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回答
关于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们名字的排序和命名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你提到的伯邑考和姬发,他们的名字确实遵循了不同的规律,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古代宗法制度、命名习惯以及历史记载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聊聊伯邑考。

“伯”字,在古代是爵位的称谓,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首,意为“长”、“老大”。所以,“伯邑考”这个名字,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伯”是姬昌的长子,而“邑考”则是他的本名。为什么叫“邑考”呢?这其中可能有很多解读。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邑姓本身就存在。“考”字则意味着“考察”、“审度”。这可能暗示了姬昌对长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担当起国家重任,并且具备考察人才、审度事务的能力。

另一种说法是将“邑”理解为他的封地。“考”字则有“长”、“老”的意思,或者表示“尊敬”。结合起来,可能是说他作为姬昌的儿子,在自己的封地受到尊敬,或者他本人也是一个尊老爱幼、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邑考”合起来是一个音译或者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古代的命名往往会受到当时文化、宗教或者生活习惯的影响,我们现在可能难以完全追溯其本源。

但无论哪种解读,“伯”字明确地标示了他的长子身份。在古代宗法制度下,长子往往承担着继承家族、政治权力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命名上使用表示“长”的称谓也是非常符合当时社会习惯的。

接着,我们来看看姬发。

“姬”是周朝王室的姓氏,这个不难理解。关键在于“发”这个名字。相较于“伯邑考”的“伯”字带有明显的序齿性质,“发”字更像一个名字的本字。

为什么姬昌没有给他的二儿子起一个带有“仲”(表示老二)之类的序齿称谓呢?这其中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宗法制度的演变和实际情况: 虽然宗法制度强调嫡长子继承制,但家族中其他儿子的地位和身份同样重要。随着时代发展,对其他儿子的命名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一个象征意义更强、更具个人色彩的名字,而不是单纯的序齿称谓。
2. “发”字的含义: “发”字,在汉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比如“发达”、“发展”、“发出”、“兴起”等等。这很可能寄托了姬昌对这位儿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能够带领周朝走向繁荣昌盛。而姬发也确实是后来周朝的建立者,开启了武王伐纣的伟大事业,从这个角度看,“发”这个名字也显得尤为契合他的历史使命。
3.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史书中对嫡长子的记载往往会更加详细,也会着重强调其长子身份。而对于其他儿子,更多的是记录他们的本名,以及在家族或国家中的贡献。当姬发最终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开启新时代的关键人物时,他的本名“姬发”就自然而然地被记载和流传下来,而“仲”这类序齿称谓反而不如他的本名更有代表性。
4. 与伯邑考的名字形式对比: “伯邑考”更像是“姓氏+长子称谓+本名”的结构,而“姬发”则是“姓氏+本名”。这种组合方式的不同,并不一定意味着有什么特别的“不合理”。古代的命名方式是多样的,不拘泥于单一的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古代,“伯”、“仲”、“叔”、“季”等字,有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序齿,也可能作为孩子名字的一部分,或者与名字合用,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称谓。

比如,我们知道姬昌还有很多儿子,像伯邑考、姬发(周武王)、姬旦(周公)、姬诵(周成王)等等。如果都按照“伯、仲、叔、季”来命名,那么:

长子:伯邑考
次子:仲某某
三子:叔某某
四子:季某某

而姬发(周武王)是次子,但他并没有被称为“仲发”。这可能就说明,虽然宗法制度规定了长幼尊卑,但儿子的名字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严格的序齿来定。

总结一下,姬昌的长子叫伯邑考,是因为“伯”字直接表明了他的长子身份,而“邑考”则是他的本名,可能蕴含着父亲的期望。而二儿子叫姬发,则更像是直接使用了他的本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兴旺发达”的美好寓意,也更符合他后来成为开国之君的历史角色。

这种命名上的差异,反映了古代命名习惯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儿子身上寄托的期望和历史定位的不同。并非所有儿子都需要加上明确的序齿称谓来命名,尤其当他们各自拥有出色的才能和重要的历史使命时,他们的本名本身就足以让他们闪耀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是科普哦……

这个问题的意思似乎是:为什么大哥“伯邑考”的名字里没有“姬”姓,而二弟“姬发”却有?而且“伯邑考”这个名字怎么怪怪的?

