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GB/T 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回答
评价 GB/T 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力求客观、深入,并避免过于“标准”或刻板的表述:

总的来说,GB/T 97042012 是我国党政机关公文管理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规范,它的出台和实施,对于提高公文处理的规范性、效率和严肃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套格式要求,更承载着国家机关运行管理和信息传递的逻辑,是维护政令畅通、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基石。

下面我们从几个具体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标准化带来的积极效应:

提升了公文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在标准出台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内部规定,但整体上公文格式的统一性相对欠缺。GB/T 97042012 明确规定了发文机关署名、标识、文号、成文日期、公文页码、份数,以及主送机关、标题的写法等等细节,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公文的权威感和专业性。大家看到一份符合标准的公文,会自然而然地对其产生一种信任感和规范感。
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率: 标准化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少了不确定性。公文起草、印制、传递的各个环节,因为有了明确的指引,就能够更加顺畅。比如,统一的字号、行距、版心尺寸,使得排版更便捷;明确的文号结构,方便了文件的检索和归档。这对于繁忙的党政机关来说,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是显而易见的。
促进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合理的公文格式,如清晰的标题、分明的层次结构、规范的标点符号使用,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抓住文件的核心信息,减少误解。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容复杂、层级较多的文件,规范的格式更能帮助理解作者的意图。
有助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集成: 随着信息化办公的深入,统一的公文格式也为公文处理系统的开发和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电子公文的格式标准统一,也方便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流转和管理。

二、标准的具体内容亮点与值得关注之处:

文号的规范化: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标准的文号结构(如:发文机关代字 + 年份 + 顺序号)清晰明了,方便了文件的统计、查询和溯源。在处理大量文件时,一个清晰的文号就像一个文件的“身份证”,至关重要。
标题的规范: 标准对标题的写法有明确要求,如结构、字数限制等,这有助于公文简洁明了地表达主旨,避免“一字概括”或过于冗长的标题。
公文页码的设置: 虽然看似细节,但页码的规范化对于多页文件的阅读和检索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纸质文件流转过程中。
成文日期的表述: 成文日期的规范,确保了文件生效时间的明确性,对于法律效力具有重要意义。
印章、签发人等要素的规范: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公文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标准对此有明确规定,有效防范了假冒、误用等情况。

三、实施中的挑战与思考:

理解和掌握的深度: 尽管标准很明确,但要真正做到“得心应手”,还需要公文处理人员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要求,而非仅仅是机械地套用。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把握,如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格式处理,可能需要一定的经验和判断。
不同部门的适应性: 虽然是国家标准,但不同部门的业务性质和公文类型存在差异。如何在标准框架下,结合实际业务,形成灵活而又不失规范的操作,是需要持续探索的。
电子化办公的兼容性: 随着电子公文的普及,标准的执行也需要与电子化办公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如何在电子系统中体现和维护这些格式要求,以及如何在跨平台、跨设备环境下保持格式的准确性,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持续的更新与优化: 任何标准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完善。虽然GB/T 97042012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未来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办公需求和技术手段。

总而言之,GB/T 97042012 的价值不言而喻,它为党政机关的公文管理提供了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保障政令畅通的有力工具。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虽然在具体执行中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深入的地方,但其核心的意义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干货君一直强调,写材料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个组织只要做大了,必然需要独立的写材料部门,机关、国企、大型民企包括外企都是这样,不要老觉得写材料就是形式主义。

我们写材料,在战略上不能妄自菲薄,要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情怀;在战术上不能畏畏缩缩,要有“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自信。

为什么很多人写不好材料,就是因为在战略层面鄙视写材料,觉得写材料没啥意义;在战术层面又惧怕写材料,来活儿了只会干瞪眼。试问这样怎么可能写得好材料?

近日干货君重读清政府的最后一篇材料——《清帝退位诏书》,感触颇多,与各位老铁一起分享,让大家感受一下文字材料对现实世界的穿透力。

这个材料,全文不过300多字,但是要文采有文采,要内容有内容: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篇材料好在哪里?干货君下面一一梳理:

1.“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看看这句话,写得多么伟光正。朕的大清虽然要亡了,但那是因为朕体恤万民,自愿放弃“尊荣”。就这么一句话,帝王家的面子保全下来了。

2.“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一“近”一“远”,排比不虚不空。特别是“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直接呼应“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国传统理想,材料的高度一下子就上去了。我们写材料怎么拔高材料高度?跟着学学。

3.“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

大家可以细细琢磨这句话,重不重要?这是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大清虽然亡了,但中国没有亡,领土一寸都不能少,是像枫叶那么大的!西方列强和少数分子别想从中搞鬼捣乱。

4.“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这句话作为诏书的收尾句,非常妙。妙在哪里,妙就在妙在“岂不懿欤”这最后四个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不是很好吗!”

南怀瑾《论语别裁》一书中说,清政府最后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怎么写?非常难写!

朕总不能像你们写材料一样,写一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奋斗”吧。。。

作者不按套路出牌,用“岂不懿欤”四个字划上句号,明明是退位下台,却写得如此轻松惬意。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终结,“岂不懿欤”——“这不是很好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大手笔。

退位诏书这种千年一遇的材料任务,我们肯定是赶不上了。但不管我们是在部、省、市、县、乡哪一级写材料,不管我们是写大会报告这种大文章,还是写信息简报这种小豆腐块,我们在战略上都不能妄自菲薄,要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情怀;在战术上不能畏畏缩缩,要有“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自信。

如果我们能用上面这种状态写材料,“岂不懿欤”!


更多精彩点赞、关注、看我主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