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加入华盛顿条约是赚了还是亏了?

回答
日本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是否“赚了”还是“亏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简单的答案,因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视角的不同而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待:

一、 条约的背景与目的

首先,理解条约的背景和目的至关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海军强国面临着海军军备竞赛可能失控的局面。美国、英国和日本是当时三个最强大的海军国家,而日美之间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海军力量的平衡尤为紧张。

美国的目的: 遏制日本海军的扩张,维护其在太平洋的利益,并通过军备限制来减轻财政负担。
英国的目的: 维持其全球海军优势,限制美国海军的发展,同时防止日本海军威胁其在亚洲的殖民地和贸易路线。
日本的目的: 在不花费巨额资金的情况下,获得与英美海军相匹配的战略地位,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均势,以保障其在东亚和太平洋的战略目标。

二、 条约的主要内容(以主力舰为例)

《华盛顿海军条约》最核心的内容是限制主力舰(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和数量,并规定了“吨位比”。对于日本而言,条约规定了英、美、日三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为5:5:3。

三、 加入条约的“赚”的方面(对日本有利的方面)

1. 阻止了海军军备竞赛的失控: 没有条约,日本很可能为了与英美海军抗衡而投入巨额资金建造更多更先进的战列舰。条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节省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在战后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
2. 实现了海军力量的“实质性均势”: 虽然吨位比是5:5:3,但对于日本而言,这代表着其海军力量能够与世界最强的两个海军国家(英美)保持相对的接近。考虑到其地理位置和战略需求,一个“3”的比例,在实际操作中,足以使其在西太平洋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而无需承担与英美进行全面海军竞赛的巨大压力和成本。
3. 为海军现代化提供了方向: 条约限制了主力舰的发展,但也促使各国开始探索新的海军技术和舰种,比如航空母舰和潜艇。日本也因此将部分资源投入到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研发中,为日后太平洋战争中航空母舰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尽管并非完全是条约的本意)。
4. 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升级(初期): 在条约签署的年代,日美关系虽然紧张,但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为日本争取了发展战略的时间。

四、 加入条约的“亏”的方面(对日本不利的方面)

1. 限制了日本海军的绝对规模: “3”的比例意味着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和吨位上,始终无法达到与英美相等的高度。这在战略上对日本构成了长期的劣势,尤其是在远洋作战和全球影响力方面。
2. 无法建造“理想型”战列舰: 条约对战列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都进行了限制。日本未能建造其设想中的、更大吨位、更重火力的巨型战列舰,如大和级。
3. 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 随着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其在东亚扩张的野心膨胀,条约的限制逐渐成为日本军方推行其战略的障碍。日本对5:5:3的比例感到不满,认为这未能充分体现其作为东亚强国的地位。最终,日本在1936年退出了条约,这一举动被视为导致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
4. 限制了海军策略的多样性: 过度依赖主力舰的吨位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海军战略的创新和发展,迫使海军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符合条约限制的舰种上。
5. 被盟友(德国等)视为“叛徒”: 在条约签订后,德国等轴心国将日本视为放弃了联合对抗英美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反英美阵营的整体实力。

五、 历史的评价与反思

从短期和战术上看,日本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赚了”,因为它在节省财政开支的同时,获得了与英美相对均势的海军力量,并避免了早期直接对抗。

然而,从长期和战略上看,日本加入条约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最终未能解决其根本的战略诉求,并且为日后冲突埋下了隐患。当日本的扩张野心与条约的限制发生冲突时,条约就成为其必须打破的枷锁。

日本国内的“条约派”与“对华派”的斗争: 条约的签订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部分海军军官和政治家认为这是限制日本发展,而另一部分则认为这是在可承受范围内获得最大利益的务实选择。这种内部矛盾也为后来的政策摇摆埋下了伏笔。
条约的脆弱性: 《华盛顿海军条约》以及后来的《伦敦海军条约》最终都未能阻止军备竞赛和战争的爆发,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

