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大家都是制造国。
我们要是能在未来三十年内逐步实现全球工业霸权,日本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员,一定会和我们如胶似漆。
历史文化甚至地理,都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但真正影响未来的核心只有一个:
国际分工。
大家都进入工业时代了,工业对资本和技术的无穷欲望,像一个诅咒,平等地降临在我们两国身上。
人口老龄化让日本还没有劳动力过剩问题,但产能过剩与资本过剩依然是日本面对的严峻现实。
在八十年代的泡沫繁荣被戳破后,日本陷入了艰难的自我调整,几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一点点缓解自身的产能过剩。
野蛮生产的房地产行业由国家资本出面,下重手进行痛苦的重组整合,然后用时间慢慢消化债务。等到负债的一代人慢慢入土,这个历史包袱算是卸下一半;
工业产能过剩的调整则更为艰难。日本政府等同于全国各大企业的家长,直接用行政命令来收缩落后产能的扩张,并且把失业人群划分至其他行业。
一声令下,可以让整个行业的产能消减30%。如果还不能解决供需平衡问题,那就用产业再生机构来关停并转,并且把失业人群派遣到其他行业。新日铁的工人,可以被派去丰田工厂转岗轮岗;三菱重工船厂的工人,可以被派去日本农协的农业设备厂。
这种协调各个财阀和地方门阀的手段,美帝看了简直怀疑人生。
一手国家来收尾,一手国家来主导电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产能过剩是得到不错的控制,但是资本过剩就彻底无法挽回了。
毕竟这些僵尸企业的债务,全是日本政府和银行来背,是全民债务。
所以日本18年政府负债就到了12万亿美元,同年美帝政府负债也就22万亿美元。日本债务与GDP的比例是240%,日常崩溃的希腊才180%。
国际警戒线是60%。
这是日本,不是美帝。日元顶多算避险货币,绝对不是全球货币,没有美帝的全球铸币税可收。
日本进入了一个僵尸般的状态:老龄化导致没有劳动力过剩问题,有也好解决;同时国家体制导致产能过剩并不十分严重,可以调节。
但老龄化与不得不维持的基本工业产能优势,使得日本已经不可能解决资本过剩问题。
还在运转,依然精致,但必然死亡。
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崩溃式死亡,那是年轻的美帝才有资格享受的死法。日本的衰落会是安静而清冷的,像雪花消融一样。
因此对日本来说,维系甚至寻求转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争取国际分工的地位。
如果美帝能够证明:
现行国际秩序继续保持,日本的国际分工不仅不会有变化,还能得到加强。供应链的地位会上升,元器件的权重会加大,日本制成品依然能在美帝的庇护下通销全球。
那日本就会继续坚定地站在美帝一边,即使耄耋老人,也要咬牙反华。
就像TPP一样。
这已经和历史文化没有关系了,这是最真实的国本。日本企业如果无法保持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资本过剩的巨浪一掀起,八十年代泡沫破灭相比之下简直是过家家。
因为当下的日本,除了实体产业,根本没有其他可以支持庞大过剩资本的现实价值。
但美帝没搞TPP,还表露出了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厌恶。
全球治理是有成本的,美帝不愿意再支付这个成本,他觉得就算不支付这个成本,手上的美军和美元还是能够保证他的全球收益。
所以他需要改造现行国际秩序,或者说,拆东墙补西墙。
假如日本是英国,可以靠吸纳全亚洲的资本来支撑,大概也无所谓;
但是这个角色在亚洲是香港和新加坡;
假如日本是澳大利亚,可以靠几乎一个大洲的自然资源来支撑,也还行;
但日本没有;
假如日本是新西兰,只有500万人口...
