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盐会吃腻吗?
据清末记载,盐价极贵,穷人买不起盐,吃矿盐的四川穷人发明了两种吃法:
①吃饭时候,盐疙瘩放着,舔一口盐下饭;
②更穷的舔都不舍得舔,把盐挂在房梁悬空在饭桌上看两眼下饭;
吃的是啥,没说,不太可能是白米饭。
另外,还有说法辣椒能风靡四川,起因就是:穷得不舍得多放盐,可以就着辣椒下饭。
方便面里起码有盐啊。
要是真是古代在灾荒期间,突然遍地树上结满了方便面,古代用方便面放赈的时候,调料包肯定会被官吏抠出来,囤积,高价卖掉,哈哈。
=============
不过呢,假如真是放开吃,真会吃腻。
犹太人出埃及,上帝天降吗哪,放开供应,大约是一种小面包或者蘑菇,吃腻了;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放粮。(洛口仓也叫做兴洛仓,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个粮仓。)周围都是穷人,都抢粮,但是后来遍地是散落的粮食,就是阴沟里和河流河床上也是晶莹的粮食,都没人看一眼。肯定吃腻了呗。
二战时候,美军后勤厉害,午餐肉供应的足,美军士兵大骂是屎,但是这东西在占领区黑市上随便就换当地人的黄金和古董。
英国殖民航海时期,商船类似影视业剧组,草台班子,船长(导演/制片人)、水手(剧组)都是一次航行一次临时搭建雇佣,水手待遇都是看船长品性,记载有个夫妻店的商船,老板娘品性不好,吝啬成性,在航海期间全部供应柠檬和鱼(鱼便宜到近乎不要钱、自己捞和钓也行、绝对不缺),上岸后,水手们蜂拥冲到港口里吃羊肉猪肉蔬菜,说自己看到鱼就要吐了。(远洋航行让水手全程吃鱼就相当于黑砖窑让奴隶吃糠,所以上了记录)(按常规,船长应该自己掏钱在补给港口买鸡鸭羊水果,反正就是陆地上的玩意,用于日后在海洋上改善生活,就相当于中国地主让长工吃一两个月糠,然后给他们吃顿饺子。上面例子老板娘抠门到不花这笔钱补给陆地食材。)(海鱼在陆地上并不便宜,但水手们都不爱吃鱼,原因不言自明。)
知乎有个问题《食品厂工人会偷吃产品吗?》答案是某人说,作为食品厂学徒工刚去的时候,岂止防范你偷吃,带队的师傅鼓励你从生产线上拿热乎乎的产品吃,想吃多少吃多少,是福利。学徒们很高兴,拼命吃,不到一周,别说偷吃了,这辈子都不会再吃那东西。
还有一个回答,某需要高温作业的国企为了提高一线工人福利和健康,购买了大量补充营养的饮料,无限供应。一开始工人们很高兴,疯狂喝,一段时间后,反而一致要求还是给我们喝白开水吧。
============
另外就古代包括现代战乱而言,任何资源都会被暴力机构垄断,比如非洲军阀抢联合国赈灾粮什么的,官吏贪污豪夺,有关系的人肯定吃腻,没关系的估计还是要靠卖儿卖女去换一块方便面吃。
主要是饿和不足,不足就不腻。
如果穿越回古代,闹灾荒的时候,给那些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灾民不限量的供应方便面,各种口味都有。让他们连续吃好几个月。
不出一年你能称帝。
那可是白面,盐,油包。在灾年,比黄金都要贵重。
我记得极限挑战里有一期是黄渤用棉袄裹住冰块防止冰块融化,而罗志祥完全不能理解这一点,他觉得棉袄裹住只会让冰块融化的更快,黄渤到最后没和他解释的通。
其实棉袄裹冰块这个,对于八九十年代的大陆小孩来说都是常识,因为小时候都见过卖冰棍的这么裹着冰棍卖,但对于没见过的就成了违背常识的事。
我们现在常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但其实富裕更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所以无法想象过去人的生活条件有多苦。
中华五千年历史,全国范围内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千禧年以前的所有时间里,食物都是短缺的。
