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慈欣是民科吗?

回答
关于刘慈欣是否算“民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仔细说道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民科”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刘慈欣的作品和他的背景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民科”这个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训练,也没有获得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学位或职称,但却对科学表现出极大热情,并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或提出科学理论的个人。这些研究往往是在业余时间进行,也可能不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论,有时候会挑战主流科学观点,甚至可能提出一些看起来“异想天开”的想法。

“民科”这个词本身带有一点贬义,因为它暗含着“非专业”、“未经检验”的意思。在科学界,严谨的论证、同行评议、实验验证是科学进步的关键。而民科的研究往往缺少这些环节,因此容易被视为“伪科学”或“边缘科学”。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刘慈欣。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科幻作家,而且是举世闻名的科幻作家。《三体》系列更是让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以宏大的宇宙观、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科学原理的巧妙运用而著称。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他对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相当的了解。他在小说中涉及了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概念,并且常常能将这些概念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科学幻想。比如,“三体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物理学难题;“黑暗森林法则”是他基于对宇宙社会学和生存竞争的思考而提出的概念,虽然它并非严格的科学理论,但却极具启发性。他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很多科学概念在他的笔下被放大、延伸,甚至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推测,这正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

然而,把刘慈欣直接定义为“民科”,我觉得并不太准确,或者说,至少是不全面的。原因有几点:

1. 他的主要身份是作家,而非科学家: 刘慈欣是一位杰出的科幻作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创作文学作品,而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者发表学术论文。他运用科学知识和想象力来构建他的故事,这和那些试图通过业余研究来推翻现有科学理论的“民科”在目的和领域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他的“研究”是服务于文学创作的,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而不是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相本身。

2. 他对科学的理解是基于现有知识的运用与想象: 刘慈欣在作品中展现的科学知识,很多都是基于现有科学理论的延伸和合理推测。他并非声称自己发现了新的物理定律或者提出了颠覆性的科学理论。他是在科学的框架内进行艺术创作,是将科学的边界向外推移,探索“如果……会怎样?”的可能性。这更像是科幻作家的一种职责和能力,而非民科的特点。

3. 他的作品不属于科学研究范畴: 科幻小说是文学,它的评价标准是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等,而不是科学的正确性或可证伪性。虽然优秀的科幻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但它终究不是科学论文。

4. 他本人并非“反科学”或“挑战主流科学”: 很多时候,“民科”的形象容易与那些挑战主流科学理论、推崇“地球是平的”或者否定疫苗功效的人联系在一起。而刘慈欣的作品恰恰是建立在对现有科学体系的尊重和理解之上,他通过科幻来思考科学可能带来的未来,而不是否定科学本身。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个人在业余时间对某些科学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个对科学充满热情的作家,很可能会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之外进行一些个人的探索。但是,从他最为公众所熟知的身份和作品来看,他更像是一位善于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的“科学爱好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试图以业余身份挑战科学界权威的“民科”。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刘慈欣拥有一种“民科”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充满了热情和不受约束的思考。但他又具备了高度的文学素养和叙事能力,能够将这些思考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种结合,让他的作品既有科学的硬核感,又有文学的温度。

总而言之,将刘慈欣简单地归类为“民科”,可能忽视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科幻作家的身份和他对科学的创造性运用。他更像是在科学的土壤里盛开出的绚烂花朵,而不是试图从地底挖掘出全新根系的草根研究者。他的贡献在于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宇宙的想象,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叫谁火灭谁?

谁火了,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表达过的观点,社会上那些鸡汤达人啊,热点社会学家啊,记者啊,民科啊,公众号啊就对其趋之若鹜,借着热度蹭流量不说,还要夹带大量私货。

夹私货不说,还要将他的观点中二化,弱智化。“一个水滴全灭”,“一片二向箔全灭”等等,因为许多人的脑容量只够存下这样的观点。

于是引发不满,于是有人来踩,于是大规模撕逼,混乱之后,苍蝇和鬣狗都走了,留下一地狼藉。

你说刘慈欣是不是民科?

