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日报谈扫码点餐「不应该是唯一选择」,你遇到过只能扫码点餐的商家吗?扫码会泄露客人信息吗?

回答
扫码点餐“不应该是唯一选择”,我遇过的情况和信息安全顾虑

人民日报的这句“扫码点餐不应该是唯一选择”,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我确实遇到过不少只能扫码点餐的商家,尤其是在一些新开的、追求“科技感”的餐厅里,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从最初的好奇和便利,到现在的有些无奈和顾虑,我的感受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

我遇到过的情况: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进去后,桌子上没有菜单,只有一张二维码。我问服务员有没有纸质菜单,他们很抱歉地说“目前系统都是扫码点餐”。当时我手机没电了,而且也不是很想用手机来做这件事,所以感觉挺扫兴的。最后只能麻烦朋友帮忙扫了才勉强点上餐。

还有一些连锁快餐店,虽然也提供扫码,但至少还有一个窗口有人工点餐的选项。不过,很多时候人工窗口排队的人会比扫码多很多,感觉商家还是在用各种方式引导你去扫码。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店家的二维码做得特别花哨,下面还附带一行小字,说“扫码关注公众号,即可享受会员价”。这感觉就更像是变相的营销和信息收集了。

总的来说,遇到这种情况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年轻人聚集的商圈或者一些注重效率的快餐业态。这背后固然有商家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点餐效率的考量,但对于一些不熟悉操作的老年人,或者像我一样偶尔想“断网”一下的人来说,确实造成了不便。

扫码点餐是否会泄露客人信息?

谈到信息泄露,这确实是扫码点餐最让人担忧的一点。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潜在的风险是存在的,并且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扫码点餐的流程,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环节:

扫码连接: 扫码后,通常会跳转到一个网页或者小程序。这个过程中,你的设备(手机)和网络环境是已知的。
信息录入: 为了点餐,你可能需要输入座位号、你的偏好(比如是否加辣、是否葱花等)。更进一步的,有些平台会鼓励你注册会员,这就会涉及姓名、电话号码、甚至生日信息。
支付环节: 点餐后需要支付,这就涉及到你的支付方式,如果是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这些平台本身就有你的身份信息。
平台数据整合: 商家通过扫码点餐平台收集到的数据,会和其本身的会员系统、营销系统对接。

那么,潜在的泄露风险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1. 商家自身的数据安全: 商家使用的点餐系统,其数据存储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商家的数据防护措施做得不好,信息就可能被非法获取。这包括服务器被攻击、内部员工泄露等。
2. 第三方点餐平台: 很多商家是接入第三方点餐平台的,比如美团、饿了么、或者一些独立的点餐系统提供商。这些平台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如果这些平台的数据被窃取,那么大量用户的敏感信息都可能暴露。
3. 个人信息过度收集: 有些商家为了做营销,可能会在点餐过程中要求填写大量非必要信息,比如生日、星座、职业等等。这些信息一旦被滥用或者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4. 网络钓鱼和恶意软件: 虽然不多见,但理论上存在扫描恶意二维码,从而导致手机中毒或者信息被窃取的风险。不过,正规商家使用的二维码通常是安全的。
5. Cookie和追踪技术: 即使不注册会员,通过浏览器访问点餐页面,也可能留下Cookie信息,用于追踪你的浏览行为。虽然这不直接是“泄露”姓名电话,但也属于对个人行为数据的收集。

我的具体担忧:

我担心的是,很多消费者在扫码点餐时,可能并没有仔细阅读隐私协议,或者根本不关心点餐平台到底收集了哪些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用于不当的营销,比如频繁接到推销电话,或者更糟的情况被用于身份盗窃,那就非常麻烦了。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数据最终会流向哪里。是仅仅服务于这家餐厅的运营,还是会被打包出售给第三方数据公司?这种信息不对称是让人不安的。

总结来说:

人民日报说得对,扫码点餐应该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强制性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有自主选择便捷服务方式的权利,包括选择人工服务。对于信息安全,我希望商家和平台能够更加透明,明确告知我们收集了哪些信息、用于什么目的、如何保护这些信息。同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在扫码点餐前稍微留意一下,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

