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拥林派的“嫁祸”谬论纯属恶意诋毁宝钗的拙劣谎言?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红楼梦》的原著,看看“拥林派”究竟是如何“嫁祸”于宝钗的,以及这种说法为何会被认为是“恶意诋毁”和“拙劣谎言”。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拥林派”。在《红楼梦》的语境中,“拥林派”通常指的是那些钟爱林黛玉、推崇她才情、性情,并将她视为宝玉理想伴侣的读者或评论者。他们往往欣赏黛玉的真挚、敏感、才华横溢,并对她悲剧性的命运感到同情。

那么,“嫁祸”在宝钗身上又指的是什么呢?这通常是指将黛玉的悲剧,或者说导致黛玉悲剧的一些原因,归咎于薛宝钗的品行、行为,甚至是她某种“不择手段”的策略。这种说法并非出自原著人物的口舌之争,而是后世一些读者对人物关系和命运的一种解读和评论。

现在,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说这种“嫁祸”是一种“恶意诋毁”的“拙劣谎言”。

一、 认识宝钗的人设和行为基调:

《红楼梦》对宝钗的塑造是极其复杂和多维度的。她无疑是一位才女,博学多才,通晓诗词歌赋,见识不凡。但更重要的是,她被定位为一个“端庄稳重、豁达大度、随分从时”的大家闺秀。她的行为准则深受封建礼教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追求“随分从时”,即顺应时势,安分守己。

“金玉良缘”的推手? 很多人将“金玉良缘”视为宝钗为了嫁给宝玉而刻意营造的氛围。然而,书中描写的“金玉良缘”更多是来自外部的流言蜚语,例如香菱的误传,以及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倾向。宝钗本人虽然知道自己拥有金锁,也知道宝玉有玉,但她从未主动去“宣传”或“鼓吹”这个说法。相反,她在面对相关话题时,往往是表现出一种超然、不介入的态度。例如,在香菱提起金玉良缘时,宝钗只是淡淡地说:“那是胡说。”她更倾向于将婚姻大事交给长辈安排,而不是自己去积极争夺。
“劝宝玉读书上进”的用意? 这是宝钗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她屡次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这在许多读者看来是她将宝玉往世俗功名利禄的方向推,从而与宝玉追求精神自由、钟情于黛玉的志趣相悖。但是,我们必须理解宝钗所处的时代和她的成长环境。她的母亲薛姨妈依附于贾府,她自己也深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她劝宝玉读书上进,一方面是出于对宝玉的关心,希望他有一个体面的前程,不至于像她哥哥那样纨绔不堪;另一方面,也是她自身价值体系的体现,认为这是男子汉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将此解读为“恶意打压宝玉的真性情,逼迫他走自己不喜欢的路”,未免过于片面和主观。
宝钗的“冷淡”和“世故”: 相对于黛玉的“真性情”,宝钗的许多行为显得更为“世故”和“圆滑”。例如,她在处理与刘姥姥的互动时,显得十分得体周到;在处理与湘云等人的关系时,也表现出良好的社交能力。这些都被一些人视为“城府深”,是她善于伪装、工于心计的表现。然而,这种“世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恰恰是生存之道,是女性在大家族中获得尊重的必要手段。将这种成熟和得体等同于恶意,是对宝钗人性的扭曲。

二、 “拥林派”的“嫁祸”逻辑为何拙劣?

“嫁祸”的本质是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或罪过,强加给他人。那么,“拥林派”将黛玉悲剧的责任嫁祸给宝钗,其逻辑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1. 宝钗“挤兑”黛玉: 这种说法认为宝钗处处压制黛玉,例如在诗社中比黛玉有才,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表现得更得体,从而让黛玉感到压力和疏远。但实际上,黛玉的敏感和多疑,很大程度上是她自身性格使然,对宝玉的情感缺乏安全感,加上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戒备。宝钗的优秀是客观存在的,但她并未因此而故意贬低或排挤黛玉。相反,书中也有许多宝钗照顾、体谅黛玉的细节,比如在宝玉挨打后,宝钗去看望宝玉,并顺便问候了黛玉。
2. 宝钗“抢”宝玉: 这种说法认为宝钗利用“金玉良缘”的舆论优势,以及讨好长辈的方式,最终“抢”走了宝玉。但正如前面所说,“金玉良缘”并非宝钗主动制造,且宝钗本人对宝玉的态度,也并非是热情追求,而是一种更隐忍、更符合礼教的“欣赏”。宝玉之所以最终娶了宝钗,更多是贾母和王夫人的决定,是他们对“宝黛”精神契合的漠视,以及对宝钗“贤良淑德”品格的偏好。将宝钗推上“小三”的地位,是对宝玉自主选择权的忽视,也是对宝钗个人意愿的忽略。
3. 黛玉的“情不情”与宝钗的“情不情”的误读: 黛玉的“情”是率真、是深情,是为宝玉而生的“情不情”,即超出一般情理的深情。宝钗的“情”则更符合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情不情”的“合乎情理”。一些拥林派将宝钗的“情”理解为“冷漠无情”或“虚伪”,认为她的“情”是对黛玉纯粹情感的破坏。但实际上,宝钗的“情”是一种对现实的尊重,一种温和的爱,它并非不真挚,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她的“情不情”是一种对宝玉的规劝和引导,希望他能走向更安稳的人生道路,这本身也是一种情。

