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不知道为什么题主添加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标签,但是我还是要试着往这个方面回答一下。
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回答,但大多答非所问。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但是真金一定要被火炼吗?
现在的“好孩子”和以前的“贞操牌坊”有什么区别吗?
现在的人不惜重金参加各种培训,和祥林嫂捐门槛有什么区别吗?
下文修改自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意识形态_红卒要过河_新浪博客
学校现在基本属于大生产,大生产就是自觉的。在学校这个大工厂,生产被资产阶级自觉阉割的workers就得靠忽悠。教育行业的底层teachers在大生产中就相当于一线的流水线工人,上面主任就是拉长工头,大的主管,校长就是经理,教育局的官僚就是先锋。因此,工厂大生产是自觉而公开地为资利益服务的,这个意义上来说谈不上是神马plot,而是妥妥的羊毛。我们说 class contradiction 无处不在,微观来看,学校孤立起来作为一个工厂,那存在的资无关系就是worker老师和校长督导之类的。这就和医院一样,孤立起来看也是worker医生和院长专家的资无关系。但宏观来看就不一样了,学校医院都是广义的生产部门,产品就是资无的社会关系本身。所以 class contradiction 必然会体现到老师和学生的斗争以及医患斗争上去。
从整个教育行业的层面来说,教育是为了培养劳动力。那么学生是产品,确切说,学生的劳动力是产品,而教师则是产业中的workers。这些劳动力的消费者则是各行各业的老板。不觉悟的学生和家长幻想着往这个劳动力的生产中多花些银子和时间,以为这样就能让劳动力卖个好价钱。实际上,苦*都这么想,结果就是相互竞争,这样非但不能提升自个儿的身价,反而会压得更低。于是“勤劳能干”的学生毕业了找着工作,但也不过是拿个吃饭钱。然后“懒惰无能”的学生毕业就失业。于是老板们就为这帮人的失业找到了很好的借口:你们不努力,不吃苦,怪谁呢?看看那些勤劳能干的人,他们不就找到了工作么?于是teachers也为制造幻想找到了很好的借口:你们要努力,要吃苦,否则以后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这样对得起你们的父母么?对得起我们teachers么?对得起你们自己么?这就跟工厂里的苦逼比勤劳,比吃苦,比能干,其结果就是压低自身的劳动力价值。然后“勤劳吃苦能干”的workers被留下来,也不会涨神马工资,反而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而“懒惰矫情无能”的workers被赶走,变成“待业”人口。老板同样有很好的借口来为其制造失业人口的行为进行辩护。所以说,老板无疑是喜欢看到这种幻想的,对老板来说,质优价廉的劳动力是滚滚财源的一大保障。
浅谈应试教育【马克思主义科学吧】_百度贴吧 @拯救科吹 的评论
随着西方国家“素质教育”真面目的暴露,网络上的小资倒是开始维护起应试教育了,宣称只有高考才能让“寒门”阶级上升,对于*期间的教育revolution则斥之为走后门,根本就不相信教育公平能实现。对于你国当下比如反对强制补课之类反抗应试教育的行动则更是愤怒(当然也有小资认为此举有利于他们拉开与屁民的差距从而在竞争上获得优势)。有些甚至鼓吹加剧竞争的“改革”方案。
总结:在私有制下,教育是为等级制服务的,这样造成了”要学学不得,不想学被逼着学”的情况。所谓“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不过是被相互竖起来的稻草人,并不能改变为统治class符服务的本质。
有人说,因为资源有限,有的地方连“应试教育”都搞不好更何谈“素质教育”呢?
其实资源不足只是表象,为等级制服务才是本质,假如我给山区的每个孩子都发一台显微镜,北京那边的小学就要捣鼓STM了。
在等级制下,中位数永远小于平均数,就永远没有资源丰富的那一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前一句话,而忽视了后一句话。
为什么我要讲那么遥远以后的事情呢?
其实很多人还没明白教育的本质,以为它是很高尚的事情,于是有人终日在幻象中挣扎。
经常可以听到某某研究生/博士自杀的消息,他们的命运无法由自己决定,他们的学术生命是那么地脆弱,导师因为掌握了生产资料就享有了生杀大权,使得他们的科研热情被“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奉承给消蚀掉了。
谈恋爱是为了理解自己,而学习是为了理解世界。
世界很大,问题,可能性多到无限,这是一个事实。
应试教育背后的价值观是,世界大不大不重要,忘掉提问,忘掉可能性,只管找到“标准答案”,因为“标准答案”“一定”是存在的,不存在是不可能的,是不应该的。
结果呢,经过八九年的“教育”,人生境界“极度收敛”,万千可能收缩到一点。
于是洗脑程序启动,标准答案不止适用于考高分,也大概适用于人生,他/她只知道这一种可能性。
这是为什么应试教育的才子才女往往落得平庸,因为大自然的激励机制和应试的激励机制,根本不是一回事。大自然要你去尝试,冒险,犯错,探索,修正再触发,失败,或者成功,这是人类基因里的宝库。大自然不会给你划重点,或者把书发给你,让你找到标准答案,或者让你“猜”出标准答案。
不只是学习,做事是为了找到“那个”,而不是别的,就是“那个”,一定是一个,不可能是多个。
竞争过度,(潜意识里)其他人首先是竞争对手,是“别人”,不是伙伴。因为不管表面如何和颜悦色,他内心对别人的假设也是“他也不会把我当伙伴,他也会提防我”。
失去耐心,总想着“有人给自己划重点”,书本200页,最好能蒸馏出两页纸让自己背下来通过考试。人生70年,最好“有人能告诉我关键步骤”,我乖乖去做即可,自己就不用那么费劲了。
所以你在知乎上不时看到“我是该X还是Y”,“X到底考不靠谱”,自己做不了一丁点决定,分不清那些是自己的责任,根本没有感觉。
中国人的日子,是“其他人”定义的,因为当事人“愿意”这样,虽然他们嘴上说要更多自由,但他们是不可信的,真到“该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还会做什么。
还有对各种投机取巧的充分习惯,“如果不知道答案就选B”,“今年模拟题老师压氨基酸复合反应,同学们务必着重复习”。
小孩们开始觉得,“啊,原来这样是可以的,我知不知道也可以不重要,只要...”。
洗脑程式进一步执行,一切都存在“快捷方式“,一切也“应该”有快捷方式。学习的兴趣彻底扭转,甚至不是去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去寻扎那个和标准答案都无关的达到最大胜率的“快捷方式”。
有价值的人,就是能告诉自己“标准答案”,教自己“快捷方式”的人,政治家素养初步养成。
更不用说该发展身体的时候,却在损害身体,抑制身体。
Qin Zhu Nan Shu。
大自然的基本存在是“多样性”,好的,坏的,丑的,美的,各种各样的,都得存在。
也许应试能造就工程技术学霸,国防科工大将。但整个民族的可能性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
哦,你问“应试教育是如何抑制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你说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