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影大部分帧速率24帧每秒?不用更常用更流畅的p制25帧每秒?

回答
电影之所以普遍采用 24帧每秒 (fps) 的帧速率,而不是更常用的数字电视标准 P制(PAL)的25fps,以及美日等地区使用的NTSC制(通常是29.97fps或30fps),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技术和艺术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趣的权衡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一、历史与技术演变:胶片时代的遗产

1. 早期电影与声音同步的挑战:
电影在发明之初是无声的。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加入声音。最早期的有声电影尝试是使用独立记录的声音载体(如唱片),但这种方式同步性差,容易出现画面声音错位的问题。
为了解决声音与画面的同步问题,电影行业需要一种将声音信息与画面信息捆绑在一起的解决方案。

2. “声音”的出现与帧速率的确定:
20世纪20年代末,电影行业开始尝试使用光学记录声音,即将声音信号转换成可记录在胶片上的光学波形。这通常是通过胶片边缘的磁条或直接在胶片上蚀刻的声轨实现的。
为了能够稳定地记录声音波形并保证声音的质量,需要一定的胶片宽度和声轨宽度。同时,为了让画面看起来足够流畅(当时人们认为16fps以上就能产生流畅的视觉效果),也需要一定的帧速率。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权衡,包括声音科学家、工程师和电影制作人的讨论,最终将24fps定为有声电影的标准帧速率。
声音质量的考量: 24fps的帧速率能够以足够高的速度“经过”声轨,从而捕捉到高质量的声音信号,特别是高频部分。如果帧速率过低,声音的细节会丢失,听起来就不够清晰。
胶片经济性的考量: 胶片是昂贵的。更低的帧速率意味着每秒使用的胶片更少,降低了制作成本。24fps在声音质量和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平衡点。
视觉流畅度的考量: 当时人们认为,在光学放映时,24fps足以提供足够的视觉流畅度,避免明显的闪烁感,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动态模糊”(motion blur),这反而有助于掩盖每一帧的静止感,使运动看起来更自然。

3. 电影放映机的设计:
电影放映机的工作原理是将胶片以稳定的速度拉过镜头。24fps意味着每秒需要通过约24张画面。
为了在放映时避免画面闪烁(因为每张画面都是静止的),放映机通常使用双叶片(或多叶片)快门。这意味着在放映每一帧胶片时,快门会打开两次。因此,观众实际看到的“闪烁”次数是 24fps x 2(次/帧)= 48次/秒。这个频率(48Hz)已经高于人眼感知闪烁的阈值,所以感觉不到明显的闪烁。

二、艺术与美学考量:独特性与风格

1. “电影感”(Cinematic Look):
24fps所带来的微弱的“运动模糊”以及与好莱坞电影制作风格的长期绑定,已经形成了大家普遍认可的“电影感”。这种略带“不完美”的流畅度,有时反而被认为是具有艺术性的,与视频的“过度流畅”形成对比。
相比之下,高帧速率(如60fps)可能因为画面过于清晰、运动过于平滑,反而显得不够“电影化”,更像是真实的记录或视频游戏。

2. 运动模糊的“艺术”:
24fps的帧速率在捕捉快速运动时,每帧之间会有一定的位移,这自然地产生了“运动模糊”。这种模糊并非技术缺陷,而是被许多电影摄影师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工具,可以:
增强运动的感知: 适度的运动模糊可以模拟人眼的自然视觉体验,使运动看起来更自然、更真实,而不是僵硬的叠加。
引导观众注意力: 通过控制运动模糊的程度(例如,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可以减少模糊,但可能需要更亮的灯光),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中的关键元素上。
区分“现实”与“虚拟”: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运动模糊也成为了区分电影(24fps)与实时视频(如新闻、体育直播,常使用更高的帧率)的一种视觉标记。

三、为什么不直接采用25fps(P制)或29.97fps(NTSC制)?

