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非理性消费」带来的快感本质上是由什么带来的?

回答
非理性消费带来的快感,说到底,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但又无比真实的需求,以及我们大脑为了应对这些需求而产生的“奖励机制”。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游戏,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

首先,得谈谈“即时满足”这头猛兽。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耐心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当欲望悄悄萌生,比如看到一件心仪的衣服、一款新出的电子产品,或者只是因为心情不好想找点乐子时,非理性消费就像一个随叫随到的“许愿池”。你下单的瞬间,一股电流就好像已经通过你的指尖,直达大脑的奖励中枢。屏幕上那个“订单已确认”的绿色小勾,或者包装箱即将送到家门口的提示,都在宣告着一种即时性的成功和掌控感。这种快速的回报,能瞬间驱散内心的空虚或焦躁,用一种立竿见影的方式填补内心的“洞”。

其次,是“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的隐形驱动。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甚至被羡慕。当你购买了当下最流行的单品,或者拥有一款大家都谈论的电子设备时,你不仅仅是在获得一个物品,更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社会对话。这种消费行为,就像是为你贴上了一张“我属于这个群体”的标签,让你觉得自己与潮流同步,与他人连接。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新购之物,获得的点赞和评论,更是这种认同感的放大器,让你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肯定,这种来自他人的反馈,会进一步强化消费带来的愉悦感。

再来,是“情绪调节”的拐杖。生活并非总是阳光灿烂,总会有压力、失落、愤怒、无聊的时候。非理性消费,尤其是那些冲动性购买,常常扮演着一个临时的“情绪吸尘器”。购买的过程,从浏览到下单,再到拆箱使用的那一刻,都能暂时将你从不愉快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新奇的包装、独特的香味、精美的设计,这些感官上的刺激,能够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暂时忘记烦恼。就像有人喝酒解愁一样,消费成了一种更易得、更“体面”的麻醉剂。这种“短暂的快乐”虽然治标不治本,但足以让我们在当下感到轻松许多。

别忘了“掌控感与自由的幻觉”。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很多时候会感到无力或受制于人。然而,花钱买东西,尤其是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会带来一种“我说了算”的掌控感。你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选择不购买,你可以选择哪个颜色,哪个型号。这种选择权本身就带有一种解放感。尤其是在面对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到束手无策时,在消费领域挥洒金钱,就像是在一个小范围内重塑自己的世界,获得了一种虚幻的自由。你花了钱,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这种“付出即所得”的逻辑,能带来一种清晰的因果关系,填补内心的混乱感。

最后,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比如“符号消费”,即消费品所代表的意义和身份认同,而不仅仅是其使用价值。你买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你买的不是一台手机,而是一种品味和地位。这些符号化的意义,满足了我们对“更好自我”的想象,通过消费来构建和强化理想中的自己。同时,“猎奇心理”和“对未知的好奇”也是重要的推手。新品上市、限量发售、限时折扣,这些营销手段都在不断刺激我们“拥有”的欲望,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带来的惊喜或稀缺性。

总而言之,非理性消费带来的快感,不是单靠一件商品就能给予的。它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快乐、认同、掌控和自我实现的渴望,在消费行为的催化下,与我们的大脑奖励机制相互作用,最终绽放出的那一瞬间的绚烂。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下,我们个体内心需求与外部刺激相互博弈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购物在消费社会被视为一种自我认同的手段,可以用来获得社会地位。冲动消费、非理性消费、病态消费、强迫消费这几个词的概念的不同心理学派定义不尽相同,“正常”的界定也充满争议,最常讨论的莫过于强迫性消费,毕竟DSM-III还曾经列在上面过,不过DSM-IV之后就取消了,ICD-10可以归类为other habit and impulse disorder。有些人认为在现在的社会中并没有理性或是不理性、冲不冲动的消费。这些都是正常的,毕竟广告和营销想方设法使用各种方法勾起人买的欲望,也就是网上某些人喜欢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是广告商诱惑我,我冲动只是凭着本能而已”。ICD-10的定义则为“没有合理的动机下反复出现的自己不能控制的上海别人活自己的行为。”其它有赌博、偷窥、性瘾。Black研究在DSM-III诊断为强迫性消费的人中 64%合併情绪障碍,42%合併焦虑障碍, 21%合併物质滥用障碍,15%合併进食障碍。在人格障碍方面60%合并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常见。
Elliott R: Addictiv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d fragmentation in postmodernity.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1994; 7: 159-79.