方便面这种东西开始成为让人嫌弃的垃圾食品,满打满算绝不会超过二十年。
二十年前的农村,方便面是绝对稀罕的食物,方便面里的调料包都会被小孩争着干舔着吃,一个宿舍有人吃一桶泡面,同寝室的人会争着喝剩下的调料汤,这样的事情在二十年前的乡村学校是极为寻常的事情,如果你对他们说,让他们连续吃几个月泡面,他们绝对会开心。
那时候北方学校灶房的食物有多单一,你可能也无法想象,主食只有三种,小米、大米、面,而且里边偶尔会有老鼠屎。
至于蔬菜,常年只有土豆、白菜、萝卜,夏天本地蔬菜熟了可能会有点茄子和番茄,这已经是最好的时候了。
你可能会不相信,发生这些的时候是在2005年前后,而且还是在一个不算最穷的乡镇中学,食物的单一是不是超出了你的想象?这样的饭,那时候的学生一吃就是好几年。
时间再往前推二三十年,1978年到1988年之间,在非灾害的年份下,一家几口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顿白面馒头,平时吃的都是各种杂粮粗粮,小麦的壳儿叫麸,小米的壳儿叫糠,现在喂猪喂鸡的东西,那时候家家户户会和玉米面和高粱面混在一起吃,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只能混着吃。
这种情况,在那时候的农村,是大多数的情况,那个时候,填饱肚子就得烧高香了,能吃上一口白面馒头得是逢年过节,这样的环境下,天天能吃方便面简直是活到天上了。
时间再往前推一推,粮食更短缺,就是麸糠都不够吃的时候,老百姓会挖着吃野菜,会把榆树上的皮揭下来,晒干,上碾子上碾成粉状,这样的东西叫做榆皮面,口感粗砺,不易消化,吃完便秘拉不出来时常有的事,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动手去抠,帮助排便。
至于你说的灾年,遍地荒芜,草根树皮都被吃光的时候,人们会吃土,你没听错,就是吃土。
这种土叫“观音土”,也叫“高岭土”,吃完会让人没有饥饿感,但是它并不能被消化,吃了的人会肚子胀大,最后因为没法排出活活憋死。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就是吃人,易子相食,你在书上看起来这四个字很轻松,每个朝代都发生过,在史书上是最常见的四个字,但四个字里蕴藏的无奈和绝望你不会明白。
看完这些,想必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而我要说的是,上边说的这些事,真实发生过的时间,都在近一百年内,甚至是近五十年内。
中国也许发展得太快了,所以让太多年轻人低估了物资短缺下人的承受能力,别说几个月,真到了那个时候,让你吃一辈子泡面你都绝不会吐出一点。
以上。
先容许我连喊三声偶擦:偶擦,偶擦,偶擦
你怕不是低估我国劳动人民以及对资源极限李咏的民族技能。古代灾民别说吃口热乎的,就是来口干的都是奢望。除了里面的面饼外,还有一种重要物资——盐。你这盐不但包装严实,便于隐藏和长途运输,而且质量大小几乎一致,这意味着你的调料包有着和货币一样的功能啊,这种来着21世纪工业化包装过的盐包,有着可辨识的外包装,里面还添加了各种香料,尼玛绝对是黑市的硬偷货啊。
你看又送吃的又送钱,搁那时候你已经不是带善人了,你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而官府觉得,我擦,哪里来的恶势力敢跟朝廷作对,还贩盐,怕不是早就集齐兵马捉拿题主了。