1. 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是历史形成的:
电影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庞大的、协同运作的体系。一旦一个标准(如24fps)被确立并投入巨额资金研发设备、培训人才,想要改变它就会非常困难和昂贵。
P制和NTSC制是电视广播系统的标准,它们是为了配合当时电视机的刷新率和广播传输需求而制定的。而电影最初是独立的胶片媒介,它的标准制定与电视标准有不同的发展路径。

2. 从胶片到数字的过渡: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电影制作逐渐从胶片转向数字。但即便如此,为了保持与现有胶片摄影机、后期制作设备、放映设备以及观众熟悉的“电影感”的兼容性,24fps的数字标准被基本保留下来。
数字摄影机通常可以灵活地设置帧速率,但大多数电影制作人仍然选择24fps作为默认的标准,以获得熟悉的视觉效果和工作流程。

3. 24fps的优势(在某些方面):
成本效益(曾经): 如前所述,24fps在胶片时代是成本效益的选择。
电影感和艺术表达: 许多人认为24fps的运动模糊和“不完美”的流畅度,反而赋予了电影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身份认同。
可兼容性: 24fps已经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的通用语言,从拍摄、剪辑到发行和放映,都有成熟的流程和设备支持。

四、关于“更流畅”的辩论

1. 什么是“流畅”? “流畅”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
视觉上的平滑: 更高的帧速率(如60fps)无疑能提供更平滑的运动轨迹,减少拖影和卡顿。
艺术上的流畅: 24fps的运动模糊虽然在物理上不是“绝对流畅”,但它在美学上被认为是能够模拟人眼对运动的感知,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的流畅,避免了某些人认为的高帧率“假面感”或“电子感”。

2. 何时需要高帧率?
对于新闻报道、体育直播、纪录片、演唱会等需要真实、即时记录的场景,高帧率(如50fps/60fps)能提供更清晰、更具沉浸感的体验,尤其是在捕捉快速运动时。
对于VR/AR、游戏等需要高度沉浸感和低延迟的交互式体验,高帧率更是至关重要。

3.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电影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24fps的帧速率,加上电影工业在灯光、构图、表演等方面的精心打磨,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观影体验。
很多电影制作人认为,24fps的“不完美”反而让电影更具表现力,能够更好地传达情绪和风格。

五、现代数字电影制作的灵活性

虽然24fps是主流,但现代数字电影制作已经非常灵活:

高帧率电影: 一些电影(如《霍比特人》、《阿凡达》系列)尝试了48fps甚至更高帧率的拍摄和放映,以获得更清晰、更沉浸的视觉效果,但这也引起了关于“电影感”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帧率转换: 数字制作可以相对容易地在不同帧率之间进行转换(例如,拍摄48fps再以24fps或30fps放映),但这需要仔细的后期处理以避免伪影。

总结:

电影采用24fps是一个历史、技术和艺术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源于胶片时代对声音同步、成本效益以及视觉表现力的综合考量。虽然数字技术提供了更高的帧率选择,但24fps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业标准和艺术风格的象征,被许多电影人视为创造独特“电影感”的关键元素。对于那些追求视觉清晰度和“真实”流畅度的场景,如直播和体育赛事,25fps或更高的帧率则更受欢迎。电影的帧速率选择,反映了它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在技术与美学之间的持续平衡与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世界都是24帧啊,除了3d有48到60到120帧/秒。