心理动力学:消费是为了弥补自尊

Valence病态消费分了四類:

1. emotional reactive consumer:以情绪驱使为主,注重产品的象征意义。

2. impulsive consumer:本我与超我冲突缺乏理智没目标的消费,认知控制力较弱。

3. fanatical consumer:享乐主义消费或收集某些东西为主,控制力较佳。

4. uncontrolled consumer:为了消除压力而买,自己无兴趣也不想要的消费,不会花很多时间逛或比较,购买仅仅是为了纾解当下情绪。

●自我消耗后,个人自我调控能力下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Muraven)

●自我的客体需求未能得到回应,需要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的narcissistic equilibrium将被破坏,表现出fragmented self,以购买来填补自我。(Kohut)

●symbolic self-completion,象征性的自我完成有所缺陷,则需要有弥补行为,例如借由购买商品来让自己期待的自我定义逐渐完整,才能降低该行为。当自尊心降低的人会想以具有象征性的购买产品来弥补自己不完整的自我形象。(Dittmar)

不过在精神分析治疗的效果来看,对冲动消费基本没有任何卵用。



神经影像学:消费快感最为相关的就是伏隔核的激活。

涉及四个重要的区域,下面放从百度百科借来的示意图。在神经影像中,

●鼻子后面的纹状体伏隔核NAcc中的神经元活动与在出钱之前自我评价的阳性觉醒和产品偏好相关,烟瘾和网瘾的研究中NAcc也有较高的活性。

●预期的疼痛或惩罚激活你头中间的岛叶,岛叶上激活相关的自我负面评价的激活。岛叶的激活在损失预测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产品的过程。

岛叶可是在阿法波之后中二民科的希望。。。

腹内侧额叶前额叶皮层vmPFC活动也更低。(见岛叶那张图的额叶位置) vmPFC通常在规划和执行行动中起重要作用,vmPFC损害的人往往表现出较差的判断力和高冲动性,并且倾向于阻止他们的决定的消极后果。这些缺陷代表了缺乏控制决策所需的关键机制。

●较高的前扣带回皮质ACC活动最后的决策中有着较明显的区别,ACC在评价与获胜和失败相关的决策中的冲突程度方面尤其活跃。而抑郁症最具特征的影像学特点也正是活跃的ACC。


Raab等做了一个功能磁共振实验,比较强迫消费者与普通人的神经影像区别。

第一阶段,看到产品时,强迫购买者NAcc激活明显:

第二阶段,了解产品功能时,在病患与健康受试者中,最后未选择购买的人都有较强的岛叶和ACC皮层激活。

第三阶段,价格阶段,vmPFC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有着重要的效应,但是与正常人比起来vmPFC没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在ACC更高的活动。强迫购买者会用更高的价格、买更多。

第四阶段决策阶段,强迫购买者ACC活跃更明显,其实和抑郁症挺像的。在事后的问卷调查中强迫购买者具有显着较低的自尊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还表现出比非强迫性购买者显着更高的抑郁值。前扣带回皮质ACC在最后的决策中有着较明显的区别,ACC在评价与获胜和失败相关的决策中的冲突程度方面尤其活跃,抑郁症患者中检测到较高的前扣带皮层活动,而强迫购买者相当高比例与抑郁共病。



Raab G, Elger C E, Neuner M, et al. A neurological study of 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ur[J].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2011, 34(4): 401-413.

Valence G, D'Astous A, & Fortier L: Compulsive buying: concept and measure- ment. J Consumer Policy 1988; 11: 419-33.

Muraven M, Tice DM, Baumeister RF: Selfcontrol as a limited resource: 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 J Pers Soc Psychol 1998; 74: 1252-65.
Kohut H: The Restoration of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77.