其实啊,在先秦文献里,周武王兄弟几人的名字前面都没有“姬”姓,“姬”姓都是后人加的。就是在西汉的《史记》里,这个姓都没有加上去。(子乔按:注意是《史记》原文,不含后人的注,网上有些电子版《史记》是混在一起的,不要弄错。)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一开始都没有“姬”,文王、武王、周公到底应该叫什么,“伯邑考”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最后再说说为什么后人在文王、武王、周公的名字前加上了“姬”姓,而“伯邑考”却没有加。

(一)

《史记•管蔡世家》云:文王“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冄季载。冄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

(子乔按:“冄季载”的“冄”同“冉”,读为“聃(耼)”,音nan2,另说音dan1,本为地名、国名,后为姓氏,又写作“冉阝(冄阝)”、“那”。网上的TXT版、网页版《史记》几乎都误作“厓”,此乃“冄”的扫描识别之误,不少人直接copy,都错了。《史记》一定不要看这种版本啊,至少是中华书局版的PDF吧。)

尽管司马迁也不完全清楚“姓”和“氏”的区别,但《史记》的这种称呼本身,是符合商周习惯的。当时的“姓”和“氏”是两回事。“姓”,从“女”从“生”,代表血统。但是,男人的全名并不能以“姓”开头,而是要以官职、爵位、封地、籍贯、住地、职业等等开头,这些属性中的一部分就形成了“氏”。如“管叔鲜”,“管”是封地,也是氏,“叔”是排行,“鲜”是私名,他当时可以叫“鲜”、“叔鲜”或“管叔鲜”,却不能叫“姬鲜”。

所以,象“子受”(纣王)、“姬昌”(文王)、“姬发”(武王)、“姬旦”(周公)、“姜尚”(姜太公)、“嬴政”(秦始皇)这些名字,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后人按后世的习惯想当然地去追称古人;而《史记》这种离先秦较近,且比较严谨的史学著作里,是没有这种称呼的。

这些人当时的称呼分别是:“受(或商王受)”、“昌(或西伯昌、文王昌)”、“发(或太子发、武王发)”、“旦(或周公旦、叔旦)”、“尚(或师尚父、吕尚,又称太公望、吕望)”、“政(或秦王政、赵政)”。(子乔按:请注意秦始皇本人的氏是“赵”。)不过,女人的名字里却要带有“姓”,这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如“姜原(嫄)”(《史记•周本纪》、《诗经•大雅》)。此即所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这也体现出了妇女的地位:女人是被男人挑选的对象,这是单向选择,所以要给女人贴上标签,也即代表血统的“姓”,以供取舍,而男人却不用。

同“姓”之人可能有不同的“氏”,如“嬴”姓之人可能是“赵”、“秦”、“徐”等氏;而同“氏”之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姓”,如“王”氏可能源于“姬”、“子”、“妫”等姓,再如很多人因居于城邑的西门而以“西门”为氏,彼此却未必是同姓。

后来,“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一方面,“姓”被当作“氏”看待和使用,男人也可以将其加在名字前面了;另一方面,“氏”被固定下来成为血统的标签,比如父亲以“西门”为氏,儿子就也以“西门”为氏了,哪怕他现在并不住在西门。到现在,统称“姓氏”,简称“姓”或“氏”。现在的所谓“姓”,有些如姬、姜、嬴等,来源于先秦的“姓”,有些如赵、管、吕等,来源于先秦的“氏”,有些在秦以后形成,但也大都相当于先秦的“氏”。

《史记•秦本纪》云:“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史记索隐》注:“……生于赵,故曰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因此,总的来说,现在的“姓”主要对应于先秦的“氏”。这样的话,如果现在问“秦始皇姓什么?”,我们回答“姓赵”、“姓嬴”都可以,看怎么理解和定义。回答“姓赵”,是理解为按后世的习惯来问,等于是问秦始皇的“氏”是什么。当然,更完整的答案是“秦始皇是嬴姓赵氏”。