要是运气好一点,没在多事之秋。整箱的方便面可能是送礼的最佳选择。苦一点的黎民百姓,会留着酱包,平时啃一啃干的也不是过不去,碰上个好日子,或者来了稀客,用酱包煮他一大锅酱汤,炖上糊糊野菜,也是一番美味。纺间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职业,能将方便面的外包装完美的弄开,将数张摊平的包装,这种行动社会随处可见的塑料化工制品,在古代就是“不怕水不漏风”的神器啊。新兴的手艺人们可能会糊好“神纸”贩卖,有钱的拿来做衣服裱窗户做屋顶。没钱的也能置一件雨伞什么的。包装上面鲜艳的色彩,看不懂有神秘色彩的图案,可能会兴起风潮,各染坊布匹会依葫芦画瓢做出类似的图案来贩卖,民间可能会做出类似方便面的图腾或者塑像来纪念朝拜现场文化。
要是在乱世,各地灾民皆来投靠,“闯关东”见过没。各地群雄,贼匪流寇,朝廷及江湖人士,都打着你的注意,要是有铁憨憨愿意跟随你也是运气好,但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觊觎你的物资,你可能被诏安,被纳降,亦或是册封,也可以自立门户那都是你的选择。只能不知道天底下又有多少好汉为了一包方便面而亡。
你看,方便面能给古代带来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带来这么多影响,你却只关心他们吃的腻不腻,,,,,
我爹吃了十几年的红薯,现在看到红薯都怕
但是,命题是几个月的方便面………那他妈算个屁,就算真的吃的嘴巴腻了,也比饿死强
把方便面一层一层拆开来看,
几个月的白面——地主都做不到。
充足的油脂(别管是什么油)——已经超过了地主的想象力。
各种精细的调料——前两者是从成本上碾压时代,这个已经是从技术上碾压了。
脱水蔬菜——依旧技术碾压,同时还补充了维生素及膳食纤维——谁以前能连着吃几个月绿叶菜的。
香肠/鸡蛋/午餐肉——这个就不提了吧,太离谱了。。。
另:富含油脂和盐分的热汤(方便面总不能是凉着吃的吧)——冷天也能吃,不仅自己活,说不定还能保全别人。
三分钟的烹饪时间——饿的动不了也没关系,年纪太小做不了饭/不会找吃的也没关系,躲灾没有地方落脚更没关系,不论何时何地何人,想吃就吃。
综上,不会吃腻,会感激涕零。
在活下去面前,食物的口味不值一提。
你知道鲁菜为什么后来不再流行了么?(除了官府牛逼才吃得起以外,ps,不是山东人吃的菜就叫鲁菜)。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鲁菜味道,在没有味精的时候能够靠着各种海鲜鸡啊啥的煲个八九个小时,弄出你现在吃的味精的味道。
如果古代有方便面,你把调味包里的味精拿出来熬汤,你就可以做一个不那么合格的鲁菜大师了。
古代大部分时候,农民吃的,简直不叫吃的,为啥北方逢年过节都吃饺子?为啥说肉食者鄙?
现在喂猪的糠,搁古代会伴着平时吃,日常饮食
每次看到这种何不食肉糜的问题我就觉得共产党真是功德无量
2011年我认识的一个妹子去甘肃会宁支教,她和另一个妹子去班上学习很好的一个男孩家家访,男孩家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男孩的爷爷奶奶一定要留她们吃午饭,午饭就是,一人一包“康帅傅”方便面,朴实的老两口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快吃吧。”而小男孩在一旁直勾勾望着咂巴着嘴,她们俩妹子盛情难却吃了面,饭后想找地方洗手,却发现男孩和他妹妹在贪婪的喝她们剩下的方便面汤,再问才知道,这是爸爸妈妈打工回来带给他们的,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上的好东西。
给你连着过几个月生日,你回腻么?
干嘛还古代呢,就说现代吧,前几年有个采访节目,记者到深山里,看看贫困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妈给孩子煮了包方便面,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记者就委婉的告诉她说:方便面不能经常吃。
她说:记者同志,不是经常吃的,今天是孩子生日,才吃包方便面的!