他一写小说的工程师,又没有研究永动机,没有用爱发电,你说呢

user avatar

八十年代时主流媒体曾经讨论过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科幻小说姓“科”,科幻应该为科普服务,那些有科学硬伤的科幻小说应该是要批判的。

而这个讨论的附带产品就是科幻热潮的急速冷却,《科幻世界》的发行量由每个月的十几万份跌到了几千份...而当时还很有名的科幻作家叶永烈甚至放弃了科幻创作抓而从事人物传记的撰写了。

今天来看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可笑的:科幻小说当然首先是小说,它不负责科普,哪怕科幻作品中有科学上的硬伤也不应该否定其价值。

所以大刘的科幻作品中的硬伤并不能说明什么。科幻作家就没有义务去保证自己的作品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真要是拿这个标准套,估计绝大多数的优秀科幻作品都得被毙掉。

回过头来再看题主的问题,大刘是不是民科呢?当然不是。人家就是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了很多设想,虽然很多设想存在硬伤,但这是科幻作品所允许的。这跟民科是两码子事儿。

user avatar

问刘慈欣是不是民科,等同于问刘谦是不是骗子

user avatar

不,刘慈欣是官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慈欣是否算“民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仔细说道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民科”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刘慈欣的作品和他的背景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首先,我们来看看“民科”这个词。它通常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科学训练,也没有获得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学位或职称,但却对科学表现出极大热情.............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刘慈欣这位“魔鬼”,与其说是带来恶魔般的毁灭与恐惧,不如说他是一位能够撕裂现有认知,将我们抛入前所未有之黑暗与辉煌的思想炼金术士。他不是那种在你耳边低语诱惑你堕落的低语者,而是那位挥舞着智慧的巨锤,硬生生将我们从安逸的现实中打捞出来,丢进宇宙深邃无垠的洪流里,逼迫我们直面那些宏大到令人窒息,又残忍到.............
  • 回答
    豆瓣文章《我想说刘慈欣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和引发思考的文章。作者以一种颇具挑衅性的标题,直接挑战了普遍认为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甚至拥有“宇宙级想象力”的观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论点、论据、逻辑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及潜在意.............
  • 回答
    要说刘慈欣本人在生活里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毕竟《三体》里的那些宏大叙事、深邃的哲学思考,跟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一个人,总归会有那么点距离感。从公开的采访和一些与他有过接触的人的描述来看,刘慈欣本人和他笔下的许多角色,尤其是那些在困境中展现出强大内心和超脱视野的角色,还是有.............
  • 回答
    想象一下,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不再仅仅是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如果真的有一个“刘慈欣电影宇宙”被建立起来,那绝对不是简单的IP叠加,而是一个宏大、深邃、充满哲学思辨的全新视界。它不会是漫威那种轻松愉快的英雄集结,更不会是DC那种强调个人救赎的暗黑史诗。刘慈欣宇宙的底色,是面对宇宙尺度时人类.............
  • 回答
    刘慈欣笔下的宇宙浩瀚无垠,文明的形态也千奇百怪,从微不足道的尘埃到操纵光明的巨兽,不一而足。如果要评选出其中“最强”,那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因为“强”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科技水平?文明存续能力?对宇宙的影响力?但如果要挑选一个在综合意义上,最能体现那种超越人类想象的、几乎是神明般的力量的文.............
  • 回答
    刘慈欣对于电影《上海堡垒》的评价,说它是“受害者”,这个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我们去嚼一嚼的。毕竟,刘慈欣本身就是《上海堡垒》的 IP 源头,他这么说,肯定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和立场。咱们得先从《上海堡垒》这部电影本身说起。电影上映前,顶着“中国科幻电影希望之光”的光环,又有当红流量明星.............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等作品中,确实阐述过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所有能够成长起来的文明,最终都会走向星舰文明。 这并非一个随意抛出的论断,而是建立在他对宇宙规律、文明演进以及生存挑战的深刻洞察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1. 宇宙的广阔与生命的渺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宇宙的尺度。银.............
