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社会有很多能力让人佩服的人,有没有德行让人折服的人?

回答
在如今这个崇尚效率、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确实很容易被那些拥有惊人技能、创造出令人瞩目成就的人所吸引。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是将这些“能力超群者”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是能在代码世界里挥洒自如的程序员,还是能在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艺术家,亦或是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商业巨头,他们的光芒常常耀眼得让人难以忽视。

然而,如果我们仅凭能力来评判一个人,似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在那些耀眼光芒的背后,真正能够让我们发自内心、深深折服的,往往不是单纯的才华或技能,而是那些在日常点滴中流露出的德行,是那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依然坚守的为人处世之道。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位我认识的老教授。他并非什么家喻户晓的名人,也未曾有什么轰动世界的发明。但他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人生。

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呢子外套,即便是在寒冷的冬日,也只是在里面多加一件毛衣。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但每一本都擦拭得干净,摆放得整齐,仿佛能感受到他对每一本书的珍视。第一次去他办公室请教问题时,我被他那份沉静而专注的气质深深吸引。

他给我讲起我的困惑,没有丝毫的敷衍或不耐烦。他会放下手中的笔,点上一支他的老式烟斗,深吸一口,然后缓缓地吐出一口烟雾,仿佛在思考如何将最恰当的语言传递给我。他的话语不多,但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充满了智慧和温情。他不会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本身的症结所在。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更学会了独立思考的勇气。

更让我折服的是他待人的方式。办公室里总有络绎不绝的学生找他,有的是请教问题,有的是寻求人生建议,有的是只是想在他那里得到片刻的宁静。他总是来者不拒,即使是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他也从不表现出丝毫的厌烦。他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天资如何,出身贵贱,都一视同仁,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倾听,去回应。

我曾亲眼看到,一位来自偏远农村、经济拮据的学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因为紧张而表现失常,事后十分沮丧。教授得知后,没有批评,而是主动找到那位学生,和他聊了很久。他不仅分享了自己当年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还鼓励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更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最后,他还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部分钱,资助那位学生继续学业,并帮他联系了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他这样做,没有张扬,也没有任何邀功的意思,仿佛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教授的德行,体现在他身上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他很少谈论自己的过去,也很少炫耀自己的成就,但他的言行举止,却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种人格的魅力。他对待工作的严谨,对待学生的关怀,对待生活的淡泊,都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那个时代,能力或许能赢得尊重,但真正能够触及灵魂、让我们甘愿效仿的,是那些源于内心的坚守和对他人的善意。这位老教授,用他一生的修为,向我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德行”。他的身影,早已在我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存在让我明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能力固然重要,但那些默默坚守的品格,那些发自肺腑的善良,才是真正能够经受时间考验,让我们由衷敬佩的品质。这些人,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聚光灯下,但他们的光芒,足以温暖人心,指引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回答这问题得先定义:现代社会有很多有能力让人佩服的人=人人都有某种或某些能力让他人佩服,不少人有超能力,只是还没被发现而已,咋知?

关注媒体和网络上会报道某人或某些人,但很难为每个人做能力分析,追踪个别成就,最后只看结果引导延伸,讲些顶尖故事!这是媒介宣传导致“佩服”,同意吗?