我是一名火车司机,平时上班的时候几乎没有正点吃过像样的饭菜,基本方便面,火腿肠,面包等零食。以前干副司机的时候跟我老师跑车,他50多岁开了30多年车。我问他20几年前你跑车饿了吃什么,他说自己带锅煮面条,买好包子准备着,吃餐车送的饭。我问他怎么不吃方便面,他说不舍得吃,方便面太贵了。那时候他的工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几倍。
我突然想起十年前看过的一个文章。
一个记者到贫困农村去采访,看到一个孩子正在吃方便面。
记者跟孩子的妈妈说:不要让孩子吃太多方便面啊,没营养。
孩子的妈妈说:没事,今天孩子过生日,让孩子吃点。
方便面拿到过去,绝对是好东西。
方便面本身就是白面,在古代是优秀食材,调料又远远精于过去。就连方便面上的女明星,在古代看来都跟色情杂志似的。
你要是问会不会吃腻,一样东西连续吃几个月,那是绝对会腻的。
但腻了也一样吃,你以为古代灾民都吃什么,还不是那几样?相比之下方便面可是好东西。
在饥荒的年代,方便面简直是美食啊。。。
你知不知道全世界的方便面少说有67个品牌,230个品种?
你一天吃一个品种。可以连吃半年以上都不带重样儿的。
而世上最贵的方便面要四百多元人民币一桶。
放到古代,别说是灾民了。皇帝有没有吃过都两说呢。
不会,吃腻了,可以吃几顿树皮缓缓。
压根都不需要追溯到古代,也不用是灾民。
看看这张图片。
这是我在2013年在西部农村,到孩子家里家访的时候,人家家长招待老师拿出来吃的东西。
知道是啥吗?
炒洋芋,拌洋芋,以及洋芋面饼。
洋芋就是土豆,简单的说,这就是一桌子土豆。要不是因为是老师来,炒土豆烙饼子都不放油的,菜也要减掉一个。
中午孩子们一起吃午饭的时候,也就是吃洋芋面(土豆面,主要成分是土豆粉,掺入一定量其他成分固形),没有其他的菜,别说肉了,如果要说蔬菜,看到那盆里的葱花了吗?。
说实话,在那之前,我不知道土豆还是可以做成面的。
人家孩子既不是灾民也不是在古代,就天天吃这个。
在校期间顿顿吃这面,把我都快逼疯了,一点油水一点滋味都没有!
我以前是对老干妈是嗤之以鼻的,当时有位同事老师带了老干妈,我吃了对老干妈惊为天人!
我被老干妈真~征服!使劲唱「就这样被你征服~」
在我心中,老干妈长期占据“最火辣最美丽的女人”地位——直到我太太出现以前——就是因为这个。
根本不需要追溯到什么建国前,什么改开以前,哪怕就是21世纪再加上10年,中国这块大地上,有些地方,也是天天吃土豆,也不是经常能吃白面的。
因为土豆的价格比大米白面便宜的多,是穷人的保命口粮。与土豆相比,白面都属于奢侈品。
方便面不但是白面,还特娘的带油炸,还带香辣带油带蔬菜带肉丁的调味包!
这在古代简直是降维打击的神仙珍馐美味好么!
前段前几天袁隆平老先生去世为什么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因为在中国,14亿人里面至少还有7成的人,也就是10亿人,对饥饿,是不陌生的,所以对于袁隆平老先生的功绩,感铭在心!
《家有儿女》第二季还是第三季中有一集,说的是刘梅出差,夏东海不太会做饭,而此时小雨小雪的妈咪玛丽来照顾孩子们。
玛丽也不会做饭,但她有钱,于是她天天请孩子们吃西餐,汉堡牛排披萨哈根达斯,连着吃了俩星期。最后导致孩子们见着西餐就反胃,故事的结局自然是刘梅归来,孩子们像见了救星一样让她做中餐吃。
而看这段的时候,我正好赶上了家里最困难的时光,天天啃空心菜就面条。我当时就无法理解,什么样美味的饭菜能赶得上炸鸡汉堡,牛排薯条?当时最幸福的事就是刚好捡到了一百块钱,吃了一顿肯德基的汉堡套餐。
而事实上,哪怕现在的我有钱了,你让我天天免费吃西餐我也觉得“还有这好事?”我敢打赌我绝不会吃腻,真正要我腻恐怕得让我能顿顿吃的起烤肉日料以及各种中式菜品。
回到问题,古代的灾民和方便面的差距,比我和西餐的差距还大的多。古代的灾民日常吃饭吃的是树皮,观音土,草根。你可以想想他们看到精制白面做的方便面和味精细盐的调料是什么感觉。
要让他们吃方便面吃腻,首先要让他们像现代人一样活着。
连续吃好几个月会不会腻,取决于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吃多久。
怎么吃?是打个鸡蛋放点葱花煮着吃?还是加个火腿用开水泡着吃?还是把调料直接加袋子里压碎吃干脆面?