传世文献多有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政”者,如《史记•楚世家》、《淮南子•人间训》。《北大汉简》中有一篇《赵正(政)书》,亦称“秦王赵正(政)”,这是出土文献。所以,秦始皇本人为赵氏,已经无可争议。(子乔按:秦始皇祖先的氏还存在争议,不过,即使其祖先不是赵氏,也不妨碍其本人为赵氏。)

按现在“姓”的意义,我们说“秦始皇姓赵”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按先秦的意义,也可以说“秦始皇姓嬴”,但不论怎样,当时都没有“嬴政”这种称呼。

当然,文学作品为了行文和阅读的方便,可以在叙述中称呼“姬昌”、“姬发”、“嬴政”,但如果是严肃的历史小说,在人物语言里,仍需慎重地使用这种称呼。至于学术研究场合,则有必要避免使用这种称呼。我发现,有些答主使用了“姬昌”、“姬发”、“嬴政”这种称呼,如果这个问题是属于历史和文字训诂的范畴,而非文学的话,那么这种称呼也是不严谨的。

中国姓氏的源流和姓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专门学问,这里无法展开,大家请看文后附图所示的李学勤先生的有关文字。李先生特别提到了,不能称周公为“姬旦”。

(二)

好了,现在回到“伯邑考”的问题:“伯邑考”这三个字什么意思?

后人对“伯邑考”的解读有很多,比如以“伯”为爵位或排行,以“邑”为官职或封地,以“邑”、“邑考”或“考”为私名等等。

我认为,对“伯邑考”不能孤立地考察,而必须参照同时期的人名。可以拿来参照的是:“管叔鲜”、“冄(冉、聃)季载”、“师尚父”、“文考”、“邑考”等。参照之下不难确定:

1、“伯”肯定是排行。

“伯”对应于“管叔鲜”的“叔”。《史记索隐》:“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所谓“伯仲叔季”,老大是“伯”,老二是“仲”,老幺是“季”,中间的不论几个都是“叔”。周武王“同母昆弟十人”中的老幺叫“聃季载”,老三、老五到老九的名字里都有“叔”,则老大名字里的“伯”就肯定是排行了,没有别的解释。

那么,文献为何不称周武王为“仲发”呢?我推测,他本来是叫“仲发”的,但他后来做了太子,又做了王,所以去掉“仲(老二)”字以示尊贵,导致文献中未见“仲发”之称。(子乔按:某电视剧中,周武王对小美眉自称“仲发”,可见编剧还是做了一些功课的。)老四“周公旦”也类似。周公对西周贡献极大,被尊为“公”,仅次于“王”,所以习惯上多称呼“周公旦”(子乔按:史上有“周公称王”之说,这里不讨论)。所不同的是,文献中可以见到“叔旦”之称(《天问》),只是较少,这是其地位比周武王低的缘故。

2、“伯”后面应该跟着私名。

伯邑考早死,没有封地,所以不能称为“封地 + 伯 + 私名”。参照其他九兄弟的全名,“伯”后面也应该跟着私名,但是有两种可能:

(1)、“邑”为私名,“考”为尊称。

参照“师尚父”(《诗经•大雅》、《逸周书•克殷》,即后世所谓“姜尚”者),“师”是官职,“尚”是私名,“父”是尊称;则“伯邑考”的“考”也可能是尊称,指已故的父亲。《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皇:大、美。周人先祖“公亶父”的名字也是这种结构。“公”就是“先公”,表明其先祖的身份,“伯”也是这个作用,表明是兄弟里的“老大”。(子乔按:顺便说一下,商周的“父”、“母”、“子”均不限于生父、生母、亲子,则“考”亦未必都是已故的生父。)

另外,文献中周文王有时被成为“文考”(《逸周书•世俘》、《尚书•泰誓》)。“文”是王号——是生称还是死谥这里不讨论——而伯邑考早死,并没有此类名号,故而只能称呼私名“邑”。所以,如果仅从构词上看,这么解释“邑考”是可以成立的。“伯邑考”可能是子侄对他的尊称,后被文献采用。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子乔按:“伯邑考”也可能是周武王对兄长的尊称,长兄如父,详后。)

(2)、“邑考”为双字私名。

在《逸周书•世俘》里,伯邑考被称为“邑考”,与“文王”、“文考”同时出现:

“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惟予冲子,绥文考,……’”

一方面,《世俘》是公认的周初文献,其写作年代与所记之事的年代非常接近。伯邑考是周武王之兄,按后世的观念,这里似乎不应称之为“考”(已故的父亲),跟“文考”有所不同。这样看来,似乎可以把“邑考”理解为双字私名,“伯邑考”与“(曹)叔振铎”的构成方式相同,只不过伯邑考没有封地,前面没法加封地名。

然而另一方面,“邑考”又与周武王的“烈祖”一起受到祭祀。从“太王”到“文王”,都是尊称而非私名,则“邑考”也应是尊称,而非双字私名。

古人每视长兄如父,加之周文王废长立幼,周武王才得以成为太子,而周武王继位时,伯邑考已死;所以,周武王将伯邑考的地位提升,视同父辈,将其与祖辈父辈一起祭祀,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上面的引文标点无误,似乎可以理解为:“邑考”在“烈祖”之内。既然可以称“祖”,则称“考”也不为过。“考”者,“老”也,就是一种尊称。其时殷商刚刚灭亡,西周的礼制还未建立起来,祭祀的规矩和“考”的用法可能不象后世那样严格。

(子乔按:关于商代和周初礼制不完善,祭祀时存在嫡庶直旁不分、上下贵贱无别的现象,可参看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中“王烈祖”这一句下的注释,以及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

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邑”为私名,“考”为尊称的可能性更大。

(三)

最后,为什么后人根据自己的习惯,在“昌”、“发”等名字前面加上了“姬”姓,而对“伯邑考”却不加“姬”姓呢?

以《封神演义》为例,全书出现“伯邑考”全名39处,承上文简称“邑考”的98处,承上文简称“考”的1处,合计138处。除了最后一处,即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称为“姬讳伯邑考”外,前面137处都不加“姬”姓,甚至与“姬昌”、“姬发”同时出现之处,也都不加“姬”姓:

“长曰伯邑考,次子姬发即武王天子也,……与世子伯邑考、姬发,领众军民人等,……”(第十回);

“邑考答曰:‘吾乃犯臣姬昌子伯邑考。’……比干奏曰:‘臣启陛下:西伯侯姬昌子伯邑考,纳贡代父赎罪。’”(第十九回)

当然,根据封神时“姓 + 讳 + 名”的格式,“姬讳伯邑考”就相当于“姬伯邑考”了,如“袁讳洪”即猴子精“袁洪”。但是,这显然是因为,封神时的人名都是这种格式,“伯邑考”不得不加上“姬”姓了。然而小说的大部分场合,都没有这种需要,所以都不加“姬”姓,包括与“姬昌”、“姬发”同时出现之处。这反映出:

1、作者认为“伯邑考”同样是“姬”姓;

2、但是作者持“能不加就不加”的态度。

提问的人对此有困惑,也是很自然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不好意思,让列位看官失望了。我认为,这里面可能并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东西。“伯邑考”这个名字确实比较“怪”,在后人往“昌”、“发”前面加“姬”姓之时,他们对“伯邑考”可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是出现了分歧。

当然,后人肯定认为“伯邑考”也是姓“姬”的。但如果称为“姬伯邑考”,似乎太长,而且更加别扭;如果称为“姬邑”、“姬考”或“姬邑考”,又无法保证哪个是正确的——单名“邑”或“考”,还是双名“邑考”?于是,就只好原封不动地称为“伯邑考”了。


附记:

1、《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有“姬讳伯邑考”之称,系“马褂”先生告知,在此深表谢忱!