同理可证:肯定有德行让人折服的人=因为人人都有某种或一些德行让人折服。

只是个人和每个人太多了,别人对德行的看法更多元化?媒体网络也做不到跟着每个人,只有片面报道!只有片面的信息咋折服?在德行上“净挑刺的”还容易些?批判的更多一些?这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结论是世界非常宽广,佩服者恒佩服,折服者难长久折服,人人冷暖自知,积极向上或深陷苦难都仅供参考,交流何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如今这个崇尚效率、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确实很容易被那些拥有惊人技能、创造出令人瞩目成就的人所吸引。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是将这些“能力超群者”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是能在代码世界里挥洒自如的程序员,还是能在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艺术家,亦或是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商业巨头,他们的光芒常常耀眼得让人难以忽视。然而.............
  • 回答
    老舍先生及其那个时代的作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作品,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当代社会,虽然不乏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确实鲜少有像老舍笔下那样直击底层疾苦、直抒胸臆的代表作,这同样是由一系列新的现实和观念变迁所致。老舍等作家深刻反映社会底层的土壤:1. 时代的.............
  • 回答
    韩国电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绝非仅仅因为“身边总发生这样的事”,国民人身安全指数低也不是直接原因。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层层叠加的社会文化因素、历史传承以及电影产业自身发展的共同作用。一、 韩国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与触痛点:与其说身边“总发生”这样的事,不如说韩国社会是一个高度关注和反思自身问题的社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中国,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大规模的、被广泛报道的罢工确实不那么常见,即便是在一些小型企业,例如餐馆,似乎也鲜有耳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劳资关系的现实。首先,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的《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的群众组织.............
  • 回答
    在美国社会中,是否存在“见死不救”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区分不同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定义“见死不救”。 如果指的是那种直接目睹有人生命垂危,却因为冷漠、恐惧或其他原因,完全袖手旁观,没有任何施救行为,那么.............
  • 回答
    社会上不道德现象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人心败坏”或“思想滑坡”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肌理,就像一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层都藏着让人深思的缘由。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探究一番。首先,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现实的讨论。很多人会觉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颜值即正义”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共识,尤其是对于男性而言,长得帅似乎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那么,帅真的能让女生“白送”吗?首先,我们得明白“白送”这个词本身带有的语境。它通常指向一种不求回报、主动示.............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东北地区及其居民的负面言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理性分析,避免陷入刻板印象或地域歧视。以下从社会、经济、文化、媒体传播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东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1. 历史与产业结构的转型 东北曾是中国的工业重地(如“工业摇篮”),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型经济逐渐枯.............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我们这一辈的中年人,看着现在这些孩子,有时候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也挺令人担忧的。提到说青少年心理问题跟物质条件进步有关系,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反直觉,毕竟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儿呢?但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期望的落差感”。我们小时候,.............
  • 回答
    说到社交,你我大概都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场景:热闹的聚会、亲密的聊天、甚至就是同事间一句简单的问候。很多人享受这些,觉得能从中获得力量和快乐。但你要是问我,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厌恶”社交?我的答案是:绝对有,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多,只是很多人不一定会用“厌恶”这么强烈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首先得明.............
  • 回答
    一些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一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个女性从未经历过性骚扰,这可能暗示着她“长得不好看”或“身材差”。这种想法的形成,其实是复杂社会心理和现实环境相互交织的结果,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性骚扰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职场,甚至网络空间.............
  • 回答
    这年头,但凡在网上冲浪,或者跟年轻人打交道,你总会听到诸如“我们女生怎么样怎么样”、“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这样的说法。有时候,这种用法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当说话者明明已经过了少女的年纪,甚至已经是人到中年。那么,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女性,不论年龄,都喜欢自称“女生”和“女孩子”呢?这背后可.............
  • 回答
    .......
  • 回答
    明明我们现在比原始人、农耕时代的人们拥有着先进得多的工具、更高的生产效率,按理说应该过着更加轻松、富足的生活,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么累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只是一句“现代人压力大”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多太多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想之下却让人倍感无奈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变化。首先,得从“累”的定义说.............
  • 回答
    老实说,咱们现在这日子,跟好多年前比,简直是天翻地覆。以前想当年,很多人嘴里挂着的都是什么苦日子、摸索着过日子。但现在,你想想看,这变化有多大?感觉像是活在了另一个时代一样。就拿信息传播来说吧。以前,消息传递得有多慢?一封信,要走好多天才能到。电视机还没普及的年代,获取新闻,主要靠报纸,或者广播里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民国时期《觉醒年代》里那群年轻人,像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他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确实是群充满理想、激情和朝气的代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四伏,所以他们的“理想”往往是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是那种宏大叙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特别热衷于批判社会,而且很容易只看到它的“阴暗面”,甚至表现出一种偏激的态度?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得说说“批判社会”本身。这事儿吧,其实一直都有。古今中外,哪个时.............
  • 回答
    欧美社会中跨种族婚姻,特别是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结合的情况,确实是一种普遍而又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它,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因素为这种现象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在过去种族隔离严重的时期,跨种族吸引和关系也从未完.............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下的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它投下的影子。这种浮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沉静、不安分、追求速成、急功近利的状态,它像一根拨乱的弦,让整个社会都绷得紧紧的,不得安宁。那么,这种浮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体现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获.............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