总结来说,日本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不能简单地用“赚了”或“亏了”来概括。

短期内: 避免了巨额军费开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海军力量均势,并为经济发展争取了空间。
长期来看: 条约的限制最终与日本日益增长的扩张野心产生矛盾,导致其在1936年退出条约,并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可以说,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冲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冲突的深层原因。日本最终选择的道路,是突破条约限制,这条道路最终将它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因此,与其说日本“赚了”或“亏了”,不如说日本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在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和承受国家财政能力之间,做出了一项有限但最终无法满足其长期野心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日本和美国的经济规模的差距大于等于大陆和台湾的差距。如果台湾有个机会能达到大陆60%的军事实力……

user avatar

赚了,简直是大赚了一把。

华盛顿条约不仅仅是5:5:3,还有很多东西啊。别看网文上写的美国破译了外交密码,成功的阻止了“对美作战7成论”,日本吃了大亏的说法。其实所谓的“对美作战需要7成兵力”这个想法,也不过是佐藤铁太郎在极其有限情况下拍脑袋猜出来的。在当年一没有计算机,而没有大数据,打美国不管你是6成还是7成,都是输。美国的至始至终的想法就是限制日本海军发展,就算一开始接受5:5:3,美国也会漫天要价的。

军迷总是忘掉华盛顿条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南洋诸岛问题。日本在一战是彻彻底底的酱油党,功劳也就比北洋政府高一点。但是华盛顿条约却确立了日本对南洋诸岛的合法性占领。并且日美两国都不准在占领的南洋诸岛上新修防御工事。这可以说是日本的一个胜利,也算是美国为553付出的代价。

因为内南洋离日本近,离美国远。一旦日美开战,无论是后来的现实,还是九段作战,日本都可以迅速占领这些岛屿作为航空和潜艇前哨基地,并且屏护本土。而美国只能一个个啃,两栖登陆作战历来是海军作战的难点,特别是在条约签订的20年代。可以说,华盛顿条约553是以日本对南洋的合法性占领换来的。

至于陆奥,我觉得甚至日本一开始就应该放弃陆奥,这样16寸炮只有日美有,数量1:1。因为陆奥,美国两艘科罗拉多得建成(16寸炮共24门),英国开工2艘纳尔逊(16寸炮18门),16寸炮的比例从1:1:0变成了16:24:18,日本反而垫底了。

user avatar

我只针对某些答案中的英日同盟说一下。

英日同盟实际上在1920-21年间就已经出现废弃的迹象了,来源则是英国方面。一方面,英国在一战中丧失的亚洲利益被日本攫取不少,另一方面,打完一战的英国也没有兴趣参与到对美国的战争。因此,即使日美开战,英国是否会参与或援助日本都是个很大的问号。

在华盛顿会议前,美国试探英国方面对于英日同盟的看法时,英国表示在满足一定的前提下,英国并不介意放弃英日同盟。闻讯的日本方面借裕仁出访欧洲之际试图说服英国,但无果。所以对于日本来说,英日同盟瓦解并不是可惜的损失,而是必然要发生的,即使没有华盛顿会议,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user avatar

亏大了,英日同盟没了。小处是有些便宜,但以日本的国力,那点便宜不如说是毒药。

对日本来说,一战后最好的结果的是英日德立刻对美法开战(凡尔赛合约都不用等),数百万英日德联军沿美加边境一字排开大举南下,迅速占领美国工业区。然后与墨西哥南北夹击,事成之后瓜分美国。英国既解决一个最大的威胁,又可以把账赖掉。

只可惜英国没种,不敢赌这最后一次把美国彻底打下去的机会。

如果英国台上是欧洲二号疯子,政治变色龙丘中堂的话,搞不好真会有这番操作。反正英国是为了保住霸权赌上国运参加的一战,既然已经赌了,为何不赌到底?

华盛顿条约日本亏大了,因为以日本的国力,华盛顿条约那点好处还不如说是毒药。一战后日本最大的资本是列强中最多的人力,拉上一两个工业国,完全可以再打一场世界大战。这个优势不在短期内使用,等不了十年就过期了。