2、写完这个回答后,又读到刘洪涛先生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文王食长子伯邑考事考》(《殷都学刊》2018年第1期)。刘先生根据古代“杀首子”的习俗,认为伯邑考刚刚出生就被周文王主动杀死了,周文王不但吃了伯邑考的肉,还将其献给了纣王。看得我脊背发凉。该文前面论证“杀首子”习俗,广征博引,有理有据,非常不错;但第三部分后半段和第四部分“真相还原”则完全属于推测。也即,“杀首子”的习俗肯定存在,但具体到伯邑考的遭遇是否如刘先生所说,证据还不够充分。文中关于伯邑考名字的构成方式,可与我的回答参照着看。我们都认为:伯邑考是后人的称呼;邑考不是双字名,而是伯-邑-考的结构;伯指老大,考是对已死之人的称呼。不同的是,我认为邑是私名,考是晚辈对他的尊称;而刘先生认为伯邑考本无名,邑是后人称呼时临时起的,读为冤,考指死者,伯邑考就是冤死的老大。刘先生这样解释,是因为他认为伯邑考刚生下来就被文王杀死了,但证据不足,暂备一说吧……

附图:李学勤先生关于先秦姓氏的一段文字,出自《〈史记•五帝本纪〉讲稿》。请从第一图的第三段看到第三图的第一段。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相当棘手,我认为可以有许多种解释。但所有解释的前提是一致的,即,伯邑考的名字不是伯邑考,他无疑姓姬,同时,伯邑考的‘伯’是兄弟排行老大之意(即伯仲叔季排行),正如周公旦以下的文王诸子都称‘某叔某’(或者某季某)一样,伯和叔都是排行。姬发在未继位时,也该称作‘某仲发’(某可以是封地或者官爵)。

然后是伯邑考此名的解释:

  • 通常的解释是,‘伯’是排行,邑是官职,考是名字,即伯邑考真名是姬考,排行老大,封于邑地,或者做采邑首领之类的官(有一说是邑为邑子,即世子)。
  • 另一种小众的解释认为,伯邑考死得很早,大概不可能有封邑或者做官,故而伯邑考的邑考两字是他的名字,伯是排行。故而伯邑考的真名是姬邑考——虽然周代取名鲜有两字名(二名),但假如邑考是当时的某种连文(习语)就无妨(如周共王叫繄扈,周孝王叫辟方)
  • 最后,日本汉学界另有一种很特别的解释(个人倒认为比较合理),称伯邑考之邑考既不是封号,也不是名字,而是他死后周人对他的尊谥——什么叫做考,《礼记》说:生曰父,死曰考。考等于是对父辈及父辈以上死者的尊称。而邑字在诗经、尚书中很常见,周人喜欢称商朝为‘大邑商’,自己为‘小邑周’、‘小邦周’,很可能邑就是‘邑周’(即周国)的省语。故而,邑考的含义是‘周国之父’,是赞美之词、哀悼之词。按照这种说法,则伯邑考在史籍上并没能留下名字。

ps:关于第三种解释,也许有质疑,说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真有可能完全不留下名字吗?是的,有可能且有实例。

比如吴国的开国之君是太伯和仲雍,仲雍之‘雍’无疑是名字,而太伯则全然只是个模糊的身份象征,无名传世。另外,周初有重要的封国虢国,建立虢国的是周武王的两个叔叔,一个叫做虢叔(西虢),一个叫做虢仲(东虢),他们也是当年显赫的人物,但同样无法考证其名字。

user avatar

有回答也提到了。姬发这种叫法是封神演义这些后人书上才有的。其次,商周的文字和古埃及文字一样,是既表意也可以表音的。此时人名都是表音的,伯邑考只是代表发音如此,不能用任何表意方法来解释。

姜子牙、姬发都是J发音开头的,J在古代是众多姓氏的开头发音。比如说Joshua(约书亚),古代犹太人有个军师就叫约书亚,跟姜子牙发音非常接近,巧的姜子牙也是一个军师,是一个人也说不定。

周跟犹太姓氏jew发音相似。古犹太人有12个支系,但是其中10个都在2800年前流散了,不知所踪。而周朝更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

而且更离奇的是,中国的习俗和犹太习俗高度一致。其中最离谱的就是中国人过年和犹太人逾越节。从过年本身的含义,到贴春联(犹太人刷羊羔血在相同的位置),到(团圆饭)年夜饭禁忌(逾越节晚宴条例,守夜,吃饺子 vs 无酵饼+野菜),到过年传说(年兽吃小孩和牲口 vs 逾越节前夜天使击杀埃及地长子和头生牲畜),到红包,都一模一样,这完全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