不好意思,你就是老龄化了,也有1亿2千万人。
日本只有实体,只有制造,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物理现实上,是原子,不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金融,可以存活在电子世界里。
电子的移动和原子的移动可是两个概念。
所以当日本发现,美帝要破坏现行国际秩序时,这种恐慌一下在精英层中蔓延。就算我们如何调侃日本是美帝的孝子,这也不是孝子能接受的。
因为一破坏现行国际秩序,不管是对工业制成品还是元器件供应链,都会带来严重的冲击。
作为二者都已经与中国深度绑定的日本,同时还是一个艰难控制完产能过剩、面临无可避免的资本过剩、且严重老龄化的日本。
这是釜底抽薪。
美帝可以轻松挥挥手去打乱全球供应链来遏止中国,反正美帝的产业空心化也差不多了,伤不到自己;
欧洲好歹还是一块整体,实在不济,还有东欧南欧和法国控制的非洲作为缓冲,并且保持与中国的眉来眼去,与美帝周旋;
五眼同盟是美帝自己人,英国暂时还不好做二五仔;
俄罗斯是个有核武器的沙特,不在乎;
印度与东南亚产业结构相对低端,国际分工混乱了,搞不好还能捡漏。
日本不行,日本退无可退。
所以当日本发现川皇放弃奥巴马对中国的联合围堵策略,转入全球收保护费模式时,日本瞬间台下变脸。
安倍桑,君子豹变啊。从亲华到反华再到模棱两可的亲华,不愧是你,日本任期最长的首相。
所以不要只盯着文在寅这一个营销号宝库薅羊毛,安倍这种隐忍以待天下有变的,不是也很有故事性么?而且多么符合日本的民族风格。
安倍知道自己手上牌不多,驻军就在家门口,回旋余地太小。
但他和日本精英还是明白:一味成为美帝的前锋,其结果很可能是日本经济的准崩溃,到时候不是到全日本银行就能背下来的。
谁能说,美帝不会对日本干和苏联一样的经济操作呢?
军事上,肯定依然是你美帝说了算;政治上,我们日本就是这么僵化,改革很慢滴,民众也是很磨叽滴。
因此经济上,我坚决拖延美帝的对华战略。挨骂可以,保护费也能交,但是要我脱钩,办不到。
你硬是让我脱,我就开价格,这个价格是日本全体国民开的,不是我安倍开的。给不到这个钱,大不了内阁换人嘛。
我安倍承诺买你美帝的玉米,帮你美帝农业顶过和中国的贸易战。什么?你说过了半年采购量还是0?
唉,我们日本农协就是这个样子的.jpg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会保持对中国的观察:
中国是否能保持其工业门类及其产能的稳定?这意味着对日本供应链里中间产品的采购量,也就是日本本国工业体系的稳定;
中国是否能形成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保证除了对中间产品、还有对日本工业制成品的采购?这事关日本大量工业门类的完整性;
在中国持续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愿意与日本分享多少中国体系内的分工?是否能够形成大量的中日联合,而不是完全中方独占?
虽然联合的结果也是最后占大头,但这是个重要的台阶。
这一切的根本,在于中国的内外政策,是否会延续对实体产业的投入,和对内部分配制度的改良。
现在看来,在做了。
那再进一步,中国能否逐步确保自身的海外势力范围,使得日本能够一道进入该市场?
几乎每部手机都有日企供应的元器件,你能不能确保你一直能把手机卖往全世界?
啊,原来是解放军的活。
这就是工业的魅力。尽管我们彼此有很多看不顺眼的地方,但是神圣的产业链把我们链接在了一起。
你是制造国吧?跟我走。
因此终极判断,就是我们和美帝,谁能为日本的实体产业找到更大空间。
谁找的大,日本跟谁。
这是今天的“我脑控了安倍桑”系列,感谢大家的收看。
桐盛岗夫谈及日本宿命时,曾经说过,“日本要想不被消灭,就必须成为世界领袖,但日本成为世界领袖的代价,很可能就是被消灭。”
晚清以来中国的衰落,是日本的时运,日本狠狠地抓住了转运机会,在迫切企图改命的关键时刻,输给了自己。
面对中国自以为的改革,实际上却是浑不觉的崛起,东亚次序进一步迈入了转折期,日本也不得不面临脱美返华的艰难。从今此后数十年间,是中日关系的下山路,不难走、加速度,但小心一点就是。
关于命运,冷眼旁观更明晰,评论区里身处其间,怀揣着“我在中国活了一辈子,还有比我更懂中国的?”的妄念的人,何止数以亿计啊,更包括港台。
这就是英国谚语所云: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远生敬,近生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