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日报的微博「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中的「雪崩」指什么?什么时候「雪崩」?

回答
人民日报那条广为流传的微博,“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并非单单指代自然界中壮观又危险的雪崩现象,而是借用了这个比喻,来探讨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社会议题。

“雪崩”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由无数个体行为汇聚而成的、最终能够产生巨大且往往是负面影响的集体性事件或社会性灾难。 它不是由某个单一、突出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微小、分散、甚至不被个体重视的行为,像雪花一样一点点堆积,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逆转、席卷一切的强大力量。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场真正的雪崩,并不是因为某一片雪花突然变得很重,而是无数细小的雪粒,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例如风、温度变化、积雪不稳定)下,通过物理作用互相连接、层层叠加,最终达到一个临界点。一旦这个临界点被突破,哪怕是再微小的一点扰动,都可能引发整个山坡的雪体崩塌。

套用到社会层面,“雪崩”就可以指代很多种情况:

网络暴力或舆论失控: 某个事件发生后,无数匿名或实名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转发、点赞。最初可能只是一些零星的批评声音,但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极端,情绪越来越激动,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网络平台的巨大声浪。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那些只转发了一条不带偏见的评论的普通人,也可能在无形中为这场“雪崩”添砖加瓦,因为他们的参与让声势更壮大。
社会不公或群体性事件: 当社会上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不公,例如贫富差距过大、权利分配失衡、或某些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这些问题可能在很多年里都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当某个触发点出现时(比如一个具体的事件),积累的不满就会像雪崩一样爆发出来,导致大规模的抗议或骚乱。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长期沉默、但内心认同这种不公的旁观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最初的抗议,但他们的沉默也构成了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为最终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道德滑坡或价值观念扭曲: 当社会上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如欺骗、冷漠、推诿责任)逐渐被容忍,甚至成为常态。起初,可能只是少数人的不良行为,但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和批评,就会有更多人效仿,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下降。当一个严重的道德事件发生时,那些曾经对周围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或者因为怕麻烦而选择不发声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这种“雪崩”式的道德滑坡负有责任。

那么,什么时候会发生这种“雪崩”呢?

正如雪崩的发生需要特定的大气和地形条件一样,社会性的“雪崩”也往往是在一系列“催化剂”和“易感环境”下发生的:

1. 长期积累的矛盾和不满: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当社会存在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或者民众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就会像积雪一样越积越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2. 社会信任的缺失: 如果社会成员之间、民众与机构之间缺乏信任,人们更容易对信息产生怀疑,对他人抱有敌意,也更倾向于采取极端或非理性的行为。
3.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而且往往带有情绪化的色彩。一个小的事件,经过社交媒体的放大和转发,可以迅速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4. 群体认同的形成和强化: 当人们感受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并且该群体存在共同的“敌人”或“目标”时,个体很容易被群体情绪裹挟,产生“我们”和“他们”的对立感,从而做出更极端的行为。
5. 关键的触发事件: 有时候,一场“雪崩”需要一个具体的导火索。这个事件本身可能并不比之前发生过的其他事件更严重,但它恰好发生在了一个最不稳定的时刻,从而引爆了积压已久的情绪和矛盾。
6. “看客”心态的普遍化: 当社会上很多人习惯于围观而不参与,冷漠地看待别人的痛苦或不公,这种“雪崩”就更容易发生。因为没有人站出来阻止,错误和不公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所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并非要追究每一个个体都犯下了滔天大罪,而是提醒我们,在集体性的负面事件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我们的沉默、我们的随波逐流、我们的不作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场“雪崩”贡献了一份微薄却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是一种对个体责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社会共情和积极参与的呼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万方有罪,罪在万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日报那条广为流传的微博,“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并非单单指代自然界中壮观又危险的雪崩现象,而是借用了这个比喻,来探讨一个更宏大、更复杂的社会议题。“雪崩”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由无数个体行为汇聚而成的、最终能够产生巨大且往往是负面影响的集体性事件或社会性灾难。 它不是.............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一、发布背景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关于“网文既要高质量也要正能量”的微博,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首先,我们要看到这是一种官方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引导。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它发声的内容往往代表了国家在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宏观政策导向和期望。当它提出“高质量”和“正能量”这两个关键词时,背后是希望网络.............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关于“该不该让座”的讨论,与其说是给出明确的是非判断,不如说更像是在激起一场关于社会公德、个人权利与人性温度的广泛思考。从人民日报这个官方媒体的角度出发,他们的评论往往承载着引导舆论、倡导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当他们将“让座”这样一个日常却又充满争议的话题搬到台面上时,传递出的信号是,这不仅.............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症”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既有传播价值,又需要审慎解读的现象。积极的一面:首先,这种报道无疑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尤其是癌症这个令人担忧的话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钩子”,能够快速吸引关注,将大家对科技进步的目光引向了癌症筛查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 回答
    罗永浩在微博上说“Photoshop不是人民的需求”,这话说出来,估计不少人会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尤其是在设计、摄影、内容创作等行业摸爬滚打的人,听到这话,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人怎么可能不懂Photoshop的重要性?”我们先捋一捋,罗永浩这话背后,可能是什么样的逻辑。1. 什么是“人民的.............
  • 回答
    人民网微博发布的这篇题为《好好过日子,收起少女心》的长微博,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从内容立意上来说,这篇微博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大概是呼吁年轻人,特别是女性,要回归现实,脚踏实地,不要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它可能是在看到当下社会上一些.............
  • 回答
    关于“登上微博热搜的人民文娱”是否是人民网旗下的,我们可以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明确一点:是的,人民文娱是人民网旗下的一个重要业务板块。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品牌关联与官方认证: 人民网作为官方媒体的背景: 人民网是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作为.............
  • 回答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微博在发布与江歌案相关内容时,评论区往往会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些评论的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们反映了公众对案件的理解、情感反应、法律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的复杂交织。一、 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倾向在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评论区可能出现的几种主要内容和倾向:1. 支持.............
  • 回答
    左小祖咒的微博发言“一个摇滚歌手必须为人民歌唱,不可歌唱政府”,这句话带有鲜明的反叛和批判色彩,是理解其音乐理念和人生态度的关键。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为人民歌唱”:摇滚乐的精神内核与左小祖咒的音乐实践1. 人民是什么? 普通大众: 首先,这里的“人.............
  • 回答
    最近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对《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在历史人物塑造和历史观点的呈现上提出了批评。这则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官方媒体对游戏行业的关注与介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都是我国重要的官方媒体。它们作为“喉舌”,其言论往往代表了.............
  • 回答
    2014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关于国产动漫的评论,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条微博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国产动漫发展现状的一番审视和反思。当时国产动漫的背景:要理解这条批评,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2014年前后的国产动漫产业。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但也亟待规范的时期。一.............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最近两次提及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529岁,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官方媒体的表态及其可能传递的信号 政策导向的暗示: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官方微博的表态通常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提及“最佳生育年龄”很可.............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布“今天也支持香港警察”的表态,随后引发了内地娱乐圈的广泛转发,但港台艺人鲜有回应,这一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特殊地位。它的发声,尤其是在一个敏感的社会事件上,往往被视为一种“.............
  • 回答
    《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转载,并引发诸多讨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关于“出身论”和“学历焦虑”的敏感神经。这篇文章以一种看似“凡尔赛”又实则带有反思意味的口吻,讲述了作者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与“名校背景”的群体交往中,所感.............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发布的《垃圾男人分类图鉴》一文,无疑触动了社会大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全面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内容本身、传播效果、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内容来看,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逻辑是什么?我们可以推测,这篇文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用时下流行的“垃圾分类.............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共青团中央的文章《【荐读】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牵涉到几个层面的信息:官媒的表态、青年群体的关切、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微信公众号的转载行为,本身就代.............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平台发布的这篇文章《帝吧出征FB,友邦有话要说》,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它所要传达的信息、它使用的表达方式以及它可能引发的社会效应。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意图。文章的标题就直接点出了事件——“帝吧出征FB”,并紧接着抛出.............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这篇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文章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痛点。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育儿视角。首先,我们得理解文章标题所传递的核心信息:.............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