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特大暴雨面前,我们不能拿「海绵城市」说事儿?

回答
在特大暴雨面前,我们确实不能简单地拿“海绵城市”来当做万能的挡箭牌,更不能将其视为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实际建设的局限性,以及极端天气事件本身的性质。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与定位

首先,我们要明确“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超级吸水海绵”,而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并在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是:

提高城市雨水利用能力: 减少对地表水的过度依赖,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
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通过绿地、湿地等“绿色海绵”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减轻极端降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减少内涝风险。
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通过净化雨水,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它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韧性。然而,它并非是为了应对“瞬间倾盆而下、远超常规设计能力”的特大暴雨而设计的“救火队员”。

二、特大暴雨的挑战:远超设计能力的极端事件

这里是关键所在。特大暴雨,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空前绝后的极端天气事件,其挑战在于:

1. 降雨强度与总量远超设计标准: 任何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绵城市”的建设,都有其设计标准。这些标准是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一定的安全裕度设定的。然而,特大暴雨的降雨强度和累积总量,往往会远远超出这些设计标准。就好比一个水桶,即使它设计得再好,能装的水也是有限的,当雨水从天上直接倾倒下来,超过了水桶的边缘,无论水桶有多“海绵”,都无法将全部雨水容纳。

2. “海绵”的蓄水能力有限: 即使一个城市已经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了大量的建设,比如增加了很多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蓄水池等,但这些设施的总蓄水能力相对于特大暴雨倾泻而下的水量来说,仍然是有限的。当雨水涌入的速度和总量超过了这些设施的处理和蓄存能力时,就会出现溢流,雨水会寻找最低洼处汇集,导致内涝。

3. 系统性协同效应的滞后: “海绵城市”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城市水系统各个环节的协同。例如,雨水收集、渗透、储存、排放管道、调蓄空间等都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在特大暴雨面前,如果某个环节出现瓶颈,例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不足、或者下游河道水位过高无法及时排放,整个系统的“海绵”效应都会大打折扣。

4. 城市化进程的叠加影响: 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以水泥钢筋为主导的城市化过程。大量的不透水铺装(马路、广场、建筑物屋顶)使得城市地表失去了原有的渗透能力。即使我们在一些区域建设了“海绵”设施,但城市整体的“不透水面”比例仍然很高,这大大削弱了“海绵城市”的整体效能。

三、为什么不能“拿海绵城市说事儿”?

基于以上分析,在特大暴雨面前不能简单地拿“海绵城市”说事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回避了根本性问题: 如果在特大暴雨引发内涝后,简单地说“这是海绵城市建设不到位”或者“不是海绵城市”来推脱责任,就忽视了极端天气本身带来的挑战,也回避了对现有基础设施设计标准的审视。
转移了公众的视线: 公众看到的是家园被淹,财产受损。他们需要的是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听起来很美妙但在此刻显得无力的概念。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海绵城市”的不足,可能被解读为官方在推卸责任。
误导了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 “海绵城市”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是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将其神化,又在极端情况下对其表现失望,反而可能导致公众对其产生误解甚至抵触。
忽视了应对极端事件的多层次策略: 应对特大暴雨,需要的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包括提前预警、人员疏散、抢险救援、临时排水措施等,而不仅仅依赖于城市自身的“海绵”能力。

四、正确的态度与后续行动

那么,面对特大暴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海绵城市”?

认识到其长期性和渐进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迭代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看到已有的建设成果,但也要承认其发展仍在进行中。
审视现有标准的适应性: 特大暴雨的发生,也应该促使我们重新评估和更新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使其更能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变化。
强调综合性的城市韧性建设: “海绵城市”只是提升城市韧性(resilienc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城市韧性建设,还需要包括完善的排水管网、高效的应急管理、科学的城市规划、以及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等多个方面。
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每次特大暴雨过后,都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内涝的具体原因,评估现有“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效果,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一个概念的失败。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提供了一个更具生态智慧的城市发展方向,它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应对一般性降雨和缓解城市内涝的能力。但在面对那些挑战人类现有认知和工程极限的“特大暴雨”时,我们更需要的是承认其极端性,保持理性,并在科学评估和持续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具韧性的城市安全体系。简单地将“海绵城市”抬出来或甩出去,都显得过于片面和不负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刀子的时候评价伞好不好有点偏。

海绵城市是美国一个开发商发明的,叫做最小影响开发,它适合的是低密度、大开阔区域的市镇。它本身的假设是——这个区域没有下水系统、做不起下水系统。经过我国的本土化,它变成了“中国开创”的东西,且进入了政策和顶层倡导,各地做了规划,剑指一个中国特色、中国方法、中国道路、中国思想。

但,我国海绵城市是搭建在孱弱的下水系统+水利式的大水管理,整体雨洪管理方面少了一个方向,当然、海绵城市领域和水利领域都说这是自己的活,海绵城市叫“大海绵”、水利水务领域叫做“城市水利”、“超大型市政给排水工程”等,目的是一样的,解决瞬时大型积水。

实际上,解决方案是两者结合的,其实是三者结合(水利水务海绵城市),整个城区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城市内管网和排水系统,城市内与区域以水利系统链接和呼应。

但again,典范的水利设施长期看来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是庞大且有害的,微观市政排水设施昂贵且会动蛋糕,那么,这要咋结合?