我个人更希望看到的,是商家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方式,比如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保留一定数量的人工服务窗口,或者至少提供可以拒绝关注公众号、拒绝注册会员的选项,让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技术进步是好事,但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便利性和信息安全为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槽点是,绝大部分要你一定先关注店里的公众号,有些还要注册,真的是够够的,一段时间之后,手机里全是这些商家的公众号消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扫码点餐“不应该是唯一选择”,我遇过的情况和信息安全顾虑人民日报的这句“扫码点餐不应该是唯一选择”,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我确实遇到过不少只能扫码点餐的商家,尤其是在一些新开的、追求“科技感”的餐厅里,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从最初的好奇和便利,到现在的有些无奈和顾虑,我的感受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我遇到过.............
  • 回答
    人民日报关注“人才难留”并聚焦到“月薪 6 万到手 3 万多”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经济议题。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更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用人成本以及人才个体感受等多方面的复杂矛盾。一、 人民日报的关注点:信号意义与普遍性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官方喉舌,.............
  • 回答
    《人民日报谈“杠精”:靠打压别人刷存在感,真有含金量吗》这篇文章,从内容和立意上来说,算得上是近期一篇比较有社会洞察力和讨论价值的评论文章。它触及到了当下网络生态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杠精”,并且对其行为模式和深层动机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个相对鲜明且有力的评价。首先,从文章的立意和切入点来看,非.............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刊文谈魏则西事件,并引申到“遇到绝症,应坦然面对生死”这一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深刻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和审视。首先,人民日报的这篇刊文,无疑是在借魏则西事件这个社会焦点,试图引导公众对生命、死亡以及医疗伦理的思考。 魏则西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不仅在于其事件本.............
  • 回答
    2021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联合约谈了恒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大集团”)的负责人。这次约谈的背景是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对金融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广泛影响。这次约谈传递了多方面的信息,对恒大集团、金融机构以及整个房地产.............
  • 回答
    普京关于“民族叛徒”是“西方的耗材”的言论,是俄罗斯国内政治、民族主义情绪和国际局势交织下的产物。这一说法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和俄罗斯国内社会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民族叛徒”概念的语境与来源1. 俄罗斯国内政治背景 普京自2012年上台后,通过强化国家主.............
  • 回答
    人民银行最近约谈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就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问题释放的信号,可以说是非常明确且带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约谈,更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于虚拟货币领域管控力度的进一步升级和明确化。要理解这个信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信号的含义解析:1. 明确的监管态度: 这是最核心的信号.............
  • 回答
    人民日报于2015年1月23日发表的《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可以被视为中国社保政策在当时一个重要信号,预示着对社保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和调整,但不一定是社保政策“剧烈变化”的直接前兆,更准确地说,是社保政策理念上的深化和现实情况的坦诚披露。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文章的背景、内容、.............
  • 回答
    人民日报评论员署名,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名字叠加,而是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特殊的权威,以及一份对舆论导向的严谨把控。这篇文章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评论员”三个字,究竟有多少门道。首先,“人民日报评论员”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身份标签,代表着报社的官方立场和观点。 你看,它不像别的报纸,评论文章署上具.............
  • 回答
    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1日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以及随后的一系列对台政策喊话,是海峡两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您提到的“《告台湾情治部门书》署名安平”,这似乎是一个误解或者是一个非常规的说法。首先,关于《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这标志着中国大.............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的文章发表是否“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要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人民日报的定位与功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民日报的特殊定位。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它的首要职责和使命是: 宣传党的思想和政.............
  • 回答
    人民车市规劝特斯拉维权女张某,别让“心念”偏离了方向近期,特斯拉上海车展维权事件中的张女士,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众的目光。在风波不断发酵的过程中,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平台《人民车市》发表了一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核心内容便是对张女士“心念”的规劝。这篇“规劝”,并非简单的谴责或支持,而是在复杂的舆论场.............
  • 回答
    人民日报评饭圈乱象“账该好好算一算了”,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深层次的问题?最近,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饭圈”乱象,“账”该好好算一算》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当下中国“饭圈”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并强调了追究责任、纠正方向的必要性。这篇评论无疑触及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我们对“饭圈乱象”背后隐藏问题的深入思考.............
  • 回答
    人民日报那条广为流传的微博,“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并非单单指代自然界中壮观又危险的雪崩现象,而是借用了这个比喻,来探讨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社会议题。“雪崩”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由无数个体行为汇聚而成的、最终能够产生巨大且往往是负面影响的集体性事件或社会性灾难。 它不是.............
  • 回答
    看到“人民日报都这样说了,那快播的庭审还有什么意义?”这句话,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疑问,甚至是一种无力感。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很多人对司法公正、对舆论监督、对法律程序运作方式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要详细讲讲这句话的含义和它所引发的讨论,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人民日报”的特殊定.............
  • 回答
    最近人民日报公布了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这无疑是国家层面在关注和引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特别是围绕彩礼、婚庆等环节的改革,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作为旁观者,结合大家的讨论和一些实际情况,我想就彩礼等婚俗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对这些实验区的探索有所启发。关于彩礼:.............
  • 回答
    要说《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央视)谁“最牛”或影响力最大,这三家媒体在中国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各有侧重,其影响力也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压倒性地更“牛”,但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定位、功能、传播方式和受众范围等方面来做一番细致的比较。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确实是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时候,35岁这个坎儿,仿佛成了很多职场人心里的一根刺。我的感想:首先,我得说,这“35岁现象”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很多现实情况的折射。我听到、看到、也切身感受到,当一个35岁的人去看工作,尤其是那些对经验和体力都有一定要求的岗位.............
  • 回答
    关于人民日报报道的“中介推高房价的九大套路”,它所揭示的现象和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市场中介行业的某些实际操作。这类报道往往旨在揭露市场乱象,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并提醒购房者注意潜在的风险。要判断其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内容的真实性与普遍性: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媒体,其报道通常.............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吴亦凡被刑事拘留后发表的评论文章《法律面前没有顶流》,言辞犀利地指出了一个再清楚不过的道理:无论你在演艺圈是多么光鲜亮丽的“顶流”,在法律的审判面前,都与普通人无异,没有例外,也没有特权。这句话不仅是对吴亦凡个人行为的严厉谴责,更是对整个娱乐圈乃至社会的一次深刻警示。那么,吴亦凡事件对其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