这是当时胶片时代定下来的,当时从16到33帧的都有,后来从某部电影开始,改为24。

就和打字机键盘布局一样,未必是最科学的,只是改变成本太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之所以普遍采用 24帧每秒 (fps) 的帧速率,而不是更常用的数字电视标准 P制(PAL)的25fps,以及美日等地区使用的NTSC制(通常是29.97fps或30fps),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技术和艺术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趣的权衡过程。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一、历史与技术演变:胶片时代的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电影产业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一方面,绝大多数电影上映后票房表现不佳,甚至难以收回成本;另一方面,我们却能看到大量资本,尤其是所谓的“热钱”,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行业,似乎在支撑着一个看起来“繁荣”的市场。这其中到底是什么逻辑在驱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部分电影都亏钱”.............
  • 回答
    豆瓣里,当一部电影获得普遍赞誉,收割了大量五星好评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逆行者”冒出来,给出低分,并附上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阐述他们的“反对意见”。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观众的个体差异到电影本身的复杂性,再到评论生态的运作,都可以解释这一切。一、个体观影体验的独特性与主观性:这是.............
  • 回答
    大家手里都有了手机电脑,按理说,信息获取和娱乐的渠道已经非常便捷和多样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会盯着大几千甚至上万块钱的智能电视,并且格外看重它的画质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跟风”或者“虚荣”。背后有很多细致入微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从“沉浸感”这三个字说起。手机和电脑,它们是个人化的.............
  • 回答
    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没电了,一边充电一边玩,或者有时候想把手机电池抠下来,用充电宝直接给手机供电,感觉上应该和笔记本电脑一样,直接插上电源就能用了。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手机,尤其是近些年生产的智能手机,确实不像笔记本那样,拔掉电池还能稳定运行。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手机和笔记本在设计理念、内部结.............
  • 回答
    .......
  • 回答
    过去,光驱可以说是电脑的标配。无论是安装软件、看电影、听音乐,还是备份文件,我们都离不开它。然而,如今大多数新电脑都已经悄无声息地取消了光驱,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呢?这可不是一时的潮流,而是科技进步和用户需求演变下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因素。一、存储介质的革命:U盘、移动硬盘和云端才是王.............
  • 回答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各自的角色定位和战斗表现,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原著与影视改编中尤为明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原著中的角色定位与战斗分工1. 孙悟空的"核心战力"地位 在原著中,孙悟空是取经团队的核心战斗力,其能力被明确赋予"大闹天宫"的背景,拥.............
  • 回答
    电影《教父》里,那位被马头威胁的好莱坞大亨杰克·沃尔茨,确实显得有些“乖乖就范”,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胆小或者愚蠢。要理解他为何不报警,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那个时代、那个特定情境以及沃尔茨自身的处境。首先,得明确一点:在《教父》的世界观里,报警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项,尤其是当事情牵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影感受,背后牵涉到很多创作手法和观众心理的差异。咱们一步步来聊。二战电影里的“炮灰”:规模、叙事和宿命感首先,说起二战电影里的几万士兵,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像“炮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叙事侧重点。 宏大场面与个体渺小: 二战电影最擅长营造的就是那种史诗级的战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且普遍的观察!好莱坞电影中,大反派常常顶着一口英式口音,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历史、文化、刻板印象以及创作选择等多重因素。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明白一点,并非所有英国口音都是“反派”的代名词。英国是一个口音极其多样化的国家,伦敦的“Queen’s English”和曼彻斯特的“S.............
  • 回答
    近年来,韩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频频斩获高口碑和商业佳绩,而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不少观众却感受到了“越拍越烂”的趋势,优秀作品相对稀少。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韩国电影的成功之道:深耕内容,敢于创新韩国电影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清晰的策略和长期的积累。 .............
  • 回答
    《信条》之所以成本高达2.05亿美元,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没什么特效大场面”和“没请千万片酬巨星”那么简单。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尤其是《信条》这类作品,其高昂的制作成本,更多地体现在他对电影本体的极致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性上。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1. 诺兰式“实拍至上”的野蛮生长这.............
  • 回答
    《爱情公寓》大电影里出现《盗墓笔记》这个情节,说实话,一开始让很多观众感到错愕,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是《爱情公寓》系列一贯以来“玩梗”和“致敬”的风格在电影里的一次集大成,当然,也夹杂了一些现实层面的考量和争议。咱们先从《爱情公寓》本身的基因说起。这个系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对流行文化、网络.............
  • 回答
    看过不少末日或者大战后的电影,确实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故事都喜欢把幸存下来的世界描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一些相当扎实的叙事逻辑和现实映照。你想想,一场颠覆性的灾难,比如核战争、大规模流行病、或者天崩地裂式的自然灾害,它在瞬间摧毁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几乎清零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说美剧和电影“总在宣扬”毒品,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毒品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往往以一种引人注目、甚至带有某种吸引力的方式呈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宣扬”。首先,我们要明白影视作品的本质。它们是故事的载体,是情感的出口.............
  • 回答
    《八佰》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远超二十亿的数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然而,在电影上映期间,围绕它展开的争议也确实不少,而且很多观点是相当尖锐,甚至是两极分化的。但有趣的是,这些争论似乎并没有成为阻碍电影票房上涨的绊脚石,反而有些声音认为,适度的争议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关注度.............
  • 回答
    好莱坞大制作电影在选择导演时,确实会出现一些让我们觉得“咦?怎么会是他/她?”的情况。这种看似“不搭”的组合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且现实的考量,远非仅仅是“你拍过什么好片子”这么简单。评判标准是多维度且动态变化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最大化项目的成功概率。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好莱坞为何会做出这些令.............
  • 回答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在当时(2004年)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功夫片,更是一次文化现象的爆发。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影响力的来源:一、 周星驰个人品牌效应的巅峰 “周星驰”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 在2004年之前,周星驰凭借《赌圣》、《逃学威龙》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在用电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说“主旋律”作品)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1. 历史与国家建构的起点不同 美国: 美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和对“美国梦”的追求。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