Dittmar H, Beattie J, Friese S: Objects, decision considerations and self-image in men's and women's impulse purchases. Acta Psychol 1996; 93: 187-20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非理性消费带来的快感,说到底,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但又无比真实的需求,以及我们大脑为了应对这些需求而产生的“奖励机制”。这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游戏,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首先,得谈谈“即时满足”这头猛兽。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耐心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当欲望悄悄萌生,比.............
  • 回答
    理性消费,说白了,就是聪明地花钱,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买到真正需要、真正喜欢、并且能够给我们带来价值的东西。它不是让你一分钱都不花,也不是让你只买最便宜的东西,而是让你在“想要”和“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心、更充实。想要做到理性消费,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几个好习惯,并.............
  • 回答
    鸿星尔克董事长吴荣照在经历了前段时间因为“野性消费”而带来的品牌爆火之后,近日却通过媒体向广大网友发出了“理性消费”的呼吁。这个举动,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红了之后,他反倒让人别再这么‘疯’了”。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隐藏着一个品牌在经历过山车式增长后,对于自身发展、消费者关系以.............
  • 回答
    近期,相声演员呼兰在社交媒体上对天价月饼的吐槽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一些品牌月饼“离谱”的价格,并呼吁大家理性消费,不要被过度包装和虚荣心所裹挟。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多数人都对呼兰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他触及了当下社会消费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痛点。从呼兰的吐槽出发,我们.............
  • 回答
    俄罗斯国家馆商品被爆买空的现象,以及店家呼吁理性消费,这一事件背后涉及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向: 一、事件背景与现象分析1. 事件起因 地缘政治与制裁背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捏把汗的消费决策。一个上海的姑娘,月薪八千,却背负了六十万的贷款去购买私教课,这笔账算下来,着实是有些“头重脚轻”了。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位姑娘的“理性消费”观。月薪八千,在上海这个一线城市,不算低,但也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挥霍的水平。一旦背上六十万的贷款,每个月光是还本付息,就得占据相当一部.............
  • 回答
    今年“双11”喜报式实时成交额不见了,这确实是今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这个变化背后反映了电商平台、商家以及消费者心态的转变,也预示着“双11”这一消费节日的未来走向。为何今年“双11”喜报式实时成交额不见了?取消实时成交额的背后,有多重原因和考量:1. 监管趋严,避免“数据造假”嫌疑与恶性竞争: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宗教、文化、经济、旅游开发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教堂与寺庙的性质和功能差异 教堂(基督宗教): 宗教中心与社区服务: 教堂在基督教中不仅仅是礼拜场所,更是社区活动的中心。它提供精神慰藉、教育、慈善服务(如食.............
  • 回答
    迅雷和电驴之所以会成为网络带宽的“吞噬者”,甚至让你感觉网速骤降,其实是它们工作原理的必然结果。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一群非常勤奋的搬砖工人,只不过它们搬的不是砖头,而是网络上的文件数据。首先,我们得明白,迅雷和电驴的核心功能是“下载”。而下载,顾名思义,就是从互联网上的其他电脑(服务器或者其他用户)那.............
  • 回答
    说孤独感是“非常消极”的情绪,其实有点太一概而论了。虽然我们常常把孤独和悲伤、失落联系在一起,但把它简单归类为负面,就像说雨天总是坏天气一样,忽略了它背后可能蕴藏的复杂性和多重意义。从一个更温和的角度来看,孤独感更像是一种信号,一种身体和心理发出的,提醒我们与他人连接的需求。就像饥饿提醒我们需要进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虽然不直接出现在你我家中,却默默支撑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业上游品牌。这些品牌可能没有消费品那么光鲜亮丽,但它们是工业制造的基石,是科技进步的引擎,很多时候,它们的质量和创新直接决定了下游产品的品质和成本。要讲“非消费品”的上游品牌,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生产原材料、零部件、设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症结,也折射出社会结构的现实。人们渴望拥有特权,而不是致力于消除特权,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轻易打破的循环。首先,我们得承认,“特权”本身并非一个天然的贬义词。在许多语境下,它仅仅意味着某种优势、某种便利、某种被优先考虑的待遇。当一个人拥有特.............
  • 回答
    .......
  • 回答
    非典(SARS)的消失,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人类社会与病毒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博弈后,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促成的结果。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牺牲与智慧,最终将这个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病原体逼入了绝境。病毒的“自杀”:但并非完全首先,我们得知道,病毒本身也存在一些“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促.............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像非典(SARS)那样突然消失,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但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不太可能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但其威胁程度和传播模式会发生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白非典和新冠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非典(SARS)的“突然消失”:非典在20022003年间引起了全.............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蒙古族(非蒙古族文化)的消亡是一件好事,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常常是基于误解或偏见的观点。理解这些观点,需要深入探究其提出的理由,并进行审慎的分析。支持“消亡是好事”的论点及其分析:1. “现代化”和“进步”的论调: 观点: 有些人认为,传统的游牧文化、语言和习俗是“落后”的.............
  • 回答
    .......
  • 回答
    我理解您作为一名退役消防员的感受,看到消防宣传做得这么好,但依然有人不了解“消防队救火不收费”这一点,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困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宣传的触角、公众的认知惯性,还有一些潜在的误解。我来试着把这些说得细致点,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消防宣传可以.............
  • 回答
    2003年那个春天,一种叫做“非典型肺炎”的病魔悄悄在中国乃至全球蔓延,恐慌的情绪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散。那时候,媒体报道的焦点几乎全是它,我们对它的陌生和恐惧,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然而,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非典的踪迹最终也归于平静,它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全球性的协同作战和病毒自身的.............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至今仍被无数人提起。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德军为何不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法,而要硬生生把兵力耗在血肉横飞的斯大林格勒市区里,与苏军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消耗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战术选择失误,而是当时整个战略态势和双方意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