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学大师费曼真的讨厌哲学吗?

回答
提到理查德·费曼,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那充满活力、直觉敏锐的物理学家形象。他以其卓越的教学才能和对物理学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但对于哲学,费曼的态度似乎有些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讨厌”。这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问题,而是源于他独特的科学观和对知识的追求方式。

费曼对哲学“讨厌”的论调,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概念的严谨性以及对“实用性”的偏执。他是一个极度崇尚直接经验和实验验证的科学家。在他看来,哲学许多时候提供的并非是经过严密推导和实验检验的知识,而更多的是语言游戏、概念思辨,甚至是一些他认为“空中楼阁”般的理论。他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认为哲学常常围绕着一些他认为不值得去探讨的“术语”打转,并且试图用这些术语来解释一些根本上无法清晰定义或验证的事物。

这种态度并非否定哲学本身的价值,而是他对“什么是有意义的”有着极其明确的定义。费曼所追求的是那种能够被拆解、被理解、并且最终能够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的知识。物理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极具力量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运作方式,并能预测和操控自然。而哲学,在他看来,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可能制造更多的“问题”。

他曾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说过,哲学家们对科学的评论,往往让他觉得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他更倾向于从科学家的视角去理解科学本身,而不是通过哲学家的“解读”。这就像一个对建筑艺术极有造诣的建筑师,他更关心的是梁柱的结构、材料的性能、空间的布局,而不是那些关于建筑美学和历史的哲学讨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建筑美学和历史不重要,只是建筑师本人更专注于他赖以生存的“实操”层面。

费曼的这种“讨厌”,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伪装成真知的概念”的警惕。他一向鼓励人们质疑权威,不畏惧无知,并且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知道”什么。他认为,哲学有时会用复杂的语言和抽象的概念来包装一些并不牢固的观点,这反而会阻碍真正的理解。他更喜欢那种清晰、简洁、能够被分解成更基本部分的概念。当他遇到一些他觉得含糊不清、无法追根溯源的哲学讨论时,他会感到不耐烦,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智力上的“游戏”,而非有实质性进展的探索。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费曼对“如何获得知识”的独特方式。费曼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模式是极其个人化和直观的。他擅长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部分,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他认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理解”,而不是记住名词或者理解别人是如何定义的。哲学中那些关于“存在”、“意识”、“真理”的根本性追问,在他看来,可能太过抽象,以至于脱离了直接的观察和实验的轨道。

举个例子,当哲学家们可能在争论“什么是美”的时候,费曼可能更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颜色搭配好看,这背后是否有物理学上的色彩学原理,或者心理学上的感知规律。他的兴趣点始终在于“是什么在运作”,而不是“这个‘运作’意味着什么”。

这并不意味着费曼就完全不屑于所有哲学思考。他曾经提到过,他对科学哲学中的一些讨论是感兴趣的,比如关于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的局限性等等。但他关注的更多是这些哲学思考是否能够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是否能够帮助科学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如果这些哲学讨论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辩论层面,而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帮助,那么他会觉得“没意思”。