我大胆猜想一下,夏朝,根本就不在中国,指的应该是古埃及。商,是埃及人东迁的移民,而周是犹太人东迁的移民,然后商周干了一仗,中国人是古埃及人和古犹太人融合的结果。

user avatar

因为一开始是多音节,伯邑考不过是一种汉字音译而已,后来语言土著化,就演变成同姓+不同名了,就好比清太祖叫努尔哈赤,后代却叫福临。

user avatar

文/馋嘴肥猫铲屎官

伯邑考,一个奇怪的名字,也许就牵扯出了三千多年前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悬案。

商周时期,古人和现代人的称呼可大不相同,那时候一般是不称姓的。

大家要了解个概念,什么姬昌、姬发、姜尚、赢政,都是后来人这样叫,在当时是绝对不会这么称呼的。

那时候古代成年男子通常是不称姓的。这些带着姓的名字都是后来人硬给加上去的。

咱们看看《史记·管蔡世家》中的内容,记载了关于周文王的儿子们: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大家看,并没有什么姬昌、姬发的说法。都不带姓的,都是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等等。

那么咱们来逐个分析几个名字。

“姓”,这个字一分两半,就是“女、生”,什么意思呢?意为“从女而生”,代表的是血统。贵族们如果家里有了女儿,到了“及筓”的年龄,该取名字了,名字中是带姓的。为什么女孩子要带姓呢?其实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把女孩确定了姓,大家就注意了,不会泡错了妞,求错了婚。

举例如:姜嫄。“姜”就是姓,而“嫄”是名。

但贵族男性的名字不能这样。名字的开头要么是爵位,要么是封地、要么是官职、籍贯、居住地或者职业等等。这些开头的字有些就逐步发展成为了“氏”。

这就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然后要有排行,这个大家知道,有伯(孟)、仲、叔、季,或者其它什么的。

再后就是自己的私名了。

咱们就拿周文王的儿子们来举例。

蔡叔度

封地――“蔡”

排行――“叔”

私名――“度”

当时大家称呼他的时候,可以叫“度”,也可以称他为“叔度”或者“蔡叔度”,但是不能叫他“姬度”。

这是通常的情况,咱们再来说说特殊的。“武王发”。

王,这是他的爵。“武”是谥号,死后追加的。“发”是名字。

为什么没有排行呢?因为他当了王,称孤道寡,太尊贵了,就不能和兄弟们再论排行了。

同样,“周公旦”也是这样。太伟大了,地位尊崇,不和兄弟们论行排位了。当然,也决不能称呼他为“鸡蛋”,他会生气的。

说了老半天,终于早说到“伯邑考”了。这个名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复杂。

“伯”,这不用多说,肯定是排行,是老大。

“邑”和“考”怎么解释?

“邑”是他的封地吗?不对。伯邑考早死,并没有封地。那么,是他的本名吗?也挺怪的,不像。

咱们来看《逸周书·世俘》中一段内容:

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入九终。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

《逸周书·世俘》是周朝初期的文献,里面的记载很接近那个年代。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列祖列宗升祔祭祀。

我们发现,在文中“邑考”和“太王”、“虞公”、“文王”这些称呼是并列的。

咱们来分析分析,假如前面写了一串这样的称呼: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要你写出下一个称呼来,你会写什么?

你会写“刘彻”吗?当然不会,你肯定写的是“汉武帝”。

以此类推,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后面跟着的这个“邑考”,必然是死后的称呼,绝不可能是生前的。

跟据这个原则,咱们再分析。

邑――周朝在覆灭商朝而取得中原统治权之前,通常将商朝称为“大邦”,而将自己称为“小邑”,由此可知,“邑”很可能就是“周”的省略语。

考――《礼记》中说:“生曰父,死曰考”。“考”就是对父辈或更高辈分的死者的尊称。

所以说,“邑考”实际含义就是“周国之父”,表示赞美和怀念。

伯邑考

那么,周武王为什么如此尊崇伯邑考呢?《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以前卒矣。

这意思是说,周文王认为发和旦更加贤能,就舍弃了伯邑考,而立发为太子。而伯邑考是在周文王之前去世的。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吗?咱们继续看。《尚书·中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文王废伯邑考,立发为太子。”