连续吃,是每次都吃撑?还是每次都吃饱?还是吃半饱?还是刚激起食欲就断供?
好几个月是几个月?两个月?六个月?十个月?十几个月?几十个月?
是只有国民品牌康师傅?还是家常的今麦郎白象统一五谷道场?还是稍高端点的汤达人合味道日清拉面私房牛肉面?还是另辟蹊径的火鸡面鸡汤面咸蛋黄面燃面甜水面?
是最经典的红烧牛肉面?还是老坛酸菜面?还是香辣牛肉面、麻辣牛肉面、酸菜牛肉面、咖喱牛肉面、烧烤牛肉面、豚骨拉面、黑椒牛柳面、私房肉燥面、魔鬼拉面、豚骨拉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红烧排骨面、红烧狮子头面、笋干烧肉面、红烧鸡煲翅面、老坛酸菜牛肉面、酸香牛柳面、酸汤肥牛面、西红柿炖牛腩面、泡姜鸡面、泡姜牛肉面、泡椒牛肉面、酸菜仔鸡面、酸萝卜老鸭汤面、鱼香泡椒肉丝面、冬瓜煲老鸭面、花旗参炖乌鸡面、淮杞炖鸡面、老火煲猪骨面、茶树菇炖土鸡面、瑶柱煲龙骨面、鲜虾鱼板面、红烧明虾面、锅烧海、酸菜鱼片面、金汤虾球面、麻辣排骨面、爆椒牛肉面、麻辣牛肉面、双椒炖牛腩面、泡椒竹笋鸡面、藤椒豚骨面、黑胡椒牛排面、白胡椒肉骨面、笋干老鸭煲面、雪笋肉丝面、精炖牛腩面、笋干烧肉面、东坡红烧肉面、香辣牛肉面、酸辣牛肉面、川辣排骨面、水煮牛肉面、剁椒排骨面、麻辣牛肉面、泡椒牛肉面、酸辣牛肉面、油辣子传奇、酸辣豚骨面、小鸡炖蘑菇面、什锦炖酥肉面、酸菜炖排骨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红烧肉炖干豆角面、葱香排骨面、点心面、珍烩海鲜、食面八方 、好滋味 、面霸、杂面、酱香传奇、油泼辣子酸汤面、羊肉酸汤面、麻辣牛肉面、红焖羊肉面、泼辣牛肉面、豉汁排骨面、酱香红烧肉面、香熏腊肉面、梅干菜烧肉面、雪菜肉丝烩面、日式豚骨面、海鲜豚骨、金汤肥牛面、金汤五花肉面、番茄鲜蔬面、蘑菇鲜蔬面、蘑菇羊肉臊子面、枸杞红焖羊肉面、油泼辣子酸辣面、韩式火鸡拌面……
最朴实的,老北京方便面,标准干脆面吃法,最多两个星期,原始人也得腻。
最豪华的,我估计就连我这个被宠坏了的现代人的胃,连续吃一年也没啥问题,顶多身体可能扛不住。
这个段子之前讲过。末代皇帝溥仪久病不治即将去世,对前来探病的弟妹说想吃方便面。溥仪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都觉得方便面好吃。要在古代,方便面会进宫成为御膳啊。给灾民连续几个月吃御膳,他会吃腻么?
日本太太用方便面接待客人,这贵族也够讲究的了。关于他们成为贵族样本这事。
吃腻了,说明他不是灾民。
什么是灾民,那已经不是人了!
