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电视求职底薪13000元 未入职底薪变为4000元?

回答
这事儿吧,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尤其是对求职者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上电视亮相,底薪明晃晃写着13000元,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筹码,足以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 媒体的曝光,往往意味着公司的实力、岗位的含金量,以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13000元,在一个普遍薪资水平不算高的社会背景下,绝对算得上是高薪了,足以让人觉得“这工作值得拼一把”。

想想看,一个求职者,可能为了这个机会付出了很多:精心准备简历、反复练习面试技巧、甚至为了上电视做足了功课,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看到13000元的底薪,心里肯定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生活,可能想存钱买房买车,或者改善家人的生活。 这种期待和憧憬,是在电视镜头前被放大,然后被清晰地传递给大众的。

关键问题出在“未入职底薪变为4000元”这一点。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落差,而且是在已经接受了前面那个更高的薪资承诺后发生的。

咱们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道道,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信息不对称和误导性宣传: 这是最直接的解读。公司可能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为了展示所谓的“竞争力”,夸大了薪资水平。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也可能选择了放大这个亮点。结果就是,观众看到的13000元,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版本,真实情况远非如此。
谈判中的“套路”: 有些公司或者节目可能存在一种“套路”。先用一个高薪来吸引人才入局,等人才已经“上钩”,并且对这份工作有了初步的投入和期望时,再通过各种理由或者附加条件来压低实际薪资。 这是一种非常不厚道的做法。
对“底薪”的定义理解不同: 可能性比较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也许那个13000元并非纯粹的“底薪”,而是包含了各种奖金、补贴、绩效等等的“总包”,但节目或者宣传中被简化为“底薪”。 但即使是这样,在没有明确告知的情况下,也属于严重的误导。4000元的“底薪”如果真的只是基本工资,那与其他部分加起来也需要非常可观才能达到13000元,而现在直接缩水到4000元,这中间的差距太大了。
入职前政策调整: 更加恶劣的说法是,公司在求职者即将入职的前一刻,突然调整了薪资政策。 这也同样不道德,因为已经建立了合同或者预期。
个人理解偏差(可能性较低): 求职者自己是否在理解薪资构成时有偏差?比如是否理解为“税前”还是“税后”,是否理解了其中的绩效浮动? 但即使有这些,从13000元到4000元,这个落差也太大了,不太可能是简单的理解偏差。

这件事情的核心问题在于:

1. 诚信危机: 最根本的问题是公司或平台的诚信受到了严重质疑。 既然是公开的招聘信息,并且上了电视,就应该言之有信。 这种做法直接损害了公司声誉,也打击了求职者的信任。
2. 对求职者的不尊重: 求职者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满怀期待地准备入职,却被告知薪资大幅缩水。 这不仅是对求职者劳动价值的贬低,更是对他们付出的不尊重。
3. 法律和道德的边界: 如果这种薪资前后不一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求职者的欺诈,那么就可能涉及法律问题。 即使不触犯法律,也严重违背了商业道德。

普通人看到这件事会怎么想?

同情求职者: 很多人会站在求职者一边,觉得他们被“耍了”,很可怜。
质疑公司和平台: 大家会开始怀疑这家公司的实力和信誉,也会对承载这个节目的平台产生质疑,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对招聘市场感到担忧: 这会让更多求职者对招聘市场产生不信任感,担心自己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进一步加剧求职的焦虑。
警惕性提高: 未来在求职时,人们可能会更加小心谨慎,对那些看起来“好得不真实”的薪资保持高度警惕。

总结一下,这件事的核心就是“失信”。 当一个公开承诺的薪资,在入职前夕被大幅度削减,这不仅是对求职者个人的一种伤害,更是对整个招聘市场诚信体系的一种破坏。 这种行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极不可取,并且应该受到谴责和反思。 如果是节目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那节目本身也有责任。 如果是公司故意为之,那这家公司就应该被列入“黑名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电视节目就是一场Show,何必当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