说是周文王废掉了伯邑考,而改立武王发为太子。

为什么周文王要废掉伯邑考的太子之位呢?董仲舒写了一部《春秋繁露》,这样写道:“伯邑考知群心贰,自引而退,顺神明也。”

“群心贰”,伯邑考知道朝中的臣子们背离了他,失去了拥护,只好“自引而退”,放弃了太子的地位。

事情到此就完结了吗?没有,咱们看这么一个事情。《列女传·晋圉怀嬴》中有这样的记录:

“怀嬴者,秦穆之女,晋惠公太子之妃也。圉质于秦,穆公以嬴妻之。”

这是说,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晋怀公,后来晋怀公死了,重耳流落到秦国,秦穆公又将寡居的女儿许配给了重耳。

秦穆公的这个女儿叫“怀嬴”,为什么叫“怀嬴”呢?因为她继了晋怀公的“怀”字为名。

我为什么要扯上怀嬴这个寡居的女孩呢?咱们再来看看《左传·昭公元年》中的记载:

邑姜

“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有史书确定,这个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儿。

她为什么叫“邑姜”呢?难道周武王的封地是“邑”?根本不可能。

联想一下吧,这位“邑姜”会不会其实就是伯邑考的寡妻呢?

好了,咱们把整个事情的过程整理一下:

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曾被立为太子。姜太公吕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邑考,一方是太子,一方是重臣,靠着裙带联系起来。

这样强大的势力哪能被容许存在,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有人则利用了文王心底的忌惮。

经过复杂的政斗,伯邑考被废,武王发被立为太子。

伯邑考郁郁而终,留下了一个寡居的妻子邑姜。

周文王死后,武王发继位,纳了寡嫂邑姜为妃。姜太公与周武王重新建立了权力联盟。

周武王

伐纣成功,周武王夺取天下,吕尚受封齐国。能如此高位显爵,他靠的不仅仅是军功啊。

钓的一手好鱼!

附录:

1、《孟子.滕文公下》:「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2、历史上的伯邑考是商纣王的司机,见于《太公金匮》:(周)文王问太公(呂尚)曰:「天下失道,忠谏者死。予子伯邑考为王仆御,无故烹之;囚予于羑里以其羹歠予。」