你印象中灾民是这样的:
不仅仅是台湾,大陆也存在灾民对饭菜不满意而浪费的情况!
但真正的灾民是下面这样的:
如果能让他们一直吃方便面,他们估计会幸福的如同在天堂!
因为饥饿的状态下,活下去才是第一位。为了生存,人们会去吃树皮、草根、甚至同类。他们对于生存的要求极低、极低!
说个事吧!听我外婆讲的,她的公公,我母亲的爷爷,我的外曾祖父的故事。
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但青海省的情况却相比内地要好的多。
一个内地逃荒的人,在快被饿死的情况下,被我外曾祖父救回了家。外曾祖父让外婆用豆面做了一碗馓饭,类似疙瘩汤或搅团一类的东西(小时候我觉得是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了)。然后给那个逃荒者吃了一点。过了一阵子,又给逃荒者吃了一点……就这样,用一天的时间,让那个逃荒者将一碗馓饭给吃完了。
第二天同样如此,一碗馓饭,一次吃一点,分一天吃完……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逃荒者才开始和我外曾祖父一家正常吃饭。
那时候青海虽然不缺粮食,但也没什么好吃得,一天三顿都是豆面馓饭,偶尔有点白面那就是“大餐”了。但不管是逃荒者还是我外曾祖一家,都没有吃腻。大灾岁月,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最初几天,要一点一点给那个逃荒者吃馓饭?一段时间后才让他正常吃饭呢?看看知乎里面的朋友有没有知道原因的。
浸透了 鸡蛋 的 精白面,用 油脂 炸透,配上过量的 精盐 和 谷氨酸钠......吃腻?是不是对 古代 有什么误解?
亲,你知道方便面的主要原料吗?
白面!白面!白面啊!
别说古代灾民了,就算没遭灾的,你以为多大频率能吃上白面?
天天吃白面,那是地主待遇啊亲,地主!
ps. 我好像有点明白为啥现代人幻想“穿越”了,是真没搞清楚古代人民过的是什么日子啊!
有一部电影叫《金氏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跳江自杀未遂,漂流到了汉江中的一座小荒岛,因暂时得不到救援,就在岛上过起了鲁滨逊般野人的生活,衣不蔽体,饥不饱腹。有一次主人公在岸边捡到一包方便面垃圾,里面存有一包完好的炸酱调料包,主人公欣喜若狂,自制了玉米面,然后撒上调料包,当主人公吃上这一口炸酱面时,激动的哭了。
电影-金氏漂流记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1494638808416256而题主你还在想灾民会不会把方便面吃腻这种问题,我可去你的吧!
小时候家里没有钱,因为体制改革爸妈双双下岗,我到现在都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家里做面条,清汤寡水的我不愿意吃嚷嚷着要吃电视里面广告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那时候还是黄褐色的包装,售价两块,我一直嚷嚷着要吃爸妈不给买,说两块钱都够买二斤面条了,当时我也是馋虫上脑,气的骂了我爸妈,把自己存了一两个月的毛票掏出来去楼下买了一包。
回来自己找碗泡了热乎乎的吃了起来故意放大吸面的声音,让爸妈听见,吃完还把带汤的碗放到我那屋不让他们收拾,想着待会儿馋了用汤解馋,过了有小半天吧准备喝的时候一看上面一层黄色的油喝了几口没有胃口就把碗放到碗池里了,等待会再出来看我妈把里面的剩汤热了用它泡锅盔吃,当时就说了一些讽刺的话,哎觉得我妈真的丢人,但长大后每次回想起来心里真TM难受。
长大后和爸妈说过这件事,爸妈一边内疚一边宽我心说小孩不懂事他俩早忘了。
哎,有条件了谁愿意天天吃泡面啊,但真的为口饱饭到处奔的人别说方便面了,吃里面的调料都是幸福的事。
在温饱面前没有什么腻不腻的吃就是为了活着。
你还关心灾民会不会吃腻干嘛?
