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物理学常数,特别是像光速这样的基本常数,在去除量纲后,其数值是属于有理数还是无理数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量纲、单位以及我们如何度量世界。
首先,要明白“量纲”在物理学中的作用。量纲是描述物理量的性质,比如长度、质量、时间,它们是独立的基本概念。而“单位”则是我们赋予这些量纲的具体度量标准,比如米(m)代表长度,千克(kg)代表质量,秒(s)代表时间。当我们谈论一个物理量的值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它包含多少个特定的单位。
像光速 (c),其量纲是长度/时间(( ext{L}/ ext{T}))。在国际单位制(SI)中,我们定义了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为 (299,792,458) 米。所以,在SI单位下,光速的值就是 (299,792,458)。这是一个明确的整数,而整数当然是有理数(可以表示为分母为1的有理数)。
关键在于,这个“(299,792,458)”这个数字,是我们人为定义和选择单位的结果。我们之所以选择 SI 单位,是因为它在科学研究中非常方便和通用。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其他单位。例如,如果我们决定用“光秒”作为长度单位,那么“1光秒”就等于光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那么,用“光秒”来衡量光速,其值是多少呢?显然,就是 (1) 光秒/秒,也就是 (1)。同样是一个有理数。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将光速定义为 (1),并以此为基础来定义其他单位,那么我们得到的数值自然也是有理数。这就像我们说“一打”等于 (12) 个,(12) 是有理数,但如果我们说“一打”就是 (1) 组,那么数值就是 (1)。
问题在于,物理学常数本身,例如光速 (c),它代表的是宇宙的一种内在属性,即在特定参照系下,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这个内在属性,不应该依赖于我们选择的测量系统。然而,当我们给它一个具体的数值时,我们就必须引入单位。
如果我们的单位选择是基于某种任意的、非内在的约定,那么由此计算出的数值是很有可能是可以任意调整的。比如,如果有人基于某个不知名行星上的某个特定物体长度来定义“行星米”,然后测量光速,得到的数值同样可以被调整。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 SI 单位制,其基本单位(如米、千克、秒)是基于一些物理现象和常数来定义的。例如,秒是基于铯原子在特定跃迁时辐射的周期来定义的。米在历史上曾以地球的子午线长度为基础,但现在也是基于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定时间来定义的。这种定义方式,使得某些物理常数(如光速)在SI单位下取了精确的整数值,是为了使这些单位本身更稳定和更符合基本物理定律,而不是为了让常数的值本身变成有理数或无理数。
所以,如果问的是“在目前广泛使用的SI单位制下,物理学常数(例如光速)去掉量纲后的数值”,那么这些数值,如光速 (299,792,458) m/s,是的,它们是有理数。这是因为单位本身被设计成与这些常数以一种精确的方式相关联。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假设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完全脱离人类约定、不依赖任何形式的度量单位来描述光速本身,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很抽象。物理常数本身,在被赋予数值之前,是独立的、不带量纲的概念。例如,光速 (c) 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标量”,它代表着某种普遍的速率。
从数学的角度看,一个量(如光速)的“值”是否是无理数,取决于我们如何将其与一个“单位”进行匹配。如果我们选择的单位,使其能够精确地“包含”这个量,那么结果就是有理数。反之,如果这个量本身就无法被任何有限的、可重复的测量过程所精确捕捉(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无理数来表示它),并且我们选择的单位恰好能反映这一点,那么数值就可能是无理数。
然而,我们目前对物理世界的测量和描述,倾向于使用能够带来精确、可复现数值的单位系统。对于光速而言,通过精确定义单位,我们使其数值为整数。这更像是一种“单位的校准”,以匹配我们对宇宙基本性质的理解。
所以,要明确的是,物理学常数的值是否是有理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和定义单位。我们选择的单位系统(如SI)使得一些基本常数(如光速)具有整数值,因此是有理数。这并不是说这些常数本身“本质上”就是有理数,而是我们的度量方式使它们呈现为有理数。如果存在一个我们尚未发现的、更“基础”的单位体系,或者如果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数学框架去审视,结论可能会不同。但根据我们当前的科学实践和单位定义,去除量纲后的物理学常数,尤其是像光速这样的基本常数,在常用的单位制下,它们的数值是有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