【狗血】邑姜是伯邑考留下来的遗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们名字的排序和命名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你提到的伯邑考和姬发,他们的名字确实遵循了不同的规律,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古代宗法制度、命名习惯以及历史记载的演变。首先,我们来聊聊伯邑考。“伯”字,在古代是爵位的称谓,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首,意为“长”、“老大”。.............
  • 回答
    小米产业投资部合伙人孙昌旭评价《为什么现在国产手机创新比国外厂商多》一文并否认国产手机的创新,这一事件在科技界和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理解孙昌旭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可能基于的逻辑、其发言的背景以及这种表态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孙昌旭的潜在逻辑和出发点:孙昌旭作为小米产业投资部的一员,.............
  • 回答
    关于青山刚昌老师为什么不让毛利兰在《名侦探柯南》主线故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绝对是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牵扯到不少创作上的考量。与其说是不让她“参与主线”,不如说她的定位更偏向于“现实生活线”的锚点。首先,咱们得捋清楚“主线”和“支线”在《柯南》里的概念。主线通常指的是与黑衣组织相关的情节,比如.............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马宁远作为严党骨干,在关键时刻没有反咬郑泌昌、何茂才,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背叛或怯懦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宁远这个人物的性格、他与严嵩、郑泌昌、何茂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看马宁远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货色。马.............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审讯郑泌昌和何茂才时,对二人的态度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海瑞对郑泌昌相对客气,而对何茂才则毫不留情,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涉及到海瑞个人的道德观和政治判断,也与郑何二人的罪行性质、在案件中的角色,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一、 罪行的性质与各自的角色: 郑泌昌: 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事实上,姬周天子的平均寿命并非历代王朝君主中最高的。 很多历史研究和统计都表明,汉朝、唐朝、清朝等王朝的开国皇帝或一些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其平均寿命也相当可观,甚至更高。姬周朝(特指西周和东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其君主数量众多,横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的运作情况。要说清楚为什么周朝的姬姓分封能延续数百年,而汉朝刘氏的分封却很快走向衰亡,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周朝姬姓分封:制度的精巧与宗法血缘的纽带周朝的分封制,特别是其核心的“宗法制”,是它能够长.............
  • 回答
    中山国的国君是姬姓,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姓氏传承和分封制度。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姬姓的起源与周朝的姓氏制度 姬姓的起源: 姬姓是中国最古老、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根据史书记载,黄帝的本姓是姬。他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其后代繁衍众多,形成了.............
  • 回答
    关于虞姬后期无力的说法,其实在《王者荣耀》玩家群体中讨论得比较多,也有一部分玩家是这样认为的。但要说“虞姬后期无力”,这话说得可能有些绝对,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概念,或者说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虞姬的后期表现不如一些其他射手那样“统治力”十足。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深入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虞姬后期“不.............
  • 回答
    要说井上织姬惹人厌,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放在《死神》这部热血漫里,她确实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很多观众对她的看法,怎么说呢,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惹人厌”这三个字,出现的频率还挺高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观也最容易引起观众不满的,就是她在关键时刻的“拖后腿”和“犯.............
  • 回答
    西周分封,姬姓诸侯遍地开花,这本是巩固周天子统治的战略。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中,姬姓的身影反而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姜、姒、子、嬴、妫等姓氏的天下。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姓氏更迭,而是权力结构演变、国家形态发展以及历史偶然性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封建初期的“姬姓霸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竹取物语》中辉夜姬对地球产生的留恋,以及她为何将不死之药赠予天皇,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仔细梳理故事的脉络和辉夜姬内心的起伏。辉夜姬为何留恋地球,不愿回归月宫?辉夜姬并非一开始就对地球产生眷恋。她最初的命运是被送往月宫,过着一种与凡间截然不.............
  • 回答
    甄姬这个角色在三国杀的玩家群体里,可以说是存在感极强,但这种强,有时又带着点微妙的争议。说官方不再重视她,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要细究起来,得从她最初的设计理念、后来的平衡性调整,以及在新武将层出不穷的市场环境下,她所处的相对尴尬的位置来说。最初的甄姬:一个时代的印记当年甄姬刚出来的时候,那可是叱.............
  • 回答
    “王菲是基圈女神,俞飞鸿是姬圈女神,高圆圆是直男们的女神”这个说法,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会觉得它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看到这种说法背后的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来聊聊“基圈女神”王菲。提到王菲,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她那种不羁、独立、特立独行的形象。她唱歌非常有辨识度,嗓音独特,而且她从不为了迎合谁而改变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点,那就是“氏”的起源和演变,特别是与周天子这种尊贵身份的关联。要回答“周天子以什么为氏(姬姓什么氏)”,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概念:1. 姓(Xìng)与氏(Shì)的区别: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常常紧密联系。 .............
  • 回答
    王者荣耀里王昭君对线甄姬,这俩法师都有控制,打起来挺有意思的。简单说,昭君打甄姬,核心就是抓住她技能真空期,还有就是她的二技能弹弹乐不好躲。下面咱们掰开了聊聊,希望能给你点启发。首先,得了解她们俩的技能特点。 王昭君: 被动(冰霜结界): 昭君血量不高的时候会生成护盾,免疫减速并造成.............
  • 回答
    关于曹丕处死甄氏的具体原因,以及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甄氏本身的经历以及后世的解读,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场景。曹丕处死甄氏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政治因素的猜疑与打击.............
  • 回答
    在我看来,艾娃和京子之间的对话,虽然影片没有直接展现,但我们可以从她们各自的“命运”和“所处情境”去推测。京子是伊万·威廉姆斯创造的,她更像是一个被精心雕琢的工具,她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伊万的某种“完美”想象,或者说是为了服务于他某种非凡的研究。而艾娃,她是被创造出来进行图灵测试的,她身上承载的是对“意.............
  • 回答
    月姬R(月姬 Remake)的销量嘛,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粉丝和关注者都在猜测的。要说得详细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backgroundSplit1. 前作《月姬》的辉煌与情怀基础首先,咱们不能不提《月姬》在同人游戏界的那个地位。《月姬》初代可是2000年发布的,当年它以其跌宕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