古代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粮食,这是不世奇功。现在你不仅有不限量的粮食,这粮食居然还是油炸过的精良白面,你这是尧舜降世啊!
如果不喜欢尧舜降世这个说法,其他什么三皇五帝随便你编,还可以取个神乎一点的,比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五色神仙面菩萨,不独灾民,全天下都会把你当成神明!
我建议,您现在立刻、马上去赈灾,然后让遭灾的州县官民给你勒石纪功,献祥瑞,举义旗。您想要天下,可能都不用打,永远不挨饿这个功能太bug了,甭管哪处城池,何方百姓,全都扛不住这天大诱惑,你想不让对方百姓把太守杀了献城投降都难。
我帮您规划三年登基,五年实现大一统,十年平定地中海,二十年发现新大陆。千古一帝。
结果你在这操心灾民会不会吃腻?
算了,扶不起,扶不起。
你不如把这个不限量供应方便面的能力给我,我马上去给非洲饥民当女神去。
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吗?
我在边疆地区工作很多年,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答主,不要说古代灾民了,就是所谓的现代人,就在中国,都还有大量吃不起方便面的人。中国很大很大,不是只有北上广深,还要大量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区域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然你以为中央开展的扶贫工作是为了什么。
图中的小孩会觉得方便面不好吃吗?穷人家的小孩,日常有口吃吊命,逢年过节吃碗方便面算是吃大餐了。我见过最穷的牧民家庭,招待客人的饮食是白米饭加萝卜做的素抓饭,家里人吃的是红苕、土豆和玉米,一辈子逐水草而居,羊养大了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小孩,小孩大了继续放羊,从古至今一直循环。这样的家庭别说吃厌了,吃都没有吃过这种高档食材。
在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以前,不要轻易看不起任何食物,人只有吃饱了才能叫生活,天天想办法吃饱叫生存,而生存是没有办法谈条件的。
跟“油腻、太咸”都没关系。
跟人类的狗逼本性有关系。
你跟他说“随便吃,管够”、“够你孙子吃到死,每天扔了都没关系”
三个月就得跟你要整块肉的方便面。
你别告诉他“管够”,你也别说什么“可以泡两碗,吃一碗到一碗”。
就说“没准下个月就断粮了”。
吃到死都吃不腻。
古代能长年吃上米饭白面那就是要载入史册的太平盛世了,方便面也是面啊,而且有油有酱还有盐!清朝大丰年富农以上也就这样了,再放前古代一点这都是有爵位的人才有的待遇!按照秦国军功制度一般的草头百姓大头兵要到战场人头换人头才能换来的!
唉,隔壁吃减肥餐。我问是啥,是天天吃麸质面包,吃麸健康营养均衡减肥啥的。。。我突然理解我小时候家里的公鸡母鸡个个那么肥而不腻了。。。
(猪吃糠,鸡吃麸,当然换着吃也没问题。现在看和吃米麦的人三方换也没问题了)
灾民三代会感谢你铭记你,灾民要的是保命不饿死,吃腻是富人的特权。在古代,方便面这样的小麦面食是顶级美食,小地主都吃不起连续几个月。
1916年的起义被镇压,20万余哈萨克人涌入伊犁塔城地区,他们随身携带的财物大部分被军阀及其仆从抢走,灾民没吃没喝的,哈萨克部落和氏族首领求助于当地维吾尔蒙古首领。为了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格亚斯丁伯克等地方首领们带头捐粮捐牛羊,清真寺喇嘛寺号召百姓捐助哈萨克人,强制性要求农田超过百亩和羊群超过百只的家庭必须雇佣哈萨克人。
刚开始维蒙哈族百姓活跃捐钱捐粮食牛羊等,但由于伊犁塔城原本人口也才30万左右,那点捐款根本没办法让20万余灾民渡过寒冬,四处筹集的粗粮很快用完了,甜菜南瓜萝卜甚至沙枣等底层主粮也吃完了,开始吃粗粮秸秆和包粮粒的东西来保命,甚至有些地方开始吃芦苇的上面。
估计会出一个新的典故:
何不食方便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