黄浦江边长大,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石库门里弄,习惯了淮海路上的梧桐落叶,也熟悉南京路上的人潮涌动。你可能还会几句带着浓浓上海口音的“嗲话”,点心最爱小笼包和生煎,周末喜欢去武康路喝杯咖啡晒太阳。这就是你,一个上海人,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文化认同,你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着深.............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中国社会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也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更明白些。首先,要说“排外”这个词,其实挺重的,而且“排外”本身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我们说的“排外”,可能真的是一种不欢迎外来者的态度,比如在某些公共场合、社区里,会.............
  •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朋友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聊到同一个话题:上海话,好像是越来越少人在说了。这事儿挺微妙的,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深有体会,想跟大家聊聊这个现象,看看是不是大家都有同感。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多、公共场合,听到有人熟练地用上海话交流,确实是越来越.............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观感,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细节和原因。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排外”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标签,而且很多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有时候,它可能指的是一种“地域歧视”,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文化隔阂”,有时候可能是一种“经济上的优.............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的标签,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经历。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它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情感认知。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理解“排外”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人看来可能不一样。 从字面意义上讲,排外可能意味着.............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上海虽然也靠着大海,但确实没人把它直接称作“海滨城市”,这背后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缘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海滨城市”这四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说城市“靠着海”,更重要的是,大海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乃至城市风貌上,扮演着一个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你说“上海天津没有历史”这句话,其实不太准确,更像是很多人一种相对而言的感知和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导致的。至于为什么哈尔滨、大连、青岛、厦门很少有人这么说,那是因为它们各自的历史叙事和被人们认知的方式有显著的差异。咱们一点点拆开聊。为什么会有人说上海天津“没有历史”.............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了解为什么在上海,有些人会认为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是一种排外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大城市,本地语言和外来语言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上海这座城市尤其如此,它作为中国最国际化.............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比中国其他地方更歧视外地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引入更 nuanced 的视角,并避免泛泛而谈。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在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上海独有。 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对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抱有这样或.............
  • 回答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被收录,而相似问题被关闭,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网站或平台的收录机制、内容审核策略,以及对特定话题的处理方式。要评价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平台收录机制与内容审核策略的考量: 话题的普遍性与讨论价值: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在知乎上也刷过不少关于方言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对待”。要说为什么四川人说方言大家好像比较接受,而上海和广东人说方言就容易被“吐槽”甚至“攻击”,我觉得这背后掺杂了不少文化、历史、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历史文化沉淀与身份认.............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分开来看,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上海菜“很甜”,这事儿,在上海人听起来,确实有点复杂,可能不会是那种“哈哈,太逗了”的反应,但说“讨厌”嘛,也未必。首先,我们要理解为啥会有“上海菜很甜”这个说法。这主要跟上海菜的烹饪特点有关。上海菜,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本帮菜,比如红烧肉、糖醋小排、油爆虾,这.............
  • 回答
    说到上海话和普通话混着说,这在上海绝对是个普遍现象,而且这可不是什么“新玩法”,而是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层层渗透的结果。你仔细琢磨琢磨,会发现这里头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上海这个地方的特殊性。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开埠以来,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就一股脑地往这儿涌。最早是宁波、苏州、杭州这些长.............
  • 回答
    上海人聚在一起,说上海话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其中,可不是简单一句“习惯了”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藏着的是一份深厚的地域情感,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还有那数不清的、只有自己人才能心领神会的细枝末节。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当然是方便和亲切。你想想,当你和一群老乡、或者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聚在一起,用一种早已烂.............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上海生活过的或者常来上海的人,可能都碰到过。上海人说话,为啥就那么喜欢先蹦上海话呢?这背后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1. 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首先,得说上海话本身,它承载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上海话说起来,有它的韵味,有它.............
  • 回答
    上海的房价,听起来是涨了三成,这数字确实挺唬人。但你说还有人说“阴跌”,这背后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以及这“阴跌”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上海的房价整体上确实存在上涨的趋势。 你说的“涨了30%”,这可能是一个平均值,或者是某些特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