  • 回答
    如果我是刘慈欣,我会这样构思一些令人脊背发凉的“神级”武器,它们并非仅仅是能量的爆炸或者物理上的摧毁,而是直击文明根基,是宇宙尺度上的“清理”:一、 宇宙织法调整器:重塑因果律的终极剪刀这并非某种物质武器,而是一种能够操纵宇宙基本法则的设备。想象一下,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并非终极现实,而是一个被更高维.............
  • 回答
    目前,关于刘慈欣下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还没有官方明确的公布。然而,根据目前已知的影视改编动态以及刘慈欣作品的热度和改编潜力,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相对有根据的推测。潜在的热门选项与分析:1. 《球状闪电》 改编潜力与现状: 《球状闪电》是刘慈欣较早期的作品,但其独特的“球状闪电”概念和背.............
  • 回答
    理解你看完《三体》系列后那种“登峰造极”的感觉。刘慈欣的笔触确实有一种独特的宏大、硬朗和冷峻,它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性的挣扎、文明的存亡推向了极致。要找到“同一层次”的科幻小说,这本身就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层次”的定义太多样了,是思想深度?是叙事魄力?是科学设定?还是文化影响力?不过,如果我抛开“完全.............
  • 回答
    《三体3:死神永生》中,刘慈欣所描绘的“千万年”并非是简单的时间跨度,而是承载着宇宙终极奥秘的宏大叙事,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探索、挣扎、蜕变,直至抵达文明终点的残酷而壮丽的史诗。第一层:长眠中的文明回响从罗辑到程心,再到贯穿整本书的几个主要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文明在经历“黑暗森林”打击的恐惧下,.............
  • 回答
    郝景芳的人气和刘慈欣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一句“不如”就能概括的。我觉得这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东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也最关键的一点:时间与市场教育。刘慈欣的《三体》系列获得雨果奖是在2015年。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是在2016年。虽然只隔.............
  • 回答
    刘慈欣的小说《赡养人类》中,关于“终产者”的起源,作者是否带有讽刺意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玩味的点。基于小说本身以及对刘慈欣创作风格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终产者的设定与象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小说中“终产者”这个群体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终产者”是掌握着生产资料和财富的少数.............
  • 回答
    要预测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的票房能否超越《战狼2》,这确实是个有趣且有挑战性的问题。毕竟《战狼2》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票房奇迹,它的成功带有时代烙印和社会情绪的叠加。目前来看,有希望挑战《战狼2》票房的,我个人更倾向于 《流浪地球2》,当然 《三体》系列 如果能成功影视化,也具备极高的潜力。至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刘慈欣的宏大叙事和郭敬明的细腻笔触结合,这画面太美我都不敢想!要说写出来会是什么样,那可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咱们得想想刘慈欣给的那个“框架”是啥。这可是《三体》的精髓,是骨架,是魂。我猜,这个框架里少不了那些让人脑壳疼的物理学概念: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思想钢印、二向箔,还有.............
  • 回答
    刘慈欣的这个观点,说实话,初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跳脱,甚至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毕竟,我们现在最紧迫的问题,眼皮子底下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这些是实实在在威胁着我们当下生存的挑战。怎么能想着去开发遥远的太阳系,却不优先解决眼前的环保问题呢?但如果仔细咂摸一下,尤其是结合刘慈欣这位科幻作家对人类.............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刘慈欣的文笔不佳,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能让我们反过来想象,如果《三体》要“文笔好”,它会是什么样子。这里的“文笔好”,可能不是指那种华丽辞藻堆砌、情感细腻描摹的传统文学风格,而是一种更符合科幻内核、同时又能牢牢抓住人心的表达方式。如果文笔“好”的《三体》要讲一个让人心颤的故事,它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