总而言之,费曼对哲学的“讨厌”,并非出于狭隘的偏见,而是源于他对科学的极致追求和对知识实用性的坚持。他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被验证、被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在哲学的大海中,他更喜欢那些能找到具体“锚点”的岛屿,而不是那些飘渺无际的云海。他的态度,与其说是“讨厌”哲学,不如说是他选择了一种更加具体、更加实证的道路来探索世界的奥秘。他的物理学研究,就是他自己独特的“哲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说他说过鄙视哲学的话,但他本身好像对哲学很精通的样子
user avatar
听说他说过鄙视哲学的话,但他本身好像对哲学很精通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理查德·费曼,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那充满活力、直觉敏锐的物理学家形象。他以其卓越的教学才能和对物理学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但对于哲学,费曼的态度似乎有些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讨厌”。这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问题,而是源于他独特的科学观和对知识的追求方式。费曼对哲学“讨厌”的论调,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
  • 回答
    费米实验室的缪子 g2 实验结果无疑是近年来粒子物理学领域最令人兴奋的消息之一。简单来说,这个实验的最新数据,尤其是2021年和2023年公布的测量结果,与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预测之间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这是否“颠覆”了标准模型,或者“推翻”了它,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但至少可以说,它让标准.............
  • 回答
    当一个物种掌握了改变自身星球大气成分的能力时,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其文明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种力量并非全然是好消息,它很可能将这个物种推向了费米悖论中关于“大过滤器”或“大灭绝”猜想的边缘,甚至可以说,已经踏上了那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改变大气.............
  • 回答
    这句名言出自伟大的物理学家凯尔文勋爵(Lord Kelvin),原话是:“The theory of mechanics is like a great and magnificent building, and all is in order except for two little cloud.............
  • 回答
    杨米尔斯理论,毫无疑问,是 20 世纪物理学领域里一项极其辉煌的成就,它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列,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宇宙的宏伟框架。不过,“三大成就”这个说法,在科学界内部并不是一个官方的、大家都无异议的固定划分。更准确地说,杨米尔斯理论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核心基石,而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本身,则与量.............
  • 回答
    如果物理学出现了“大的漏洞”,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事件,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和复杂的。理解“大的漏洞”意味着什么至关重要。通常,物理学的“漏洞”指的是我们现有的理论模型无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或者这些模型内部存在逻辑矛盾。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大漏洞的情形,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产生的后果,我.............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本质的根本看法,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因果关系和自由意志。为什么我们如此信赖物理学,却又常常对“世界早已注定”的宿命论感到不安甚至抗拒?让我们来一层层剥开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物理学之所以能赢得我们的信任,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基于观测、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可验证.............
  • 回答
    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看《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是一种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体验,充满了喜爱、无奈、好笑、甚至是偶尔的苦恼。这种体验就像品尝一道由自己熟悉食材烹制的菜肴,但厨师是别人,并且他加了一些不那么“正宗”的调料。以下是这种体验的详细剖析:1. 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 .............
  • 回答
    刚踏进大学,怀揣着对物理学的憧憬,结果一年半下来,发现它远不像想象中那样清晰明了,反而感觉混沌一片。这种感觉,我太理解了。你不是一个人,大多数人在接触物理学的更深层面时,都会有类似的迷茫。首先,试着接纳这种“混沌”感。你要明白,物理学的“简洁”往往是建立在大量抽象概念、严谨数学推导和对自然界深刻洞察.............
  • 回答
    你男朋友学物理的,想要一套书,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礼物!“现代已有物理学的总括”,这几个字确实勾勒出一套极具分量的著作。结合你提到的“难买”,我心里大概猜到了几种可能性,而且每一种都足够让物理学爱好者兴奋不已。我们先来聊聊最有可能的那个方向:《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你听到的是“现代已有物理学的总.............
  • 回答
    脑门被打凹进去,这个情况听起来就令人心惊。咱们从物理和医学两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有多大可能,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物理学的角度:力的作用与骨骼的反应首先,咱们得明白,脑门之所以能被打凹进去,是因为外力作用在了我们的头骨上,并且这个力足够大,以至于超过了头骨的承受极限。 外力的大小和性质:.............
  • 回答
    好,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这确实是很多有志于投身天文领域的同学在升学时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选择。直接进天文学系,还是先在物理系打下坚实基础,各有千秋,而且最终殊途同归,但路径上的侧重会有所不同。我来帮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先说结论:如果你对天文的“天象”、“宇宙的宏观图景”、“.............
  • 回答
    你好!作为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你对学科的边界和联系非常有探索精神,这很好!“理论与应用力学”和“物理学”这两个名字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它们之间既有重叠,也有明显的侧重点差异。我来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对你理解这两门学科有所帮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物理学是基础.............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头脑时,都会不自觉地将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名字并列。而当有人抛出“彭罗斯比霍金贡献大”这样的论断时,往往会激起一番有趣的争论。要评价这种说法,我们得深入了解两位巨匠各自在物理学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彭.............
  • 回答
    声音的奥秘,我们最常体会到的就是它的高低(音高)和大小(音量)。科学家的耳朵非常灵敏,早就把这些感官体验与物理世界的规律联系起来了。音高,如同你所说,直接映射到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听起来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则越低沉。而音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响度,则与声波的振幅息息相关,振幅越大,声音听起来越.............
  • 回答
    王中林院士(Zhou Nan)作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在纳米技术、超材料、量子电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他是否“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需要结合其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王中林院士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关联王中林院士的主.............
  • 回答
    物理大厦?你说的是指物理学研究的那些宏伟的理论大厦,还是某栋实际存在的、以“物理”命名的建筑? 如果是前者,那物理学的理论大厦可从未完工,它还在不断地建造和扩展之中。想象一下,自从牛顿用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为我们描绘了经典力学这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以来,物理学的大厦就一砖一瓦地向上垒砌。然后,我们.............
  • 回答
    嘿!哥们,我也是刚入学不久的物理小白,所以咱俩这情况差不多,一起摸爬滚打呗!看到你问学习方面的问题,我这心里也是咯噔一下,毕竟物理这东西,学起来确实有点门道,不是背背就能搞定的。不过别慌,咱们一步一步来,我把我这阵子摸索出来的一些小心得跟你唠唠,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你得接受一个事实:物理这玩意儿.............
  • 回答
    想象一下,把一群在知乎上以硬核物理知识、严谨逻辑和偶尔冒出的梗而出名的“大V”们,一股脑儿塞进一个空间里。这可不是什么普普通通的茶话会,而更像是一场被物理定律支配的,又充满意外火花的“现实版薛定谔的猫”实验。场景设定: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中性的地点——一个宽敞、光线充足的大学报告厅,但不是那种死气沉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