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法律那么多,我怎么知道做某件事情时不会触犯到法律中的某一条呢?

回答
中国法律条文众多,确实会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困惑,担心自己无意间触犯法律。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触犯法律,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和一些关键的认知。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帮助您掌握这个“指南针”。

核心原则:行为的合法性审查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您都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

1. 我的行为是否被法律明确禁止?
2. 我的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3. 我的行为是否违反了相关的行政规定(如许可、备案、标准等)?
4. 我的行为是否有可能构成犯罪?

一、 提升法律意识,了解基本法制框架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您不需要成为法律专家,但需要建立基本的法律概念。

学习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了解您拥有的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以及您必须履行的义务(如遵守宪法法律、纳税、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等)。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是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很多时候,具体的法律是宪法原则的细化。
了解几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涉及合同、婚姻、继承、物权、侵权等方方面面,与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例如,借钱不还、买卖商品出现纠纷、邻里之间财产争议等,都可能涉及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规定了哪些行为是犯罪,以及相应的刑事处罚。了解一些常见的犯罪行为,如盗窃、诈骗、诽谤、殴打他人、酒驾醉驾等,可以有效避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规定了违反治安管理的治安事件的法律责任。例如,扰乱公共秩序、损毁公物、传播虚假信息等,可能触犯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规定了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程序。虽然您可能不直接执法,但了解一些常见的行政管理规定非常重要,比如交通规则、环保规定、食品安全规定等。

二、 如何在具体情境下进行“自查”

当您打算做某件事情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自查:

1. 明确具体行为: 首先,将您打算做的具体行为描述清楚。例如,“我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条关于某公司产品负面评价的帖子。” 或者 “我想在街边摆个小摊卖烤串。”

2. 初步判断行为性质: 思考这个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经济活动?是信息传播?是人身交往?是公共行为?

3. 检索相关法律法规: 这是关键步骤。
如果您有基本概念: 回忆您学习过的法律,看是否有直接相关的规定。例如,发布负面评价,可能需要考虑是否构成诽谤罪(《刑法》)或侵犯名誉权(《民法典》)。街边摆摊,可能需要考虑是否违反了城市管理规定(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或其他地方性规章)。
利用网络和官方资源:
政府官方网站: 各级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通常会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通知和办事指南。例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文化和旅游局等。
法律法规数据库: 中国人大网、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等提供查询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功能。您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来查找相关内容。
咨询专业人士(如果情况复杂或涉及重要事项): 如果您不确定,或者事情的后果比较严重,最稳妥的方式是咨询律师。他们能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准确的法律意见。
关注“禁止性”规定: 很多法律条文以“禁止”开头,比如“禁止传播淫秽物品”、“禁止非法集资”、“禁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等。这些是直接需要避免的行为。
关注“义务性”规定: 还有一些是要求您必须履行的义务,比如“依法纳税”、“取得相关资质后方可从事某项活动”等。

4. 考虑“潜在风险”: 有些行为本身可能不直接触犯法律,但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搭便车”或“擦边球”: 比如,模仿别人的注册商标,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容易引起混淆,可能构成侵权。
信息真实性: 发布信息时,即使没有恶意,如果内容失实且造成不良影响,也可能承担责任。
权利边界: 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要防止侵犯他人的权利。例如,言论自由不是无限的,不能诽谤、侮辱他人。
公共场合行为: 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公共秩序或他人安全。

5. 关注“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中国实行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章,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制定规章的立法体系。您在特定地区或特定行业活动时,除了全国性法律,还需要关注当地的地方性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比如,您在北京开一家餐馆,需要遵守北京市的食品安全管理条例;您在上海炒股,需要遵守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三、 具体场景下的举例说明

社交媒体发帖:
行为: 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篇关于“某个明星的私生活”的文章。
法律考量:
是否涉及个人隐私?《民法典》保护个人隐私。
是否包含诽谤或侮辱性言论?《刑法》中的诽谤罪和《民法典》中的名誉权保护。
是否可能被认定为传播虚假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对此有规定。
如果文章内容涉及公司商业秘密或不正当竞争,还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
自查建议: 除非有确凿证据且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否则避免传播他人隐私和未经证实的信息,不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

创业开店:
行为: 准备开一家小型咖啡馆。
法律考量:
需要办理哪些营业执照和许可证?《公司法》、《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如果提供餐饮服务)、《消防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
店面装修是否符合建筑安全和消防规定?
雇佣员工是否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劳动合同法》。
销售商品的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价格欺诈?《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自查建议: 提前了解相关行业的准入条件和监管要求,到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咨询,按要求办理相关证照。

交通出行:
行为: 开车外出。
法律考量:
是否持有有效的驾驶证和行驶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是否遵守交通信号灯、限速标志?
是否酒后驾驶或醉酒驾驶?《刑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都对此有严厉规定。
车辆是否定期年检,保险是否齐全?
自查建议: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是避免触犯《道路交通安全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四、 培养法律思维的关键习惯

“凡事问一下‘为什么’和‘后果’: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律延伸: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被你这样对待,我是否会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我的权利是否被侵犯了?
保持警惕,但不过度焦虑: 大部分法律是为了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而设的。只要您不故意去侵害他人或挑战公序良俗,通常不会轻易触犯法律。但对于一些高风险行为(如金融投资、与人发生激烈冲突等),需要格外谨慎。
了解“权利救济”途径: 如果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如报警、起诉、申请仲裁等),这本身也是一种法律意识的体现。

五、 哪些情况下更需要特别注意?