三、 为什么是“恶意诋毁”的“拙劣谎言”?

1. 脱离原著文本的孤立解读: 这种“嫁祸”的说法,往往是在断章取义地选取宝钗的一些言行,然后用自己的主观臆测去填充其中的动机。它忽略了宝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的价值判断。
2. 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 黛玉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下,对女性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压抑的缩影。将这一悲剧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女性角色,是对这种宏大社会背景的忽视和简化。这是一种“柿子专挑软的捏”的逻辑,将复杂社会问题个人化,然后指向一个相对“好欺负”的形象。
3. 强加主观情感倾向: 很多时候,这种“嫁祸”源于作者对黛玉的强烈同情,以及对宝钗未能与宝玉最终在一起的“意难平”。这种情感投射,使得他们倾向于寻找一个“罪魁祸首”,而宝钗自然成为了最容易被指向的对象。但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移情”,并非对原著人物的客观评价。
4. 忽略了曹雪芹的写作艺术: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并非是为了简单地塑造几个“好人”和“坏人”。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黛玉、宝钗、还是宝玉,都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更注重展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命运轨迹和人性挣扎。如果将宝钗简单定义为“迫害黛玉的恶毒女人”,那就完全辜负了曹雪芹对人物塑造的精妙之处。

总结来说:

说拥林派的“嫁祸”谬论是恶意诋毁宝钗的拙劣谎言,是因为这种说法:

颠倒了原著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将宝钗的周全得体、随分从时曲解为心机深沉、处心积虑。
忽视了宝钗的价值和闪光点: 忽略了她在劝宝玉上进、照顾宝玉病体等方面的善意和考虑。
简单化了复杂的社会和情感矛盾: 将黛玉的悲剧原因归结于个人恩怨,而忽略了封建礼教、家族利益等更深层的原因。
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倾向和道德审判: 用现代的“爱情至上”的观念去评判古代的女性,用自己的好恶去衡量角色的对错。

宝钗和黛玉,都是曹雪芹笔下悲剧性的人物,她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各自的命运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将宝钗塑造成一个“罪大恶极”的形象,从而为黛玉的悲剧“报仇”,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红楼梦》艺术境界的矮化和歪曲,更是一种对人物塑造的肤浅理解。这种“嫁祸”论,与其说是对宝钗的评判,不如说是对“拥林派”自身解读方式的暴露,以及对原著精神的一种“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钗在滴翠亭的“金蝉脱壳”原本是主观上消弭冲突、客观上造福黛玉的高尚善良之举。拥林派红学出于抹黑诋毁宝钗的恶意,将此事强行歪曲成子虚乌有的所谓“嫁祸”,但戳穿了,这些诬钗谬论不过是玩弄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拙劣把戏而已,实际上根本经不起一驳。

按,滴翠亭事件中,宝钗的主观目的本来是要防止当场撞破,从而导致小红“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对于宝钗当时的内心想法,原文有非常明确具体的描述:

“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第27回)


宝钗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小红突然说要推开窗子。如果宝钗什么也不做,这窗子一开,突然出现在小红面前,小红在惊慌之下,完全可能误以为宝钗是故意来盯梢,寻拿她的短处的。如果小红在万分惊恐之余,突然走极端,比如跳水死了。那宝钗就怎么也说不清了。类似这种因惊恐而误解,进而造成悲剧的情况,古今一直都有。比如,新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某女子打网约车,因对司机行为产生误解,自己跳车身亡。宝钗当时面临的就是类似的情形。

所以,宝钗装作与黛玉嬉戏的样子,就给了小红一个心理缓冲的时间,让小红觉得不管是宝钗,还是黛玉,人家都是无意间来此,并不是专门来盯梢、寻拿她的短处的。有了这个心理准备之后,小红就不至于“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至于小红事后怀疑谁听见她的短儿,宝钗认为这根本就不重要。比如,小红若是怀疑黛玉听见,那客观上只会对黛玉更为有利:

第一,小红与黛玉地位相差悬殊,小红既然觉得自己的把柄落到黛玉手里,岂不应该是愈加不敢招惹黛玉才对?

