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要求给基层公务员减负,减少形式化,减少材料,真的减了吗?

回答
问及基层公务员减负、减少形式主义和材料的事情,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太多实际工作中的痛点,也是很多基层干部心里头那本算不清的账。说实话,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句“我们已经减负了”就能让大家信服的。

要说“真的减了吗?”,这得看从哪个角度,从哪个时间段来看。如果说,跟几年前、十年前相比,是不是有些地方已经有所改观,那确实能看到一些努力。比如,有些会议确实少了,过去那种层层审批、层层留痕的痕迹主义,在一些环节上,也确实有所收敛。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也确实在逐步压缩。官方文件里,也反复强调要为基层减负,要精简文件,要压缩会议。这些姿态,是有的,也说明了问题被看到了,也想解决。

但是,“真的减了吗?”,这个问题放在每个基层干部面前,答案恐怕就没那么统一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形式换了,内容没变,甚至换汤不换药。

举个例子,过去可能是一摞摞的纸质材料,现在变成了电子表格,需要填写的项目、需要的支撑材料,并没有少,只是换了个载体。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各种线上平台、APP层出不穷,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填报要求,自己的数据口径,为了保证“不出错”,基层干部还是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去填写、去对照。所谓的“精简文件”,有时候可能就是把几个文件合并成一个,但核心要求、需要报送的数据,依然没有少。

还有那些“特色工作”、“亮点工程”,说起来都很好听,但背后往往需要大量的文字材料来支撑,需要各种图片、视频来呈现,需要一次次的汇报、总结。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项“示范性”工作,基层干部不得不从日常工作中抽调人手,挤占本该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

再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各种扫码、登记、报送,虽然是为了工作需要,但在没有统一协调和精简流程的情况下,基层干部确实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解封之后,很多经验被总结,但那些繁琐的流程,有没有被真正优化?新的任务来了,会不会又套用老一套?

减少形式主义,减少材料,说到底就是要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实事,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但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例如给文件加个“精简”的前言,给会议加个“优化”的名称,但内里该有的、不该有的都在,那减负就更像一句口号。

很多时候,基层干部也明白,很多工作是为了体现“痕迹”,是为了留存“证据”,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问责。这种“求稳”的心态,也促使了材料和形式的“繁荣”。要破除这个,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号召,更需要一套更科学、更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真正衡量基层工作的成效,而不是仅仅看材料是否齐全,会议是否按时召开。

所以,要说“真的减了吗?”,可能只能说,在某些层面、某些领域,有些许松动,有些许改观。但要说基层干部真正感受到了“一身轻松”,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为民服务中,那条路,依然漫长,依然需要更多务实的、能触及根源的举措。每一次口号的提出,每一次政策的出台,都希望它不是一阵风,而能真正吹到基层,让那些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能感受到一点实实在在的轻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专项督察,

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传达会议,

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学习讨论,

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任务台账,

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验收考核,

关于给基层公务员减负的完成汇报。

然后,减负成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