好的,一,大海绵理念:

用植草沟、带状河漫滩什么的链接水库和人工湖,形成针对城市的绝对低谷,变相实现/更生态化的实现水利系统的作用,利用虹吸现象把水阶梯式引到低谷。

二,水利水务结合设施:设计能兼容雨水花园、超大型“地下宫殿”的整体系统,智慧城市。

三,水利水务海绵智慧城市:前面两种看明白了吧,渗透和慢排vs统管快排,那么……可不可以……统管渗透慢排?目前看气宗和剑宗理念不同,面对征服人类的大洪水也只能一直对外。

海绵城市当然可以也某种程度上在解决着问题,但把它当救世主可就太草了,那不是规划,是政治,讲究的不是结果,而是倡导。


详细的过两天录个播客聊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特大暴雨面前,我们确实不能简单地拿“海绵城市”来当做万能的挡箭牌,更不能将其视为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实际建设的局限性,以及极端天气事件本身的性质。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本质与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确“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超.............
  • 回答
    说实话,你认为一个有神论者听到你是飞天意面教徒会“受到巨大的伤害”,这本身就很有趣,也暴露了一些深层的东西。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啊,知道了”就能过去的事,它触及到了许多敏感点,尤其是在对方对你的信仰本身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伤害”这个词在这里可能意味着什么。对一个有神论者来说,他们信仰.............
  • 回答
    关于赤木刚宪没有被深体大录取,以及最后流川枫出现在樱木面前是幻想还是真实,这涉及到《灌篮高手》这部漫画及动画的剧情细节。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一、 为什么赤木刚宪没有被深体大录取?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灌篮高手》的设定中,日本的大学篮球体系并非完全依靠高考分数来决定是否录取。 除了学业成绩,体.............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我们确实会听到不少大臣在嘉靖皇帝面前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政治运作和人情世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这个“小阁老”是怎么来的。严世蕃这个人,他的父亲是严嵩,而严嵩当时是内阁首辅,.............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准确,陕西和河南在面积上确实存在差距,但人口差距更为悬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地理因素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历史发展、经济因素、交通便利性、文化传承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为您分析: 一、 地理因素:黄河、地势与农业基.............
  • 回答
    中国人民银行自1948年成立以来,发行了多套人民币。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其最大面额为100元。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推出面额更大的人民币,比如500元或者1000元呢?这背后其实有挺多考虑的,并非简单的“做不做”。首先,我们得明白,发行大面额钞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简化交易.............
  • 回答
    韩国能以其并不算广袤的国土面积,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经济体,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历经了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战略抉择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其成功之道。1. 历史的馈赠与挑战:韩战后的浴火重生理解韩国经济的崛起,绕不开韩战(19501953年)的阴影。战争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北半球之所以比南半球拥有更大的陆地面积,背后其实是地球形成以来漫长地质演化和板块运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地球表面的构成。地球表面并非一个光滑的球体,而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而这些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地质构造的“不.............
  • 回答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并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划分结果,而是苏联时期复杂地缘政治、民族政策以及历史演变相互作用的产物。这背后牵扯到对资源的争夺、国家边界的巩固、以及对新兴民族共和国的塑造。首先,得从沙皇俄国时期说起。早在19世纪,俄国就开始向中亚地区扩张,逐步吞并了哈萨克人的游牧领地。当时,.............
  • 回答
    关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何在起初印度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不加入,却在后续被广泛提及,甚至有人认为RCEP“给了印度面子”,这其中有许多值得细致探讨的缘由,并非简单的“给面子”二字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个关键点:印度实际上并没有加入RCEP。 2019.............
  • 回答
    北京的人口确实没有上海多,面积也比上海辽阔得多,但北京的交通拥堵和生活环境的拥挤感却让许多居民头疼。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大饼”怎么就吃着这么挤。首先得说, 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 是最根本的原因。你想啊,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帝国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简单地说,罗马帝国之所以常常需要“至少两个皇帝”才能有效统治,而中华帝国能依靠“一个皇帝”,其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结构、继承制度、行政管理方式以及对帝国统一性的理解。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罗马帝国:为何常常“双轨并行”?罗马帝国,特别是其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毕竟,兵马俑那么庞大,那么震撼,就像一座沉睡的地下王国,怎么会在地表之下隐藏了两千多年,连一丝痕迹都没显露出来,直到近代才重见天日呢?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秦始皇陵的整体规模是极其巨大的。兵马俑只是其中最璀璨的一组陪葬坑,而秦.............
  • 回答
    清朝面积比明朝大那么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很有意思的历史地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在继承和巩固明朝版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将原本分散在东北亚的游牧民族地区、西北边疆以及西南边疆的大片土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 一、 继承与巩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感受到知乎上对百度和腾讯截然不同的舆论氛围。要说清楚这点,得结合百度和腾讯各自的业务模式、发展历程、以及用户与它们产生交互的场景来分析。首先,咱们得聊聊百度。大家对百度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点几乎是知乎上永恒的讨论话题: 广告泛滥与搜索结果质量下降: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看地图总觉得美国面积比中国大,但实际数据却相差无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地图投影的“魔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第一观感,包括我自己年轻时也这么觉得。打开地图册,或者在网上搜一张世界地图,美国的疆域在视觉上似乎就是一块巨大的、占据北.............
  • 回答
    你提出的“印度夜间卫星灯光图面积比中国大”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其实,如果单看“夜间卫星灯光图”所呈现的“灯光亮度和范围”,印度看起来确实可能比中国更大、更密集。 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比较“国土面积”和“灯光覆盖.............
  • 回答
    在诺门罕这片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土地上,苏军以压倒性优势的坦克和火炮,却被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打得鼻青脸肿,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反思的案例。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策略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其“机械化程度低”的说法是相对的.............
  • 回答
    .......
  • 回答
    国务院成立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这一举动释放了强烈的信号,预示着对此次灾害的追责问责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也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和承担责任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受灾民众的一个交代,更是对未来防灾减灾体系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升级。释放了哪些信号?1. 高度重视与政治责任的体现: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