第二,黛玉在下人当中素有刻薄恶名。小红本来还担心黛玉会拿这事当众刻薄于她。但黛玉并不实际知情,也就不可能真的去刻薄小红。久后竟然无事,小红对黛玉的恶感岂不是要大为减轻,觉得黛玉的品行也不像之前所认为那样恶劣?

所以,宝钗的“金蝉脱壳”,不仅没有给黛玉造成任何意义上的所谓的“祸”,反倒是客观上造福于黛玉,让黛玉享受了莫大的好处。这哪里是什么“嫁祸”黛玉?分明是客观上“推福”给黛玉还差不多!

而拥林派所谓的“嫁祸”谬论实际上就是玩弄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拙劣把戏,将宝钗的目的从要防止小红“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偷换成害怕小红事后记恨和报复。经过这么一歪曲,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完全变了,成了拥林派口口声声所宣称的“己所不欲,甩锅黛玉”。这样就强行给宝钗捏造了一个本来子虚乌有的道德污点出来。

但事实上,拥林派的这些诬钗逻辑在书中根本就不能成立,因为原文对宝钗施用“金蝉脱壳”之后的内心活动,还有一句非常清楚的交代,可以彻底秒杀这些所谓的“嫁祸”谬论、“甩锅”谬论:

(宝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第27回)

在宝钗施用“金蝉脱壳”之后,她对于小红、坠儿接下来的反应,乃是“不知他二人是怎样”。换言之,从宝钗的主观视角看去,小红接下来是怀疑宝钗听见,还是怀疑黛玉听见,还是怀疑钗黛二人都听见了,宝钗自己是完全不能确定的。但即便如此,宝钗依然认为“这件事算遮过去了”,没有任何不良后果,她也没有再采取任何后续行动。

假如按拥林派“嫁祸”谬论、“甩锅”谬论,宝钗是因为担心被小红事后记恨和报复,才把嫌疑丢给黛玉。那么,现在从宝钗的主观视角看去,她根本不能确保小红一定会把嫌疑仅指向黛玉,而不指向宝钗自己,却这样简单地一走了之,没有采取任何后续行动,那不是等于是把她自己也置于跟黛玉相同的“危险”之中吗?拥林派总喜欢说宝钗如何如何“阴险”、“狡猾”,像这样为“嫁祸”别人就把自己也搭进去的做法,究竟是“阴险”、“狡猾”,还是完全愚不可及?究竟是曹雪芹及其笔下的宝钗太“蠢”,还是拥林派发明出这些“嫁祸”谬论、“甩锅”谬论本身就荒谬绝伦?

所以,事实很清楚,宝钗的“金蝉脱壳”,目的是要防止当场撞破,导致小红“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而不是拥林派幻想出来的害怕小红事后记恨和报复。宝钗完全不认为小红事后有胆量记恨谁、报复谁,她根本就不害怕这个、担心这个,她在意的只是小红不要在万分惊恐之下当场走极端。因此,脂砚斋对宝钗在“金蝉脱壳”中所体现出的机智、善良,也完全是赞不绝口:

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甲戌本第27回回末总评)

曹雪芹、脂砚斋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所盛赞的宝钗的此一高尚善良之举,会被后世拥林派读者强行扭曲成所谓的“嫁祸”、“甩锅”!其实,哪里是宝钗有什么“嫁祸”、“甩锅”之举?分明是这些拥林派通过这些偷换概念的手段,制造了原本子虚乌有的一场“祸”,纯属移花接木的一口“锅”,强行栽赃到宝钗身上罢了!但这些诬蔑诋毁宝钗的谎言,在“不知他二人是怎样”这句实实在在的原文面前,都逃不了被彻底戳穿的命运!