前提是英国有种,只可惜英国除了1914年之外,就没有种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是否“赚了”还是“亏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简单的答案,因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视角的不同而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待:一、 条约的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条约的背景和目的至.............
  • 回答
    加州尔湾(橙县)华人于当地时间19日自发组织武装卫队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动因、潜在的影响以及社会各方的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自发组织。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和歧视性事件有所抬头,美国也不例外。在一些地区,.............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轨迹扭转,让二战中的日本和美国调换阵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国家身份互换,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地缘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塑。下面,我将试图细致地描绘出这番诡异情景下的战争图景,力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分析,而非生硬的逻辑堆砌。序幕:一个错位的世界首先,我.............
  • 回答
    在日本读大学,参加教授的“ゼミ”(Seminar,研讨会)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于如何加入教授的ゼミ,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下面我来详细说说。首先,关于“自行组织加入”这一点,基本是不存在的。 在日本的大学,ゼミ的加入通常是由教授主导的,学生需要主动去申请。那么,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呢?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民族情感、历史背景、个人选择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郭沫若与吴清源的情况有显著差异,直接将他们的经历类比并推断“没有骂名”过于简单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郭沫若与吴清源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差异1. 郭沫若的时代与身份: .............
  • 回答
    吴清源先生选择加入日本国籍,这件事在围棋界乃至一些历史研究中,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充满复杂情感的讨论点。要详细地讲清楚,得从他的人生轨迹、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选择等多方面来剖析。少年天才,漂洋过海的围棋之路吴清源(本名吴泉)出生于1914年的福建福州。他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父亲吴毅是一位爱好围棋.............
  • 回答
    蔡英文政府与日本保持着相当友好的关系,这体现在双方在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的广泛合作。这种亲近感源于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如果台湾宣布加入日本,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多方面的,对台湾、日本乃至整个亚太地区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在法律和.............
  • 回答
    如果日本和韩国加入北约(NATO),这将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缘政治事件,会重塑全球安全格局,并带来多方面的连锁反应。以下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北约的战略重心大幅东移与全球化 北约不再是“跨大西洋防御同盟”的标签: 北约目前的定位是其成员国集体防御的组织,但也逐渐认识到全球.............
  • 回答
    为中国公民的配偶申请中国国籍,这虽然不算特别普遍,但确实是可行的一条路径。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准备和耐心等待的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和文件要求。核心要点与流程概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 回答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一事,自提出以来就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而美国、英国、日本这三个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国家,他们的态度也尤为关键。总的来说,这三个国家对人民币加入SDR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从观望、审慎到逐步接受的演变,并且各自的考量点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美国:.............
  • 回答
    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同意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背后是复杂的地缘经济和战略考量,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经济驱动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利益。RCEP作为一个覆盖全球约30%人口和GDP的自由贸易协定,其成员国之.............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最终同意在印度不加入的情况下签署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个颇具战略性和现实主义的考量过程。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简单的“回心转意”,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推动下,做出的一种权衡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CEP本身谈起,以及它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关于日本70名志愿兵加入乌克兰战局一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定论,而是牵涉到国际法、日本国内政治、个人动机以及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这70名日本志愿兵的身份和动机。 个人选择与信念: 对于参与其中的日本人来说,这很可能是一种基于个人信念.............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二战轴心国,在战后凭借经济腾飞和国际合作,成为了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尽管他们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关于它们能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的讨论,似乎总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障碍:历史。要理解为什么说德国和日本“永远不可能”加入五常,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学术人事变动,而是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这背后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的巨大提升,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强力注资。藤岛昭教授是谁?他是光催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光催化分解水制.............
  • 回答
    日本方面关于“如能解决环境影响等问题,将考虑加入亚投行”的表态,是一个相当有意思且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它并非一句简单的客套话,而是透露出日本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中,试图找到自身最优解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日本对亚投行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比较复杂和谨慎。在亚投行成立之初,美国及其部分盟友选择.............
  • 回答
    日本半导体“老兵”坂本幸雄的抉择:从尔必达到紫光,一场复杂的战略考量坂本幸雄的名字,在日本半导体产业中,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符号。他曾是尔必达(Elpida Memory)的掌舵人,一家在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领域曾一度辉煌,又几经沉浮的日本半导体巨头。如今,这位经验丰富的产业老兵的职业生涯画.............
  • 回答
    要探讨二战前日本是否有可能诱使中国与德国结盟,并借此加入盟军获胜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宏大命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利益来看,这种设想即便不是异想天开,其实现难度也如登天一般。不过,我们可以站在一个“如果”的角度,尝试勾勒出这样一个“平行世界”的可能路径,并分析其其中的逻辑与障碍。.............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而且也特别复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日本核污水排海成立工作组,还邀请中国加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说明了情况的严峻性。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白IAEA这个机构的性质。它本来就是负责监督核能的和平利用,同时也要确保核材料的安全,防止核扩散什么的。这次它成立这么一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