涉及公共利益或国家安全的事项。
涉及金钱交易、合同签订的活动。
涉及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的交往。
在公共场合的行为。
利用网络发布信息或进行交流。
从事特定职业或行业(如教育、医疗、金融、建筑等)需要遵守行业特殊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与外国人或境外机构打交道时,要特别注意国际法和中国相关法律的交叉适用。

总结来说,避免触犯法律并非要求您背诵所有法律条文,而是要培养一种“法律意识”和“行为审查习惯”。通过了解基本法律框架,在具体行动前进行审慎思考,利用可靠的资源进行查询,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帮助,您就能大大降低触犯法律的风险,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

记住,法律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和权利,而不是为了给普通人制造障碍。只要怀揣诚信和尊重他人的心态,并愿意了解和遵守规则,您就能在中国社会中安心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通人可能觉得“违反法律”是一个非常沉重和严肃的概念。实际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在违反一条又一条法律中度过的。

往小里说,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我相信所有人都有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走人行道的经验。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如果各位开过小公司就知道,根本没有小公司会每年编制审计报告。

往大里说,按照民法典第六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签的那么多合同、开展的每一项民事活动都符合“公平原则”?

或者再挑个古怪点的例子,按照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所以各位大学生如果在读大学的时候不刻苦学习,或者没有增强体质,都是违反高等教育法的。

上文提到的还是严格意义上的、由全部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如果再考虑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各种明显违反立法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然存在实际法律效力的通知、纪要、解释、办法。那么触犯法律是日常生活中最不可避免的事。

我们再讲得直白点,因为法律体系已经极为庞杂,又因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尚不完善,所以实践中存在大量陈旧的、过时的、不再被实际适用的、甚至直接违反宪法、立法法和各类上位法规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如果某一部地方性法规本身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相冲突,那我们普通人违反这部地方性法规又算什么。

我们国家传统的普法宣传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方面强调“遵守法律”的严肃性,但是另一方面却对需要遵守的法律是什么含糊其辞。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方面”、“专家表示”之类指向不明的词。根据我的经验,但凡使用这种“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方面”的人,多半说不出“相关法律法规”到底是哪一部法规的哪一条哪一款。于是“不得违反法律”成为一句空洞的恫吓,或者使得很多人认为只要遵从朴素的道德观念就不会违反法律。

最后说回正题,普通人实际上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行为不违反任何法律,我是个执业律师都没办法保证自己不违法。我个人觉得要求普通人学习和了解刑法或者治安管理处罚法意义也有限。所以从朴素直觉的角度,我建议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行为不要伤害其他人、不要损害其他人利益、不要占其他人的便宜、不要给其他人增加危险。这些行为的后果比较有可能违反法律,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处罚。而如果大家要做一些超出日常生活范围的经营性的活动(比如开公司或者其他可以挣钱的活动)或者其他直觉上可能会造成危险的活动(比如开车),我建议专门学习和了解一下这个领域有没有特别的规范和要求,而不是依赖自己朴素的直觉。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犯法都是跟钱有关。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记住这一点,就够了。

脑子灵活一点,不该赚的快钱别赚。来钱快的方法基本都写进法律了,不属于自己的钱,到手了也留不住。

如果真的自己想出一条生财之路,先百度查查犯不犯法。

user avatar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引入两个概念:自然犯和法定犯。

所谓自然犯,是指反道德、反伦理的犯罪。举个例子,谋杀、殴打、伤害、抢劫、强奸、盗窃等。

这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们本身是违反传统伦理道德的,也是对怜悯和正直这两种感情的伤害。一般人在做这类事之前,无需去翻阅法典,也清楚这类行为是不道德的。

而且,对自然犯的处罚,具有普适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会规定这类行为为违法犯罪行为,加以处罚。

与自然犯相对应的是法定犯,这类犯罪不违反伦理道德,它们之所以被认定是犯罪行为,只是因为法律规定它们为犯罪。举个例子,走私犯罪。走私压根跟道德伦理无关,它只是破坏了关税秩序。

法定犯并不绝对具有普适性,比如同样是走私,有些国家没有规定其为犯罪。

之所以区分自然犯和法定犯,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在定罪非罪的认定上,特别是故意犯罪的认定上,成立自然犯一般无需违法性认识,而成立法定犯一般需要违法性认识。

所谓违法性认识,简单地说,就是在从事某种行为时,有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违法。

自然犯中的谋杀、殴打、伤害、抢劫、强奸、盗窃等行为,即使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这些行为违法,也不影响认定他们构成犯罪。

而要构成法定犯,一般需要行为人当时认识到这种行为违法。举个例子,聚众淫乱罪,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群宿群奸是犯罪,但是不把这类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国家的人,可能就不知道这一点。在认定他们触犯我国的这条罪名时,就需要考察违法性认识问题。

自然犯和法定犯虽然有所区分,但是二者也会融合,或混淆、不易区分。比如某种不违反传统道德的行为,被规定为违法犯罪以后,就会演变为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借鉴刑法中的这类区分,如果你想要不触犯法律,老湿我有以下三条建议:

1、不从事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这样一般就不会触犯法律,规避大部分法律风险。

2、留意不常见或新奇的案件新闻,从中汲取教训,避免构成“法定犯”。由于法定犯条文是为了秩序凭空创设的,那么一定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普法,所以做个有心人稍加留意即可。

3、对某种行为的性质拿捏不准,又关系重大, 可以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user avatar

大多数法律,犯过一次,下回就知道这么错了,再也不敢了。唯有“相关法规”,犯了以后,没办法吸取教训,因为没人告诉你到底错在哪里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