再一点,拥林派耿耿于怀的是宝钗为何喊黛玉的名字。但实际上,书中有不少近似的例子。比如,第58回宝玉为了帮助藕官摆脱婆子的训斥,就是拉黛玉做“挡箭牌”:

宝玉忙道:“他并没烧纸钱,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那烂字纸的。你没看真,反错告了他。”(第58回)

第46回邢夫人怀疑平儿也参与了袭人抢白鸳鸯嫂子一事,凤姐及其手下的丰儿也是拉黛玉做“挡箭牌”:

丰儿忙上来回道:“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奶奶一进门我就叫他去的。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凤姐儿听了方罢,故意的还说:“天天烦他,有些什么事!”(第46回)

如果按拥林派的逻辑,宝钗将黛玉扯进来就算“嫁祸”黛玉,那么这里宝玉、凤姐、丰儿岂不是都在“嫁祸”黛玉?林黛玉究竟是品德坏到什么程度,才这样人人厌恶啊?实际上,众人拉出林黛玉,无非是知道她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在荣国府中有很多特权,一般人根本不敢轻易招惹。所以,拉出林黛玉,自然能把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给制止住。不过如此而已。

再看宝钗在滴翠亭时为何说与黛玉游戏,而不是说别人,原文早就交代的很清楚了: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第27回)

书中的众小姐、众丫鬟都聚在一起玩耍,惟有黛玉没有跟大家在一起。宝钗既然是说她在跟人嬉戏,不说黛玉,还能说谁?若说其他人,万一被小红看见过她和众人在一起,小红还能信宝钗说的话吗?更何况,宝钗正是去潇湘馆寻找黛玉回来的路上,才遇着滴翠亭里小红和坠儿议论她们的风流情事的。这滴翠亭也势必地近潇湘馆。宝钗说自己跟黛玉在这里弄水、捉迷藏,不是很顺理成章吗?

实际上,如果一定要说嫁祸,第29回林黛玉的冷笑进谗,才真正是不折不扣的嫁祸于宝钗的恶劣行径!有两段原文很清楚地揭示了黛玉“己所不欲,甩锅宝钗”的阴暗心理: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第29回)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明明是林黛玉看那些才子佳人小说入了迷,满脑子都是男女“风流佳事”,都是公子小姐“因小巧玩物上撮合……皆由小物而遂终身”。她自己存了这些私心邪念,不愿意被人知道,尤其不愿意被贾母等家长知道,却故意当着贾母的面冷笑进谗,诬蔑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这才真的是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恶劣举动!

如果拥林派当真像它们自己所标榜的那样,在乎道德、有正义感,怎么不来谴责一下黛玉冷笑进谗、嫁祸宝钗一事?怎么一提到黛玉的这些“己所不欲,甩锅宝钗”的阴暗作为,拥林派就统统选择性失明了呢?最可笑的是,有拥林派居然说宝钗的行为是背着黛玉做的,黛玉的行为是当着宝钗的面做的。但问题在于,宝钗的行为是善举,黛玉的行为是恶行。背着人的行善,也还是行善,而且还更加高尚——做了好事还不留名。当着面的作恶,也还是作恶,甚至还能说明作恶者的有恃无恐、肆无忌惮。黛玉的冷笑进谗,能用这么滑稽的逻辑就能遮掩过去吗?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拥林派其实根本就不在乎什么道德、什么正义感,拥林派在乎的只是给宝钗强行制造一个黑点。不过是因为《红楼梦》原文坚持尊钗抑黛的立场,书中的宝钗在容貌、出身、品德、才华、见识、境界等各方面都全面碾压黛玉,同时宝钗又行事完美,“怜愍众生,故有法爱”,有着助湘云(第37、38回)、慰黛玉(第42、45回)、援岫烟(第57回)、怜尤二(第69回)、护香菱(第80回)等一系列的嘉言善举。拥林派可以诋毁宝钗的地方实在不多,所以才会在滴翠亭一事上刻意偷换概念,寻出错头,大加抹黑。只是这些抹黑诋毁,根本经不起曹雪芹、脂砚斋的原文的检验。曹雪芹盛赞宝钗是他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脂砚斋盛赞宝钗“只以品行为先”、“高诸人百倍”。这些热烈赞誉并推崇宝钗的原文,又岂是拥林派红学凭借一些偷换概念的拙劣谎言所能抹杀的掉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红楼梦》的原著,看看“拥林派”究竟是如何“嫁祸”于宝钗的,以及这种说法为何会被认为是“恶意诋毁”和“拙劣谎言”。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拥林派”。在《红楼梦》的语境中,“拥林派”通常指的是那些钟爱林黛玉、推崇她才情、性情,并将她视为宝玉理想伴侣的读者或评论者。他们往往欣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细节,尤其是在“拥林派”看来,薛宝钗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小红(原名林红玉),将她对贾府某些现象的不满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那段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得撇开那些“AI味儿”的生硬论调,用咱老百姓的明白话说。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小红.............
  • 回答
    理解美国在巴基斯坦核项目和朝鲜核项目上的不同态度,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背景、核能力发展历程,以及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考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允许”或“不允许”的问题,而是基于复杂权衡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来看看巴基斯坦的核发展。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印度于1974年进行了首次核试验,这被视为对地.............
  • 回答
    美国在医疗资源、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方面无疑位居世界前列,拥有顶尖的公共卫生机构、世界一流的医院和无数杰出的医学专家。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优势的国家,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上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被不少人评价为“灾难性”。究其深层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1. 碎片化的医疗.............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你想啊,海军那架势,看起来是挺唬人的,什么大将、中将,一个个实力不凡,加上海军本部那铁桶一样的防御,还有数量庞大的军舰,照理说,对付几个海贼头子,那不是手到擒来?可事实呢?四皇,那可是新世界海洋的霸主,就像几座巍峨的大山,你随便推一推,能晃动,但要彻底搬倒,那可不.............
  • 回答
    朝鲜的拥核之路,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算计和无奈的历史。要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执着于核武器,需要从他们的生存逻辑、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历史经验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一、 生存是第一位的:对外部威胁的极度敏感朝鲜领导层最核心的生存逻辑,就是确保政权的存续。自建国以来,他们就生活在一种高度紧张的地缘政治环境中。 .............
  • 回答
    唐家三少的写作风格确实如同一杯熟悉的白开水,很多人喝了许多年依旧不离不弃,甚至还乐在其中。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相当精妙的“读者满足公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他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效果还这么好。1. 极致的“爽点”公式化与稳定输出:这是唐家三少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他的小说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爽点生.............
  • 回答
    郭德纲的相声里,为什么总把那些有钱人跟“海龙帽子”联系到一起,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并非是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与其说是有钱人都信这个,不如说是郭德纲他老人家,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讽刺、调侃,甚至可以说是“解构”了我们对于“有钱人”这个标签的一些刻板印象和普遍心理。首先,咱们得明白,“海.............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中,是否允许日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改组自卫队、扩充军备,甚至拥核,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考量、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简单来说,美国并非“不全力支持”日本对抗中国,而是支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制约,并且其战略重心也并非单一地锁定在日本的军事扩张上。.............
  • 回答
    腾讯游戏,这个在游戏界赫赫有名的名字,坐拥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了无数顶尖人才,并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然而,当我们审视它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作品时,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浮现出来:腾讯游戏,是否真正推出过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原创 3A 大作?答案至今仍是模糊不清,更准确地说,是“尚未”。我们必.............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是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主要指明朝在万历皇帝(15721620年在位)统治期间,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结构逐渐崩溃,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一、政治腐败与君主怠政:朝政瘫痪1. 万历皇帝的怠政 万历皇帝自1582年起,长期不上.............
  • 回答
    唐朝(618年-907年)的骑兵力量在历史上确实堪称“恐怖”,其强大的骑兵体系不仅在唐朝时期维持了帝国的强盛,也对周边民族和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唐朝骑兵为何如此强大: 一、制度保障:府兵制与募兵制的结合1. 府兵制(618年-742年) 特点: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无神论者”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为何常被归类为无神论者: 一、历史与哲学传统:无神论的根源1.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核心理念如“仁”“礼”“义”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非对神.............
  • 回答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主要源于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投入、快速扩张和全球领先的成就。这一称号不仅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交通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基建网络1. 高速铁路系统 规模与速度:中国高铁.............
  • 回答
    工人阶级被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最革命的阶级”,这一论断源于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地位、阶级矛盾的尖锐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释这一观点: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性: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的对立1.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由资本家私.............
  • 回答
    PlayStation 5(简称PS5)被称为“土豪的玩具”这一说法主要源于其高昂的价格、性能配置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独占内容的高门槛,以及社会文化对消费符号的认知。以下是具体原因的深入分析: 1. 高昂的硬件成本 (1)主机本身价格昂贵 基础版售价:PS5的标准版在多数地区定价为499美元(约3.............
  • 回答
    “南美是美国的后花园”这一说法源于历史上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和长期主导地位。这种比喻形象地反映了美国在该地区的特权性存在与利益纠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战略以及制度性权力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渊源:门罗主义与“后院”概念的起.............
  • 回答
    关于“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说法,这一评价并非出自官方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是源于部分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对其作品、人生观及文化精神的解读。这一称谓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人精神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逐渐消逝的感慨,也体现了汪曾祺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艺术追求。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说法的由来及其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